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

众妙之门 2023-06-16 22:44:13

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段句子: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人们都相当熟悉的一句名言,多被人们拿来引用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时的遭遇,那么“屈贾谊于长沙”究竟冤不冤呢?

贾谊的才华和命运的“冤”

贾谊很有文学才华,他在被贬长沙时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借屈原和楚怀王的故事自述苦闷,说“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鸾凤即喻指有才贤能人士,鸱枭指猫头鹰一类的鸟类,喻指小人得志,故说“鸱枭翱翔”。

当然自述苦闷是才子文人们历来的传统,贾谊最有名的莫过于《过秦论》,不仅彰显了贾谊出色的文学才华,更显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观,这是一篇总结秦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他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说秦国不施仁政。

又说“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这是说秦国政治混乱腐败。不过有时候人们看得清过去,可能看不清当下,但贾谊无疑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

他在《治安策》中针对彼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发出了许多一针见血的评论,其中尤其是针对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提出了著名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正式拉开了从汉文帝时代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的削藩大幕。

在这里为贾谊再次歌功颂德无非是为了说明他有才,是一个富有才华,远见和政治才能的全才。那么这样一位如明星般闪耀的人为何会落得一个“屈贾谊于长沙”的不公待遇呢?魏晋时代的李康有一篇名作叫《运命论》,其中有一句名言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恐怕拿来形容贾谊的遭遇十分贴切。

冤否?——不冤

嫉妒是人类的心性,它不是天生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论调。贾谊的才华赢得汉文帝的赏识,这棵木秀于朝廷里的大树开始受到风雨的诋毁和攻击,以绛侯周勃、灌婴为首的大臣们嫉妒贾谊的受宠,竭力在汉文帝面前诽谤贾谊,说他: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勃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这仅仅只是代表客观表象,并不能决定是非,就像观众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刀对着另一个人,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谁也不知道谁是凶手,谁是受害者。贾谊是在文帝四年(前176年)被流放,这一年他24岁,确实正如周勃他们所言“雒阳之人,年少初学”。

年轻不是过错,但在太年轻时拥有别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荣耀,这就是世俗之罪。“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自然是指贾谊时常向汉文帝上疏谈论国家大事,治国之道。周勃和灌婴都是开国功勋,资历极重,汉文帝不得不重视他们的言论,想来太过于年轻的贾谊也让汉文帝犯起了嘀咕,他虽然口才出众,文采斐然,但未必是真才实学。

于是,贾谊下放基层锻炼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这就有了那篇著名的《吊屈原赋》,以屈原自喻的贾谊自然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周勃因被人诬陷谋反逮捕下狱,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汉文帝礼待大臣,汉文帝允许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搞得民间金融混乱,贾谊上疏《谏铸钱疏》建议他禁止。

看吧,贾谊就是这么有才,也是这么的赤诚,但这并不妨碍命运对他的捉弄。贾谊死的很年轻,32岁便去世,这确实是英年早逝。王勃为贾谊打抱不平,自然如同贾谊借屈原自述苦闷,他因“为尊者讳”自然不便直接指责汉文帝,因此只能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汉文帝确实是一代贤君,但并非完美,但一个贤君却不能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得到重用,恐怕多少会给自己贴上“识人不明”的标签。这反倒更加凸显了贾谊命运多舛的境遇,如此来看,贾谊被贬长沙确实是冤的很,贾谊命运的“冤”是真实,可他也不冤。

因为自古以来的有才之士恐怕多如天上繁星,如贾谊、李白、杜甫、柳永、辛弃疾、苏轼、唐伯虎可谓数不胜数,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在仰望星空疾呼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阮籍一般惋惜“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些还只是我们记住的,但更多的人在历史的河流里连个涟漪都没有泛起。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说: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评词《哀江南》说:

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说明命运的无常,命运的变化多端,在这个大舞台上,有上场表演的人,有观摩的人,有退场的人,怀才不遇不过是建立在对人生期盼落空的失望之上,命运多舛才是生活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受害者,自然是“含冤”而活在世上的,但倘若这就是命运的常态,普遍场景,那它有何“冤情”可言呢?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从来如此,便对么”,有些时候,看来它确实是对的……

譬如李广的故事——

倘若说贾谊被贬长沙确实是一种“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典范代表,那么李广恐怕恰恰是一个反面例子。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因何难封?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以至于三朝皇帝都不知道该封他什么,恰恰是因为他的功劳不够导致的缘故。

汉代封侯的标准是以军功以依据,但李广由于自始至终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反而他的儿子李敢率先比他封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两部军队发动漠北之战,在这一战中,李广跟随卫青作战,他的儿子跟随霍去病作战,卫青部战功不大,李广因此错失最后一次封侯机会,他的儿子李敢反而因为抢到左贤王的大旗,且斩杀敌人首级达到标准,因此被封为关内侯。

纵观李广的一生,他有数次可以被封侯的机会,但都因为一些因素而错失。再加上他自己过失颇多,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他不能封侯的原因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自然不能说是因为他能力不足,但也有其客观原因,如此来看倒似乎也只能用“命运多舛”来替他辩白了。而“怀才不遇”是万万谈不上的,正如贾谊也谈不上“怀才不遇”,毕竟他是受到汉文帝赏识的,就连那位一生旨在北伐抗金的辛弃疾也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最终也只能借着廉颇的故事一发苦闷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审问,凡此种种都只不过把所有对人生的困扰指向命运的捉弄,但若谈到命运多舛,世上又岂是只有贾谊、王勃他们遭受此等境遇,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往往会把“怀才不遇”和“命运多舛”划上等号。

然而实际的真相却是“怀才不遇”不过是“时不我予”的妄自菲薄,命运多舛才是人生的常态,其实正犹如梵高死后成名,其实说明所谓的“怀才不遇”表述的内在逻辑是“这命运的眷顾没有恰到适宜的出现”,因此心灵对人生的不完美感到愤怒忧伤,正如睿智的叔本华受尽冷落时也不得不说“若不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就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看来命运多舛才是世界的规律所在。

如此一看,恐怕贾谊被贬长沙一点都不冤,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每个人上场表演的机会都是排定好了的——

文景之乱(六章)刘恒并未将贾谊当弃子,将其贬谪长沙是为了保护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得名士,虽然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但对西汉 历史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天纵奇才,受到历朝历代名家的推崇,就连宋朝文豪苏东坡都称其为"王佐之才"。可是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波折,一生的抱负还没来得及展开,便匆匆离世。汉文帝刘恒非常欣赏贾谊,对其才华推崇备至,但却没有将其列为朝廷重臣。贾谊在朝期间向刘恒提出了很多治国良策,但大多都石沉大海,并没有被朝廷采纳。以至于很多人谈到贾谊时,都对他没有被重用而感到遗憾,认为刘恒错过了最好的人才,是他执政时最大的损失之一。

贾谊的才华得到了历朝历代名士的公认,可以说是西汉自汉初三杰之后最有远见的战略大师。他向朝廷提出的各种治国建议,虽然未被采用,但在后来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西汉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的治国策略,几乎就是照着贾谊的战略规划在实施,最终将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第一个巅峰。因此,刘恒对贾谊的任用是充满争议的,尤其是在 历史 爱好者群体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刘恒屈服于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压力,将贾谊作为弃子,所以才使得这位天才英年早逝。

这种说法在不少的史书和文人笔记中都有提到,很多古代名人也以此盖棺定论。可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也是比较偏颇的。刘恒没有重用贾谊是事实,也的确受到了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压力,但说他将贾谊作为弃子就太过了。实际上在当时的大臣之中,刘恒最看重的就是贾谊,并且给予了其超越其职位的礼遇。他没有正面接纳贾谊上书朝廷的建议,是在特殊 历史 条件下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他故意迫害贾谊,更不会将其当做弃子。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保护贾谊。

从刘恒的行为上看,他推崇贾谊的态度非常明显,甚至一度想将贾谊任命为公卿。贾谊在当时出了名的天才,还不足二十岁就辅佐河南郡守吴公将辖区治理的井井有条,被评为天下第一。刘恒将吴公提拔到京城当廷尉,吴公便向刘恒推荐了贾谊,于是贾谊被任命为博士。当时他年仅二十一岁,是朝廷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而且刘恒对贾谊多次破格提拔,不到一年内就将其升任太中大夫。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刘恒对贾谊是非常看重的,而且把他当做心腹培养。而当上太中大夫后,贾谊也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贾谊向朝廷上书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礼乐制度,二是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三是围绕匈奴入侵和诸侯王问题的建议。其中前两项是在被贬谪到长沙王太傅之前所提出的,后一项是重新回到朝廷后上书的。这些建议在当时大多没有被采纳,但事后却对西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贾谊去世后,这些建议都逐渐被实行,西汉也开始变得强盛,最终走向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巅峰。从后来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对这些策略的实施来看,很显然他们是不反对贾谊策略的。而当时刘恒没有立刻采纳,其实是因为 历史 环境所造成的限制。

首先,从礼乐制度来看,贾谊的建议很明显是正确的。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礼仪,很多现代人对其有误解,实际上是规定国家的基础法律制度。贾谊师从荀子的弟子张苍,学术方面有着很多法家的印记。他提倡重建礼乐制度,就是为了建立完备的汉朝制度,以替代西汉初年延续的秦朝制度。这不仅仅是礼仪、穿着等方面的,更多的是对诸侯和勋贵阶层的管理。虽然这个建议没有被立刻采纳,但刘恒也在后来的执政中逐渐施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这个制度也被建立起来,完全替代了秦制。

实际上当时的环境并不太适合重建这个制度,其关键点在于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势力太大。前文讲过,刘恒即位之初朝廷是面临内忧外患的,外患为匈奴,内忧则是开国元勋集团和刘氏诸侯王。他们所控制的势力远超刘恒这个皇帝,所以刘恒只能用韬光养晦的方式来平衡朝中的政局。而执行贾谊的建议则很有可能触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强行推动也会引发朝中政治动荡,所以刘恒才选择搁置。但刘恒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其他的方式来推动整个策略。比如他下诏让列侯勋贵回到封地,就是采纳了贾谊建议的措施。

第二,在重农抑商方面,贾谊的策略基本上得到了采纳,只是在关于铸钱的一项上两人有所冲突。由于战乱造成的国力衰退,刘恒采取休 养生 息的经济策略,而具体的方式便是重农抑商。这个策略其实是贾谊提出的,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与这个经济策略的执行是息息相关的,也为后来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在铸钱的策略上,刘恒和贾谊却有不同的观点。刘恒允许有条件的诸侯王和列侯铸钱,甚至允许自己的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刘濞开铜山铸钱,使他们得以富甲天下。

贾谊对于这种私铸钱币的弊端非常清楚,他在上书中指出这样做会造成钱币混乱,进一步损害到国家的经济体系。他请求朝廷控制全国的铜料流向,禁止民间私下采铜铸钱,将钱币的铸造权收归朝廷。而当时刘恒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对后来的西汉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但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个建议却被重新提上日程。汉武帝改革币制,实现了统一五铢钱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实现也为汉武帝时国家的进一步强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削弱了刘氏诸侯王因私下铸钱而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贾谊在经济上对西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上述的两个建议都是在贾谊被贬斥到长沙王太傅前提出的,所以被认为是他被刘恒抛弃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两个建议中,除了铸钱一项外,其他的都是刘恒非常赞同的。只是这些建议给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集团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给刘恒造成了政治压力。

从表面上看,刘恒贬斥贾谊是为了摆脱这种政治压力,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护贾谊。当时因为这些策略提出贬斥贾谊的是以周勃和灌婴为首的开国元勋,他们在朝中势力很大,所以刘恒不便于强硬抵制。从当时的政局来看,即便刘恒保下贾谊,也不排除这些人用其他的手段进行迫害。

以周勃等人的手段,派人暗中除掉贾谊是轻而易举的。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把贾谊留在京城,实际上是陷入了危险之中。刘恒将贾谊外放至长沙王太傅,看似贬斥和远离朝廷,可也是逃脱了周勃等人的势力范围。当时的长沙王吴著是西汉仅存的异姓诸侯王,在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中处于中立地位,远离朝廷纷争。在这里贾谊不会受到周勃等人的迫害,刘氏诸侯王也无法插手其中,所以是非常安全的选择。而三年后,刘恒就把贾谊调回了京城,并亲自在未央宫接见。而当时恰好灌婴去世,周勃获罪,而张苍当丞相之时,由此可见刘恒对贾谊的重视。

后来贾谊出任梁王太傅,在距离长安很近的梁国任职,这也是刘恒对贾谊的特殊安排。当时西汉朝廷面对的开国元勋势大的问题基本解决,而刘氏诸侯王的问题越发严重,所以刘恒着手开始削藩。贾谊上书的《治安策》便是为了处理国家安全问题而提出的策略,这其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匈奴入侵和诸侯王问题。而梁王刘揖便是刘恒第四子,也是最宠爱的儿子。而梁国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处于中原和关中的要冲地带,将其他刘氏诸侯王和朝廷隔开。刘恒把贾谊放在这里,很显然是有心要对诸侯王进行削藩操作。

从贾谊的《治安策》上看,他提出的策略表露出他卓越的战略目光,对西汉的影响力不在汉初三杰之下。不论是汉景帝时期晁错的" 削藩 ",还是汉武帝时主父偃的" 推恩令 ",都来自于贾谊的《治安策》。而贾谊提出的"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才是西汉彻底解决诸侯王大患的良药。

可惜的是刘揖堕马而死,贾谊英年早逝,这个计划只能半途夭折。但刘揖死后,贾谊给刘恒提出的建议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的建议,展现出贾谊作为战略大师的深谋远虑。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中,正是刘武率兵在此阻挡了诸侯王联军西进的路线,才扭转了朝廷被动的局面。

从史书上对贾谊的记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天纵奇才的战略大师,是汉初三杰之后最具有深谋远虑的朝廷大臣。因此刘恒对贾谊的天才非常崇拜,当他将贾谊从长沙国召回长安时,自以为可以跟上对方节奏了。但一番谈话后,他不得不心悦诚服,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提出的各项建议却贯穿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成为西汉走向巅峰的指路明灯。刘恒没有对他重用,是因为当时的 历史 环境限制,需要贾谊进入蛰伏的状态。当时机合适时,他却英年早逝,让人感到非常遗憾。也许这就是命运给西汉的考验,毕竟登顶的道路是曲折的,不会一帆风顺。

贾生王安石原文翻译

贾生原文翻译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赏析: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汉代,大才子贾谊为何要吊屈原,并写下《吊屈原赋》?

大才子贾谊之所以要吊屈原,并写下《吊屈原赋》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屈原有一样的命运,感叹自己命运多舛。


大文人贾谊是洛阳人,在贾谊十八岁的时候,他就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还会吟诗作文。才华横溢的贾谊可以说是洛阳城内的一个名人了。贾谊虽是一匹千里马,也得需要一个伯乐来相马才行——当时河南郡守吴公就十分赏识贾谊的才学,吴公便将贾谊招到自家门下,在郡衙给了贾谊一个职位。

吴公对贾谊那是非常的器重。后来吴公政绩突出,所以,朝廷就征召吴公入长安,任命其做了廷尉。俗话说,棒打出头鸟,也就是一个人升得越高,他就会摔得越惨。展露光芒的贾谊遭到功臣集团的嫉妒。这些人开始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就这样,汉文帝慢慢地疏远了贾谊,不再信任贾谊,也就不再听取贾谊的建议最终,贾谊被外放给长沙王做太傅。


就这样贾谊前往长沙就职,贾谊觉得自己命运是如此的坎坷,思想上极其郁闷。长途跋涉,在渡过湘江时,贾谊想起了同样怀才不遇,并且遭受谗言而被放逐的屈原,于是贾谊大笔一挥,提笔写下《吊屈原赋》,边写他边想起了投江而死的屈原。古代很多诗人都是因为感叹自己的命运,一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佳作。所以贾谊便是写下《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文景之治》之贾谊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0814

? ? ? ? ? ? ? ? ? ? 贾生

? ? ? ? ? ? ? ? ? ? ? ? ? ? ? ? ? ? ?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话说贾谊被贬至长沙国后,有一天,汉文帝召见贾谊。贾谊来到汉文帝的宫殿宣室,被汉文帝询问鬼神之事。

贾谊认真细致地讲解,汉文帝听得入了迷,一直问到了夜半时分,并不由得佩服他的才华,自叹不如。

这就是著名的“汉文帝宣室问鬼。

关于贾谊,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了。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半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篇论政散文通过排比和铺陈,在对比中剖析了秦亡的原因,见解深刻,成为了传诵千古的佳作。

贾谊的才华,受到了汉文帝的重视,才二十多岁的他,就成为朝中的年轻干部,并且被一次次的破格提拔,一年之中,汉文帝将其提拔了五级。

但最终遭到了群臣的集体抵制,在来势汹汹的倒贾大潮中,汉文帝让步了。

于是就有了开篇的汉文帝宣室问鬼,也是在被贬长沙国后,贾谊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通过屈原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

后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自己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但很不幸,梁怀王于一次骑马中坠地而亡。

贾谊每天哭泣,自责与愧疚,一年多后竟然也去世了。终年三十三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0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