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嘉庆帝的文学贡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大清有一位皇帝还算得上是比较悲催的,嘉庆帝作为乾隆皇帝在晚年,千挑万选之后的继承者,在亲政之后本打算要努力做一番大事业,先是打掉了巨贪和珅,又在全国大张旗鼓的要抓贪官。在位的二十五年之间,每天都是工作模式,非常的忙碌。
不过,即便是如此努力,但一直也没有看到什么成效,清王朝发展到现在,各种弊端积累得很多了,而乾隆皇丢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了嘉庆。不仅如此,因为大清的腐败,越治理越亏空,各地的钱粮,都是在倍增,大大小小的官员,懒的懒腐的腐。再到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宫,将大清帝国的翻了个底朝天。
嘉庆帝在事后进行彻查才发现,京城的大小官员一直玩忽职守,而宫里的所有太监以及皇亲国戚,都被人给买通了。在悲愤之下,嘉庆帝写下了《罪己诏》,说是在罪已,其实不过是在说着官宫们玩忽职守,这本书,即便是几百年之后的读史者,也依然可以感受到嘉庆帝的无助。
一、屡兴狱
自从清军入关之后,明清交替,文字狱就成为了举国上下,最令人恐慌的事情。顺治十八年,浙江人庄廷鑨在《明史》的基础上编写了《明书辑略》,这本来是一件弘扬历史的好事情,但因为庄家十分的富有,导致归安令吴之荣几度来敲砸勒索钱财,而庄家人又十分的傲骨,断不会答应吴之荣的无理要求,所以马上拒绝了他。
怀恨在心的吴之荣,就把庄家的主意打在了《明书辑略》上,而一番咬文嚼字之后,吴之荣发现了其中的忌讳语言,马上举报了庄家,那么庄廷鑨很快被挫骨扬灰,而书中所列名的庄氏族人也被处死,好端端的一个江南大族,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庄家的惨案还没有消退,而南明史之狱又很快发生,还有陆生柟著《通鉴论》案、钱名世颂扬年羹尧案等等接踵而来,一时之间,在乾隆时期形成了一道非常密切的文化天网。
比起账面文化上的损失,清王朝文化创造力的扼杀才是最为致命的,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变得非常的小心,而制定了这项政策的清王朝也遭到了反噬。
二、文网弛
在发现了文字狱这项政策的弊端之后,嘉庆决定终行上百年的文字狱。嘉庆帝要求刑部以马上对这一类的案件进行改正,而这也标志着清代文字狱的正式结束,带来无数冤案的文字狱总算是正式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清代的文人们也算是可以松得上一口气,不再像过去那么拘束。
与清朝的大事比起来,这件事情看上去虽然不那么的显眼,只是它的效果却是很快见效的,就拿老百姓们最喜欢的小说来看,乾隆年间以手抄本的形式最流行的名著是《红楼梦》,在嘉庆年间马上就开始流传,成为了大街小巷最为畅销的书籍,还有《儒林外史》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浮生六记》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诞生了,而这也对于中国小说史无疑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的井喷的文化之下,其意义并不一般,僵硬了如此之久的清代文化,也终于有了新的活力,由此也焕发了一个新生学派,这也深远的影响到了中国近代史。
三、 实学兴
伴随着文字狱的结束,中国的文化一度迎来了调整发展的时代,一度赶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一大批思想活跃的经世学者,都大批量涌现,而这也为黑夜里的清代思坛带来了点点星光。
在如此思潮之下,许多文人都开始针对当今的政治上的利弊掉出自己的看法,废八股、开言路还有汰冗员等许多经民良策。还有汤鹏则是从“医贫”的角度出发,为清朝科学方法出限制兼并土地,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药方。
在治国上失败的嘉庆帝,但因为结束了文字狱,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而这也为清王朝带来了实学思朝,要不是因为有此,近代中国还不知道要继续在无知蒙昧当中摸索到什么时候,而晚清社会的变革也必将要晚来许多。
与其说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求是嘉庆帝误打误撞所带出来的,还不说是中国的文化生命力本就顽强,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可以蓬勃发生。
嘉庆皇帝继位后清朝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是他接手的是烂摊子,而他本人没有能力挽回局面。
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正是乾隆朝末期,清朝入关之后通过康熙雍正和乾隆朝前期的努力,实力达到了空前。但是盛极而衰,清朝在达到顶峰的时候埋下了很多隐患,到嘉庆皇帝继位的时候这些问题开始显现。
乾隆皇帝执政后期贪图享乐大肆挥霍财富,几次花费巨资南巡,导致国库空虚。为了敛财供自己花费任用了和珅等贪污的官员。在乾隆朝贪污的官员在事发之后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免罪,因此乾隆朝执政后期官员贪腐已经成为常态。嘉庆皇帝登基之后,他面临这种局面,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选择了保守的策略。
嘉靖皇帝在乾隆皇帝死后只捉拿了和珅,放过了和他一起贪污的官员,虽然使国库一下子充盈了起来,但是整个朝廷的风气没有改变。当官员腐败成为常态,自然百姓的生活就成为了问题,嘉庆继位没有多久,全国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虽然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是土地兼并从根本没有得到改善,清朝后期起义不断,清朝内部只能勉强维持稳定。
嘉庆皇帝本来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他本人十分平庸,他能够成为继承人是因为乾隆皇帝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在继位之后采取了保守的策略,遇到事情总是遵循祖制,自身也没有魄力大刀阔斧改变体制,帮助清朝中兴,只能维持住统治局面。
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嘉庆皇帝继续施行闭关锁国的策略,看似维护了清朝的统治,避免资本主义萌芽,为清朝延续了寿命,但是清朝错过了发展机会,最终只能走向没落。
朱?:韬光养晦的精神导师
◆◆◆
文| 石禄生
01
品藏天下,为您揭开历史的迷藏。
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每一个皇帝手下都有一班他所信任和依靠的大臣,这句话道出了古代封建朝廷的政治规律。
而在皇帝信任的大臣当中,必定又有一个人是他最倚重的。这是千百年来封建皇家公开的秘密。
就拿清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乾隆皇帝来说,晚年的时候,他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无疑是和?,当时满朝官员私下里都称和?是“二皇帝”,可见他权倾一时到了何种程度。
后来接替乾隆登皇帝位的,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而嘉庆皇帝最信任的人,则是他的老师朱?。
朱?画像
谁是谁最信任的人,这事儿本来没那么多说头。但乾隆皇帝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大清皇室的权力还是牢牢把握在他的手中,期间嘉庆皇帝基本没有实权。
如此一来,乾隆、嘉庆、以及分别受他们倚重的和?和朱?,四个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微妙的博弈。这就很有看头了。
和?就不多介绍了,众所周知,他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风光的时候,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还喜欢整人,但凡谁不听他的话、谁对他的利益有所潜在的威胁,他只要在乾隆皇帝跟前嘀咕几句,谁就有可能“灰飞烟灭”。
乾隆与和?(剧照)
重点要说的是嘉庆皇帝的政治导师朱?。跟历史上很多成为皇家心腹的人得势之后利欲熏心、极度膨胀不同,朱?这个人自始至终为人正派、忠直。论做事的能力,朱?并不算出众;但他为人谦和,没有攻击性,而且思想意识上大智若愚,并在一定程度上恪守中庸之道。
这就注定了朱?这个皇帝眼里的所谓“红人”,他的处世哲学是防御型的。而他的人性特点,恰恰符合嘉庆皇帝执政早期“韬光养晦”的精神指导需要。
因为,一个人在顺势或巅峰时期,能够保持不膨胀固然需要睿智修为;但在逆势或低谷时期,如何保持淡定,不盲动也不崩溃,反而需要更大的精神智慧。这一人性特点,放在皇帝身上也不例外。
02
朱?出生于1731年,北京大兴人。他的祖籍本来是在浙江萧山,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就举家迁居到北京去了。朱?还有个哥哥叫朱筠。小时候这兄弟二人读书都很有天赋,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父亲朱文炳早年辞官不做,回家亲自教俩儿子读书。
乾隆十二年(1747年),朱筠、朱?两兄弟同时考中了进士,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高考”事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年朱?才17岁,惊为天人。在古代科举制下,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一般在三十岁以上。由此可见,在读书这个领域,朱氏两兄弟完全称得上是天才。
“义阳望族”是由清朝浙江学正朱?题写
不用说也可以想象,朱筠、朱?兄弟后来就各自做官去了,做的当然也是文官,比如文史编修、修纂官一类的。
值得一提的是,哥哥朱筠出道更早,他因文才出众,很早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后来乾隆皇帝下令举全国之力修《四库全书》,很大程度上就跟朱筠有关。为什么呢?原来朱筠在担任安徽学政的时候,曾经上奏乾隆帝,建议对明朝《永乐大典》进行编修,乾隆对此建议很重视,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修《四库全书》了。
至于弟弟朱?,在官场上的进阶速度要稍晚一些。早年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天子脚下做普通的文书工作;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才开始被外派到地方上任职。他先是去河南做了乡试和会试的同考官,后来很快又被派到福建任职。
需要指出的是,朱?在福建的任职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先后做过福建粮道、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所以他对福建是很有感情的。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匾额《翰林》,由朱?题匾于生涯晚年,受匾人据信就是福建籍考生(匾额发现地也在福建),这是朱?对福建籍考生抱有深厚情感并视福建为第二故乡的佐证。
朱?(清)行书《德翁有待再用前韵三首》之一
后来朱?还担任过湖北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等职,但基本都在省级副职岗位上辗转,一直难以升职。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朱?是读书型的人才,但为官做事并不出众。因为这个原因,乾隆四十年(1775)的时候,还有官场同僚向乾隆皇帝投诉:“朱?成天只知道读书,在岗位上却不务正业。”
好在乾隆帝生来对读书人有好感,他不但不怪罪朱?的“不务正业”,还亲笔批示说:“朱?文才好,人品也是好的。”显然,因为哥哥朱筠的关系,乾隆连带对弟弟朱?也印象很好。这一点连朱?本人也没想到:本来被人投诉是负面事件,结果他因祸得福,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正面留意。
清代朱?书法中堂
时光倒退两年,乾隆把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立为了皇太子,将来准备把皇位继承给他。两年来,乾隆一直在考虑要为太子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苦于没有合适人选而举棋不定。恰好这次朱?被投诉的事件,让乾隆眼前一亮:“对呀,朱?不就是上好的太子师人选吗?”反正朱?这人在地方上也干不出名堂,不如召他回来辅佐太子。
翰林院
于是,乾隆二话不说,把朱?调回进京,授予其翰林院侍讲学士,让他当太子的专职老师。这一年,太子永琰才17岁。朱?和将来的嘉庆皇帝,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03
还是那句话,朱?为官做事不咋滴,但却是个读书的天才,饱读的诗书不计其数,又深谙历史上的治国典故,由他来教导太子读书,再合适不过了。反正都是纸上谈兵,由读书人施教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乎,朱?把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统统向太子宣讲了一番,又毫无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再教导一番“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君王大义。太子永琰正值塑造人生观、世界观的最佳年龄段,其时最容易听进去各种家国谋略,加上朱?作为读书人善于纸上谈兵的生动发挥,太子简直对朱?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最最重要的,是朱?给太子灌输了一个价值连城的思想:韬光养晦。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有很多太子,自诩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不懂得低调内敛,极尽张狂之能事,结果触犯了父皇,被废黜太子位。
嘉庆皇帝画像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朱?暗地里要求太子永琰:“你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低调谦让,无论对谁都要彬彬有礼,如此便能保太子位无虞。”永琰诺诺称是,更觉得朱?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导师了。
就在朱?和永琰的师徒关系日益亲近的时候,和?意识到了危险,开始视朱?为眼中钉。道理很简单,放任朱?继续待在太子身边,将来他一定会成为未来皇帝的第一宠臣,从而威胁到他和?的地位。
和?(剧照)
于是和?动了歪心思,找到乾隆皇帝咬耳朵:“皇上,太子正值成长期,一定要让他多见识几个老师,好坏不能寄托在某一个老师身上。”乾隆一听:这话特么很有道理呀,谁说和?只会溜须拍马来着?未来的大清江山确实不能只让朱?一个人的施教所左右。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一声令下,朱?又被派赴福建任提督学政。瞧瞧,朱?横竖就是跟福建有缘,福建第二故乡的名头是没跑了。当年朱?在福建离任的时候,职位是布政使,属于代理职务;多少年过去了,如今他重返福建,职位是学政。他升职了吗?几乎没有。从职能上讲,反倒降了。
更离奇的是,朱?此次前来福建,接替的是他哥哥朱筠的班。这在当时,也算是一大奇谈。后来哥哥朱筠回到北京任职,一年后就病死了,属英年早逝。当然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朱?行书节临鲁公
朱?远在福建,这下算是远离了太子永琰。但和?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太子对朱?的师尊感情简直是海枯石烂啊,他三天两头自发给朱?写信,既是诉衷情又是请教青春困惑。一来一往,师徒二人的感情更深了。朱?此番在福建任职四年,太子永琰给他写的亲笔信达到139封。师徒情感,字字为鉴。
04
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太子永琰的再三请求下,乾隆帝把朱?调回了北京,升任内阁学士。又过了两年,迁礼部侍郎。重归天子脚下,朱?自然跟太子永琰又恢复了密切往来。对此和?是一百个不舒服,但他也无计可施。太子早就是成年人了,他跟谁往来,连乾隆也不好干预太多,何况他和??
学识层面的东西,朱?能教给太子的,基本上都教了,再没有什么可言传身教的。但朱?念念不忘的,是时刻教导太子,继续保持“韬光养晦”,既不能让父皇乾隆帝觉得他急于接班,也不能轻易得罪乾隆身边的人,尤其是和?,更不能得罪:“一旦让和?抓住把柄,在圣上面前挑唆一下,搞不好你的皇位继承权就没了。”
平心而论,若不是朱?的再三提醒约束,照永琰对和?的愤恨和厌恶感,他早就跟和?闹翻了:因为他打心底对和?的“二皇帝”做派恨之入骨。但皇位还没到手,他只能忍。
乾隆画像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再次被调往外地任职。不同于以往的省级副手或部门主官级别,这一次,朱?升任两广总督高位。这种级别的任命,既有太子永琰帮助争取的因素,也有乾隆皇帝为太子培养顾命大臣的考量:“算来算去,朱?的人品还是靠得住,将来太子就位,离不开他的辅佐。”
乾隆六十一年(1796),乾隆皇帝终于意识到自己老了,是时候禅位给太子了,于是宣布退位。太子永琰继位,世称嘉庆皇帝。但如果嘉庆皇帝认为自己从此可以发号施令,那就太天真了。乾隆是退位了,但他并不肯放权。他也由此成为史上最有实权的太上皇。
远在广东任两广总督的朱?,对此看得如明镜,他秘密嘱托嘉庆皇帝:“皇权尚未真正取得,韬光养晦还要继续。”因为在理论上,太上皇还是有权力废除嘉庆的皇位,所以嘉庆皇帝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侍奉好太上皇。
倒是和?机关算尽却糊涂一时,他仗着乾隆还有实权,还能罩着他,所以继续高调跋扈。和?难道就不想想,乾隆已经年老如斯,终有撒手人寰的一天,而他自己年不到五十,怎么就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多多取悦嘉庆?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嘉庆皇帝因为谨记朱?教诲,登基以后在和?面前仍然保持谦卑的姿态,一口一声“和相公”,有什么事都假装拿不定主意,每每请教和?。如此一来,和?就产生了错觉:“这位年轻的皇帝也喜欢我,爱戴我,我还有什么理由担忧未来呢?”聪明如和?,也看不穿嘉庆帝表面和气,内心却极度厌恶他。
真正看穿的人是太上皇乾隆,他知道待他故去后,他的宠臣和?绝没有好下场。但他看破不说破。从他的角度来看,有朝一日,和?陪他殉葬也不错啊;毕竟他是喜欢和?的。
《梦断紫禁城》和?(王刚饰)与朱?(李丁饰)
和?的糊涂和利欲熏心还在继续。有一次,嘉庆皇帝想把朱?从广东两广总督任上调回北京,让他入内阁。嘉庆在乾隆跟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不容易等乾隆点头同意了,谁知和?又跑到乾隆跟前挑拨离间:“当今圣上(指嘉庆)这是任人唯亲啊,对大清江山不妥。”
乾隆老眼昏花了,竟然觉得和?说得有道理,不知怎么地同时对嘉庆皇帝和朱?心生怨怒。好在军机大臣董诰的从中斡旋,此事才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和?还是说服了太上皇乾隆,对朱?做降职处理。理由是:“广东匪患严重,朱?作为两广总督,缉匪不力。”乾隆又一次满足了和?的控制欲,把朱?降职为安徽巡抚。经过此事,嘉庆皇帝对和?的怨恨更深了。
05
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福厚的乾隆皇帝,终于抗不住时间老人的催命符,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未等处理完乾隆的丧事,嘉庆皇帝就宣布拿和?治罪,并及时将他抓捕归案。和?最终被赐以自尽。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贪腐大臣,就这样轰然倒塌。
嘉庆查办和?如此神速,可见其对他怨恨之深。反过来,嘉庆帝第一时间将朱?从安徽巡抚任上召回北京,则可见其对朱?的敬爱之心。
据记载,朱?回到京城时,嘉庆亲自到城外迎接,想想自己累受师傅教诲,以韬光养晦之计而翦除和?,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拉着朱?的手,失声痛哭,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
朱?墓前石刻
时光荏苒,朱?后来如何辅佐嘉庆执政,过程不表。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嘉庆皇帝亲自登门来到朱?家中吊唁,但见朱家简朴如洗,家况跟一般的穷秀才无异。想到老师一生清正忠直,自甘贫寒,嘉庆皇帝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嘉庆皇帝代表官方对朱?的身后评价相当之高,称其“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云云。又赐予谥号“文正”,这是古代文官所能享用的最高荣誉。朱?一生至此,也是值了。
匾额《翰林》,朱?题匾于晚年,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受匾人据信均为福建籍科举考生。由此可见,朱?对于第二故乡福建的深厚感情。
朱?题【翰林】匾额
朱?题【翰林】匾额局部
一,明君也得分时候
嘉庆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乾隆在位初年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所以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可谓过得风生水起。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还多次发动战争,虽然有的是必须的,但有的却是不必要的。因而在嘉庆继位后,他接手的朝政其实是一个不亚于明朝崇祯皇帝的“烂摊子”。
诚然,有这种皇帝,如秦始皇与唐太宗等,但这种皇帝几乎是千万里挑一,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皇帝都跟他们一样(不算昏君与庸君的话,那也只能算明君了)。而且如果真的将秦始皇与唐太宗放到嘉庆所处的那个位置,他们或许也并不会做得特别好,毕竟时代变了。
嘉庆登基即位后面临三个巨大的威胁,而且处理稍有不对,那对于清朝来说就是毁天灭地的灾难。第一件是乾隆留下的巨额财政亏空,这个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那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件是巨贪大恶的和珅,和珅可能没有篡权夺位的能力,但是却有架空嘉庆的能力,因为在嘉庆亲政之前,和珅的权力甚至比他还大,尽管他是名义上的皇帝。第三件是此起彼伏的各种起义,这其中以白莲教起义闹得最为凶猛。
二,想进取,没魄力
前文提到,嘉庆皇帝也算是个“半吊子”的明君,那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嘉庆在位期间,也是做过很多中兴的尝试和努力,但可惜都因为自身的魄力不足以及自身的能力不足而被迫放弃。
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整顿吏治
嘉庆正式掌权后,有感乾隆在位期间的权臣当道及言路闭塞等问题,于是亲自下令广开言路,还启用了之前因为乾隆时期说真话而被贬弃的众多官员。不仅如此,他还听从师傅朱珪的教导,以身作则崇尚简朴。
但嘉庆的种种行径后来可以被以一句俗语来总结,即雷声大雨点小,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嘉庆虽然广开言路,但被上报至他耳边的很多话都是经过下面挑选出来的,所以他能听到的话只是下面人让他听到的,而他想要推行的政策也很难推行,因为下面的官员经常是抱团取暖,而嘉庆又没有祖先的魄力,所以遇事往往只能不疾而终。
第二个,整顿旗务
清政府的统治核心是八旗制度,所以嘉庆想要改变清政府的衰败走向,就只能先改变八旗制度的衰败趋势。根据清朝祖制,八旗子弟全部由国家供养,而且不农不商不仕不工,每天只需要学习满语及骑射便可。
但问题在于,八旗制度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到了嘉庆时期早已经不堪重用。别说让他们弓马骑射,就是让他们说两句利索的满语都是非常困难。因而嘉庆为了扭转八旗对清朝财政的依赖,便想将京城附近的八旗子弟迁往东北,并自给自足。
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纯属子虚乌有,而乾隆选择嘉庆为接班人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世人对于乾隆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能够与康熙相媲美的千古明君,而有的人则认为乾隆是清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或许我们难以评判乾隆的是非对错,但至少可以明确从嘉庆皇帝开始清朝衰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不断有人对乾隆选择接班人的眼光提出质疑:他为何要选择嘉庆呢?
乾隆皇帝一生中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嘉庆帝颙琰排行第十五,他的上面还有十四个哥哥,按照封建王朝立嫡立长和立贤三条的原则,皇位怎么说也不会落到嘉庆头上。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的凑巧,乾隆凭借高寿为嘉庆上位铺好道路。
首先我们用排除法将竞争对手筛选一遍。
首先被排除在外的是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永琏六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只是没过两年他就不幸病逝;永琮的情况比他还糟糕,年仅一岁就不幸夭折,根本不存在争夺皇位的可能。
其次排除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以及十六子。他们同样是早早夭折,甚至除了皇十三子永璟和十四子永璐以外,其他三位皇子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已离开人世。
而后出局的是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这两位本来都被过继给亲王为后,从名义上来看他们已经不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
再之后淘汰的是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面对两位嫡子夭折,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为伤心过度也在不久后离开人世。
为了表示思念,乾隆令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结果永璜和永璋两人在葬礼上的演技太过拙劣,无法看出沉重的悲伤。因为这件事乾隆对其严厉斥责并且剥夺了他们继承人的资格。
接着出局的是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二子永璂。永璇脚部有残疾,乾隆根本不可能挑选一个残疾人做自己的继承人。而永璇也明白这件事,所以干脆彻底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每天沉迷酒色潇洒快活。也许是心态良好,他活了八十七岁,成为清朝最长寿的亲王。
至于永璂则是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的长子,并且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嫡子,同时本身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可谓占尽优势。
但是他母亲拉氏在陪乾隆下江南时途中发生?断发事件?,惹怒乾隆,被遣返回京,而后就连皇后印玺也被收缴,地位可谓一落千丈。因为这件事情永璂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再之后是皇十七子永璘。永璘是嘉庆的同母弟弟,比他小六岁, 除非他有着远超嘉庆的才能,否则永远不可能跨过嘉庆上位,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竞争的能力。
之后是皇五子永琪。永琪不但博学多闻,还擅长弓马骑射,可谓真真的文武双全。更加难得的是他有的孝顺之心,有一次乾隆在九州清晏遇上火灾,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孤身一人将乾隆背了出来。
对于这个皇子乾隆是非常看重的,之后还将他封为和硕荣亲王,这其实就是立储的前奏。只是可惜亲王册封礼仪后没过多久永琪就患上附骨疽,一年以后不幸去世,时年25岁。
到这里,嘉庆兄弟十七人,因为种种原因相继失去争夺皇位的资格,最后只剩下嘉庆他自己与皇十一子永瑆。那为什么永瑆比不上嘉庆呢?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永瑆才能过于?鸡肋?
永瑆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才华不是体现在政治上而是在金石方面,比如那令人赞叹不已的书法。然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书法水平是否高超根本无足轻重,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来害处。
比如宋朝的宋徽宗,一手瘦金体至今为人们铭记,但是史书对于他的评价都是功不抵过,甚至还有不少后人对其厌恶痛恨不已,可见这位兼任皇帝的书法大师干的有多么失败。
满清一直以来都有着尚武的习俗,而永瑆不仅没有高强的武艺,就连才能都显得有些鸡肋,这样的资质根本不适合当皇帝。
二、永瑆性格优柔寡断
乾隆认为永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优柔寡断?,做事情缺乏一定的魄力决心,而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更加鲜明了。
身为皇帝,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奏折,处理难以计量的事情,如果太过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不但会极大影响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效率,还很容易被一些奸臣小人所利用。
比如宋朝宋钦宗,面对金国的入侵,他显得非常的优柔寡断,一会儿听从主战派的意见,一会儿又站在反对派那一边,今天与金人心平气和地谈判,明天就果断撕毁协议攻击对方。在他的优柔寡断之下宋朝终是走向了灭亡。
考虑到这一点,显然乾隆更加看重性格相对强硬的嘉庆。
三、魏佳氏比金佳氏更受宠
皇子之间的竞争同样要依托其母亲之间的竞争。永瑆的母亲金佳氏很受乾隆宠爱,死后还被追封为淑嘉皇贵妃。
但是相比嘉庆的母亲魏佳氏,金佳氏受到的宠爱还是逊色不少。从乾隆二十一年起,魏佳氏连续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到了乾隆三十年,魏佳氏被封皇贵妃,而同年皇后那拉氏的印玺被收缴。从那以后魏佳氏以皇贵妃的身份代行皇后职权,主持后宫的大小事务。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于已经将魏佳氏视为皇后,而嘉庆也被看成嫡子,这是永瑆等皇子无法具备的优势。
总而言之,乾隆虽然有十七个儿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能够满足接班人条件的只有嘉庆与永瑆,而两人相比之下,显然乾隆喜欢母亲更多宠爱、性格更加强硬的嘉庆。
至于说嘉庆的哥哥能力比他厉害上百倍,完全就是在扯淡,当然如果永琪不英年早逝,或许还真的没有嘉庆什么事。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