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经大明三朝的名将马芳,最后结局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21:49:19

历经大明三朝的名将马芳,最后结局是什么

古代战场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更是战争无数,俗话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成王败寇的道理,导致很多在历史上风光无限,战功显赫的传奇人物被抹杀了功绩。

今天小编就谈到这样一位曾经威震天下的明朝将领,在隆庆4年的时候,蒙古第一势力,俺答汗率众来与明朝谈判,从此以后边境休战,几千里内居民安乐,不动干戈。

但是好景不长,在万历5年的时候,蒙古势力开始蠢蠢欲动。眼看在边境上的战争就要再次打响,明朝方面也是积极备战作出回应。他们启用了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就是马芳,说来奇怪,这位老将带兵来到战场,当他的军旗在战场上树立飘扬,蒙古军的首领顺义王却立刻上表表示平息战争,不再与明朝为敌。

这就可以看出明将马芳的传奇之处。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将领戚继光,戚继光在抗倭表现中非常神勇,战绩突出。戚继光的故事至今为人传诵,但是要说起今天的这位将领,在战功上可是一点不逊色于戚继光,但是他成绩却在明史中被一笔抹杀。这也是这位老将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情。

要说起马芳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把蒙古军队给打服打怕了而已。军队纪律严明,用兵如神。马芳作战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多次重创蒙古军队,一提到他的名字确实令蒙古军闻风丧胆。

马芳,年幼时家境贫寒,并且遭遇继母的虐待,他在8岁时便不堪羞辱,离家出走。年幼的他没有自立能力,被蒙古军队中作了一名俘虏,他在军队中替敌国军队养马。可以说是一件比较屈辱的事情,但他并没有从此苟且偷生,而是像勾践一般卧薪尝胆,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屈辱,偷偷的练习本领,骑马射箭都十分的高超,他的心里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逃回大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21岁的那年,在一次围猎过程中,他终于得到一次逃生的机会,在夜间偷了一匹马,便逃回了大明的境内,并且正好遇到当时的大同总兵招募士兵,由于出色的骑马技术和射箭本领,马芳被提拔为队长,乃至千总兵。

要说到在当时的明朝军兵,遇到蒙古军可以说是非常害怕,还没有作战,内心慌乱先开始逃命,明兵的懦弱也激起了蒙古军队的欲望,经常狮子大开口,来侵扰边境,拿吃拿穿。

但是在马芳来到边境之后,事情却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隆庆元年到隆庆四年,4年的时间内,虽然蒙古军队多次侵犯大明的边境,但是只要马芳坐镇都会积极的回击。曾经率军追杀敌人二百余里,并且大破俺答汗主力,可以说明朝与蒙古边境上60年的和平,全是马芳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当年的蒙古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曾经集结10万骑兵向明朝边境发动大规模攻击,这也是马芳一生中最凶险的一个战争,史称马莲堡会战,一旦被击溃,京城将直接暴露在敌军的面前,十分凶险,马芳更是率领万名骑兵增援,但是行军刚刚一半就被十余万蒙古骑兵围困马莲堡,马芳遇到平生最凶险的情形,也是陷入绝境之中,凝神聚力,最终率领1万骑兵,以少胜多,开始一路大砍大杀,追着蒙古的10万骑兵打,这场胜利,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

后世儒家鼓吹之乎者也,见到军事将领常常黑的一无是处,导致很多优秀的将领都在历史烟云中被一笔带过,名声也逐渐消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当时的精神气象,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对大明王朝最忠诚的黔国公沐氏家族,最后结局什么样了?

大明朝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忠心保卫明帝国的江山,誓死追随南明的永历帝,最后为了保护永历帝,被杀于缅甸境内。自此以后,盘踞云南二百多年的沐氏就成为了历史,最终被吴三桂接手了地盘。

英勇先祖?沐英沐英原本出生在一户贫苦人家,在他八岁的时候,他遇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很喜欢他,就收他为义子,从此他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成为朱元璋帐下的一员猛将。虽说沐英不是朱元璋的亲子,但比起朱元璋几个争权夺利不消停的儿子,沐英以忠厚仁孝的性格,颇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云南成为他心腹之患,历来云南之地,因为地势险恶,再加上当地人彪悍,都是中央统治者最头疼的治理之地。而且当时云南还被元朝余孽占据,尽快攻占云南,成为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

于是备受朱元璋信任的沐英,与蓝玉,傅友德一同征讨云南。这一仗打得很艰难,打了两年,云南才被攻克,朱元璋调回了蓝玉与傅友德,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不想沐英一脉就在云南一待就是二百余年。后来朱元璋就将沐英封为黔国公,沐英家族就世代镇守云南,成为明朝时期当之无愧的云南王。

最后的黔国公?沐天波从沐英之后所有沐氏黔国公,无不例外都对大明朝有着十足的忠心。虽然靖难之役,沐氏没有救援建文帝,但说到底这都是老朱家的内政,而且沐氏镇守云南,要是贸然率兵千里迢迢驰援建文帝,云南土司生乱,边境诸国进犯,那时候就不是老朱家儿子与侄子争家产的内政,有可能大明朝都岌岌可危。所以不管于公于私,沐氏确实不能离开云南救援建文帝,但这并不代表沐氏对明帝国的忠心有所降低。

沐氏一共十二代子孙承袭黔国公爵位,到了最后一代沐天波上位之时,明帝国的大厦早已摇摇欲坠。其实沐天波在边境颇有威望,且沐氏在云南经营二百多年,如果沐氏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但沐天波不仅没有反心,而且人家还是明帝国的铁杆一个。在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后,沐天波就将自己的儿子入赘到了云南土司家,然后无牵无挂跟随南明永历帝。后来他保护永历帝逃到缅甸,缅甸想捉拿将永历帝,献给清朝,于是沐天波为了保护永历帝被缅甸士兵杀害。

沐天波死后,云南黔国公也就彻底消失,之后清朝委任吴三桂为云南王。从此以后,云南成为吴三桂囊中之物,二百多年的沐氏家族就退出了云南历史的舞台。

俞大猷与戚继光的异同:俞大猷戚继光谁品行更好

俞大猷、戚继光之共同点

两人出身、经历、业绩、著述均大体相同。二人都出身武职世荫家庭,俞世职百户,戚世职千户,戚起点稍高于俞;都毕生军旅生涯,转战南北,主要功绩都是抗击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为东南海疆的安定作出重大贡献,两人都立功塞上,为大明朝铸就钢铁长城立下不朽的功勋;都治军严明,卓越善战,俞家军、戚家军齐名;都是兵器发明家;最后均位居左都督,戚进阶少保,秩位较俞稍尊;都好读书,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不仅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还精通诗文,乃文武双全的儒将。此外,二人都是武术家,同为南派武学一代宗师。

俞大猷、戚继光之不同之处

一、历史功绩

(一)抗倭成就

明代中期功绩卓著的抗倭将领,以戚继光、俞大猷为最,不过单就戚余比较,则戚继光显然名声更大,亦更为当时后世看重。尤其到了当世,戚继光已成民族英雄,历史书籍但凡论抗倭必大书特书戚继光。俞大猷则沦为装点性质的陪衬角色,成了夺目红花一旁的绿叶,并未给俞大猷一个公正的定位。

实际上,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并誉 “俞龙戚虎”,“俞家军”声望也不在“戚家军”之下。按常理说,俞大猷的历史地位不应低于戚继光,二人至少应该得到相等的待遇。而且严格来说,俞大猷的抗倭功绩应高于戚继光。

就战线而言,俞大猷率师剿倭,足迹遍及浙、直、赣、闽、粤,这在当时的抗倭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从年限看,俞大猷抗击倭寇侵扰的时间比戚继光长。从明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诸道争贡,大掠宁波沿海诸郡邑”开始,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东南倭患基本平息,这段时间,俞大猷20岁到63岁。可以说俞大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倭患最严重的时期度过的。戚继光比俞大猷迟生25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走上抗倭前线时已是战争中后期了。而俞大猷自1547年大明朝任命朱纨整顿海防,进剿倭寇,打响第一炮时,就调任福建备倭都指挥使,始终处在抗倭第一线。每一个抗倭阵地都有他的身影,每一场重要的战役都有他的参与。

何况,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前,俞的职位比戚高(俞受贬官夺荫时除外),戚继光任参将时,俞大猷已在抗倭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荣任都督了。嘉靖四十一年,平海卫大捷,戚加官进爵,接替俞为福建总兵官,荫一子千户,而为此役计定后战的俞仅受赏银二十两耳。自此,戚风头颇有盖过俞之势,然至倭患基本解除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不过短短四年时间,而且这最后的胜利是同为总兵的戚继光将陆兵,俞大猷将水兵,夹击潮州倭与海盗首领吴平于南澳取得的。只是,戚继光追歼吴平残部,吴平逃亡安南,投海死,戚进右都督。俞却因种种原因落了个革职闲住的处分。

但不管怎么说,论经历的战斗次数,歼敌数量的多少,这样的硬指标,俞大猷还是超过戚继光很多,抗倭功绩无人能及。

(二)塞上御虏

其实,戚继光名更出前辈俞大猷之上,不在抗倭而在于他隆庆、万历年间督师蓟北的功勋。特别是张居正掌权时代,极其信用戚继光,使得他奇才得展。在蓟北任上,他广修长城,发明了诸多先进的攻守武器,极大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降服了时时进犯的蒙古长秃和狐狸两大寇,因功被明廷加为“太子少保”的荣衔。

自嘉靖中期蒙古俺答汗犯京师,蓟北乃边防重镇,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总督王和杨选皆因失律战败被诛。独戚继光在镇十六年,加固边墙,筑建墩台,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积钱谷,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战术,屡败入侵之敌,所以“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明史》载:当其时,“南北名将马芳、俞大猷前卒,独继光与辽东李成梁在。”然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

及戚继光死后,曾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为戚继光撰写了墓志铭,其中写道:“蜡日,鸡三号,将星殒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美藉华人黄仁宇甚至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军备的张驰,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将星西殒之际,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30年后,本朝的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是众不敌寡。兹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而俞大猷虽然也曾在西北立下不世奇功,但风头终究比戚继光略逊一筹。嘉靖三十九年,在众人解救之下被夺世荫,逮捕诏狱的俞大猷无罪释放,发大同立功赎罪。至大同,大猷得巡抚李文进信任,谋划抵御俺答之策,俞审度地势,匠心独创,献兵车法,制造独轮战车以拒敌骑。尝以战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俺答二十万众于安银堡,获“土木之变”百年以来最大战绩。许除罪录用,诏还世荫。文进上其制于朝,遂置兵车营。京营有兵车自此始。俞因发明独轮车、双轮车被誉为“世界原始坦克发明者”。

后戚继光也发明了“偏箱车”,设立混成旅,有骑兵、步兵、重战车、轻战车。俞发明的独轮车、双轮车以攻为主,利于战;戚发明的“偏厢车”以防御为主,利于守。而戚继光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战术,由于不久以后与蒙古人和解,没有经过实战的考验。

隆庆初,蓟门多警,给事中请召大猷、继光。谭纶上疏朝廷“能尽车战之法,实惟俞大猷一人,即臣与戚继光皆自以为不及。”俞大猷也很想去边防,他曾说:“丈夫生世欲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安于东南;欲与千古之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但两广总督张瀚极力留俞在粤灭闽广巨寇曾一本,亦上疏:“在臣岂敢以此岭海小丑必欲挽留一将,以妨大计?但此时诸路将士,既已倾心服其指挥,海洋桀骜亦皆惮威,屡乞招抚。……诚不可遽令其去也。……一时将领,信无能出其右者。”后部议独用继光。俞大猷终于没去成,失去了一次机会,成就了戚继光的蓟门功勋。

万历三年(1575年),年过古稀的俞大猷边关之志并不随岁月的流逝而稍改,仍望一展雄才,主动上书时任兵部尚书的谭纶:“某平生志大征(胡),而见用江南,乖违本素。……公许我大受,今其时也。”经得谭纶上疏,得以在后军都督府佥事任上,提调京营兵车。友人李杜劝其退休,大猷则慷慨言道:“冲岁夷(胡)时肆凭陵,平生志在西北边,老当益壮,毙而后已!”

三年后大猷在与李杜书中道:“战车教成一军,共六万人,京营改观矣。三相公及诸老俱亲阅视,咸谓:‘奠社稷,威夷狄之法,无出乎此。’仆平生志行矣,明年决图归计。”大猷三疏乞归,以老致仕,临走还多次写信给戚继光“……苍生社稷事,愿益竭忠赤,以致太平,以慰江湖远人之忧。”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归家未几竟即病逝。《明史》谓之:“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实为公允。

俞大猷长于水战,常在水上歼灭敌人,戚继光精于陆战,惯在陆路追剿对手;俞“老成持重,功收万全”,戚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俞一生百余战只有普陀山因天时,金山卫因人少受挫,却屡受掣肘,有功少赏不赏甚至受贬问罪,戚继光则经乎百战,除岑港进攻经年不下受罚以外,几乎未闻败绩,故仕途顺利,扶摇直上。从当时看,戚百战百胜,屡摧大寇,是为功高,从后世看,俞首倡水战,提出一整套海防战略,发明楼船,被誉为“中国海军创始人”,影响更为深远。

俞大猷一生的戎马生涯,比戚继光更有传奇性。他曾在广西反击安南黎氏的入侵,“追战数日,生擒子仪弟子流,斩首千二百级”;只身平定过海南岛的叛乱,“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他又击退过山西边境的游牧强敌,平伏过广西山贼,使“百年积寇尽除也”。故致仕时,朝廷评价“才猷兼茂,忠赤独怀,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

二、军事思想

(一)治军

《明史》对俞、戚的治军做了比较,评论道:“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大猷老将务持重。”俞大猷的上司谭纶在平海卫后给俞大猷的信中则说:“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明史》本传和谭纶的这二段评论是很中肯的,活脱地勾画出这二位抗倭名将的真实形象。而后人对俞大猷的误解一定程度来源于对谭纶此话断章取义的理解,实际上谭纶的话还有重要的后半句:“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盖诚似霍子孟,任如诸葛亮,大似郭子仪,忠似文文山,毅似于肃愍。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将俞大猷与霍光、文天祥、于谦等相提并论。

窃冒昧揣测,大猷治军“为将廉,驭下有恩。”或者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俞“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之权,复从受其业。”俞学的是《易》,是正宗闽学。蔡清者“尽心正学,蔚为一代儒者之宗。”王慎中谓:“自明兴以来,尽心于朱子之学者,虚斋先生一人而已。”而赵本学乃赵太祖第十八代嫡孙,不仅打破宗室戒律,把家传太祖拳授予大猷,而且闭门六十年,考编的《韬钤内外篇》不传于子,而赠予其。故俞的思想核心是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用于战争,他持重用兵,深谋远虑,功收万全,谋划长治久安之策,用于治军自然重节制,注意士兵的思想训练。“节制二字兵法之大要也。”“教兵之方,技艺为先,节制次之,而其要又在于申明忠孝大节以化导之,使心知乎亲上死长之义。”他也明赏罚,认为赏罚二字乃“至要之方”,但要“赏在先,罚在后”,“苟不知各兵劳苦,全无鼓舞之恩,惟以威驱之,夫何足以服其心哉”!

大明王朝齐大柱结局是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大明王朝齐大柱结局是当了锦衣卫。裕王妃入宫献上张三丰真人的血书,并谎称说齐大柱是张三丰送来辅佐嘉靖的,嘉靖是修道的,张三丰的话当然听,嘉靖因此赦免了齐大柱,后来齐大柱还当了锦衣卫,成了朱七之下的十三太保。

大明王朝剧情简述

嘉靖帝第一位皇孙的诞生,使朝局的平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敏锐到裕王迟早将入主大内,借机以嘉靖帝的名义将冯保派到裕王府做皇孙的大伴,为日后做好打算,身为朝廷正义一派的代表,裕王的师傅和侍读徐阶高拱张居正也感觉到倒严的时机到了。

同时为了抵制严党借改稻为桑之名行土地兼并之实给浙江百姓带来灾难的所谓国策,和裕王商议,将裕王府詹事谭纶派往浙江,争取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稳定大局,他们的分析被不幸言中了,严党提出的国策一开始在浙江推行,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淳安大堤上,浙江布政使郑泌昌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不顾百姓缺粮的事实,唆使杭州知府马宁远带兵与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不惜断水,踏苗毁田,逼迫百姓改稻为桑,浙江总兵戚继光奉胡宗宪之命撤回军队,但终因事态发展严重,以桑农齐大柱为首的百姓还是围住了总督衙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