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有没有迷惑?一个区区二品官,怎么能够和一品官相比呢?无论是在哪个年代,大家都知道官阶越高,权力越大他的俸禄也越高,也受人更多的尊敬。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死的规矩,有的时候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一个例外。在清朝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官位,但都有自己的品级,当时有一个正二品官,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比大部分一品官还要出色。
这么神秘的职位就是内务府总管,这是一个特有的机构,也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吧,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皇家生活的各种方面。稍微具体一点的就是皇上的日常吃饭,他今天吃什么菜喝什么饮品,他今天穿什么衣服,以及换季了,要给他做什么样的衣服,还有一些土地的收益,今年的收成如何,明年种什么样的稻子,而这片土地由谁来负责,同时还要接受各个地方所进献来的礼物等等,这些都要做好计划,所以他们负责面非常广,非常复杂的。虽然整个天下都是皇上的,但是他的钱和国家的钱是不能够划上等号,国库的钱是国库的钱,皇帝的钱是他自己腰包里的。
国家的钱有国家钱的专门机构管理,但是皇帝自己的钱呢,有他的私人财务助理,就是由内务府来打理。当时的内务府的人们虽然直接受命皇上,但是他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有一套完整的阶级机构。当时级别最高的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从他的级别上看,就是皇帝的一位私人管家。而他的职称属于二品官,在级别上和朝廷里面一品大臣是没有办法比的,但是他毕竟是皇帝的私人管家,他的优势可不是那些一品大臣所能比的。能做到皇上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有出色的能力,皇上也特别的器重,因为不是皇帝的亲信或者是最信任的人,是不会做上这个职务的,这也是其他人没有办法比的。内务府的人经常在皇帝的身边工作,他也是除了太监之外,一天内和皇帝时间在一起最久的人,他们经常容易受到皇帝的赞扬和提拔。
这个职位也是非常荣幸了,他们可以捞到很多油水,而且就算你想往上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跳板。这个职位也出过很多出名的人,比如当时的第一贪和坤,还有能力出众的福康安。
他们除了被皇帝青睐的先天优势外,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容易富起来。虽然当时他们一直负责着皇帝的各种事情,但是皇帝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所以他们能从里面拿多少银子就拿多少,并且经常会以皇上的名义,要用好多只羊,十几只猪等。
但是皇帝一个人真的能吃的了这么多东西吗,所以这些钱最后还是进了他们的口袋。所以真正去花钱买菜的钱倒不是很多,只不过剩下的钱全部都是内务府里面的人给自己私吞了。而这饮食也只是他们日常负责的一方面,其他各项可以捞油水的路子多了去了。就算你不是什么大佬级别的,就是内务府里面打杂的个个都是小康级别的生活水平,级别越往上去,他们就会越有钱,具体贪了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并且光是底下人送上来的银子就够他们花大半辈子的,更别说从其他渠道放到自己口袋里的。他们还把宫里面一些值钱的宝贝或者是字画拿回自己家里收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内务府总管看起来官职没有一品大,但是利用权力之便带来的利益是非同小可的,并且不用去承担风险,例如一品官员们要时常面对降级风险。因此他们的日子比大部分的一品官员要舒服。
清朝的这个最高官职就是摄政王,摄政王就是能代替皇帝执政的职位,就连在位的皇帝都必须让他三分。而大清当过摄政王的两个人分别是多尔衮和载沣,他们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在位的皇帝。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摄政王的职位呢!那是因为当年登基的皇帝年龄太小了,无法自己支撑朝政,而且身边皇帝的母亲又没有能力帮助辅佐年幼的皇帝,所以必须有这么一位懂得朝政,而且能力强,大家都服的人去帮助小皇帝。
多尔衮当时是因为他一直都期盼着自己能掌握着至高权力,可是又没有名正言顺的机会,所以我们聪明的孝庄皇后就想出来一个既能安抚多尔衮又能帮助儿子的公法,那就是她下嫁给多尔衮,让多尔衮成为皇帝的父亲封他为摄政王辅佐皇帝。这一个缓兵之计用得多妙,这样可以给皇帝时间让他成长,积累自己的人力物力。
多尔衮虽然有了实权,但也招来了皇帝的痛恨,因为他的权利已经盖过了皇帝。一直压着皇帝,所以在他死后皇帝才会挖他的坟、削他的官,当然这样做有点不在气,我相信孝庄也是不赞同的。
而载沣,这位清朝末年的摄政王,就没有什么好说得了。他是被慈禧硬拉到这个位置的,他本身就不想当,大清当时已经支离破碎了,是谁去料理朝政都会面临着灭亡,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这位聪明的大臣辞去摄政王一职,回家安度晚年了。
在清朝不同的官员工资收入是不一样的,而且文官的收入要比武官的收入多很多。如果文官的话,一品官员的总收入每年在290万左右,二品的话是在每年230多万。三品官员每年在112万左右,四品官员的话是在70万左右,五品官员的话是在16万左右,六品七品的话都是在20多万左右的,然后就是八品、九品官员的话就是在一两万左右。还有未入流的一些官员的话,也是在1万元左右的,这都是每年的收入,如果从工资来看的话现在县长的收入也就是23万左右,市长每年收入是40多万左右,而省长每年的收入也就230多万。
如果是武官的话,他们到每年收入是一品官员在52万左右,二品官员每年的收入是在42万左右,三品的官员是在15万左右。四品官员在7.8万左右,而五品的官员收入每年在5.5万左右,六品的官员每年收入是3万左右,七品的官员每年收入是2万左右,而八品、九品的官员就是几千块钱。这些五官与文官的收入相比是差很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他们的收入就相当于团长年收入是2万,师长年收入是7.8万,而军长的收入是42万左右,集团军司令的话,就是52万左右。
而一些王祖宗亲的话,他们也是会分级别的,亲王最高他的收入是每年535万,然后就是君王,君王的收入是在每年268万左右,然后就是贝勒爷的收入是每年134万左右,贝子每年收入是70万左右,镇国公的话是37万左右。辅国公的收入是每年27万左右。镇国将军和辅国将军的话,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是在20万左右的。凤国将军的收入是每年11万,而奉恩将军的每年收入只有6万块钱。
而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在每年春秋两季发放的,由于官员的年俸禄并不高,难以维持他们庞大的家族开销。所以还存在所谓的养廉银制度。
鳌拜,清朝的开国元勋.
于成龙,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纳兰明珠,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刘墉,清朝名臣.
纪晓岚,“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
和珅,清朝名臣.
曾国藩,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刘铭传,台湾首任巡抚.
林则徐,清朝名官,民族英雄.
施士伦,清朝名臣.
左宗棠,中兴清朝的名臣.
在众多清朝名臣中,个人推崇刘墉。
名人姓名:刘墉(清)
出生年代:1719~1804
名人职称:政治家,书法家
名人国家:中国(清朝)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浓墨宰相”。
刘塘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塘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