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皇帝后妃吃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
在那些讲述着清朝宫廷生活的电视剧中,我们会常常看见嫔妃们在后宫之中的奢侈饮食。那些身份高贵的主子们,在进食的时候,面对美味佳肴的时候会非常讲究的食用,还有一大群太监宫女陪伴在左右。但是,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妃子,她们吩咐御膳房准备奉上菜肴,享用的时候那种特别大的场面,在电视剧中是非常不容易呈现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真正的用膳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
清朝皇帝后妃都吃啥?真如电视剧中一样?
首先,一般清朝的皇帝批阅完奏章之后,会在后殿休息,所以这就是进食的时间了。因为皇帝会享用御膳房的食物,所以嫔妃们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厨房。当然,平时皇帝进食的时候,是不需要嫔妃们伺候享用的。但是,皇帝喜欢在节日期间,要一些嫔妃服待自己食用佳肴。伺候皇帝食用佳肴的嫔妃肯定会比自己进食的时候艰辛许多倍。
毕竟有这样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这些妃子们稍有不慎就会惹怒皇帝,而使得她们性命难保,所以会特别小心。但是在被皇帝召去一共进食的时候,她们会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因为她们觉得有好运了,至少皇帝在进食的时候想到了自己,才让自己服待他食用佳肴,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所以格外小心翼翼。
历史上皇帝都吃什么呢?说到皇帝平常都吃些什么东西?大家的第一回答一定是电视剧一样的山珍海味,一餐就可以比老百姓的一年,所以特别昂贵。但是,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清朝宫廷的吃的喝的最重要的是平衡膳食。像乾隆帝的酒膳当中即有肉类又有蔬菜和蒸食品,比如:鹿肉、鸡鸭肉等,老虎菜、榆蘑等,烫面饺等这是一餐即养身又可以排毒的药膳。即平衡了食品中的卡路里,又平衡了热量。像老虎菜、包子等都是特别寻常的菜品,普通老百姓家也可以吃到。所以,并非宫里人吃的就是山珍海味,他们的每天饮食也有非常普遍的一面。
清朝饮食有哪些花样呢?
但是,他们还是特别爱炫耀,喜欢讲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事情和排场给大家听,以此来彰显出皇家的繁华与奢侈。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华丽的饮食场景的出现。
除了普通,皇宫的膳食也有很多的花样。饺子是清朝宫廷皇帝、妃嫔非常喜欢的面食之一,也是经常被食用的面食之一。美丽的花朵不仅是装饰品,还可以供人观赏,又可以制作各种菜品、食品,让人食用。
清朝宫廷就做过了不计其数的色香俱全的菜肴,都是以漂亮的鲜花为调配的,妃嫔特别喜欢吃,有的地方现在还流传着。鲜花做成的食品自然就是鲜花饼。清朝时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宫里会购买大量的玫瑰花,把其中鲜嫩的花瓣洗干净然后晒干,制成粉,再加面粉,放入少量的蜂蜜,做成饼,放入蒸笼中蒸,大约在半小时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皇帝饮食和平民差在哪里呢?
但要说皇帝的饮食与平民差在哪里,食器是很大一方面。乾隆自己亲自说过一句话:美食不如美器。皇帝是封建社会的主宰者,他要使用天底下最好的食品,还要使用最好的食具,才与美食相配。
毫无疑问,皇家的美丽瓷器比美食更重要。宫廷当中所使用的食器,大多为金银、玉石、象牙等高级质料,由专门作坊制作。但需要说的是,即使皇家食器豪华,不是金就是银。但是,在满洲朴素的生活习俗并没有全部放弃。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还有妃嫔因为过于奢侈而被废。
所以,真实的历史与电视剧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天天吃着满汉全席,他们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结语:
我们了解的大清朝多半都是通过电视剧中,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身为嫔妃也按照自己的身份,吃着不同的饭菜。
众所周知,“皇后”的身份是无比尊贵的,那么一位得宠的妃子还需要忌惮皇后吗?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清朝的皇后手上有哪些特殊权力,她又是如何统领六宫的?
孝贞显皇后对兰贵人的一次惩罚据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集《清稗类钞》中记载,在叶赫那拉氏诞下载淳(即日后的同治)时,她还只是一名贵人,而咸丰皇帝曾一度十分宠爱她,在她的储秀宫终日流连,连临朝听政都荒废了。
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时封兰贵人
这让时任皇后的慈安异常恼怒。一天清晨,慈安头顶祖训来到储秀宫,命人请皇帝晨起上朝;而兰贵人则随后被带到坤宁宫杖责受罚。咸丰帝下早朝后得知此事,虽心痛不已,但也无法争辩,爱莫能助。
为什么皇帝在某位妃子宫中流连,皇后就有权持祖宗家法来惩罚此妃嫔,即使是宠妃,皇帝也要让皇后三分呢?因为满清祖训中有“子孙不得迷恋后宫而荒废政务”的明确规定,那时的兰贵人正是犯了此条大忌而受到皇后慈安的惩罚。
皇后,即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如同天子之于天下,后妃们的一切生活品行、言谈举止,均须受到皇后的约束和管理。
《孝贞显皇后像》之璇闱日永,由同治题
后宫真正的主子仅有太后与皇后清代后妃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当册封皇后、妃、嫔等高位份的后妃时,均要颁发册宝,以证明其身份。皇后的册宝为一枚宝玺,外呈金质交龙纽方状,龙后腿附系着绶带,印文为满汉双语的阳文篆书“皇后之宝”,只有在举行了皇后的册封大礼后方起效。
“皇后之宝”的金玺会一直放置在皇后的宫中,成为皇后地位与权力的凭证。皇后在统领后宫时凭借手中的“后玺”所作出的决定,即便是皇帝也无权干涉。
皇后统领后宫的身份凭证“皇后之宝”
从此,除太后外,皇后在后宫中的地位最高,是真正的“主子”,而妃嫔则只是“小主”而已。例如,据清代的《宫女谈往录》记载,在光绪皇帝时期,只有隆裕皇后才被称为“主子”,而珍妃无论如何得宠,也只能被称为“珍小主”。
也就是说,皇后才是后宫真正的女主人。
皇后贵为后宫之尊,怎能容许“宫斗剧”发生每天清晨,妃嫔梳洗更衣后都需要到皇后的寝宫请安,伺候皇后梳洗。日常,皇后可以与妃嫔闲话家常,但不得有过于亲热的肢体接触;若皇后驾临妃嫔的寝宫,妃嫔接到通报后就要到宫门外迎候,其情形如同皇帝驾临一般。
慈安,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
当皇后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要对后宫的事务或人事作出主张时,只要在“中宫谏表”上加盖了“皇后之宝”金玺,皇帝也将无权令其更改。
《宫中现行则例》由乾隆帝钦定,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对后妃各个等级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是成套的后宫管理制度,也是皇后对后妃成群的后宫进行管理的依据。一旦嫔妃犯了过错,皇后便可依祖制施行处罚,因此在野史小说中所描述的后宫嫔妃间如何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等“宫斗戏”是很难发生的。
后宫等级权益依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后宫佳丽三千,皇帝如何宠幸?关于清代后宫妃嫔的侍寝制度,民间有许多传闻。例如在每天晚饭之后,敬事房的太监会把写有妃嫔名字的绿头牌呈递给皇帝,皇帝想要哪位妃子侍寝,便将哪位妃子的绿头牌翻过来,称为“翻牌”。
上图为流落民间的一块绿头牌
被选中的妃嫔,有传闻说会先沐浴熏香,用白绫包裹,再由太监背到皇帝寝宫的暖格龙床等候,这种说法在《清朝野史大观说》上有记载;也有传闻说,侍寝的妃嫔梳洗打扮后,在太监的引领下,自己来到皇帝后寝殿的围房内,以待招幸。侍寝完毕,妃嫔因应不能在皇帝寝宫留宿的祖制而要及时离开,但此时宫门已关,妃嫔又无法回到自己的寝宫,那么此前等候的围房便是侍寝妃嫔的临时住所了。
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位于乾清宫正后方
皇帝与后妃们私生活的细节,如侍寝妃嫔如何应召、如何离开等甚少记录于正史,诸如种种传闻野史,大多来自后人的推断。但可以确定的是,皇后作为后宫的主子,一方面拥有皇帝每月定期亲临寝宫探视,且可整夜陪伴皇帝的特权;另一方面皇后对皇帝的私生活拥有绝对的知情权和管理权。
椐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通过翻牌招幸某位嫔妃,宫中有太监专门负责定期向皇后呈报翻牌情况的汇总册子。册子上明确记录着皇帝在某一时期内招幸妃嫔的名单,若有不符合后宫制度的情况出现,皇后就会杖责相关人员,以示警戒。也就是在后宫生活中,即便是贵为皇帝,也是不能时时遂愿的。
皇后有权知晓并管理皇帝的私生活
当然,母仪天下的皇后在享有各种特权之外,还要凭借着自己超凡的人品与能力,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后宫内种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
东宫太后慈安真的是软弱无能?回到一开始谈到的那段“孝贞显皇后惩戒兰贵人”的野史,足见慈安并非一些文学作品所渲染的那样老实无用。
影视文学作品通常过于强调慈安的内敛
相反,慈安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人亲厚大方,端庄谨慎,以“嫔”的位分入宫,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便破格晋封为皇后,时年仅十六岁。可谓是清宫内晋封速度最快的一任皇后。
后在两宫太后于同治幼少时期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安在大是大非上从不含糊,例如在诛杀西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一事上,就显示出坚守原则底线的强硬态度;而在抚育幼年同治时,又能突破成规,让西太后同居一宫共同教养,以避免“奸人居间搬弄”生出两后间的嫌隙。
可见,慈安是一位目光长远、胸怀大局、深谋远虑的女性政治家,为开创同治中兴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在《甄嬛传》里,能够发觉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可以说,《甄嬛传》不但是一部宫斗大剧r,实际上也是一部特色美食电视剧,每一个妃子都能幸福的吃食物,乃至有一些妃子也有自身小灶——小厨房,就例如华妃,她宫中小厨房的进食是大伙儿认可最优秀的,皇帝只要贪吃了,准往她那边跑。
后宫嫔妃的待遇可是,这并不代表着做了妃子每日就能明目张胆地吃许多美味,后宫妃子的工资待遇,在重兵把守的北京紫禁城内,存有着苛刻的级别划分。
他们每日的用餐、穿衣服、饮茶、零用等花销,全是严苛依照后宫等级推行的供给制。
能在后宫里吃最奢华的食物,一般状况下全是皇上吃剩的饭菜。
例如嘉庆皇帝阶段的材料就表明,在肉类食品层面,仅有皇上可以吃上羊、汤肉、动物油等,在蔬菜水果层面皇上也十分优异,皇上可以吃到的私有蔬菜水果包含苋菜、韭芽、大萝卜、豆角、荠荠菜、苤蓝这些,每日还能够喝上四两的玉泉酒,这一工资待遇连皇后全是没有的。
没有错,客观事实并并不像电视连续剧里演的那般妃子每日都能吃到鸡鸭鱼肉,在清朝假如严苛依照后宫的饮食搭配要求的话,包含皇后、皇后、妃及其全部嫔妃以内,全是不足等级吃每日的现宰羊的,并且也吃不上苋菜、豆角,乃至连大萝卜也没有,只有去啃青萝卜和红萝卜。
皇后还能确保每一天一只鸡再加上一只鸭,而皇后也只有确保每一天一只鸡或鸭,到妃只有每二天吃一只鸡或鸭,嫔妃则只有每三天一只鸡或鸭,影响力最少的经常在,每六天才可以吃到一只鸡。其他大白菜、香莱、莴笋哪些的也都并不是敞开供应。
难怪大伙儿每日都期待皇帝可以去自身那边用餐呢,原来是能蹭上一口美味的,也难怪淳常在总去找甄嬛蹭吃的了。
小厨房终究非常少有妃子能像华妃那般能有自身的小厨房,要有着小厨房,最先得像华妃一样富有,因为它是单独于御膳房的编外制,一般经营规模较为小,而且也仅有皇上的爱妃或者位份较高的妃子才能够开设小厨房。
一般是吃腻了御膳房的饮食搭配,自身掏钱为自己开小灶的,因此 小厨房制作的小点心菜肴,也大概合乎这一宫嫔妃的口感,甄嬛也是之后进宫当上妃后才拥有自身的小厨房的。
而甄嬛在误穿纯元皇后旧衣服后,被囚禁碎玉轩,那时候甄嬛或是嫔位,皇帝一声令下只准按同意的例份给,再再加上打入冷宫,一些奴婢还更为乱扣,因此 过得就更艰辛了。
除开正餐以外,每日的干果零食供货也是依照等级先后下降的,这些方面太皇太后能够分到纯蜂蜜八两、核桃肉四两、松子两钱、枸杞子四两也有干枣十两,它是后宫里边最丰富的,剩余的嫔妃仅有皇后每日有纯蜂蜜吃(四两),皇后、妃和妃子每日的分例是一点干枣和核桃肉。对于妃子下边的嫔、贵人相助这类,就不要想想。
但是呢,规定嘛,全是人定的,假如妃子的权位充足强劲,这种要求的具体限定实际效果就很异常了。
例如有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慈禧在给光绪帝的皇后、嫔妃定分例的情况下,内务府就上呈了二份计划方案,在其中一份是依照固定不动的份例来供货的,另一份就比固定不动的更多一些。因此 实际上吃多吃少,或是需看掌管权力的慈禧本人的喜好了。
在慈禧太后把握宫腔内实权以后,连皇帝皇后的饮食搭配都能掌权,自身用餐当然就更为无拘无束了。
菜肴那时候宣统皇帝溥仪的追忆自身称帝时,宫腔内当权的隆裕太后每一顿饭的菜肴能有100样上下,六张膳桌才可以摆下,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表侄女,这种是她从慈禧那边承继出来的场面。
宣统皇帝溥仪作为皇上,每一餐饭的菜肴比隆裕太后少,但按例也可以有三十种左右。但是尽管菜到清朝晚期则是用于摆样子的,而不是用于吃的。
依据他的追忆,那时候他每一餐饭具体吃的,是由皇太后送过来的菜肴,皇太后去世后由四位皇贵妃然后送。
这种真真正正送进口中的饭食是皇太后或是皇贵妃们分别的膳屋子里做的,也是就上文讲到的小厨房,他们大多数聘请的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每一餐饭一共有二十来样。
对于御膳房做的那三十多种菜肴,全是远远地摆放在一边,做一个模样罢了。
来看清代的皇后娘娘们宫界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争取宠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有着高些的权利,操控自身的进食吧,要不然像华妃那般的肉制品发烧友,再遇到宜修和沈眉庄那般爱节约开销,餐餐让妃子们素食的管理人员,简直要委屈去世了?
1874-1875年,俄国派遣了一支贸易和科学考察代表团来到清朝,其成员包括军官、科学家、地质学家、翻译等,还罕见地配备了一名摄影师。摄影师名为阿道夫·埃拉兹莫维奇·博亚里斯基,沿途拍摄了大量照片,本文选取了他于1874年在北京拍摄的作品。
清军士兵弯弓射箭。
俄国这支代表团名为贸易和科考,实际上是到京津、长江流域、西北地区搜集情报,为扩大其侵略利益做准备。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朝廷以及地方官府对此缺乏警惕,未对他们作出任何限制。当时大清上下正因同治皇帝去世和新皇帝登基而忙碌不已。
一家糕点店铺的门面。
自从慈禧太后掌权开始,朝廷推动了洋务运动,求富求强,但国家并没有实现富强,列强的蚕食有增无减,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改善。
可怜的乞丐,身上衣服破碎不堪。
晚清时期,民众的生活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这组照片中的乞丐与富贵人家的妻妾就是生动的写照。
严先生(Mr. Yan)的妻妾之一。
原始出处对这位女士的介绍是“One of the Wives of Notable Man Mr. Yan”,照片在家里的花园内拍摄。我们猜测她的丈夫是京城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非富即贵。
严先生(Mr. Yan)的妻妾之二。
这张照片与上一张在相同地点拍摄。严先生拥有多位妻妾,而且都年轻貌美。我们通常说旧社会存在“一夫多妻制”,准确来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清律例》明确规定,男子正妻只能有一位,不得以妾为妻。
汉人妇女和她的仆人。
这位女士头戴抹额、身穿袄子和马面裙,裹“三寸金莲”,透露出浓浓的“贵妇范儿”。原注称她身后的女孩是仆人,但女孩装饰精致,衣服有镶边,应该不是伺候人的丫鬟。二人的关系更有可能是母女。
阿拉善亲王的儿子。
阿拉善亲王的全称为阿拉善旗扎萨克亲王,根据记载,当时在任的是贡桑珠尔默特,人称“贡王”。即位之初,就居住在京城,政务活动比较频繁,受到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赏识。他有4个儿子,照片中出现的这位很可能是酷爱西洋玩意儿的四子“四爷诺颜”。
北京城墙外的景观。
高大的城墙内是热闹的街道,城墙外是田野、墓地和村庄,一道墙隔开了两个世界。
街头的小吃摊。
这种流动商贩都是做小生意,沿街叫卖,赚几个铜板贴补家用。
哥萨克人的后裔。
康熙年间,朝廷多次派兵攻打被俄军占领的雅克萨城,最终占领该城。期间,很多居住在当地的哥萨克人投诚,被遣至京师,编为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他们从此成了旗人的一部分。照片中的儿童就是哥萨克人与满族、蒙古族、汉族等的混血儿。
随着近期清宫戏的热播,诸如皇后、皇贵妃、贵妃等等五花八门的皇帝大小老婆们的封号再次勾起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皇帝的大小老婆们到底是怎样区分等级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先说最早的建州及后金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人们并没有像后世那样严格区分等级。基本还是遵循女真旧俗,和其他女真贵族的女人一样,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福晋,没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格格,仅此而已。即便清太祖建国称汗之后,也仅仅是将正室称为大妃而已,其他并无太多变化。例如摄政王多尔衮的生母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彼时的身份就是大妃。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初,也并没有改变这个旧俗,而仅仅是作了一些修改和规范,册立了诸如中宫福晋、西宫福晋等等。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清。此后,开始逐步规范后宫制度,但也仅仅是建立了所谓的五宫,即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并没有作更加细致的区分。例如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曾经是永福宫庄妃。
清朝入关成为中央政权之后,自然是不能像当初在关外那样小打小闹了。随着清世祖福临逐渐长大、有了女人之后,后宫制度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顺治十五年,清朝仿效历代中央政权旧制并予以革新,建立了一套新的后宫等级制度,即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无定数。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早年的福晋、格格等称号也依然事实存在。而且,还杂糅了一些明制以及后世后妃等级制度的雏形,总之是比较混乱。例如清世祖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后就降为了静妃,而不是以上的任何一个封号。因此,这套等级系统基本等于是名存实亡。
直到康熙年间,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才最终得以完善,形成定制。即为后人所熟知的那一套: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此外,皇帝暂时没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官女子,此类所谓的官女子通常是内务府选秀出身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的临时称号,特例除外,一般不久后都会被给予一定的名分,诸如常在、答应之类。?
关于嫔以上的名额,并不是说皇帝必须有这么多妃嫔,而是妃嫔的编制是这么多,可以满编,也可以不满编,甚至出缺。例如清朝定制,皇后在世时不设皇贵妃(清高宗弘历的令懿皇贵妃、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属于特例。在清高宗继后乌拉那拉氏去世之前,皇后和皇贵妃的确共存了一段时间。
但是,实际上彼时的乌拉那拉氏已经被不废而废,只剩一个皇后的空衔而已。较起真来,这唯一的特例其实算不得是特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贵妃的编制撤销了,而是暂时出缺而已。皇后去世或被废后,皇帝不立继后,皇后出缺,由皇贵妃摄六宫事同理。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这些名目繁多的皇帝大小老婆们的封号。?
皇后,皇帝的正妻,编制一名。但不是说皇帝只能有一位皇后,如果皇后去世或者被废,皇帝可以娶继后或者将原有侧室扶正为继后,但编制仍然只有一名,不能同时册立两位皇后。例如清宣宗旻宁,他的第一任皇后并不是原配,而且继妻。因为他即位时原配已经过世,只能册立继妻为后,即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而原配则被追谥为皇后,即孝穆成皇后钮钴禄氏。佟佳氏去世之后,清宣宗又将侧室全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贵妃,不久扶正为皇后,即孝全成皇后。
此外,清世祖追谥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属于特例,这里就不铺开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折腾,活着的皇后始终只有一个。当然,皇太后除外,有两宫并立者,虽然都拥有皇太后身份,但仍旧以先皇帝之皇后为尊。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和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慈禧多牛,还是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称比自己岁数小的慈安为姐姐。
皇贵妃,明清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后宫等级,地位和待遇仅次于皇后,通俗讲就是副皇后。正因为地位特殊,足以威胁到皇后的地位,清朝特别规定皇后在世时不设皇贵妃(唯一的特例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清朝的皇贵妃通常有这么几类情况:
一、临终前皇帝加恩提升的,如清高宗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二、死后追谥的,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这两类主要是安慰奖,同时也提高了丧葬规格。
三、皇帝给已故或守寡的庶母升级的,这类情况基本要么是皇帝向自己的庶母兼养母报养育之恩,要么是对自己异母的兄弟投桃报李。如清仁宗颙琰追谥自己的庶母兼养母庆贵妃陆氏为庆恭皇贵妃、清世宗胤禛追谥异母弟怡贤亲王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
四、皇后出缺,皇帝暂时不想立后,册封一位皇贵妃摄六宫事,也就是以副皇后身份代理皇后。清宣宗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起初就是这个身份,只不过后来因为她的亲儿子恭忠亲王奕欣硬要,养子清文宗奕詝碍于孝道和一些其他原因不得已在其临终前勉强给了一个“低配版”的皇后身份(即死后谥号字数较正牌皇后减少,且不系帝谥。
至于完全享受皇后待遇,那是祺祥政变之后慈禧对奕欣的投桃报李,是后话了)。此外,清仁宗的亲妈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前也干过这个活儿,只不过死后多年,在儿子即位前被丈夫追谥为皇后,给扶正了。
至于贵妃、妃、嫔,是皇帝普通小老婆们的封号,主要拼的是老公的宠爱和娘家的背景。清高宗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和继后乌拉那拉氏(一说为辉发那拉氏),同是潜邸侧福晋出身,清高宗即位后却一个封为贵妃,一个封为妃(娴妃)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因为高佳氏的父亲高斌彼时势头正盛,女儿自然也跟着沾了光。当然,老公的宠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都是正室和有名额限制的高级小老婆,接下来就是没有名额限制的低级小老婆了。 ? ?先说贵人。贵人主要是户部组织的八旗选秀所选中女子的起步职务,特例除外。慈禧老佛爷当初经选秀入宫,就是从贵人起步的。至于经内务府选秀选中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一般很少能直接提升为贵人的,同样特例除外。据说,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内务府出身(与《清史稿》记载略有出入),但起步就是贵人,也难怪后来能成为皇帝他妈了,绝对是官女子中的战斗机!
接下来是常在和答应,这两个属于皇帝小老婆中级别比较低的等级,通常是内务府选秀选中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得到的封号。当然,贵人以上的小老婆犯错被降级也有降为常在、答应甚至官女子的,但比较少,并不是主流。至于早年间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的宫女——春喜小答应,那就纯属是胡说八道了…… ? ?最
后就是官女子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官女子有点类似民间的通房丫头,虽然被主人睡了,但是地位仍然是丫头,暂时还没有成为小老婆。不过,绝大部分情况下,官女子最后还是能升级为小老婆的,以常在、答应为主。当然,这类女子也基本都是内务府选秀出身的宫女。?
至于像一些电视剧里说的那样,皇帝微服出巡,带回来一个汉人女子册封为妃,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清朝旗汉不通婚是铁律,尤其皇家更是如此。反倒是对于回部(西北地区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和外藩蒙古(非隶属蒙古八旗的蒙古族)例外,清高宗的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就来自回部,算是统战需要吧。
有人肯定要说了,清世宗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不是汉族人吗?其实不然,年姓看起来是汉姓,但实际上年氏家族隶属汉军八旗,并不是清朝定义的汉人。虽然是汉姓,但确依然是旗人。终清朝两百余年,后宫绝对没有一个汉人女子,即便是退位后“大婚”的清废帝溥仪依然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4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