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的生平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古人的智慧学不尽,用不完,甚至一些平常的小事件,无不显露古人的“小心思”,或谋利,或谋名,或求存,无论最终目的是什么,背后的大智慧却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正史无趣,太过平淡,我会说那是你打开方式错了,看似平淡的表面,背后是一番智谋交锋,读史明智真不是随便说说。
东晋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却也有着诸多名士,陶侃、祖逖、桓温、谢玄、桓冲等等,这些人都是时代骄子,一时豪杰。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名声没那么显赫的温峤。
温峤是并州刺史刘琨(和祖逖闻鸡起舞那位)的外甥(刘琨是温峤的姨夫)。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刘琨地处北方,为同东晋朝廷取得联系,将外甥温峤派往江南,作为同东晋中枢的联系人,至此之后温峤便留在建康。
当时王敦弄权,发兵围困建康,晋元帝司马睿因王敦之乱郁郁而死。王敦一度想废掉太子司马绍,被温峤阻止。王敦专权大计被阻,心里暗暗恨上温峤,想着拿温峤出气。一个在中枢(温峤先为诗中,后升任中书令),一个执掌荆州,难道直接派兵杀掉温峤?
政治斗争直接暗杀是最低劣的手段,要用正规理由来诛除对手,王敦的手段同西汉李广如出一辙。飞将军李广有一则故事,一次打猎晚归,古代夜晚是有宵禁的,晚上可不能随便行走。李广一行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阻拦,随从说这是故将军李广(李广赋闲在家),霸陵尉则回答哪怕现任将军也不能通行。
本来是一件小事,李广却记恨于心,等到他被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将霸陵尉征召到身边听用,到了右北平那就是李广的天下,随意找个理由杀掉霸陵尉,以解当初被拦的“羞辱”。
这就是太守的权力,一个太守他麾下的官吏皆出自己任命,拥有生杀予夺,否则东汉末年为何太守都敢割据,还不是形成实际的小朝廷?
王敦也是如此打算,他的荆州实际上也形成割据势力,这种势力在历史上有一种称呼——霸府。曹操的丞相府,也是一种霸府。霸府的官员皆是霸府掌管自己任免,同样有着生杀予夺,王敦征召温峤为大将军府的左司马。
王敦将温峤征召到身边,哪怕不杀也能除掉晋明帝司马绍一大助力,可谓一石二鸟。温峤知道去王敦霸府的凶险,却没别的办法,拒绝是不可能的,人家王敦大权在握,又没有明显造反,温峤想要自保只能另想他法。
温峤懂得进退,一到王敦霸府(王敦是大将军,他的霸府就是大将军府)对王敦恭恭敬敬,对大将军府的大事小情皆尽心尽力,王敦哪怕找借口除掉温峤,一时半会也找不到。
王敦有个宠臣叫钱凤,温峤想着同钱凤拉好关系。魏晋时期的人喜好点评他人,当然点评人不是随便一个都能当,恰好温峤是有个有名的点评人,时人皆以受到温峤点评而为荣。他说钱凤:“精神满腹”。
这一句夸赞可谓搔到钱凤痒处,将温峤引为知己,更是在王敦面前大肆说温峤好话。温峤做事勤勉,加上亲信钱凤的话,王敦真当温峤愿意辅佐自己,成了自己的伏臣,于是对温峤的愤恨之心渐渐淡去,杀心自然也就没了。
温峤讨好王敦、钱凤自然不是为了辅佐对方,而是为保自己的小命,若长久计自然是远离王敦为好,但这事如何办呢?恰好丹阳尹出现空缺,成为温峤离开王敦的契机。
丹阳是建康门户,这位置对有心独揽东晋大权的王敦至关重要,丹阳尹自然得是心腹。温峤若直接向王敦求职,必然引起王敦的怀疑。温峤转而推荐钱凤就任丹阳尹。丹阳尹固然重要,却哪里比得上在王敦身边重要?钱凤当然不愿意去,于是推荐温峤。
温峤是名士(这种身份在东晋很重要),他接任丹阳尹会让其他人少说闲话,加上钱凤的推举,王敦也觉得温峤出任丹阳尹更为合适。温峤假意推辞,说自己不想离开大将军(王敦)。他越决绝,王敦越觉得丹阳尹非温峤不可。最后温峤假装苦兮兮地接受任命,心里早已乐开花。
没有安全到任,温峤就不算脱离危险,仍有被王敦留下的可能,尤其钱凤并非庸才,万一想出这是温峤的“诡计”,半道截留下来,也是完全可能的。温峤怎么办?制造同钱凤的不合。
温峤要出任丹阳尹,王敦为他践行。温峤装作喝醉,开始给他家敬酒。轮到钱凤的时候,温峤不等钱凤反应,上去一将钱凤的头巾打落在地,大怒道:“钱凤是什么人物?温太真敬酒居然敢不喝?”
有了这次醉酒闹事,温峤同钱凤之间算是有了裂痕。事后钱凤向王敦说:“温峤这人不适合当丹阳尹,还是换别人吧。”王敦则认为钱凤因温峤的羞辱故意说的话,根本不听,执意让温峤出任丹阳尹。
温峤用计逃回建康(丹阳路过建康)后,联合同庾亮等,开始抵抗王敦,直到这时候,王敦才知道上了温峤大当,最后以诛灭奸臣温峤、庾亮为借口,再次兵发建康,最后被打败。
温峤进入王敦的大将军府,可谓是羊入虎口,稍有不慎,随时会被王敦杀害。温峤用大智慧步步为营,最后成功脱险,经过这么一番解读,平平无奇的史书中,是不是处处藏着凶险的智谋对抗!
周末去位于青衣江畔的洪雅县槽鱼滩游玩,由于有脚伤再加上槽鱼滩风景区曾经去过多次,同伴们直奔风景名胜区去游玩,我则找了一段浓荫遮蔽处,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唐诗三百首》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江边长满青苔的石榄上读,刚翻到王维的一首《鹿柴》,就听见空寂无人的山道两边的树林里,成千上万只夏蝉在头蝉的引领下,在树林里声嘶力竭的鸣叫,把本来就十分炎热的正午渲染的更加躁热
浑浊的青衣江水默默地逶迤向前流去,一群蝴蝶穿梭在草丛里和路边的密林里,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山道两边的小叶榕亭亭华盖遮天蔽日,小叶榕的树身上趴着一只夏蝉,在“呀儿呀儿呀儿”不要命的聒噪著,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在一根长竹竿的顶头绑一个用竹子绾的圆圈,沾上蜘蛛网去附近的树林里粘夏蝉,然后把粘到的夏蝉用绳子栓起来,一路小跑那蝉就发出动人的叫声,如今这只蝉就在旁边的大树上,我却不敢动手去抓它,山道上各种昆虫飞来飞去,空寂无人的树林里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鸟儿虫儿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亮出自己委婉的歌喉,我是唯一的听众和歌迷: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我坐在青衣江边的树林里静静的聆听树上的蝉鸣,山林里静悄悄的,只有黄鹂,斑鸠以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和蝉儿的叫声,蜜蜂“嗡、嗡、嗡”采花蜜的声音,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从身边经过,夏蝉热烈的鸣叫着,它让我想起童年,想起小时侯做过的一切与夏天有关的事.山道深藏在参天的古木之中,看不见行人的踪迹,似乎有人在说话,回声荡漾也不知来自何方,浑浊的青衣江呜咽声也听不见,太阳透进密林深处,空中残留的云朵慢慢地向山顶飘去,树色越发幽远,蝉声越发热烈.
忽记起李商隐有一首咏蝉的诗,把蝉写的无比凄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作者自身的高洁.说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作者喻蝉“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我读这首诗,对李商隐的描述不以为然,我始终认为蝉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异常的火热,整个夏天始终是蝉的天下,无论你走在城市里或者行走在乡间,夏蝉总是很热烈的鸣叫,就像热恋时的情人一样其情感何其灸热,每天清晨只要站在路边就能听见夏蝉在前后左右的树上聒噪,那叫声充满乡情野趣,把个炎热的夏渲染的更加热烈.
我无心在读《唐诗三百首》,就这样一个人躺在长满青苔的石榄上,静静的聆听着夏蝉在声嘶力竭的鸣叫,那叫声火热的让我陶醉, *** 的让我心潮澎湃,山道内外,翠柏郁郁苍苍,碧绿的芳草映衬著荒弃的石阶,夏日明媚的山道上只剩下空寂,树茂叶密,黄鹂在树林里婉转鸣啼,空有好音,此刻只有我一人赏听.
根本无心再读王维的诗歌,林子里的蝉叫声高一声、低一声、远一声、近一声,我躺在石榄上休憩,又生怕自己一不留心掉进浑浊的青衣江里,心里又在想着刚才读到的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域性,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others;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a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读史使人明智(学术随笔)
□宋希仁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真假、善恶、美丑,不但有现实的评说,更有历史的评判。能评判的历史当然是人类的真实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写史的人,可能把历史写成动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种前提和意图下的推论,或者任意编造。但是,历史自有其客观的不容否认和歪曲的事实。历史之所以能够评判,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普遍性原则,因而拥有评判一切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来自创造历史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历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后评判的力量。
有历史学家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
历史更替,世事归真,亦归正。读史就要借历史事实以求其是,一求其真,二求其正。历史之中有哲学,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读历史,即从历史发展的思想和逻辑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兴衰进退。要把历史当作人类活动的事实去看,更要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有其思想的内涵,读史所要求索的正是这个内在的思想和逻辑。读史使人明智,哲学则使人沉思。只有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通过纷乱的事件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读史以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学术随笔)□宋希仁“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真假、善恶、美丑,不但有现实的评说,更有历史的评判。能评判的历史当然是人类的真实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写史的人,可能把历史写成动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种前提和意图下的推论,或者任意编造。但是,历史自有其客观的不容否认和歪曲的事实。历史之所以能够评判,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普遍性原则,因而拥有评判一切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来自创造历史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历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后评判的力量。有历史学家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历史更替,世事归真,亦归正。读史就要借历史事实以求其是,一求其真,二求其正。历史之中有哲学,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读历史,即从历史发展的思想和逻辑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兴衰进退。要把历史当作人类活动的事实去看,更要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有其思想的内涵,读史所要求索的正是这个内在的思想和逻辑。读史使人明智,哲学则使人沉思。只有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通过纷乱的事件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读史以明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6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