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子夺嫡和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皇家也有诸多烦恼,对于皇家后宫和前朝而言,立储便是头等大事,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若是选了一个贤明的君主继位,对于国家的治理或许会青出于蓝,而如果一招不慎,选错了继承者,非但国家会变得乱七八糟,还很有可能葬送祖宗多年的基业。
一般来说,储君的人选肯定是从皇帝的众多皇子中挑选,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皇帝子嗣单薄,比如宋仁宗,最终没有一个皇子能顺利抚养长大,晚年除了几个女儿,并没有皇子,最终只能从宗室中过继一位养子即位。再比如清朝的咸丰帝,只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出生当日就夭折了,只剩下同治帝一根独苗,所以皇位自然由他来继承。
不过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子嗣充足,这时候要从中选定太子也是一件麻烦事。清朝以前,历代王朝在皇位继承上大多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这一制度也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如果嫡长子是个无德又无能的人,立这样的人为储君,对国家而言无疑是埋了个定时炸弹,非但不能服众,日后也无法肩负起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所以后来的皇帝们在立储时更多考虑是皇子的德行、才干、是否有军功等众多因素。
清朝的康熙帝皇子众多,才干出众的也不在少数,兄弟们个个争相在父皇面前表现自己,私下里亦是你争我夺,竞争十分惨烈,后来更是发展成"九龙夺嫡"的局面。反观乾隆时期,他的子嗣也非常多,为什么皇子间的争夺就缓和了很多呢?
也许是吸取先祖的经验教训,不愿见到最后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场景,所以乾隆帝对他的这些孩子从小便管教的十分严苛,更是绝对禁止皇子与大臣结交,更不给他们随意出宫拉帮结派的机会。皇子孤立无援,无法与当朝大臣结党,他们的父皇在这方面又把控的极紧,他们自然也就无力挑起争端。
再有就是自雍正帝起,皇家的秘密立储机制日趋完善,皇位传给谁,其实早已立下旨意暗定好,这样皇子们也就没有再争的动力。还有一个原因,康熙帝在传皇位之时,皇子们个个风华正茂,年轻气盛不服输,都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夺位的心思也就更重了。而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掌权长达六十年,且禅位后又参与训政了三年有余,所以等他退位之时,自己的儿子们也都多数步入中年,被磨的没了心气,对皇位的继承想必也是没那么热衷了。
身在皇家也未必就是千好万好,也有很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已,甚至为了一点利益亲人之间相互猜忌,如果可以选择,相信也有很多皇室的人希望生在普通人家吧!
首先明确下,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事件,乾隆时期确实没有出现夺嫡事件。在这里有个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八旗制度,而且八个旗主权力非常之大。这对于帝王来说是个坏事情。
为什么康熙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事件,那是因为康熙为了加强皇权,削弱八旗力量,就按照老祖宗的惯例,早早的公布太子人选,防止皇权被争夺。而这恰恰中了各党派的奸计,由于太子人选已经早早立定,非太子人选这边的党派,一心只想除去太子,立自己拥戴的皇子为继承人,毕竟这么多派别,多方谗言,导致康熙对自己立的这个二皇子越发的不满意,甚至两度废除其太子之位。到了最后一次废除的时候,二皇子已然无翻身之地,所以其他虎视眈眈的儿子明争暗夺,从而出现了九子夺嫡的现象。
为什么乾隆的时候没有出现夺嫡的现象呢?那是因为乾隆吸取前车之鉴,尽管为了加固皇权,需提早立太子以巩固皇权,但是他很聪明,知道一旦公布,各党派之争,自己儿子之争,不能避免,故虽然立了太子,但没有公布。导致大家在一起相安无事的相处。其次的话,他的儿子们自身的抱负也有关系,可能是见了上一辈的明争暗夺,对皇帝这个位置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也进一步的让这个夺嫡事件的发生可能性降低了。
以上就是两代皇帝的儿子们的故事,夺不夺嫡其实最主要的是看皇帝们怎么处理自己儿子们和各党派的关系而已。
因为乾隆吸取了康熙的教训,延承雍正的方法选择继位的人选,秘密建储制度,将要传位的皇子名字写进密函里,放置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等到自己驾崩以后由大臣将密函取出,确定将要传位的人选。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期间历时六十一年,子孙繁多,共有五十五个儿女。等康熙在传位的时候就发生了很多皇子争夺皇位的事情,康熙曾多次废黜太子。从这以后雍正就吸取这个教训不让这样的惨事再次发生,便想出了秘密建储制度这个法子,乾隆便是沿用了这个法子。
康熙皇帝有二十四个儿子,其中有九个皇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当时参与这次争斗的皇子分别是:大皇子爱新觉罗·胤禔、二皇子胤礽、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誐、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最后是四皇子胤禛在隆科多等人的帮助下夺得皇位,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长大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数量也是不少的,很多皇子都有继承权,也有继承皇上皇位的可能。但是乾隆对他们皇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后来“逼死”了两个儿子。在乾隆继位之时,政权交接的十分完美,没有出现任何的皇家叛乱,到了乾隆这传位沿用了此方法,所以乾隆的皇子们没有必要在去争夺皇位,只能拼命表现自己的能力了。
康熙有二十五个儿子,乾隆十七个儿子,单从数量少看乾隆比康熙少了八个,劣势明显。但是,这和是否发生夺嫡关系不大,康熙二十五个儿子也不是都参与夺嫡,参与夺嫡的只有九个,乾隆十七个儿子,跳出几个代表,参与夺嫡之争,也足够了。乾隆朝没有像康熙朝那样发生夺嫡之争,主要是乾隆的儿子和康熙的儿子比能力太差。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开放的,皇子年幼时住在宫中,成年后离开皇宫,单独开府,康熙朝战争较多,康熙有意安排成年皇子参与,经受锻炼,接受洗礼,建立功勋。康熙离开皇宫,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也经常安排皇子们处理政务,锻炼他们的施政能力。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很全面的,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很重视武功骑射,但康熙要求皇子文武双全,不但学习武功骑射,还要学习文化,而且是汉满两种文化。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康熙对皇子们教育抓得紧,不管国家大事多么繁重,他都经常抽出时间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很有成效。经过培养,康熙的成年皇子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有能力者很多。因为有能力,一旦有机会都想试搏试搏。
乾隆对皇子的培养完全两样,他对皇子们实施圈养,成年皇子不能开府,都困在皇宫之中,而且不让他们参与政事。皇子们得不到锻炼,政治能力都很一般。因此,乾隆在秘密立储时感觉很困难,儿子虽多,找不出一个优秀人选。这和康熙朝正好相反。
乾隆的圈养措施使皇子们成了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政治斗争的洗礼,他们都很脆弱。乾隆的大阿哥永璜,在孝贤皇后去世时,遭乾隆无端训斥,说皇后死了,他表现得不够悲伤,因为是父子,不忍杀他,但是将来继承皇位就甭想了!永璜被乾隆这么一打击,不到一年时间就郁郁而死了。康熙的大阿哥胤禔被康熙圈禁,这打击比永璜重多了,胤禔被圈禁26年才死。可见两个人抗打击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
乾隆的皇子们能力平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争皇位的积极性不高。十七皇子永璘有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皇帝就像那天上的雨点一样多,也落不到自己头上。这其实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乾隆的皇子们大都自信心不足。没有自信心当然也就不争了。不争皇位当然还有别的事做,乾隆的儿子们主攻方向是文学艺术以及享受生活。典型的有十一阿哥永瑆,他是清代一流书法家,十七阿哥永璘只想得到和珅府邸。
康熙朝发生了九子夺嫡,却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盛世,乾隆朝没有争夺,嘉庆平稳继位,但清朝却由盛转衰。可见竞争是好事。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皇位竞争又太残酷、太血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引起社会动荡。这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是个死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