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于谦的爱国情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大明风华》里,有一个桥段,宣宗朱瞻基病危的时候和于谦有一次对话:
朱瞻基: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你心思太重,心气太高;若让你身居高位,最终会不得好死;
于谦:知我者太宗皇帝也。
这是朱家皇帝眼中的于谦,将天下看得比皇帝要重要,姑且称之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在瓦剌兵临京师的时候,于谦将这一思想表达了淋漓尽致——
于谦对太后孙若微说:
如果皇上是神,天下就不应该有战争,有灾荒。如果皇帝什么都懂,都明了,他就不需要有百官,不需要有六部;
刘家的汉朝,李家的唐朝,赵家的宋朝,这些都不是一家一姓得了天下,就自命天子吗?他们真的是天子吗?还不是一样,亡了国家,苦了百姓;
现在,他只不过是个姓朱的倒霉蛋,是个又糊涂又愚蠢自大的小孩子;皇上和那个小孩子,就差的是一件黄袍而已。
于谦的这些话,在君为臣纲的大明朝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语言,他否认了君权的神圣,践踏了皇帝的尊严,难怪孙太后动了杀他的心思。
历史上的于谦,做的事情比电视剧里还要彻底,面对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皇帝朱祁镇攻掠中原,威胁京师时,于谦置皇帝朱祁镇的生命于不顾,喊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毅然地担起组织北京保卫战的重任,为了社稷和百姓的安全殚精竭虑。
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明朝,于谦的思想,亮起了明朝第一盏“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明灯,开启了大明文人的别样风骨。
一、于谦是明朝第一个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思想的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浙江杭州人。明朝的名臣。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其"社稷为重,君为轻"思想是在国家社稷面临灭亡时刻提出来的,作为和传统思想相悖的主张,体现了于谦非凡的胆量和独立的思考,主要内容有:
不能因为一个被俘皇帝,牺牲整个王朝的利益;
瓦剌太师也先利用被俘的英宗,要挟明朝投降并索要财物,为稳定人心、军心,于谦主张放弃营救英宗,确保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和京城人心的稳定,进而保住大明江山;
于谦的"轻君"仅限于身在敌营的明英宗。
基于这个的主张,于谦派人告诫边关的守将,不要中了敌人的奸计,同时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挟持着被俘的英宗朱祁镇,率瓦剌军直抵京师。于谦取得京师城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也先的诡计。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不仅在现实里挽救了国家,而且是重新思考皇帝和国家关系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会有坐牢或者被杀的风险。
于谦面临的环境则要恶劣得多,随着秦汉以来皇权的不断强化,"君为轻"的言论逐渐消亡。特别在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大肆删改孟子的轻君言论,不断强化和灌输"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在如此糟糕的压力下,于谦敢于挺身而出,将关闭了一千多年的轻君大门打开了一道缝,当众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否定了朕即国家的观念,肯定了国家与皇帝是不同的主体,二者的关系是"国重君轻"。
2.就不必恪守"君为臣纲",为调整明朝僵化的君臣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宣告了国家利益至上,臣下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拒不执行君主的错误决定。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不顾英宗的安危,另立朱祁钰为帝,打破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的规定,均是基于这个思想。
虽然于谦在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时被石亨等人陷害致死,但是他的浩然正气,他用鲜血染红的"国重君轻"主张,一直被明代有识之士所肯定、敬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0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