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平之战后的诸侯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昭襄王晚年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局势的分水岭,此战结束时赵国没了四十万将士,但秦国也不好受,《吕氏春秋》中记载“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 ”,说明秦国虽然获得了胜利,但秦国也产生了巨大的消耗,那么此时的关东六国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合纵伐秦呢?
秦国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曾想一鼓作气的拿下邯郸城灭亡赵国,但范雎怕白起建立过大的功劳,说服秦昭襄王撤军,秦昭襄王答应了,然后赵王前往秦国商讨协议,但之后赵王回国又反悔,秦昭襄王大怒,派出大军围攻邯郸城,爆发了邯郸之战,这次战争又打了3年。这次邯郸之战虽然失败了,但从秦国支撑三年来看秦国在长平之战刚结束时实际上还是有实力的,当时秦昭襄王为了打长平之战只是征发了河东一郡的全体15岁以上男子,秦国其他地区并没有全部发动,所以说秦国还有实力,并没有到达元气大伤的地步。秦国白起一战灭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是当时最大的歼灭战,六国胆裂心惊,不要说合纵攻秦了,他们对于地当秦军的进攻都是没有信心的。
六国的具体情况
韩国当时在长平之战时就已经是秦国的附庸了。后来秦始皇攻打赵国时,韩非子曾经说韩国已经侍奉秦国三十年,可见长平之战时,韩国是站在秦国这一边的。韩国作为七雄末流,为了自保只能是一个墙头草,当秦国和赵国相抗时,韩国不敢背叛秦国,当秦国胜利后,韩国就更不敢背叛秦国了。为了稳住魏国,秦昭襄王曾经许诺给魏国一个水陆交通的战略要地,秦军如果从这个地方进发,很快就可以到达魏国都城,并且后世秦始皇时王贲就是通过这个地点一举灭了魏国的,所以魏国为了得到这个地方没有支援赵国,结果战后,秦国占据了这个地方并且没有给魏国,魏国家门口被堵,此时再想联合其他国家进攻秦国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齐国、燕国其实和赵国关系并不好,赵国和这两个国家经常交战,后来的庞暖就是在燕国身上建立威信并随后带领五国大军伐秦,但那次伐秦没有成功,庞暖就把气撒到齐国身上。齐王此时就是一个看客的心态,他心中对于秦国实在提不起警惕心,所以赵国来借粮,齐国不给,其他国家拉他入伙攻秦,齐国也不参加。楚国当时的状态并不好,自从白起攻占了郢都之后,楚国内乱不断,国家衰弱的厉害,要不是后来出了个春申君,楚国的国力会更加衰弱。
而赵国更不必说,赵国刚刚没了四十万大军,更加没有力气组织力量去攻打秦国了。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几年以后,五国再度合纵攻秦,这次攻秦是在春申君的组织下,赵国庞暖的率领下展开的,但联军达到函谷关后,秦军攻击楚军,楚军最先溃逃,其他国家为了保全最后一点力量纷纷要求撤军,这次合纵攻秦也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从这次战争能够看出来山东五国虽然明白秦国贪婪,都知道秦国是大患,但因为无法合心齐力,合纵攻秦就是天方夜谭。
长平之战后,其余国家或因为畏于秦国的强大,或者因为自身内部原因,无法组成联军,等到五国好不容易在春申君的捏合下出兵了,却又因为各怀鬼胎,只能让这最后一次机会溜走,山东六国只能等着秦军出关慢慢收割他们了。
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地的人才纷纷前往各国,企图游说君王任用他们的主张,以此扬名立万。
苏秦是这样,张仪也是这样。而在重用人才这方面,秦国是做的最好的。因此,理所应当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
不过。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各国的诸侯呢?
如果说在战国前中期,秦国统一天下的意图还不是很明显,各国之间无法通力合作还可以理解。可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接连吞并楚赵的大片土地,其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各国为何还不放下成见,联合抗秦呢?
三场战斗,导致六国抗击秦国的资本消耗殆尽
战国时期,有资格成为强国的,莫过于四个位于边疆的国家,它们分别是秦国、赵国、齐国和楚国。
因为它们处于边疆,能够向外开拓疆土,获取资源(齐国靠近大海也是一样的)。
像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碾压其他国家的能力,却始终无法向外扩张,又因为其处于中原四战之地,最终疲于奔命,被齐国拉下霸主神坛。
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一路走来,遇到的对手也正是这三个国家。而秦国也正是通过击溃这三个国家,才最终统一了天下的。
这三场战争分别是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
五国伐齐
自从齐国将魏国拉下霸主神坛以后,威望就一天比一天高,随后的徐州相王更是奠定了齐国东方大国的地位。
此时的齐国,俨然已经成为了即魏国以后,和楚国并列的大国。与之相对的,则是秦国的崛起,魏国的衰败,使得秦国拥有了东出的资本。而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也在迅速变强。
因此,齐国和秦国之间,早晚有一战。
很快,齐闵王提供了机会。齐闵王的骄纵自大和四处树敌,引起了其他各国的不满。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合纵伐齐运动开始了。
五国联军将齐国军队击溃以后,开始各回各国,谁曾想乐毅却抓住了这个机会,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
虽然此后田单以火牛阵复国,但是齐国的底蕴却被洗劫一空,再也无力崛起。
鄢郢之战
齐国衰败后,楚国和赵国依旧有着相当大的实力。是以,为了更好地增长国家的实力,秦昭襄王决定攻打楚国,楚国地大物博,但士兵战斗力弱,是最好的开刀对象,于是就有了这鄢郢之战。
鄢郢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两都,鄢和郢,重创了楚国,吞并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极大地增长了秦国的实力。
要知道鄢和郢一直以来都是楚国苦心经营之地,其地位不下于周王室的镐京和洛邑。秦国攻破鄢和郢,不仅获得了楚国大量的物资,还摧毁了楚国在西边对秦国布置的防线,意义不可谓不大。
最重要的是,还获得了楚国大片的土地。在战国,土地,就是人口和粮食。
而此战过后,楚国引以为豪的疆域优势也已失去,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长平之战
赵国趁中原征伐之际,默默积攒实力,引起了秦国的忌惮。而放眼当时的六国,也唯有赵国能够给秦国威胁了。
因此,此时的赵国可以说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后的阻碍。于是,就爆发了这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赵王中秦王反间计,用赵括换下廉颇。而赵括因经验不足,中了白起之计,最后将四十万大军交到了白起手中。
白起害怕赵军哗变,就将他们全部坑杀了。而失去了这么多士兵的赵国,也根本无力抗衡秦国。史书上记载当时的赵国青壮年皆死,只剩下老弱妇孺。
此三战以后,六国根本无力抗秦,合纵也是徒劳
这三场战斗以后,山东六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这一点,从地域上就能够看出,占据了整个中原半壁江山的秦国,在制度上占有优势的秦国,山东六国如何抵抗,又如何能够抵抗呢?
有人说邯郸之战的胜利能证明一切。邯郸之战,秦国失败,我并不否认,但是邯郸之战距离长平之战也不过数月,秦国元气根本没有恢复,再加上将相不和,才遭遇了失败。
可是凭借着秦国制度上的优势,秦国的恢复能力远比山东六国强,就是耗,山东六国也耗不起。
楚国被秦国打怕,根本就不敢和秦国交战了。楚国曾经也是七国之中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但是在多次和秦国的交锋中没有取得过胜利。他们已经被秦军的强大所威慑住,他们不敢轻易地和秦军交战。在多次的交战中他们总结出了一个道理,楚军是没有秦军强大的。楚军的士兵也非常害怕秦国的军队,在心理上已经产生了畏惧,这样的军队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楚国不敢进攻齐国,就是因为被秦国打怕了,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主动去袭击秦国。?
长平之战本来是楚国出兵最好的机会。长平之战中赵国和秦国都市七国之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长平之战中两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一场七国战争史上最强大的军事竞赛,长平之战中赵国和齐国投入的兵力总量达到了80万之多。如果楚国趁着这个机会进攻秦国,有机会能够打败秦国的,削弱秦国的国力,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楚国也是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如果自己能够主动的出击去进攻秦国。如果失败了对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当时秦国根本没有能力来对付楚国,楚国能够很快的退出这场战争,保存自己的实力,但是楚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楚国的军队曾经和秦国的白起交过手,有?杀神?之称的白起奉命率部征伐楚国。楚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那也是不甘示弱,但是战争的结局是令人意外的,秦国轻松的击败了楚国,被迫割上庸、汉水以北的土地给秦国,得以求和。?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重创了赵国,可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其余五国没有伺机而动是因为韩国、魏国、楚国这三国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被秦国伤了元气,而燕国和齐国本就没想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也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且同赵国等都不对付,所以自然不会帮助赵韩魏楚,甚至还会站在秦国一线上来对抗赵国。
这就是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的原因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掉了45万精兵锐士,伤了国之根本,没了从前还拿秦国太子做人质的那份底气,亦没有能力去招惹秦国。而韩国更别说,自身本没有赵国那样有实力同秦国拼一拼,在长平之战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就遭到了秦国的抗击打压,又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掉大部分的领土,可谓是输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余地。
与韩国同样境地的还有魏国,在长平之战前,伊阙之战、华阳之战,这两场战争可以说让魏国败得很没有面子,不仅损失了十多万的精兵强将,更丢失了河东、河西等地。更别提楚国了,差点被秦国灭了国,令人闻之丧胆的战神白起若不是没有乘胜追击,若不是秦国内部还有奸臣当道,那楚国就活不到长平之战了。
燕国和齐国离这几个国家太远了,离是非之地远也有好处,燕国和齐国因为地势的原因也能独当一面,在长平之战之后,齐国没有去支援赵国,而燕国就更加得过份,居然还乘火打劫,去讨伐了赵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