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世民废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太宗有十四子,但只有三位嫡出;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都为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李承乾早年被封太子地位稳固,拜魏征为师,麾下良臣谋士众多;而次子李泰,因同是“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李泰进封卫王,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对于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来说已是莫大的恩宠了!
本来李承乾是一个明主的苗子,可惜这一切都被足疾给毁了,李承乾因为足疾走路有点跛,这个跛足伴随着他的终身,自从瘸了以后,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李承乾的心路历程,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据鲁速猜测,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变,与他内心的梦想打碎有关。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够成为父亲那样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内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脚一瘸,这个梦想就永远无法实现,作为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里接受不了。
唐太宗思贤若渴,一旦发现贤才,必礼贤下士,而承乾不闻有爱贤好善之举, 反而“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十分反感。母亲长孙皇后的早死,还有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他的亲弟弟李泰过于的宠爱,让李承乾患得患失,魏王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史料记载,魏王李泰是宠冠诸王,本来按照惯例皇子被封王成年后就应该去自己的封地,也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想的,太喜欢这个儿子了,特许魏王李泰“不之官”可以长年留在京城居住,群臣当然反对,但是李世民不理,于是这个与李承乾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就对皇位产生了幻想。
在李承乾死后,李泰意识到绝佳机会到了,他开始积极布局筹划,准备当太子,而李世民也允诺了,这时候,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不可思议的一幕,李泰竟然拍着胸脯向李世民保证,将来李泰死后就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李治,而李世民听后“很感动”。且不说这段话存疑,是不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编造的,假如李泰真的说出这句话,那李泰的动机是什么?只有一个——取悦李世民。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一直对杀兄夺位一事耿耿于怀,尤其还是杀死自己的同胞哥哥。李承乾,李泰与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李世民很希望几个嫡子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因此,李泰的这番杀子传弟的表态,是在证明自己和兄弟李治多么感情深厚。
后来李世民又在朝堂把这个事讲了,褚遂良听后,指出:弟弟哪有儿子亲呀,他要是连儿子都敢杀,更何况弟弟?请皇上把晋王妥善安置。李世民听说嫡子有危险,非常着急。想到: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要完蛋;如果立李治,他宅心仁厚,兄弟们能够保全。皇后死了,儿子不能出意外,否则对不住她。终于,李治登上了皇位,李泰被贬到地方担任濮王,最后,兄弟三人全部善终。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受后世尊崇的英君明主,但是他们却都非常的不幸——他们用半生精心培养的太子最终都选择造反。并且原太子被废之后,他们也都没有选择众望所归的皇子作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相对没有那么英武的皇子。李世民早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就已经下诏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但是当太子也不容易啊,在经过一些误解之后太子李承乾最终选择先除掉与他抢夺皇储之位的魏王李泰,再除掉皇帝李世民。消息走了之后李承乾被废,但是与此同时,李世民不但没有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反而将他降封为东莱郡王。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听了两个人的意见:
第一、废太子李承乾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为暗杀有夺嫡之心的皇四子李泰失败而被废,事后李世民曾经当面斥责李承乾,而李承乾则说:“我本来就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别的追求吗?我之所以做出那些看似冲动的事来,主要就是因为我被李泰陷害啊,如果现在真的立他为太子,那您就中了他的计了(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第二、褚遂良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便堂堂正正地入宫侍奉李世民了,而李世民也曾经当面允诺要传位给他。而李泰为了表示自己的豁达,特地撒了个谎,他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在自己临终之时一定会把这个儿子杀掉,并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褚遂良反问李世民,李泰的话真的能相信吗?并且人家李承乾当年好好得当太子,不就是因为嫡庶不明吗。陛下如果真的想立李泰为太子,那就必须让李治躲得远远的才行。李世民听了之后哭开了,说自己办不到(帝泣曰:“我不能”)。
最终,李世民想清楚了,他说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的话,那就是向天下宣告,皇子可以用不可告人的手段谋取太子之位(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另外,李泰自己都说了连儿子都可以杀,那么他以后真的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肯定活不长(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为了避免皇子自相残杀,只能将厚道的李治立为太子了。
正如开篇时所讲,汉武帝于唐太宗有很多相似之处,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自杀之后,他的第三子燕王刘旦就主动上书请求能够从封地回到长安城中,以保证皇帝的安全。而汉武帝当然知道刘旦的真心是伺机取得皇太子之位而不是来保护他的,所以汉武帝收到刘丹的来信之后当然不是高兴而是非常反感地将刘旦从皇太子的候选人名单中抹除。
看来,汉武帝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明君,就是因为他们对世事洞明吧,否则汉朝和唐朝也不会持续得繁荣强盛下去
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进而得到了太子之位,尽管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但是这场政变却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然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却差点爆发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太子之争。
李世民最初册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是后来却又垂青于魏王李泰。这让李承乾心里十分不平衡,他感觉自己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于是也开始策划政变。史书中说他的目标也是先除掉自己的兄弟李泰,然后再逼迫父皇李世民让位(或者是直接除掉李世民)。但是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被制止了,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剥夺。
但是江山总要在李家传承,李世民必须要册立一个新的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但是众多的候选人之中到底应该选哪个确实是令人头疼。最终李世民在册立新太子的问题上听取了两个人的意见——第一个人就是废太子李承乾,第二个人是褚遂良。
李承乾表示,他之前就已经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别的奢求呢?如果真要许个愿的话,那么这个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保住太子之位(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之位遭到了威胁,威胁就是李泰。现在皇帝如果真的要把李泰立为太子,那不正中了他的奸计(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同时又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吗?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就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并且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计划——只要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保证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表示非常感动,然后把李泰的这个计划告诉了褚遂良。
褚遂良听后呵呵一笑——李泰的话能信吗?人家李承乾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太子,现在是陛下你嫡庶不分,让李泰有机可乘。现在如果真的要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唯一能保住李治性命的就是把李治远远地调走。与褚遂良的大笑形成反差的是——李世民听后哇哇大哭:“我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啊(帝泣曰:我不能)”。
所以,李世民得出了两条结论:
第一、册立李泰之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有生命危险(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二、我已经发动过政变,并且让李承乾有样学样了,所以绝不能给后世再开个篡夺太子之位的坏头了(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最终,一个平时比较低调甚至被人称为“平庸”的李治脱颖而出,李世民把曾经最有希望的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远离了唐朝的政治核心,这的确是一个防止兄弟残杀的稳妥方式。另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不过他的父亲唐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风头太大,将他的光芒掩盖了。
还不知道:李世民和李承乾的读者,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子嗣也很多,一共有14个儿子和20多个女儿。但面对如此众多的子女,李世民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他的两任太子,都远不如他雄才大略。
前任太子李承乾荒唐任性,胡作非为,没能等到继位那天,就被贬黜,最终郁郁而终。后任太子李治虽然成功上位,但最终大权旁落,被武则天窃取大位,让李唐江山改朝换代。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要废黜李承乾太子之位呢?他究竟荒唐到什么程度呢?
李承乾为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长子。因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以殿作名。不过史学家认为,“承乾”二字,寄托着李世民对这位长子的厚望,那就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史书记载,承乾自幼“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虽有足疾,但“不废步履”,甚得太宗喜爱。
李承乾出生后,李世民便把他当作接班人悉心栽培。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并师从于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所以,李世民说李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武德九年,李世民在即位刚刚2个月后,就册立了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
李承乾12岁时,李世民就让他在尚书省听讼,“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贞观九年,高祖李渊驾崩,“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这时期的李承乾,是符合一个太子的标准的,充分展现了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也没有让李世民失望。
到了贞观10年,长孙皇后病势日趋沉重,虽然李世民下令在全国修建了数百座寺庙,为发妻祈福。奈何皇后已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从这之后,太子李承乾便逐渐开始放浪形骸起来,行为举止荒唐可笑。
《旧唐书》里对李承乾的行为有如下记载:“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朝临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于群小亵狎。”
那么,李承乾的荒诞行为具体有些什么表现呢?
一、李承乾好声色喜玩耍,且无节制。
史载李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些都表明李承乾喜好声色,放纵自己。
最为有名的是李承乾宠信太常乐人的事。这位太常乐人,是李承乾的叔叔李元昌送给他的,只有10岁。“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甚是喜欢,把他唤作“称心”“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虽然说嬖爱娈童在古代并不少见,但这种现象发生在贤明的李世民皇室里,还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
于是李世民恼羞成怒,杀死了称心,连坐数人。
但李承乾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深陷痛苦之中。“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
还胆大妄为地以此为由, *** 数月不上朝。
李承乾还在宫中大张旗鼓地烹食偷来的牲畜。“造大铜炉、六熟鼎,招亡奴盗取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他特制一口数尺高的铜炉,一个有六个格子的大锅,差人偷来民间的牛马放在锅里,自己亲手烹饪。然后召集宫中的侍从官吏,太监女婢,大快朵颐。
除了这些荒唐行径外,李承乾还东宫搭起帐篷,自己扮演突厥勇士。穿突厥服,头梳突厥发型,过着突厥游牧民族的生活。还扬言:“我试做可汗死。”然后叫属下骑马环绕他奔跑,痛哭并割破脸皮。李承乾余兴未尽地说,他要去当突厥人。
二、李承乾弑师杀弟谋反,几近疯狂
由于李承乾性格乖戾,行为荒诞,他的老师于志宁免不了苦言劝谏,经常训斥他。李承乾由此心中记恨,派人行刺于志宁。
结果两个刺客趁夜色潜入于志宁府邸后,看见于志宁身为太子师,竟然居住在毡房里,睡的是木板床,铺的是稻草,盖的是破毡,而且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凝神苦读。两人被于志宁的品行折服,不忍下手,悄然离去。
贞观十七年,因李世民过分宠爱魏王李泰,招致李承乾的嫉妒,感觉自己的储君之位不保。于是他暗中派人刺杀李泰,但计划失败。李承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以及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宫。结果被李世民轻松写意地平息了。李承乾随后被贬为庶人,发配黔州,其它参与谋反的大臣统统被杀。
贞观18年,李承乾病逝于黔州。依然爱子心切的李世民诏令废朝数日,并葬之以国公礼,可见李世民的舐犊情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3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