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驿站到底是什么样的,明朝灭亡为何和一个失业人员有关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20:49:46

明朝的驿站到底是什么样的,明朝灭亡为何和一个失业人员有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末年,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下令,撤掉了全国所有的驿站。原本在陕西当驿卒的他突然失业,无以为生的他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他就是闯王李自成。可历史上明朝之前至少两次裁撤过驿站系统,之前的嘉靖皇帝和万历都曾经干过。可为什么嘉靖裁撤驿站搞出了不少余粮,可崇祯一裁,就出了个李自成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朝的驿站是什么样子。

明朝的驿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简简单单的官营旅馆,而是一种豪华的官方招待所。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居住环境比地方官的住宅还要好,可以同时接待几十个宾客。而且这种规模的驿站,遍布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时,这些驿站还设有自己的驿丞宅和办公室,一切设施应有尽有,甚至还配备临时的监狱。

那么驿站除了作为宾馆,还有什么作用?

首先就是车马供应,拿李自成曾经工作过的陕西驿站来说吧。西安驿有常备的马27匹、驴10头、拉车的牛若干、大车若干,此外还有上百名驿卒可以做劳力。

还有就是提供旅费,这个服务就很让我们现代出去旅游的人羡慕了。当时,住驿站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拿钱!主要是因为,住驿站的大多都是朝廷委派出差的,来回的花销就要由驿站报销。时间长了,办差的人就想出各种名目向驿站要钱。

再加上,驿站并没有盈利项目,所有支出有国家分摊到各级政府承担,而各级政府承担的意思就是由底层的老百姓出钱。在没有规范和监督的情况下,驿站向百姓收多少钱,都是有驿丞说了算。时间长了底层民众反抗情绪越来越高,各地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

崇祯皇帝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啊,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方面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给人民减负,而是想省钱给自己花。另一方面,改革措施太过一刀切,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一夜之间60%的驿卒没了工作,李自成也在失业大军。很快他就杀官哗变,正式开始反抗朝廷。即便没有李自成,其他2万个有相似经历的驿卒,都有可能成为闯王。

明朝的灭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

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

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

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

"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

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得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

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

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

"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

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

那为什么不改革呢?

因为不敢。

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

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

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

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

他终于出现了。

大明明武宗朱厚照。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

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

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

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

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得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

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明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制度制造了巨大的且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国家的六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内阁机构皇帝集行政权、军权、监察权于一身。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庞大体系的官僚集团。

明朝的军队设置目的并没有解决百姓的矛盾,而是为了统治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剥削百姓的劳动成果。

这种制度在无形中将社会分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明朝的统治阶级,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不从事生产劳动,专事剥削压迫广大平民百姓,不劳而获,贪污腐化。

明朝统治者也曾颁布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例如颁布海禁。不允许私人出海。这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后期百姓负担过重,造成经济和生活危机的恶性循环。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

科举制造成的权力结构导致增加农业税难;导致明代晚期,工商业高度发展,工商业阶层无比富裕,而国家的赋税收入仍旧是依赖农业。这种和经济结构严重脱节的税收结构,使得更多农业人口流失,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扩展资料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7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