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元朝末年刘伯温考取到了功名却不满元庭而选择四处游历,在游历到朱元璋家乡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大有一飞冲天之势,必有人中龙凤的存在,于是乎刘伯温格外关注这个地方。
一日,刘伯温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还是放牛娃的朱重八,此时的朱重八毕竟是一个少年,虽然有心为了生计给地主放牛,可少年偷懒的本性并没有消失,朱重八把牛拴在一旁,自己躺在草地之上进入了梦乡。
开始刘伯温并没有太在意,当刘伯温走到朱重八身边之时大为震惊,原来朱重八睡觉的姿势是仰面朝天,在观朱重八的面相,刘伯温预测朱重八定是人中龙凤,睡姿成大字形也就预示着朱重八是那种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朱重八突然无意识的将手臂枕在身下,刘伯温此时看到了一个天字,让刘伯温更加震惊,没多久朱元璋又做了一个动作让刘伯温认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原来朱重八把手臂枕在身下没多久,其在睡梦之中脚部发痒,于是朱重八就用手去挠脚底板,这样势必是弓着身子进行,此时朱重八的身体现在依然成为了一个子字。刘伯温在短时间看到朱重八从大字变成天字,又出现子字,刘伯温断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虽然这个故事在诉说着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可是正史中刘伯温早年根本没有遇到过朱元璋,另外在正史中,朱元璋曾经请刘伯温辅佐自己成就霸业,被刘伯温直接拒绝,后来朱元璋以威胁的方式才让刘伯温得以辅佐自己。刘伯温在早年的理想抱负其实就是报效元庭,只是刘伯温在入朝为官之后看到了元庭的腐烂,随即才辞官归隐。其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刘伯温的态度我们可见一斑,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早年就能预测其能成为天子,想必朱元璋也不会那样对待刘伯温吧。综合种种,刘伯温预测朱元璋将来成为皇帝的说法只是一个民间故事,更深层次的来说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杜撰者就是朱元璋自己。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小明王韩林儿才是天下义军的共主,虽然这个韩林儿没有实权,可义军基本上名义上受韩林儿管辖。但后来小明王韩林儿意外身亡,形成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方争霸,最后胜出者乃是朱元璋。
虽然朱元璋胜出并建立大明王朝,可是历代王朝皇帝要么是皇室血脉,要么是天命所归,朱元璋本身就不是皇室血脉,只能以天命所归来彰显自己皇位的正统。刘伯温本身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又是天下才子的榜样,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就能显现出朱元璋成为皇帝是天命所归。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天下安定,如果杜撰一个故事可以让天下安定的话,杜撰故事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刘伯温可谓是明朝的诸葛武侯,自幼聪颖,熟读经史,通晓天文,还精通兵法。在民间传说中,他的神机妙算,不亚于三国时的诸葛亮。诸葛亮留下了预测未来的《马前课》,而刘伯温也留下尽人皆知的《烧饼歌》。
只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隆中一对帮刘备定下了天下大计,从此得到刘备重用,顺风顺水,一度掌控了蜀汉大权,可谓是青年得志,一飞冲天。而刘伯温却有点惨,可谓是大器晚成。刘伯温虽然20来岁就已经考中了元朝的科举进士,入仕为官,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虽廉洁正直,成绩非凡,却屡遭排挤。最后,刘伯温干脆弃官还乡,游学四方。
据史料记载,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而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刘伯温整整大朱元璋17岁。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正是在弃官还乡,四处游历时,偶遇了当时还是少年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农家,其父靠租种地主刘德家的土地为生。朱元璋为了帮助家里多些收入,从小就帮地主刘德放牛。虽然生活不富裕,朱元璋总算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再加上放牛时,还有一帮同村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此时的生活还能有些许快乐相伴。
这一天,已经长成了少年的朱元璋放牛困了,就将牛留在山坡上吃草,而自己在坡下一棵大树的树荫里躺在地上,枕着一根长木头呼呼的睡着了。恰巧,游历路过此处的刘伯温赶路累了,准备找一个阴凉处歇歇脚,远远看到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不由自主地直奔树下阴凉处。
刘伯温走到了大树前,一眼看到了正在睡觉的朱元璋。只见朱元璋头枕一段木头,仰面朝天,四肢张开的躺在那里呼呼大睡。走路累了的刘伯温,不免心头一阵轻松,突生戏谑之意。刘伯温一脸的笑意,捡起旁边的一根草枝,蹲在朱元璋一只脚旁,搔弄朱元璋没有穿鞋的脚心。
朱元璋只觉得脚心痒痒,侧身抬脚,迷迷糊糊中用手挠了挠脚底板,一只手在前,挠脚的手在后,蜷着腿又睡着了。刘伯温站起身来,正想哈哈大笑,然后叫醒朱元璋聊两句,可是,当他看到地上朱元璋的睡姿时,表情凝固了。原来朱元璋此时睡觉的姿势,就像一个“子”字。刘伯温再联想到朱元璋之前的睡姿,那不就是一个“天”字么。
刘伯温突然顿悟了,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天子”的意思,这个睡觉的少年就是未来的天下之主呀。刘伯温想到这里不由得心中一惊,然后,细细一想整个过程,刘伯温又笑了。原来,这是上天的暗示呀,朱元璋要成大事,需要刘伯温相助,没有刘伯温用草棍搔弄得一臂之力,朱元璋也难成大业呀。所以,刘伯温知道他的前途已经和这名睡觉的少年绑在一起了,而他也必然是开国重臣,才由衷地笑了。
刘伯温想到这里,没有再去吵醒酣睡的朱元璋,而是暗自打听了放牛少年朱元璋的情况,默默地离去了。
根据史料记载,十余年后,已经48岁在家乡隐居的刘伯温,同当时的名儒宋濂等人,一起被朱元璋招募。朱元璋邀请刘基相助,被伯温拒绝;朱元璋又让总制孙炎两次邀请刘伯温,刘基在“三邀”之下,始出。
刘伯温出山之后,立刻向朱元璋献了“时务十八策”,指明了朱元璋起义的大方向。之后,又献策帮朱元璋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等部,随即北伐中原,辅佐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自此之后,民间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誉,刘伯温同诸葛亮一起,成了古代智慧的化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