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内书堂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明朝设立内书堂,现代人明显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支持的人认为内书堂提高了宦官的文化水平,帮助皇帝制衡了内阁;反对的人则认为,内书堂为宦官专权擅政提供了能力基础,是明朝宦官之祸的根源所在。那么,内书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神秘机构。
一、内书堂的设立
洪武年间,朱元璋重组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后,皇帝直面六部,工作量骤增,需要有人帮他干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读一读奏折、整理一下文案等,没有任何根基的太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太监多数不识字,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另外朱元璋设立十二监十局三所等宦官机构,也需要一些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担任管事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的选择是大范围遴选净身前就具备读书识字能力的太监,比如说犯了罪的权贵子弟、从敌方掠夺的年轻人以及各地主动进献的太监。但这种太监毕竟是少数,而且成长背景复杂。于是,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开始有意培养有潜质的小太监,算是开了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先河。
朱瞻基继位时,这种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于是,他干脆将这种有违祖制的“既成事实”变成一项制度。宣德元年七月,他正式宣布建立内书堂。对此,《明通鉴》有记载:
“ 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史书, 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 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自此内宦始通文墨。”
可以看出,内书堂的设立其实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产物,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简单事务的太监,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内书堂培养出来的太监,不仅能帮助皇帝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可以制衡内阁文臣的政治团体,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二、内书堂的制度
内书堂作为皇宫内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除了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方面与外廷的国子监非常类似,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入学选拔。内书堂一般容纳两三百太监,最多时也不过容纳四五百人,而明朝的太监多达十余万,因此想要进入内书堂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酌中志》记载“凡奉旨收入宫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 拨内书堂读书”,可以看出年龄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硬性条件。
2、老师选拔。内书堂自创建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老师的选拔,几乎所有的讲官都出自翰林院,从这点来说,就算是明朝各府州县学也比不上。内书堂讲官的人数,一般每次选4人,但并不固定,视情况可能是2人,也可能是6人。
3、学习内容。内书堂的教授内容,与一般的学堂并不相同,除了正常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外,还要研习《忠鉴录》等警示类的课程,主要是学习一些太监中正反案例,目的是强化他们的太监身份意识。另外,他们还有一门实操课,叫作“判仿”,意思是对具体事务进行模拟处理,主要为以后履行批红工作做准备。
4、毕业条件。太监从想要从内书堂毕业,除了参加正常的考试之外,还要面临皇帝的亲自抽考,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就曾记载,崇祯元年冬,皇帝亲自面考随堂、秉笔,以“ 事君能致其身” 为题, 太监郑之惠、曹化淳两人中式。这套流程颇有点科举殿试的味道。
5、毕业去向。《酌中志》记载,“凡各衙门缺写字者,即具印信本奏讨,奉旨拨若干名,即挨名给散”,也就是说内书堂的小太监根据需要分散到各个机构中去,一般而言也要从最底层干起,不过对内书堂毕业的太监而言,已经是太监界的知识分子,升迁之路还是要比一般的太监顺利很多。当然如果能够被选为太子侍读或者进入文书房,基本是前程无忧了,毕竟前者是妥妥的天子近臣,后者也有很大可能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三、内书堂的作用
如同大多数机构一样,内书堂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1、正面作用。内书堂确实为明朝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读书识字的太监,这些太监分散到皇宫的很多岗位,这种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工作能力的提升。且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量派遣太监到地方任职(比如说监军),对加强皇权统治提供了帮助。另外,皇帝培养了一大批能读书识字的太监,建立了一个由太监组成的政治集团,成为皇帝制衡文官手段的重要帮手,对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性,也提供了不少帮助。
2、反面作用。读书识字提高了太监工作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太监专权擅政野心的膨胀,致使明朝成为了历史上遭受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对此,《明史》该出的评价是,“用事多通文墨, 晓古今, 逞其智巧, 逢君作奸。数传之后, 势成积重, 始于王振, 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 其去汉唐何远哉!”
四、结束语
内书堂作为明朝专门教育太监的机构,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不少积极正面的作用的,只不过明朝出现了魏忠贤、王振、刘瑾这样臭名昭著的大太监,致使很多人以为明朝的太监都是如此。事实上,明朝的虽然是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但与此同时也是享受“宦官福利”最多的年代,只不过明朝这种宦官集团与文臣集团相互制衡的帝王之术,对皇帝的要求比较高,而明朝的皇帝,恰好又有那么几个确实资质平平、能力平平的皇帝,导致两大政治集团势力失衡,妨碍了明朝的发展。
我来说下个人看法。
明宣宗肯定是一位明君。为何会出现说他是昏君的污蔑是因为:在他统治明王朝时,太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了权力中心。
宣德元年,朱瞻基刚继位就在皇宫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当这些人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后,阻挡他们进入权力舞台的障碍就消失了。当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掌握权力后,他们由于身体残缺,心理方面会有一些扭曲,做事比较极端,处理政事就没文官们那么圆滑。
此外,那些朝廷中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制度出身的文官们对这些人很是轻蔑。当这个群体的人,依靠皇帝的宠幸突然手握大权,也让文人十分不爽。而正巧,太监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除了捞钱外,但很多人还干涉朝政,却搞得乌烟瘴气,这些都成为了文官的批评来源,连带着明宣宗也被骂昏聩,说他是昏君。
不过,事情要分两面来看。明宣宗将太监纳入统治核心有着一定的目的,不是看着宦官长得好看就让他们参与。
这位帝王是看到文官集团过于强大,需要一方势力来掣肘。而这个势力还能够被皇帝轻易掌控。在王朝内部唯一符合要求的也就只有太监了,从历史来看,将军、外戚、藩王一旦权力过大,野心必然膨胀。
当时的文官集团以内阁为首,到了宣宗时期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他们下统群臣、上慑君王,将王朝利益放在口头,宽于律己严于待人,以圣人标准要求帝王,动不动就各种谏言。明宣宗对于这些人也是深感无力,这位为了明帝国忙里忙外的皇帝,就因为喜欢斗蛐蛐,相对于以酒色为爱好的皇帝要强上不少。然而大臣却不接受,他们不但上书批判,还叫他为“蛐蛐皇帝”。
在他们看来皇帝就不应该有任何爱好,上行下效的话会影响到王朝稳定。
为了能够稳坐帝位,不被群臣牵着鼻子走,明宣宗开始有意让宦官进入权力核心,成为牵制文官集团的一方势力。
最终,明王朝形成了以皇帝、太监、内阁为核心的统治机构,还别说近三百年下来,皇权从未旁落过,即便中间有过数个厉害上天的太监。但只要皇帝点头,立马就能将他们清除。皇权的至高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一位有能力且又有作为的君王,但是他也是明朝开启宦官干政的源头。比起他的爷爷与父亲朱瞻基这个人比较信赖宦官,信任的程度已经达到家人的地步了。可能出生在宫廷之中,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宦官在朱瞻基眼中是非常值得信赖与亲切之人。所以他在位期间设立内书堂,挑选优秀的小内侍来内书堂学习文化。自此以后大明朝的太监就都开始有文化,为宦官走上朝堂奠定了文化基础。
大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废掉了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为自己服务,即便如此,全国各地那么多政事要处理,所以当时朱元璋非常勤勉,以至于都有点忙不过来。后来朱棣登基后,他觉得这样处理朝政效率太低,便设立了内阁。虽然这减轻了君王的负担,同时也增强了文臣集团的力量。当明宣宗朱瞻基继位的时候,他便开始琢磨怎么自己这个皇帝既能轻松处理朝政又能抑制文臣集团。这时明宣宗朱瞻基看到了他无比信任的宦官。
他先是让宦官们都学习知识,这为宦官们从政辅助明宣宗朱瞻基提供了基础。当然,他也深知宦官干政的危害性,所以他在位期间对宦官的管控还是比较严厉的。
可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的大明君王,对政事的勤勉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在享乐上面却是一代比一代强。重用与依赖宦官的习惯也一代代传承下去。但是大明后期的君王在宦官管制方面就更是弱的一塌糊涂,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过很多干政的大太监。不过当时的大明帝王也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依靠,即便知道宦官专权,但是大明朝后期的君王还是非常信任宦官,最终宦官专权为大明朝埋下了覆灭的隐患。
纵观明朝十六帝,哪位才应该为明朝的衰落负责呢?谁才应该是明朝衰落的根源呢?在我看来,这句“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的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也不是作为一个皇帝培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上一任、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没有儿子,所以皇位才到他这边,一开始,他也是像众多明朝富贵王爷那样生活的。所幸在他接任之后,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是剪除朋党、铲除阉党、整治内阁,自己也是提倡节俭,进行了一些财政上的改革,除却他个人性格上的问题,作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已经做到了自己应该做到且能过到的事情。
其次,反观直接让明朝走下坡路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又称万历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罕见的三十年的怠政,他多年以来的怠政,直接导致了朝廷中的官员“有缺不补”,为了敛财,他还派出宦官去搜刮,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在走下坡路。万历皇帝的怠政,并不想嘉靖皇帝“不上朝”但是可以掌握朝政那样,是干脆不管了,这样的怠政做法,是在给明朝积攒问题。
最后,万历皇帝自身的问题,是明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但是可以看到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皇帝的责任, 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堂”教宦官们读书写字,给了宦官参与朝政的机会,也为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干政埋下伏笔;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俘,也给了明朝皇帝正统继位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后来的宫变——夺门之变(南宫复辟);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设立西厂,任用宦官;比如说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后代,只能由堂兄弟嘉靖皇帝继位,出现了对明朝影响很大的“大礼议事件”······
可以说,明朝的衰落并不是某一个皇帝的责任,只是哪一个皇帝的责任比较大,事情是滴水石穿地发展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9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