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括真的是被冤枉的“战神”吗白起是怎么战胜赵括的

以史为鉴 2023-06-16 19:41:04

赵括真的是被冤枉的“战神”吗白起是怎么战胜赵括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长平之战是战国影响深远的一场大战,战国格局因此而改变。长平之战成就俩人的名声,一个是人屠武安君白起,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个成为战神,一个则被订上耻辱柱。现在流行翻案,白起这人战绩太过显赫,有点黑不动,于是开始打赵括的主意。

赵括被人喊了2000来年的“纸上谈兵”,到了现代甚至有了被冤枉的战神之称。赵括的军事能力,固然并非一无是处,但这个“战神”岂是赵括能担任的?

白起一战灭赵国40万大军,除了本身极强的军事素养,前期的反间计亦是关键。反间计为何关键?这便涉及到赵国的国内形势,我们得从最初的秦赵上党之争开始,单论长平之战,总是有点单一。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韩国上党的归属。秦国对韩国的上党郡虎视眈眈,终于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攻占韩国野王县,将韩国上党郡同韩国本土分割开来,准备一步步彻底拿下上党。

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倒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想你老秦不就是想拿下上党么,我偏偏不给你。于是,冯亭带着上党17城转投赵国。

赵国自不会白白放过上党,毕竟秦国若拿下上党可是能直接威胁到赵都邯郸。赵国的举动,气坏了秦昭王:我们这边忙活半天,结果便宜赵国,没的说——打!秦国本就有打赵国的打算,有了上党的事,秦赵之战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赵国虽接收上党,却没往上党派兵,这是赵国的一大失误。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大将,开始进攻上党,若赵国在上党部署重兵,最起码王龁不会进展太快。赵国用廉颇为将,率军前往阻挡秦国。

廉颇是老将,更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一眼就瞅准了长平在此战的关键地位。秦国攻打邯郸,无论走那条路,长平都处于战略要地。赵国只要控制长平,秦国就无法威胁到邯郸。

哪怕廉颇紧赶慢赶,到长平的时候仍有些晚——廉颇抢占空仓岭失利。空仓岭位于高地,秦军对赵军有地势优势,随后开始对二鄣城发动攻击,斩杀赵国都尉四人,赵军完全处于劣势。廉颇不得不再向后撤,退向丹河东,借助丹河地形优势稳定下来,秦赵双方开始对峙。

秦赵虽然停了战争,对各自国内却是压力极大。两国前线各有数十万士兵在打仗,国内少了数十万的劳动力,秦赵二国都有点吃不消,但仗打到这种程度,必然得分个胜负,不可能突然撤并。

秦国胜利的关键便是将赵军引出来,双方来个决战,秦军相信在正面战场上,还是能击败赵国的。若硬拖下去,秦军恐怕不退也得退,为了逼赵国换将,秦国开始施行反间计。

我们总说,赵国若不中反间计,不换廉颇,长平之战就如何如何,不知是否有想过:秦国的反间计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针对赵国形势,专门施行的一项计谋?

秦国的反间计内容没别的:能打败秦国的只有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平平无奇的一句话。难道秦国人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一定会败给白起?那可就错了。秦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将龟缩丹河以东的赵军引出来。

我们上面说了,秦赵对峙对两国的“粮食”压力过大,赵国国内也想着赶紧结束战争呢。另一面廉颇是名将,那不过是我们后世人的看法,在赵国人眼里,廉颇是一个对秦作战屡屡失败的大将,差不多等同赵国耻辱。

赵国国内也不满意廉颇。秦国的反间计目的是利用赵国对廉颇的不满,推出一个赵国的英雄。马服君赵奢那才是赵国实实在在的英雄,刚击败秦国没几年呢,赵国人心目中,他的儿子哪怕不如赵奢,至少比廉颇要强吧。艰难的局势,赵国需要一个英雄,而这个人就是赵括。

秦国利用赵国形势,成功用反间计替换大将,这只是对赵策略的第一步,第二部是用白起换下王龁。秦国用白起为将,更多是为保证长平之战的胜利。王龁虽然厉害,但比白起还是差上很多。

有人说,临阵换将是大忌,那也得分形势,最起码秦国不也是临阵换将?赵国输不是因为换将,而是换个毫无经验的小将。赵括指挥数十万规模的大战,说实话,有点儿戏。看看秦国,事关国运的大战,偷偷换上白起,这才是最稳重的做法。

廉颇主张防守,最后被换下,赵括自然得不同于廉颇,他得主张进攻才能成功上位,若赵括也是防守为主,何必换掉廉颇?这样一来,秦国就剩下两个问题:如何把赵军引出来,又如何击败赵军?

白起将赵括引出来,绝不是随便就做到的。赵括只是没有经验,他绝不是白痴。《史记》中轻飘飘一句:“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背后绝对是白起的一次次布局。要知道,赵括可是有着40万大军,他得白痴到何种地步,才会全军出击,最后被秦军包围?

赵括不是赌徒,他不会一上来压上全部赌注(40万大军),肯定会一点点试探秦军。白起则一点点投放诱饵,不断送给赵括胜利,让赵括产生“秦军不过如此”的想法。

另外秦军也不会一味佯退,因为赵括的中军必然位于后方(40万大军不可能一下展开,长平地形也不允许),若秦军抵抗不强烈,赵括的中军就没出场的必要,这还怎么钓鱼(赵括)?白起必然命令秦军一边强烈抵抗,一边后撤,给赵军一种再努把力就能彻底吃下秦军的假象。

赵括终究少些经验,受不了白起的“诱惑”,率领中军追出来。白起一看赵括离开军壁,立即派兵插入赵军后方,切断赵括同军壁的联系。随后秦军占据各个要点,修建壁垒,利用地势将赵军团团围住,慢慢耗死赵军。

我们大多知道长平之战的结局,赵括突围的时候被射杀,赵军投降白起。白起的厉害在战场上,一步步将赵括带向灭亡的深渊。秦国的厉害在战场外,一个小小的反间计,换下廉颇,改变赵军作战战略,二者可谓相辅相成。

没白起,秦军不一定能吃下赵括的40万大军,但没有秦国的反间计,赵国不一定换将。白起了解赵括,赵括却不了解白起,有心算无心,秦军战胜也就不奇怪了。一个小小的反间计,他的作用不容忽视。

长平之战中,赵括为什么败给了白起,他犯了什么错?

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十分知名,此战可以说改变了赵国的命运。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遣大将军廉颇来应对。当时秦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赵军,赵军统帅于是下令坚守不出的政策,建立防守线。可以说这个政策非常适合战场,秦军也无可奈何,形式对于秦国不利。

为了能够打破这个僵局,秦国开始使用反间计,在赵王耳边谏言,说廉颇总是不出战,是害怕秦军。没脑子的赵王急于求胜,果然中了计,将廉颇换下,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走马上任。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熟读兵法,就连他父亲也说不过他。但是致命的是,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也是为将大忌。

这点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纷纷劝谏,不过赵王压根不听。果然等到赵括当上大将军后,全面更改法令,改守为攻。秦军将领白起设下巧计,一路佯装被打破,吸引赵军跟随,来到秦军的包围圈中。背后偷袭赵军的补给线,断绝了粮草饮水,弄得赵军人心浮动。等到40多天后,赵军大部分已经濒临绝境,面对这种情况,赵括亲自率领精兵突围。

秦军早有防备,突围全部失败,而赵括也被秦军杀死。他为什么会失败,说白了就是缺乏实战经验,根本没有分析实际情况而贸然出兵。一个毛头小子怎么能够敌得过身经百战的将领,这恐怕也是命中注定。

接起廉颇的烂尾,打得战神白起损伤过半,还原一个真实的赵括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还得说一下。我们知道的赵括是这样的:廉颇在长平之战中坚守不出,让秦军一点没招。于是秦国间谍散布针对廉颇的谣言,结果赵国果真上当,罢免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启用了少不更事、只会耍嘴皮子的赵括,最终导致赵军全军覆没。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其实开始和赵国并没什么关系。战国中后期,秦国为了争夺韩国手里的战略要地——上党郡,和韩国打了三年。三年期间,白起带领的秦军夺城十余座,斩首五万多,彻底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国没辙了,就同意将上党郡十七城全部割让给秦国。结果,上党太守冯亭却没按照韩王的命令向秦国投降,而是跑到赵国寻求庇佑,并向赵王提出愿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当时的赵孝成王登基不到四年,四肢不发达,脑子也不好使。一看捡了个大便宜,乐得屁颠屁颠的直冒泡。赵王的叔叔赵豹可是吓尿了:大侄子,要不得啊!秦国为了上党郡整整打了三年,中间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如果让咱赵国摘了桃子,秦国必然会转过头来收拾咱,一旦开战咱连家底都得赔进去啊!赵王的决定是:上党郡我收定了!所以结果是毫无悬疑地开战!

这是典型的只顾眼前利益,没有任何风险评估!很多企业和个人,面对各种各样的所谓高回报高收益的时候把持不住,忽略了长远或者整体的利益。就像赵国没有评估过自己的经济实力、 社会 动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整个一盲人摸马。其实现实中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也不难处理,你只要扪心自问:我确实混到可以不劳而获的地步了吗?

年龄PK

赵括:赵括那个时候应该30多岁了,不到40,正值壮年。

廉颇: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已经65岁。

战事PK

赵括:一直在父亲赵奢麾下做参谋,赵国对秦国为数不多的几次胜仗比如麦丘、阙于,赵括都参与了。

廉颇:亲自参战的有进攻魏国几邑、安阳,胜仗基本都是和魏国打的。廉颇接管上党郡十七城,一座城也没守住。也就是和秦国交锋,没胜仗记录。

战术PK

赵括:根据史载廉颇7月兵败,赵括临危受命当月到达战场。并先于白起抵达战场后进行战场交接、情报侦查、地形勘测、人事调整以及战术拟定。赵括放弃百里长城不回援而聚歼白起部的战略并无失误。因为双方打的是一个时间差,看谁先撑不住,所以不能打消耗战。这也就是秦王为什么换成主将白起对付赵括,因为赵括名声在外,让秦王对此战并无把握。

廉颇:坚守不出!为什么坚守不出?是因为打不过人家,廉颇防守策略存在致命漏洞,空仓领和丹河防线形同虚设,让秦军打得满地找牙。最后一道防线,一守就是两年,廉颇是想拖垮秦国,但是他低估了秦国的实力,硬硬得把赵国的家底拖垮了。

主将PK

赵括——白起(古代四大战神之一)

廉颇——王龁(在军中的级别相当于团长)

赵国换上了赵括,秦国也换上了战神白起。这里面的逻辑就很有意思了,之前廉颇被王龁打得那么惨,要是赵括真的那么差,秦王能把国宝级的名将搬出来?

战况PK

赵括:赵括接手的时候赵军其实就剩下少半条命了:损兵折将、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所能依托的只有一条防线,后勤已经被秦军切断了,而且就算没切断,后方也被廉颇拖的没粮食了——总之,是没时间、没空间、没资源。

廉颇:廉颇事实上也是反对接收上党郡的,但是君命难违。不过廉颇非常幸运的是他接手的时候赵国军队、后勤补给都能跟的上。恰恰在马上就要死局的时候,赵国把他换下来了,所以他才能幸福得活到84岁。

赵括的主动出击以失败告终,赵军被秦军在河谷中围困了四十六天。最后,赵括带领残余赵军对秦军防线发起了自杀式冲锋,赵括本人在冲锋中被秦军乱箭穿身,死在了战场上。

从军人的气节、操守来讲,赵括并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当时如果赵括选择投降,凭他手里剩下的十几、二十万人马,完全可以给自己谋个好出路。按照史书记载,这一战虽然以赵军失败而告终,但秦军也伤亡惨重,短时期内无力再战。能用一支残破之师打出这样的局面,赵括的军事素养显然是非常优秀的。

而真正可悲的是,无论是赵孝成王还是老将廉颇,都没有承担一丝责任,所有战败的责任都落在了战死沙场的赵括一人身上!

1、做领导,格局要大,工作要有计划,个人要有规划,否则像赵王一样没头脑,没胸襟,谁会甘于为你效力?

2、谋定而后动,计划做周全再行动。放在企业层面叫战略决策,也就是要看清百里之地发生什么,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3、能让你投入老本豪赌一把,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决定生死的地步;二是有脱胎换骨、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4、事前决策,需要头脑清醒冷静;事中决策,还需要能在机会出现时杀伐决断,果断行事;要成事,两者缺一不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