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很少后宫干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皇帝,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有想到这点,所以经过他的改制,杜绝了让后宫干政的机会。
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个皇帝。这16个皇帝里面,有不少“奇葩”。
比如,被称为“蟋蟀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贤君,他却有一个爱好:斗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各地官民纷纷采集上等蟋蟀送入宫中;
比如,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不爱处理朝政,却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心灵手巧的他,制作了一批精良的家具和娱乐工具。真是一位被皇位耽搁的能工巧匠;
比如,沉湎于酒色之中的明神宗朱翊钧,因为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在执政后期竟然长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明世宗朱厚熜同样喜欢不上班,长达20年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尽管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却没有一个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皇权。
垂帘听政,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处理朝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以示避嫌。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自战国、汉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现了宣太后、赵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只有明朝没有出现垂帘听政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
朱元璋在创建明朝之初,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妻族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政,导致皇权旁落,特意作出了一个制度性安排:为皇子和公主安排婚事时,特别留意不会选取实力雄厚的家族进行联姻,而是与开国功臣、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后妃不得干政”,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二是明朝皇帝大多数都是成年继位。
朱元璋就不说了,建文帝朱允炆22岁继位,明成祖朱棣43岁继位,明仁宗朱高炽47岁继位,明宣宗朱瞻基28岁继位,明英宗朱祁镇9岁继位,明代宗朱祁钰 22岁继位,明宪宗朱见深18岁继位,明孝宗朱祐樘18岁继位,明武宗朱厚照15岁继位,明世宗朱厚熜15岁继位,明穆宗朱载坖30岁继位,明神宗朱翊钧10岁继位,明光宗朱常洛39岁继位,明熹宗朱由校16岁继位,明思宗朱由检17岁继位。
垂帘听政一般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事,只能由太后“代劳”。在皇帝继位时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太后显然没办法进行垂帘听政。
三是明朝打造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构架。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时,年仅10岁,是明朝继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由于明朝已经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构架,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很多朝政大事,不需要朱翊钧亲自处理,就能够处理得妥妥帖帖。因此,朱翊钧得以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培养处理朝政大事的能力。
不过,明朝也有一次垂帘听政的机会。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朱瞻基的长子、年仅9岁的朱祁镇登基为帝。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事。怎么办呢?有大臣提出,请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垂帘听政。此前,朱瞻基在遗诏中明确表示,朱祁镇在国家大事上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
照说,张太后有明宣宗的遗诏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垂帘听政。但张太后拒绝了,她回答:“不要破坏祖宗法。”
不过,张太后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的建议,但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尽心尽责地辅助朱祁镇。
明朝开朝近三百年,最有特色的就是前朝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的斗争,但是后宫、外戚专权这一其他王朝经常存在的情况,在明王朝却没有出现,那么这种情况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留下了祖训。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对于自己的家法进行了严格的制订,其中有一条就是参考了前朝的教训,规定后宫不得干预前朝政事,而外戚也需要牢记自己的身份,遵守规则,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这点家法整个明朝的帝王都做的很好,即便是在明宪宗时期最为得宠的万贵妃,也仅仅是在后宫之中折腾而已,也没有敢把自己的触手伸向前朝,而其他的皇后则更是以身作则,为其他妃嫔都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
而朱元璋作为一名草根帝王,在选妃上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要求只能从普通的良家之中选择,杜绝了贵族和大臣之间接触皇室的机会。这样做就使得后宫的妃嫔不可能有深厚的背景和靠山,即便妃嫔十分得宠,她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有太大的能量。
而明朝特有的内阁制度也造成了帝王和文官集团的对立,文官对于宦官、对于外戚,都有着自己很强的实力可以对抗,所以在这几股势力中力量最小的外戚,也始终走不到舞台前来。
纵观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多数朝代都有后宫摄政干政的记载,汉有吕后擅政,晋有贾后乱政,唐有武曌夺权,宋有刘后专政,元有乃马真摄政,清有慈禧乱政。
但是,在那么多的朝代中,却有一个朝代从未出现过后宫干政、摄政的情况,这就是明代。
有明一代,有资格垂帘听政的太后不是没有。如明仁宗皇后诚孝张皇后,彼时,刚刚即位的英宗尚年幼,年仅九岁,因此就有大臣奏请张皇后垂帘听政,但张皇后却是坚持不允,以?毋坏祖宗法?为由果断拒绝,将朝政大权悉数交由三杨处理,由他们来辅佐年幼的英宗。
再如明穆宗李贵妃,其子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她本可以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但她却也是直接拒绝,将辅政权交由张居正等内阁成员。
可以说,明代有数位太后曾经都有垂帘听政的机会,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但是事实上,她们最后都没有去行使自己的听政之权,而是将辅佐权交由内阁,让他们这些真正有治国才能的内阁成员去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那为何明代的皇太后都有这样的觉悟呢?
首先,明代的妃嫔,尤其是中宫皇后多是?贤德淑惠?之人,她们大多都能以身作则,不仅自己不干预朝政,甚至还带头抑制母家势力,如明太祖的马皇后,彼时,朱元璋曾一直想册封马皇后的母家,让他们做高官得厚禄,但是马皇后非但没有很高兴,反而是极力阻止,她与朱元璋说道:?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大意就是国家的官爵是用来赐给有治国才能的人才,而不是给外戚,若皇帝太过宠信我母家,他们懂得知足还好,可若是不懂得知足,于国于民皆是不利的,所以万万不能赐予我母家高官厚禄。
再如明成祖徐皇后,对于朱棣对其母家的追封,徐皇后亦曾言:?非妾志也?,也是极力阻止的,同时身为中宫皇后的徐氏,她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还特意编著了《内训》,将其送于后宫中的其他妃嫔观阅,以此来告诫妃嫔不要干政,也不要为自己的母家攥取利益。此外,徐皇后在临终前,她亦还念念不忘的告诫成祖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明代后宫除了中宫皇后,多以身作则不予干涉朝政外,其他的妃子亦是多不会主动去干政,且还会主动修著教导女子要三从四德,不要干涉朝政的女德书籍,以此来来劝诫后宫不要干政,如世宗生母章圣太后蒋氏著《女训》,神宗生母李氏撰《女鉴》,神宗贵妃郑氏重修吕坤的《闺范图说》。
其次,明代的妇女,她们的地位要远比唐宋元来得低,众所周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抑制是越来越严苛,所谓?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儒家的伦理纲常经汉、唐、宋之后,到明已是达到鼎峰。而后,再加之明朝上层的女贵族对《列女传》、《女训》、《闺范图说》等禁锢妇女的书籍的极力推崇,明代妇女的地位那是更加的急转而下,正如段塔丽在《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到了明清时期,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随着下降到中国妇女史的最低点?。
可以这么说,明代的妇女,不管是在伦理意识、法律地位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已是堕落到了深渊的最底层。由此,试问就是这么一群地位极其低下的妇女,她们如何能再向前朝那般女主一般,在朝前垂帘听政呢?
最后,纵观历朝历代垂帘听政的女主,如吕雉、刘娥、武则天、慈禧等等,她们之所以能够压制住朝中百官,继而在朝中独断专行,虽说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无疑就是她们皆有不亚于历代男皇帝的政治手腕。而对于明朝的妃嫔而言,因其明朝独特的选妃制度,这些妃嫔恰恰就缺少了能够压制百官的政治手腕。
明代,因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痛恨后宫干政之事,对于后宫干政的事情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朱元璋曾说过:?朕观古往,深用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为了遏制住后宫干预朝政事情的发生,自朱元璋起,明代在后妃的选取上,实行着自己一套独有的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即皇帝妃嫔只能从民间挑取。
而事实上,此后明朝历代皇帝也多遵循着这条规矩,在《明史》中有传的45位后妃中,除了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徐达长女)、孝康皇后常氏(开平王常遇春女)的出身较高外,其余皆是出身于普通人家,正如王伟凯在《明代后妃的选配与编制》中所言:?明代后妃自仁宗张皇后始,已无来自勋贵之家的闺秀?,如孝宗张皇后,武宗夏皇后,穆宗李贵妃皆出身于普通人家,而熹宗张皇后,思宗周皇后更是出身?家贫甚之家。由此,试问就是就是这么一群出身于普通人家,甚至是贫苦人家的妃嫔,她们怎么有能力去压制百官呢?
当然,在明代,也并非是所有的妃嫔都是贤惠淑德之人。纵观明朝二百余年的历史,明代后宫中还是有一些妄想干政弄权的妃嫔,如宪宗万贵妃、神宗郑贵妃、光宗李选侍等等。
那么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这些有干预朝政念头的妃嫔,最后却还是没能成功干政呢?
这些有干预朝政念头的妃嫔,之所以没能成功干政,这完全得益于那些对明廷忠心耿耿的士大夫们。
众所周知,明代的士大夫们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为了他们心中的公义,为了他们心中的天下,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对于这些不怕死的士大夫们而言,一旦他们发现后宫中出现了有妄图想要干政的妃嫔,其一定是会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命,也要阻止后宫干政事情的出现。
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这场争斗,表明上看是士大夫们与万历皇帝进行的储君之争,但实质上却是士大夫们与妄图想要借助其子干政的郑贵妃之间的前朝与后宫的争斗。正如谷应泰所言:?予则以诸臣力争,故久而克定也。方郑妃盛年,神宗固尝许以立爱矣。而言者纷纭,格不得发。始则谴诤臣以快宫闱,终亦未必不援朝论以谢嬖幸。始则欲以神器之重酬晏私之爱,究亦不能以房闼之昵废天下之公?,当时,他们深知一旦郑贵妃之子福王被立为太子,则国势必不宁,前朝女主乱政之事势必就会重演,因此为了阻止郑贵妃之子被立为储君,士大夫们是以死抗战,与万历皇帝是针锋相对,最终在他们努力下,郑贵妃妄图干政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再比如天启年间的?移宫案?,《明史》载:?光宗崩,李选侍据乾清宫,迫皇长子封皇后。光斗上言:?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在位仅数月的光宗皇帝驾崩,熹宗登基,此时光宗妃子先是欲囚禁熹宗,以此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囚禁一事因士大夫们的阻止从而落空,李选侍又妄想做吕后、武后,执掌朝政大权,但又被士大夫们严词拒绝。
再之后,李选侍又威逼熹宗封她为太后,欲暗地行干政之事,但又被士大夫们看透,他们又是极力阻止,如光斗就上谏:?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杨涟亦上谏:?臣宁使今日忤选侍,无宁使移宫不速,不幸而成女后独揽文书,称制垂帘之事?。最终,在士大夫们的阻止下,李选侍妄图干政之事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从以上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士大夫们在阻止后妃干政一事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多大。在很多时候,若不是士大夫们的据理力争,甚至是以死抗争,明代还真的有可能出现如前朝那般女主干政的事情。
当然,明代那些有想要干政的妃嫔之所以不能成功,除了有士大夫们的存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明代皇帝的缘故。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出现女主干政,甚至是专政的事情,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登基的皇帝尚年幼,再加上死去的皇帝又留下遗诏,让幼帝生母摄政,这才有了女主专政事情的出现。但是,这种现象在明朝并不存在,首先明朝皇帝中除了英宗是九岁登基,神宗是十岁登基外,其余皇帝登基时都已不再是幼帝,都拥有了独自处理朝政的能力,因此这就杜绝了皇帝生母以皇帝年幼为名,行干政之事。
其次,明朝皇帝经过朱元璋、朱棣的教导,他们对后宫妃嫔干政之事都是很提防。如明神宗时,他虽对郑贵妃很是宠爱,但对其妄图干政之事却也是防备甚严。当时,神宗仅仅就因郑贵妃对官员指派?力赞助之?,就震怒,将其?笞宾逐之南京?,直到数十年后,才将其召回京师。从明朝皇帝对于后宫干政之事的反应来看,我们就可知,其对于后宫干政的提防是有多深。由此,从中我们也可知,一个如此提防后宫干政之事的明朝皇帝,他是断然不会在遗诏中点名要妃嫔摄政。
总的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其他多数朝代都曾出现过的女主专政之事,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三点:其一明朝后妃多有自知之明,她们是既不会主动去干政,也没有干政的能力。其二明朝皇帝对后宫干政很是提防,稍有苗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迅速扑灭。其三明朝士大夫们对后宫干政也是深恶痛绝,不管是谁,哪怕是皇帝生母,只要她们敢干政,他们就会据理力争,哪怕是以死抗争,都是在所不惜。如此,基于以上三点,明朝才没有出现女主干政之事。
因为明朝对於外戚的限制很多.
所谓的外戚,就是皇后的娘家;为了防微杜渐,明朝一开始就不会让皇帝和世家大族结亲,几乎明朝所有皇后的娘家都只是中等甚至以下的人家,因此没有机会成气候.
另外皇后的家人虽然成为所谓的"皇亲国戚",但明朝是不太准许这些皇亲国戚当官掌权.你说皇后要干政,不管是汉朝的吕后,晋朝的贾后,唐朝的武后,背後都有一大家子当官掌权,而明朝没有这种情况,自然没有太后干政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6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