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真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在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一度成为了标榜儒学经典《论语》重要性的赞歌。相传,这句话出自宋朝宰相赵普之口,且在《辞源》、《辞海》中,均认同了这种说法。随着近年来“国学热”席卷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被不少人引入文章,然而,这句话真的是赵普说的吗?
赵普早年便跟随赵匡胤,曾参与了“黄袍加身”及后来的一系列政变,深得太祖、太宗两兄弟信任。太祖一朝,赵普出任宰相十年,他提出许多有创见性的举措,有效地巩固了赵匡胤的集权统治。赵普向赵匡胤建议,逐步削弱地方将领的军权、财权,并定期从地方军队选拔精兵,调到中央担任禁军。
并且,赵普还制订了“更戊法”,频繁变动军队的驻地,让将领与兵卒彼此陌生。甚至,连“杯酒释兵权”这一杀招,也是赵普出的主意。可以说,赵普的一系列建议,让赵匡胤成功地削弱了藩镇武力,坐稳了龙椅。
虽然,史料中称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但是,太祖经常会称他为“书生”,赵普本人也常以“书生”自居。
话说,在赵匡胤灭蜀后,从蜀王宫中发现了一面乾德四年制造的镜子,赵匡胤疑惑不解,便问左右何故如此,当时赵匡胤身边的人无法解答,只能找来大学士窦仪。窦仪知识渊博,告知赵匡胤,早年蜀王曾使用过乾德的年号,所以,蜀王宫的镜子上才会出现乾德的字样。
赵匡胤对这件事颇为感慨,感叹道:“一定要让读书人来当宰相啊。”
从时间上来推算,当时赵普在朝廷担任宰相。显然,赵匡胤虽一口一个“书生”称呼赵普,但他打心眼里没把赵普当成读书人,否则,也不会说出这番话。
到了太祖晚年,赵普因多次挑拨赵匡胤、赵光义之间的关系,又涉嫌倒卖渔利、纵容属下的行为,遭到赵匡胤的罢免,被调离京城。太宗时期,赵普又先后两次被调回京城,官拜宰相。二度拜相,赵普帮助赵光义除掉了一众政敌,营造冤狱,迫害了不少大臣。
朱熹在编撰《五朝名臣言行录》时,将赵普排在了第一位。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详细记载了赵普其人的生平往事。不过,这两本著作中,并未提到赵普读论语或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
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证,目前可知最早出现“赵普与《论语》”的史料为南宋人龚昱于1178年编撰的《乐庵语录》。这本著作的附录提到,作者的老师李衡曾对弟子讲述了一段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君臣对话:赵匡胤打算将赵普封为宰相,可他却有些拿捏不定,于是,便召见了赵普。
赵普对赵匡胤说:“臣读的书很少,但我读过一部《论语》,帮助陛下平定江山,只用了半部,至于另外半部,可以用来辅佐陛下。”赵匡胤点了点头,将赵普任命为宰相。由此可见,赵普言下之意,是一部论语能够定江山、致太平,而不是以半部治天下。
显然,后人只截取了半段,并将其略成谚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与赵普的原意并无区别,但却不是赵普的原话。
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虽出身行伍,但是,他们与胸无点墨的草莽有本质上的区别。宋朝开国时沿用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科举的内容涵盖了史书、律法、儒学及例律等,赵匡胤曾亲自为科举命题,开科取士,由此可见,赵匡胤绝不是一些朋友想象的目不识丁的文盲皇帝。
赵匡胤非但不是文盲,他还非常喜欢读书,赵匡胤从民间搜集散亡书籍,丰富了宋宫藏书。赵匡胤还曾提出过“欲武臣尽令读书”的倡议,并劝说赵普多读书。以儒学知识的积累及治国理论这两方面来看,被戏称为“书生”的赵普,其水平估计远逊于赵匡胤。
通过史料我们能看出,赵普为赵匡胤提出的创见是些法家驭臣那一套,并不符合传统的儒学观念。
史载,赵匡胤“性喜读书”,赵匡胤曾在早朝时分发给朝廷百官一人一本《九经》,让他们诵读。后来,赵匡胤还刻印了不少佛经,自建国到太平兴国八年,赵匡胤总共刻印了五千多卷佛经。赵匡胤对佛教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经常研究佛学理论。有一次,赵匡胤还曾对赵普说:“方外之说亦有可观。”让赵普也读些佛经。由此可见,赵匡胤不论从文学素养还是言谈上,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试想,面对这样儒雅的读书皇帝,赵普怎会胆大包天地说出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狂言?
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发小”,两人自幼相识,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等到赵匡胤想要提拔老朋友为宰相时,赵普已年过五旬。两人从小玩到大,对对方的脾气秉性应该了若指掌。《乐庵语录》中出现的那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并不符合赵普与赵匡胤对话的口吻。
《宋史》记载,雍熙三年,赵普呈递了一份奏章:“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元崇献明皇十事”,在这份奏章中赵普还引用了《汉书》中的典故。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此时赵普的知识面已经非常广了,至少他已经读过了《汉书》及一些唐史。
赵光义为赵普撰写的《神道碑》中称:“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赵普年轻时肚子里的墨水的确少得可怜,很少读书,不过经几十年的学习与进步,到了晚年赵普已经深谙经史,在某些领域的学问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老儒。很明显,晚年的赵普不再是“吴下阿蒙”。《神道碑》中的记载应该属实,是赵光义对赵普的真实评价。
说到这,笔者完全可以确定,“半部论语治天下”绝不是赵普说的,他也没有提出过类似的理论。
然而,更让人好奇的是,究竟是谁要捏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为什么要将这一荒诞不经的歪理扣在赵普头上?而这一离谱的谎言又为什么能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呢?
在元人修撰的《宋史》以及《东都事略》中,都有这样的说法。赵普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阖户”,也就是把房门紧锁,然后,“启箧取书”,从箱子里取出一本书埋头苦读。由于,赵普读书时从不示人,所以,谁都不知道他在读什么。直到赵普过世,赵家人打开被他视若珍宝的箱子,里面放着二十篇《论语》。
我们知道,北宋开封府文风开放,《论语》又不可能是什么禁书,为什么要关起门来读呢?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笔者推敲,所谓“启箧取书”也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赵普都已将房门紧锁,外人怎会知道他在屋子里是翻跟头打滚还是倒头大睡?凭什么确定屋子里的赵普“启箧取书”呢?
通过前文中我们提到的《神道碑》等记载可知,赵普书房中应该存书颇丰,有朝廷发放的《九经》,皇帝推荐的佛经,前朝的史书子书等等,赵光义说他“经史百家常存几案”所言非虚。就算赵普过世后,赵家人从他的遗物中整理出二十篇《论语》,也不能证明赵普每天闭门读书读的就是《论语》。
那么,为什么《宋史》与《东都事略》非要画蛇添足,将这个经不起推敲的谎言收录其中呢?难道北宋也像某些“焚书坑儒”的朝代一样,《论语》不能与“经史百家”并存,只能放进箱子里?赵普读书为什么要关起大门,不愿让人知道自己读书的内容呢?
杜甫的一句诗,为我们揭开了奥秘:“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原来,在古人眼中《论语》只是一部启蒙书。当时,赵普已官拜宰相,若再读《论语》,难免会让人笑掉大牙,于是,他只能躲在房间中偷偷看书。
不过,“启箧取书”之说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想来赵普不会做出这种此地无人三百两的蠢事。《宋史》是何人编撰的?元人。元明以来,《论语》关乎仕途,其地位扶摇直上,逐渐摆脱了启蒙教材的身份,变得“高大上”起来。所以,元、明、清三朝人屡次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掌故,借此自抬身价,也就能够理解了。
元明清士子的身价的确抬高了,可怜赵普却成了只读论语的庸人。
在文化史的变迁中,《论语》的地位水涨船高,赵普反而深受其害。一个晚年精通经史的宰相,竟被后世的文人描述成每天抱着一本启蒙书不放的无知者,着实有些讽刺。
1、“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出自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意思是说只要将半部论语读通了,就能治理天下,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这则典故的主人公是北宋开国宰相赵普。
2、赵普早年学习和熟悉的是“吏事”,就是一些和军队相关的事情,基本没有时间专心读一些经典圣贤书,因此有点不学无术。等他当了宰相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宰相之职和赵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
3、宋太祖赵匡胤知道他的成长经历,就经常劝他好好读书。从此,赵普回家后就闭门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4、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继位,就是宋太宗。这时,赵普仍然担任宰相。大家都传言赵普平时只看一本《论语》,其他什么书都不看,宋太宗不相信,于是就问他:“有人说你只看《论语》这一本书,是吗?”
5、赵普老实回答说:“臣平生所知,都没有超过这本书,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6、赵普去世后,家里人打开他的书箱,果然只有一本《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罗大经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