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如果要讨论一个人到底是贤臣还是奸臣的话,精进光看表面或者是一部分实际是没有办法分出来的,因为毕竟在古代皇宫中,那种政治漩涡里挣扎的久了,就会越陷越深,在里面也会迷失自我。就算是再忠心为国的一个人等到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之后,也会为了权力而不惜一切手段变得麻木不仁的。
前期的时候,霍光是十分忠于汉朝的。并且带兵打仗也为汉朝的江山立下了他马工了,但是到了汉昭帝这里,毕竟汉昭帝是年幼登基的。当时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统治好整个国家,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霍光肩上。或许一开始霍光本来就想着是要辅佐汉昭帝的,并不是非要摄政。
可是毕竟对比一个孩子来说,在朝廷上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霍光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久而久之肯定就十分热衷于权力,想着如果这个权利永远是自己的话,该有多好啊!可是汉昭帝虽然当时年幼,但并不代表着永远都是年幼的。是人就总有成长,长大的那一天,那么等到了汉昭帝成长的时候,霍光就应该把自己手中的权利回归与汉昭帝。
可是这个权利在自己手里久了,如果突然间要还回去的话,换做谁都不愿意。再加上霍光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朝廷中有很多人都是自己的人了,对于汉昭帝来说,就算他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也远远斗不过霍光的。
所以说要说这汉昭帝和霍光两个人的斗争,汉昭帝是用只会来斗霍光的。只可惜这两个人在一起斗争很着急,是永远斗不过霍光的,就算汉昭帝升为皇帝,毕竟他也没有火光那么多的经验,而且除了在黄泉这一方面,汉昭帝一直受制于霍光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汉昭帝都被霍光控制着,就比如说汉光帝小的时候,当年的时候其实也算汉昭帝的父亲临终托孤给了霍光吧,所以霍光就对汉昭帝做出了诸多的限制,比如说不准他做这个不准他做那个。身为一个皇帝,就算当时还不是黄金,那好歹也是皇帝的儿子,却要被一个大臣限制,他肯定心里就是不爽的。
到了后来自己当了皇帝,因为太年轻,所以皇权这方面就被霍光限制了,等到到了成年,该娶亲的时候,要娶谁做皇后也从来都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
当时霍光就暗自选中了自己的外孙女上官氏,让上官氏进宫侍奉皇帝。因为这样的话,好歹权利还是在他们一族的。怎么着的话都不会把权力旁落他人。
只不过有些事情和观未免做得太着急了。上官氏进宫以后,他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能够顺利的当上皇后,并且生下儿子,竟然明令禁止让后宫其他的妃嫔都不准去见汉昭帝,直到上官氏怀孕。上官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让自己的外孙女怀孕的几率大一些,因为这样的话,一旦生下皇子,就有可能成为皇后,将来这个皇子继承皇位的概率就会更大。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汉惠帝暗弱,太后吕雉因而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临朝称制。在这段时间内,她大封外戚诸吕为侯甚至为王,开创了汉代外戚干政的先河,此举违背了高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盟誓”,从而使汉朝一度陷入动荡之中。汉朝政权虽然最终又回到了刘氏手中,但是诸吕之乱却让汉朝初期的皇帝们心生忌惮,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他们至少采取了以下三种防护措施以避免最高权力再次落入外戚手中:
封建社会中皇室多与朝廷中的重要文武大臣进行联姻,这种现象在注重门阀制度的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尤其常见,皇室与权贵的联姻让统治阶级最上层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所以权贵之女成为皇后(或太后)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这就是“子以母贵”。
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曾经是楚汉战争时期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被刘邦征服之后,薄姬随即被充入汉王“织室”,负责纺织、刺绣等工作,其身份为奴婢。
汉景帝生母窦太后是以“良家子”的身份成为吕太后的侍女,从她的两个亲生兄弟被人贩卖的经历来看,窦太后早年的家境非常贫困(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
汉武帝生母王太后最早嫁给了平民金王孙,后来在她母亲的强行干涉下而与金王孙离婚,并进入太子宫,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王夫人与汉景帝所生的儿子便是后来的汉武帝。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同样没有显赫的背景,她曾是汉武帝同胞大姐平阳公主家里的讴者(歌女)。汉武帝的另一位夫人——钩弋夫人也是民女出身,她的儿子刘弗陵最终被汉武帝选定为皇位继承人,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的生母都出身于平凡的家庭,这种惊人巧合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吕后专权之后,汉朝皇帝(或大臣)为防止外戚势力过强而有意选择母以子贵,而不是后世的子以母贵。避免与权贵联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平定诸吕之后,大臣们因为未来皇太后的性格而排除了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因其母亲薄太后“谨良”而成为大臣们共同拥戴的皇帝,其主要目的(至少是公开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汉朝再次出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的现象。
防止外戚得到过多的权力
吕雉为了提高自己的家族势力先是将侄子郦侯吕台封为吕王,又“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随后又封吕禄为赵王、吕产为梁王等,除了被封王、封侯之外,诸吕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都城的兵权(吕禄和吕产分掌禁军的南、北军)。
而吕后之后的外戚顶多被封侯,多数嫔妃即便是受宠,她的亲属也未必会被起用。比如窦皇后在寻找到自己的两个兄弟之后“厚赐田宅金钱”而已,周勃、灌婴等人则认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所以“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可见汉文帝时期大臣们对外戚得权的敏感性。
吕后之后没有外戚再被封王,王莽篡位之前的爵位也仅为“安汉公”而已。但是在汉朝初年也有一些外戚被封侯,比如窦太后的从侄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有功而被封为魏其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被封为武安侯、田胜被封为周阳侯,以至于“(汉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似乎汉朝初年外戚封侯的门槛越来越低了——仅仅因为与皇后有血缘关系就可以被封侯,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汉朝的侯爵仅有收取封地租税的权利,却不得干预政治;
2、个别能力突出的外戚,如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等人虽然得到太尉、丞相等职务,有很大的权利,但是他们的命运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最终他们本人或后世都因罪被杀或被除国。
第三重防护:采取极端手段
正如曹丕所言:“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个别外戚虽然被任命为高官,但他们的命运却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如果皇帝发现他们有骄横跋扈的情况或趋势,就会对他们施加无情的打击,比如以下两个典型的例子:
1、汉文帝逼舅舅薄昭自杀以申明法令,同时敲打外戚势力。
薄昭在辅助文帝即位之时立功,又因他的外戚身份而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封轵侯。但是他恃宠而骄,《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十年(公元前170年)……将军薄昭杀汉使者”。汉文帝对薄昭藐视王法之事当然很生气,可薄昭是自己唯一的舅舅,而且薄太后尚且在世,实在不便公开将他下狱并处死。于是汉文帝命大臣宴请薄昭,让他们在酒桌上透露出皇帝想要薄昭自杀的意思。薄昭知道后十分恼怒,他拒绝赴宴以示抗议。看见舅舅不肯自杀,汉文帝便“使群臣丧服往哭之”,在这种情况下薄昭只得自裁。
2、汉武帝为避免“主少母壮”而赐死钩弋夫人。
汉武帝在弥留之际选择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刘弗陵,为避免外戚干政而杀其母钩戈夫人,他对大臣们解释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立子杀母。此做法非常残忍,但也简单有效地消除了外戚干政的隐患,《史记·外戚世家》中甚至有这么一段记载:“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
上述这三重防护在防止外戚专权方面确实颇有成效,但汉朝皇帝对外戚的防范并没有持续太久——汉武帝临终就将外戚霍光指定为辅政大臣之一,从而引发了另一场悲剧(详情请继续关注下篇文章——西汉皇室与卫霍势力之间持续半个世纪的较量),后世皇帝对防止外戚专权的敏感性再度降低,最终导致了外戚王莽篡夺了大汉江山。
汉宣帝刘洵继位后,非常听霍光的话,让霍光慢慢放下对自己的戒备,一直等到霍光死后,铲除霍家的权势。本来已经被赶出了皇城,成为了一个平民,但是因为刘贺继位后悔,不听从权臣霍光的控制,所以霍光就把刘贺赶下了皇位,从民间找回当时的刘病已,后改名刘洵,扶持他坐上了皇位,霍光以为刘洵在朝中没有根基,会比较好控制一些,没想到刘洵扳倒了霍光。
刘洵上位后,什么事情都听霍光的,还下令把送上来的折子先让霍光看了再给自己看,让霍光以为刘洵甘心做傀儡皇帝。后来刘洵又用汉武帝的口号,让大臣们都尊重自己的权威,慢慢的减少霍光在朝廷的威信。毕竟那时候霍光已经老了,而刘洵还年轻,所以他一直等着有一天霍光会死去,然后再铲除霍家的势力。
所以刘洵是一个懂得隐忍的皇帝,他并不急于扳倒霍光,因为他知道那样会引起朝廷动荡,所以他就像滴水穿石一样,总有一天会侵蚀消灭完霍光的势力。刘洵继位之后,每天在后宫饮酒作乐,对朝政不闻不问。而且霍光提出把朝政还给刘洵都被他拒绝了,因为刘洵知道霍光是在试探他。
后来刘洵还在霍光的逼迫下取了霍光的女儿,这让霍光以为整个汉朝都掌握在他手中了。后来祭祀祖先的时候,刘洵大张旗鼓的为汉武帝祭祀经行了好几天的活动,他就是让天下老百姓知道他是汉朝皇位的继承人,而且汉朝是他的天下。就这样一直等到霍光去世后,刘洵就换掉了霍光在朝廷的所有人马,收回兵权。这时,霍家人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是已经无能为力,大权都已经归到汉宣帝刘洵手中。
汉武帝老病将亡时,昌邑王刘髆已早死,尚有广陵王刘胥、燕王刘旦、幼子刘弗陵三个皇子。因为武帝一直不喜欢刘胥、刘旦,便立年仅8岁的幼子为嗣,托孤于他最信任的近臣、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赐“周公辅成王”之图,令他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几位大臣辅政。
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
刘弗陵登基,更名刘弗,即历史上的汉昭帝。霍光继承了武帝晚年“轮台悔过”后的改弦更张,“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轻徭薄赋,鼓励农耕,与民休息,不兴兵戈。又派遣官吏巡视地方,平抑冤狱,教化百姓,以德养民,并八次下诏减免租税。
同时霍光又召集各地贤良,经过盐铁会议大讨论,取消了盐铁官营制和均输平准制等汉武帝时期打击商业、搜刮民财的举措。武帝晚年烽烟四起、民怨载道的局面被平息下来,工商农业均得以流通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一齐颂扬新政,霍光在朝野的威望也与日俱增。
金日磾早死,御史大夫桑弘羊因为在盐铁会议被否决了所有经济政策, 左将军上官桀因为自己孙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成为汉昭帝的皇后,自己位次和权柄却依然远低于霍光, 均对霍光的专权深为不满,他们联合念念不忘皇位的燕王刘旦,各方势力组成了反霍光联盟。经过一番血腥政争,霍光在满朝文武支持下大获全胜,桑弘羊、上官桀父子、燕王旦、鄂邑长公主等皆被灭族。
这场政争中,汉昭帝或是早慧、或是明智地站在了霍光一方,但在这之后,诛灭所有政敌的霍光彻底大权独揽,成为大汉帝国的实际主宰。汉昭帝也彻底形同傀儡了。
汉昭帝:刘弗陵
因为此时外孙女上官皇后才八岁,为了防止汉昭帝和其他后宫女子生下皇子,霍光竟以汉昭帝多病为由,禁止他宠幸后宫,给妃嫔宫女们都换上了裆部缝得严严实实的连裆裤。然而,还没等到上官皇后长大成人,她15岁时,抑郁久病的汉昭帝早死无子。
汉昭帝与上官皇后:
霍光否决了为王多年的皇兄广陵王刘胥,挑选皇侄昌邑王刘贺过继为昭帝之子。刘贺带了一整套昌邑国的班底进京,然后紧锣密鼓地开始夺权计划。
仅二十七日后,霍光连同其党羽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光禄勋张安世等,宣布刘贺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错事,不配再君临天下,指使他的外孙女上官太后,下诏废去刘贺帝位。如此公然指鹿为马,侮辱大众智商,百官却在霍光一党以性命要挟下不敢怒更不敢言。
霍光又亲自动手从刘贺身上夺去玺印绶带,并杀其带来京城的亲信二百余人,将他废为庶人,赶回昌邑软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权臣废去皇帝。
之后,霍光又选中了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 当然,这和他自己是霍去病的弟弟、又或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兄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对霍光来说,重要的从来是他自己的大权,而不是处心积虑几十年,只为去拥立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遗孤;刘病已此时还是个连爵位都没有的空头宗室,完全没有心腹幕僚和自家班底,对霍光来说,比起为王已久的广陵王刘胥,当然是汉昭帝早死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去的最佳选择。
皇曾孙:刘病已
汉宣帝生长自民间,阅历远非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昭帝可及,因此同样面对如芒在背的权臣,他选择迂回推进,不顾满朝文武请立霍光之女为皇后的压力,用“故剑情深”阐明立场,执意立糟糠之妻许平君为中宫皇后。霍光之妻霍显怀恨在心,买通医女,趁许皇后生产时暗杀之;霍光知晓其事后,引忍不发,促成其女霍成君为继任皇后。宣帝明知发妻死因蹊跷,亦对这个摄政几二十年的权臣无可奈何,表面和霍皇后异常恩爱,让霍光放下心来。
霍光与霍成君:
霍光历昭帝、刘贺、宣帝三世,摄政终身而不肯归政,权柄杀生尽在手中,废一帝(刘贺),立二帝(刘贺、刘询),杀皇子(燕王刘旦)、公主(鄂邑长公主),辅政大臣(桑弘羊、上官桀)等,两任廷尉李种和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少府徐仁等公卿大臣,皆因违逆霍光之意,下狱而死。霍光的一众子孙、女婿、亲族皆拜将封侯,他信用的侧近如冯子都、王子方等,朝堂百官无不礼敬。而历任丞相如车千秋、杨敞等唯知秉霍光意旨行事,政事上从不敢争,反而被百官视为无物。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天子和太后一同临丧,中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尽数到府,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破格以帝王之礼将霍光下葬,又以霍光佐汉致太平,一字谥号不能尽其善,谥“宣成”,同萧何(文终)、张良(文成)、霍去病(景桓)例。
直到霍光死后三年,汉宣帝方效“郑伯克段”之故智,不断削权,步步进逼,诱使霍氏一族孤注一掷,事败后将其灭族,并废杀霍皇后,更有数千户人家被株连。但汉宣帝没有公然否定霍光这个严重侵犯皇权的权臣,反而在十四年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臣归降时,绘十一功臣图于麒麟阁为念,以霍光二十年执政时期积蓄国力,恢复生产,曾出兵大破匈奴,其功居首,因此奉图不名,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
说到底,这更多是因为从官方帝系传承法统角度,汉宣帝是由霍光和上官太后做主,以武帝曾孙的身份入继昭帝嗣,而并非仅仅因为他是故太子刘据之孙,就能直接获得当仁不让的皇位继承权。所以,完全否定霍光,就如同否定了汉宣帝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因此,仅仅是出于极冷静的政治考量。
汉宣帝:刘询
同样,也正因为霍光死后未被汉王朝否定,反而一直被尊奉祭祀,誉为和伊尹并列的护国忠臣,所以在后世王朝,霍光也顺理成章变成为了王莽、董卓、司马昭等众多后世枭雄所效仿的前辈:「伊、霍之事,臣能为之!」
而作为封建史家的班固、司马光,在充分肯定霍光匡辅国家,安定社稷之功时,也不免批评他的专权擅政,扶植私党,治家无方,因此导致了身后的颠覆灭族之祸。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班固《汉书》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司马光《资治通鉴》
作为少年战神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执政帝国二十年,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息兵养民积蓄国力,蓄势一击打垮匈奴,为汉朝后来迫使匈奴臣服打下坚实基础,更创下了第一次权臣废立皇帝的历史记录。相比之下,像发明内裤这种事,在他身前只是微不足道的工作,却影响后世至今,为几乎每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
当然,对汉昭帝而言, 霍光此举亦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毕竟不论是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司马昭对曹髦曹奂,都不曾限制他们的私生活到这个地步。试问,当一个权臣已经侵夺皇权到如此地步了,连皇帝的宫闱之事亦横加干涉,当后世皇朝君权愈发集中后,还可能将他作为忠臣典范么? 【不学无术】四字,也成为后世史家对霍光的“盖棺定论”。
扳倒霍光家族是在霍光死后进行的,毕竟霍光是个非常狡猾的人,如果他在世的时候是完全做不到的,霍光死后政权逐渐落到汉宣帝手上,他开始给自己的亲信升官从而削去霍禹、霍山手中的军权,同时他重用自己信任的重臣张安世、魏相等官员,通过他们打到制衡霍家的目的。
而后来形式越来越好,刘奭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打击霍光家族势力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皇帝依然在逐渐削去了霍家子孙的势力,与霍家有关的亲信都纷纷被调离皇室。最后皇后的死因被翻出来这是彻底扳倒霍光家族的最后的稻草,霍光家族知道这件事如果被查出的后果,所以密谋造反,最后没有成功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霍光家族自此不复存在。
汉宣帝其实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在即位后并没有着急除掉霍光家族而是在密谋一步步地将其吞噬。开始的时候就做样子,显得自己非常的听话,那是因为他知道轻重,知道当朝最有势力的人物是霍光,现在的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于是他说了朝中大小事务一切都由霍光予以定夺,以此来稳定霍光的心。
熬死了霍光之后其实就没有那么难了,霍光家族中主要难对付的就是霍光,但是毕竟他年龄大了,迟早要死的。于是在他死后汉宣帝就开始了一些动作,他逐渐分散霍光家族的势力,增家亲信在自己的身边,慢慢地霍家的势力减弱了,他就开始找一个罪名给霍家的全家都解决了,不得不说汉宣帝是一个很高段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