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名翰林编修名叫杨荣,洪武四年(1372年)生,因为出生时哭声洪亮被祖父认为会让家族荣华显贵,所以被起名为杨荣。杨荣年少聪颖,17岁便被挑选进入郡庠学习。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乡试第一。次年又在礼部会试中考了个第三名、殿试二甲第二,这样的成绩让他得到了朝廷的青睐,担任翰林编修。要知道,“翰林编修”这个职位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但做的事却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朝廷日常事务。因为接近皇帝,所以发展潜力巨大。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年仅30岁的杨荣并不是一个愤青,身为官场老手他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轻易投靠新君又难免有“墙头草”的嫌疑,所以他必须得给朱棣准备一个见面礼。但此时的朱棣已经半个屁股坐在皇位上了,天下都是他的了,还有什么是他欠缺的?还真有,至少在杨荣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见面礼”送不送得上还不一定,一定要在朱棣正式登基之前送给他。
于是他便在城门口等着朱棣进城,冒着被燕军当刺客杀掉的危险,他拦下了还是燕王的朱棣的马。杨荣话不多说,只问了朱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就是这短短的10个字,就让朱棣当场愣住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殿下您是先去太祖的孝陵祭拜呢?还是先即位登基呢?难道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吗?登基了再去祭拜朱元璋不也是一回事吗?还真的不一样。虽然是胜利者,但是朱棣毕竟是臣,他最怕的就是以后人家说他篡位。
因此从起兵之初,朱棣就利用了《皇明祖训》中的一条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所以朱棣起兵造反之初,打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维护国家的忠臣的形象。在攻入南京城后,朱棣离龙椅近在咫尺,他也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是朱家人的杨荣旁观者清,他就把这当成了投靠朱棣的“见面礼”。朱棣也是被杨荣这一问之后才反应过来,立马城也不见了,调转马头先去朱元璋的陵前祭拜。然后再演了一出大戏后,“勉为其难”的即了位。
对于杨荣的提醒,朱棣也很是受用。所以称帝后立马开始提拔杨荣,先是把他调进了文渊阁培养,随后一直提拔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对于杨荣的能力无须质疑,毕竟朱棣一代雄主不可能让一个草包当首辅,而且一当就是四朝。朱棣驾崩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依旧任用杨荣为首辅。仁宗驾崩之后,继位的宣宗还是让杨荣接着干。等到宣宗驾崩之后,年幼的英宗继位后,把持朝政的太皇太后张氏也依旧信任他,杨荣和杨士奇、杨溥组成了明初著名的“三杨内阁”。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赢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用,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徳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俊烈,卓乎盛哉!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可掩也!”
《明史》中对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如是评价~~他不能称之为一个好人,但却是个伟大而卓越的皇帝。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称道,扛得住诋毁。他只是各个方面都非常极致而已。
展望一路走来的烽火连天,血腥残暴,让我们来回顾下这个由洪武年间的四皇子~燕王, 经历建文年间4年的靖难之役~到成就最后的明成祖永乐大帝的逆袭谋术。
元至正20年(公元1360年),用朱元璋所使用的大宋政权的年号,为龙凤六年。在朱元璋建立政权的江南首府集庆(今南京),4月17日,他的四皇子出生,取名棣。
建国伊始的朱元璋依然困难重重: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无不野心勃勃,虎视眈眈。
朱元璋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战胜对手,夺得天下......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给与他第四个孩子照拂和关爱。
所以,朱棣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生死诀别也是他经历最多的“幼教”。
跟随父亲东征西战,让这个男孩从小就感受到忠诚与背叛,真实与谎言,欲望与禁忌,利益和道德的稍纵即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出身富贵贫贱,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正妻生的儿子称之为嫡子,而非正妻生子为庶子。
尤其对于帝王家的皇子们,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宗法制度,皇帝驾崩,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基本没庶子的份儿,即便他三头六臂,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只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个,而且朱棣的生母并非父亲的原配马皇后。
但因为朱棣的生母早逝,由马皇后抚养的优势让他口口声声坚称马皇后即为自己的身生母亲。
因为他知道,父亲最爱的女人就是这位养母,所以依靠这棵大树是一定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安全的。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 为了使大明江山万代永存,对皇子们的教育即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个阶段, 所有成年皇子们都接受了较为系统,严格的教育。
在皇宫学习的日子里,朱棣曾亲耳听见父亲对老师说:
“若我有一块高纯度的金子,就一定要找最好的冶炼工匠来锻造;
若我有一块上好的美玉,就一定会找最好的雕刻工匠来雕琢;
如今我的儿子们个个都有上好的资质,若我不能给他们寻觅最好的老师,岂不是对他们的爱还比不过黄金美玉!”
朱棣很清楚父亲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兄弟所寄予的拳拳之心。所以即便每日起早贪黑,学习异常辛苦,他也从来不会抱怨。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名师的谆谆教诲下,朱棣明白了爱惜民力,体恤百姓是治国之本,并铭记父辈江山的来之不易。
因为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所以从很小的时候, 诸皇子便开始听父亲讲习武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在练武场上练习武事。
朱棣在诸王中自幼便以悍勇著称,尤其擅长骑射,很有江湖侠客风范。
自小生活在军营的他,耳濡目睹的都是沙场秋点兵的场景,所以成为像父亲一样骁勇善战的英雄,也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连朱元璋自己都承认:二十六个儿子中,老四酷似自己。
是否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朱元璋起家于凤阳,那个地方对他而言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使他牵挂不已,割舍不下。
心结使然,让诸皇子体察生活艰辛,民间疾苦的下基层锻炼地点就定在了凤阳。
由皇太子朱标带领的众兄弟一同出发前往凤阳,祭奠祖宗和开国功臣,领略朱氏江山的来之不易。
虽然朱棣对于父亲的傲人功绩了然于胸,但此次凤阳之行,依然让他感到分外兴奋。
仿佛再一次,他将跟随父皇,伴着各位老将功臣,走向焰火纷飞的战场,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和英姿飒爽。
朱棣明白父亲此次安排的凤阳之行,不仅是来体察民间疾苦,更是为了锻炼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即将的就藩掌国积累经验。
所以,就藩之前差不多待在凤阳的3~4年间,朱棣并不像其他皇子一样,整天为自己即将成为藩国之主而忘乎所以,胡作非为。
他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小小翼翼,矜矜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某天,朱棣带领一队人马,去乡下办事,偶遇道旁一个老农在叫卖自产的水果。
暑热难耐,一个兵士向朱棣请示:“是否可以夺点来吃?“
朱棣回答道:”要吃就拿钱去买。这些农人,日日耕作,甚是辛苦。你作为有俸禄的人,何苦去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就藩后,他将自己的藩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实力,也获得了父皇的首肯。
处处用心,时时留意,朱棣用自己的行动向父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事实证明,朱棣确实值得被器重。
当时被分封到藩地的其他众兄弟,大都沉迷权色,破坏法度。唯有“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有君人之度。”
对于父皇对自己的看重,朱棣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他深知父皇的器重犹如双刃剑:
若自己太懦弱,必然无法得到刚毅性格的父皇的垂青;
但若太过强悍,以父皇的秉性,必然会遭到他的猜忌。
所以,背负着“慎固边防,羽翼皇室”重任的朱棣,来到北方重镇北平。
在这里,他锋芒初现,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同时谨遵父皇的旨意~分内的事打理得泾渭分明,而份外之事绝不插手。
一切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朱棣到达封地的第二年,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在朱元璋的决策下,朱棣随同名将徐达,汤和等统帅十万大军开赴西北平乱。
此次战役赢得漂亮,虽然朱棣并未立下赫赫战功,但随军学习也让朱棣对军务后勤,排兵布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朱元璋六十八岁寿辰日,诸王为寿礼绞尽脑汁,无外乎天下的奇珍异宝。
但朱棣献上了几株嘉禾(即庄稼接穗异常饱满者)。
此礼不仅表明朱棣在封国内重视农耕,还迎合了朱元璋讨厌奢华的性格和重农悯民的治国主张。
果然不出朱棣所料,“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
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即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待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皇,则朱标自然成为皇太子。
朱元璋将立太子视为立国,天下之本。
皇太子的册宝上明确标示“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太子职责在于“抚军监国”,“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丙子,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为空缺。
群臣建议:从宗法制出发,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当继承储位“皇孙世适(同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皇上无忧矣。”
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同年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朱允炆年仅十岁。
朱元璋坚守嫡长继承制,是为了政权的巩固。
在皇位的继承上,长兄朱标作为太子,诸皇弟尚且纷争不断;现年少的侄子作为皇太孙,更不被诸皇叔放在眼里,难以尊奉小孩为未来储君。
此时,朱允炆亦明显感受到来自诸王对他的轻视和威胁。
朱元璋曾深谙以诸王为干城,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幼,殆汝以安。”
允炆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无言以对,问:“汝意如何?”
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说:“事业,无以易此亦。”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根据太祖的遗诏即皇帝位,即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这时的建文帝所倚重的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他们辅佐朱允炆,对明朝政治有所更张。
建文君臣所推行的是一套与洪武截然不同的政策。
他们变更祖法施行新政的思想是极为明确的。
1.洪武期间,朱元璋施行的是严刑酷法 ;建文继位后,施行宽刑的方针;
2.田赋变更~即所谓的均贫富;
3.建文帝受攻击最甚莫过于 变更祖法,更改官制 。
建文帝不顾祖训严禁,以齐泰,黄子澄为左右丞相,这自然被视为大逆不道。
建文新政一定程度上是对洪武政治的否定,必然会得罪洪武时期的既得利益集团。
其一:众亲王,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使他们的权益地位受到极大损害;
其二:众多武将。因为文臣地位的提高必然使他们的权益受到抑制。
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6月17日,朱棣在南京登基,开始了明成祖的铁血治世。
与明成祖朱棣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迁都北京……
希望从朱棣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各取所需的学到各自想要的。
与你共勉。
戎马一生的朱棣,不甘愿自己的权利被削弱,首先拉开了反击侄子的序幕,最终成功的篡夺了皇位,作为一个谋权篡位者,虽然说明朝仍然是老朱家的天下,但是朱棣始终是一个政治存在污点的人,因为他本人已经背负骂名了,所以他最应该做的事,如何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及后代。
按照中国皇帝传承的惯例来看,朱棣也的确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下一代,然而在众多被大家普遍看好的人中,没有一人被朱棣选中,而且朱棣选择了一个身有残疾,怎么说都不会轮到他成为皇帝的朱高炽,朱棣的做法无疑是让人大跌眼镜,而纵观朱棣的政治生涯,完全不会做出这么荒唐的决定,那究竟是怎样的因素推动他确立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呢?
不论朱高炽到底怎样,只要朱棣不选择他,一定会有部分大臣用先前的惯例,来强烈的批判朱棣的做法,与其和这些大臣们硬刚,倒不如一开始就选择阻力较小的人选,因此朱高炽成为了首选。
然而无论朱棣怎样要求,朱高煦不想离开京城的立场都十分坚定,本来朱高煦的手中就握有重兵,在拒绝归还属地的拉扯中,朱棣可谓是提高了警惕,他觉得朱高煦一直想留在京城,完全是为了参加皇位竞选,从夺权的角度来看,他并不看好朱高煦,因为朱高熙十分贪恋权力,野心巨大。
在进行继承的选择之时,老奸巨猾,纵横官场的朱棣,成功的选中朱高炽,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事实也证明,朱棣的眼光并没有看错人,如果他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煦,也很难保证大明的江山会继续延续下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
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聪明伶俐的朱棣
长相酷似朱元璋
所以从小就倍受父亲的宠爱。在小朱棣刚满十岁的时候
父亲就封他为燕王。
从洪武十一年(1378 )开始
朱元璋陆续将各亲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
洪武十三年( 1380 )
20岁的朱棣也进驻了北平封国。当时右丞相徐达奉命镇守北平
徐达不仅是朱棣的师长
也是他的岳父。在徐达的教导下
朱棣军事理论与武艺都迅速提高。
朱棣在徐达的严格教授下
练得一身好武艺
逐渐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明王朝胡惟庸、蓝玉案发生后
当年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宿将几乎全给杀光了。这样北部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
朱元璋就只能交给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承担了
时称他们为“塞王”。
当然
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他不仅武艺高强
而且很有谋略。在同入侵的蒙古军队交战中
屡建战功。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 )正月
元残余势力南侵
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晋王带兵北征。晋王胆怯
而朱棣置生死于度外
独自率傅友德等大将深入敌人后方
进军中正遇大雪
不少将领又主张立即出其不意地逼近了敌营
迫使元残余势力未战而降。捷报传到京师
朱元璋大喜。后来
朱棣多次受命北征元兵
多有战功
军权日重
威名大振。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引起了诸王特别是秦王、晋王、燕王的不满。洪武二十五年( 1392 )
太子朱标病死。
秦、晋、燕三王无不窥伺皇太子之位。为杜绝诸王对皇太子之位的觊觎
朱元璋决心立朱标之子朱允晌皇太孙。
不久
秦王、晋王相继死去
朱棣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
企图继承皇位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
朱元璋去世后
皇太孙朱允杉次弧K婧
朱允删驮谛母勾蟪计胩┖突谱映蔚乃擞料驴始削藩。他们在筹划一番后
决定先削曾有犯法行为的周、齐、湘、代、岷等五王
砍去朱棣的手足
然后再行削夺。朱允捎谑强始削藩
下令将周王、岷王、代王、齐王的王爵先后削去
降为平民
而湘王则自焚而死。
听到五王的命运后
早就作好准备的朱棣为避免朱允刹录
于是装疯卖傻
假装患有疯玻他整天披散着头发
在大街上发疯狂跑
大喊大叫。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
狼吞虎咽
有时又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
数日不起。谢贵等人听说后
便借问候之名前来探查。当时正好是盛夏
烈日炎炎
酷热难耐
只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
烈火熊熊
朱棣坐在旁边
身穿羊羔皮袄
还冻得瑟瑟发抖
他还在大声呼叫着喊冷。两人与他交谈时
朱棣更是满口胡言
让人不知所以然。张、谢二人见状
相互对视了一下
就告辞了。但谁知燕王府官吏葛诚告密说:“燕王是装病
你们千万别受他蒙骗。”两人闻后
正在犹豫间
朱允擅芰钫拧⑿欢人和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这时的张信犹豫不决
回到家中把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说:“这件事不能这样办
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
王者不死
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权衡利害
决定还是告诉朱棣。他换上便服
乘着妇人车
偷偷进入燕王府
将皇帝下旨逮捕朱棣的消息
一一密报于燕王朱棣。
朱棣当即计杀谢贵等人
并于公元1399年秋
以“清君侧”为借口
以“靖难”为名
起兵南征。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爆发。朱棣起兵后
便将耿炳文率领前来讨伐的30万大军击溃。
朱允芍坏妹李景隆率50万大军出征。朱棣听说后
喜不自禁地说:“从前汉高祖用兵如神
还只能率兵十万。
李景隆这个小子
腹中空空而又盲目自大
给他50万人马
真是自取灭亡。”
朱棣便设计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
自己领兵直趋永平大宁
临走时又故意撤去了卢沟桥上的守兵
以引诱李景隆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
听说朱棣已率师援救永平
果然匆匆忙忙直奔北平而来。大军过卢沟桥时
李景隆见没有一个士兵守卫
便喜不自胜地说:“不守此桥
我看他是无能为力了。”遂命大军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遵父命
坚守不出
连城中的妇女也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所统帅的部队
却号令不严
人马虽多
但都是些贪生怕死之徒。只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
他率领自己的儿子及前锋部队
直杀入张掖( yè)门。正当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
心胸狭窄的李景隆怕瞿能得了头功
不仅不发援兵
反而勒令缓攻。这样就给燕军以喘息的机会。朱高炽命令将士连夜向城墙泼水
天寒地冻
瞬时便结下厚厚的一层冰。等李景隆率大军赶来
早已失去了战机。
朱棣击败永平的辽东军队
又设计攻破另一重镇大宁。在收编了大批军队之后
挥师北平
与坚守在城内的长子朱高炽里应外合
大败李景隆的部队于城下。李景隆率先逃跑
连夜奔回德州。士兵见主帅已逃
也都落荒而逃。
不久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
与朱棣在白沟河展开决战
结果又遭惨败
朱棣率军尾随追击李景隆的溃逃部队
在济南将其一举歼灭
朱允傻木锐尽失。公元1402年
朱棣率领大军
一路势如破竹
进占镇江
并准备进攻京城。
朱棣拒绝了朱允傻那蠛
率大军兵临京师城下
据守金川门的谷王和李景隆开门迎降
京师遂破。朱允傻娜ハ虿幻
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
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公元1402年
朱棣即位称帝
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
首先就是将陆续捕获的建文王朝旧臣以残酷的刑法一一杀戮
甚至还诛灭三族。旧臣景清在朱棣即位后
刺杀朱棣未成
结果被朱棣剥皮
悬于城门上
并将景清全家诛杀
而且还株连左邻右舍
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
史书称之为“瓜蔓抄”
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在残酷镇压部分反抗的旧臣的同时
朱棣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
并将周、齐、代、岷四王的原爵恢复
但等统治巩固后
还是将包括这四王在内的其他诸王以各种借口废除或削夺其兵权。对朱允傻木沙
只要能够真心归附的
朱棣也有选择地量才使用。此后
朱棣开始减轻刑法
停止滥杀
以尽快改变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
明成祖在位期间
吸取建文帝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一是设立内阁。朱棣即位后
设立内阁。内阁成员俗称阁臣
也叫殿阁大学士。永乐年间
内阁成员不仅可以和皇帝从容议事
而且可以帮助皇帝阅读奏章。此外
阁臣还有一个特权
即可以向皇帝上“密揭”
也就是打小报告
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内阁的身价。明成祖让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
他们都来自翰林院
官级虽只有五品
但都才华出众。明成祖对他们很重用。由此看出
明成祖设立内阁不过相当于内廷秘书处
其权力无法与前代丞相相比。但是
它的设置对于推动整个官僚机器的运转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削藩。朱棣是以“藩王”起兵“靖难”而夺取皇权的
深知藩王拥兵过重对中央皇权所造成的威胁。他即位后
为掩人耳目
稳定当时局势
获得诸王的支持
立即恢复了被建文帝削去王号的诸王爵位并给予大量赏赐。
但几个月后
他就寻找罪名
陆续剥夺了藩王的兵权。
创设东厂是明成祖第三项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永乐十八年( 1420 )
明成祖又设立了特务组织―――东厂
由宦官掌握。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明成祖广泛使用厂卫特务
他们四处刺探官民言论。上至太子、亲王、驸马
下至普通官吏、平民百姓都处在特务们的严密控制下
就连这些监视别人的特务也处在别的特务监视之下。明成祖时锦衣卫头子纪纲气焰熏天
天下人似乎都在他的监视之下
没想到还有人在监视他。监视者向明成祖密告纪纲罪恶
明成祖随即将纪刚诛杀。可见
无论谁有越轨行为
马上就会被最高统治者知道
真可谓无孔不入。
削藩之后
如何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
以防外寇入侵这一问题。朱棣经过深思熟虑
决定迁都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发祥地
且距北面边防很近且屯集有重兵。
永乐四年( 1406 )
朱棣在不惜杀掉反对迁都的某些大臣后
下令修建北京宫殿
并重新改造北平旧城。
永乐十八年(1420 )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
朱棣宣布自明年起
以北平为京师
改南京为留都。永乐十九年(1421)春
朱棣正式车驾北迁。
朱棣即位后
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
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
努力恢复社会生产。
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
淮河以北的广大田地
杂草丛生
荒凉衰败。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努力振兴农业经济。迁移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灾民充实这一地区。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严重的地区
*** 还发给耕牛、农具
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
朱棣还采取严厉措施
惩处贪官污吏
限制僧道发展
赈( zhèn)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
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注重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 1403 )七月
朱棣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
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
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
毋厌繁浩。”根据朱棣的旨令
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
用了4年的时间
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
约3亿7千万字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
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收集了自先秦至明的许多文献资料
为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大作用
在客观上为保护祖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外关系上
朱棣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
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
出访外国。其中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永乐年间
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朱棣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 1407 )
朱棣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
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
同时朱棣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五年就建海船749艘。这些船只很大
长约147米
宽约60米
可乘千余人。组织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郑和的这支队伍除士兵外
还有各种行政和后勤人员
如医官、文书、翻译、工匠等等
应有尽有。
永乐三年( 1405 )七月
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
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
日用品等
分乘62艘宝船
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 *** 启航。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
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
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穿过马六甲海峡继续向西行驶
最远到达波斯湾沿岸和非洲东南部。
自此之后
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先后29年
七次下西洋
行踪遍及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
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
向当地国王宣谕明成祖的诏书
以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
表示建立邦交
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
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问。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
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
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
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郑和遵照朱棣的命令
远航西洋
这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
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
纷纷来到中国访问
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
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为我国满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
女真叫肃慎
隋唐又叫H( mò hé)
辽代后始称女真。明朝永乐元年( 1403 )
即派邢枢等使臣前往奴儿干地区诏谕。女真各部的首领相继归附
在开原设立马市
同海西、建州两部进行交易。同时
发给女真酋长许可证
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点做买卖。对于前来参加马市贸易的女真族首领
朱棣还命当地官员赏以猪羊酒席
以资鼓励。因此
在整个永乐朝
女真族都按时入贡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友好往来。
西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
个别地方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这些地方长期以来实行土司制度
即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进行统治
长官世袭。明成祖取消世袭土司
委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担任当地的知府、知州、知县等
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
此后
贵州就成为十三布政司之一。它的建立促进了当地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
改善了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处境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
明成祖对西北地区及南海诸岛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经营。通过对边疆的经营
不仅加强了对边疆和内地的联系
促进了边疆的发展
而且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作出了积极贡献。
朱棣在发展大明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对敌对国家或藩属则断然进行武力征讨。
元顺帝逃往漠北以后
于洪武三年( 1370 )死于应昌(今内蒙多伦县东北)。蒙古贵族逐步分裂成鞑靼( dádá)、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部最为强盛
时常南下侵扰明朝边境。朱棣一面与之修好
封各蒙古部落酋长为王
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另一方面积极防御
从嘉峪关起沿着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
先后建立了9个边防重镇
即所谓九边。这九个军事要塞都配有精锐军队
以抵御蒙古贵族的南下侵扰。
永乐七年( 1409 )二月
朱棣派使节赴鞑靼通好
但使节反被鞑靼杀掉。朱棣大怒
七月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征讨鞑靼
但由于丘福轻敌妄进
10万人马在胪朐(lú qú)河(今克鲁沦河)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师
朱棣怒不可遏
决定亲自率军北征。
永乐八年( 1410 )春
朱棣率师北征
命户部尚书夏元吉留守北京
接运军饷。自己亲率50万大军远征。五月
人马行至胪朐河。本雅失里不敢接战
北逃斡( wò)难河。朱棣挥师追杀
两军遂大战于斡难河畔。朱棣率军冲锋掩杀
大败敌众。本雅失里丢弃辎重牲畜
只带着7骑渡河逃走。这次亲征
沉重打击了鞑靼势力
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不敢南下侵拢。
朱棣首次北征鞑靼告捷后
又先后四次亲征漠北。朱棣数次发动对蒙古贵族的征战
一方面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其侵扰
但也确实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第三次出征
仅运输粮草一项
就用驴34万匹
出征收效不大
最后
朱棣积劳成疾
竟病死在远征途中。
朱棣卒年65岁
在位22年
他一生勤政事、重桑麻
注重发展外交
巩固边防
政绩颇多
但对于反对他的人则阴险残暴
构成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总之他称得上是明代少见的英明君主。
君主
大明“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代第三位君主,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年号永乐,42岁登基为帝,在位二十二年。
论明朝皇帝的知名度,朱棣绝对应该在三甲之内。“奉天靖难”,北征蒙古,讨伐安南,迁都北京,创建东厂,设立内阁,驻军哈密,远航西洋,《永乐大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 历史 名词统统都打着朱棣的标签,说他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最牛的一位皇帝,我想应该异议不大。
但抛开这些所谓的文功武绩,朱棣这个人怎么样呢?对于朱棣,我确实有一些话想和大家聊聊。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至正二十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当时陈友谅正在进攻安徽涂县,四子出生的消息显然无法迟缓朱元璋忙碌的步伐。
到至正二十七年的时候,随着朱元璋准备称帝,做父亲的他才终于缓下来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们。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一年七个儿子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洪武三年,10岁的朱棣做了大宗正院(宗人府)的二把手。一把手是朱棣的二哥,另一位副手是朱棣的三哥。 这段任职经历,为朱棣登基后灵活处理削藩事宜,裨益良多。
朱元璋很早就让三个稍长的儿子参与到朱家宗族事务的管理上来,做老父亲的显然对儿子们有特殊的安排。
果不其然,朱元璋是打算仿汉制,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拱卫中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朱元璋对于儿子们的教育非常看重。除了遍请名师外,朱元璋自己也常常现身说教。他注重儿子们的心性与体魄,要他们参加军事训练,要去凤阳老家体验生活。
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
父亲朴素的作风,让朱棣明白了务实;大宗正院的任职,让朱棣学会了手腕;凤阳的忆苦思甜,打磨了棱角;良好的教育经历,培养了眼光。在所有这些特质的加持下,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在慢慢滋生,叫野心。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搭台,朱棣唱戏,傅友德陪演,朱棣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首秀”。以朱棣为核心的此次北征,击败元将乃儿不花部,并逼降其部族,所获人马牲畜无数。
也就是这一战,为朱棣在大明军界真正打下了坚实的好口碑,获得了开国功勋集团的认可。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奠定了初步人心的基础。当时连朱元璋都兴奋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野心的壮大,需要的一种叫威望的土壤。
朱棣已有军功,在北平的治才亦被认可,但他仍旧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伦序,再如何皇位也到不了他的手上。但上苍似乎有意在撩拨他。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二十八年,二哥离世;洪武三十一年,三哥病故。而父亲朱元璋驾崩的时间,也在洪武三十一年。
洪武三十一年对朱棣来说一定是非常煎熬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了所有在世皇子中的长子,这一年父亲朱元璋身体已经风雨摇摆。
在北平城的无数个夜晚,他多想走进南京城,走到父亲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想告诉父亲,不论从能力还是辈分,他现在都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为什么要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朱元璋来说,儿子们长大了就要分家。长子朱标已经分得了最大的一份家产——皇位。那么朱标死后,这份家产自然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
但朱棣的想法也没错。父亲还健在啊! 哪有爷爷健在就把家产留给孙子的? 大儿子死了,不是应该重新再分一次吗?!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因为“ 主弱臣强 ”,所以他要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并给予一定的武装力量,来保卫朱家的政权。吃过苦的老一辈人,有这种想法其实非常自然,但老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分封到各地的儿子们,难道就不是臣了吗?皇室天家,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间那少得可怜的骨肉亲情,能经得起考验吗?
朱元璋信,可朱允炆不信,朱棣也不信。“靖难之役”在所难免。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靖难之役“朱棣明明以一隅而抗全国,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登基之后朱棣明明滥杀大臣,却依旧能取得如此耀眼功绩?
因为朱棣懂得驾驭人心, 这是他最大的武器。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式文人,并没有学到朱元璋治国的精髓。他的行事总是太想当然,过于理想化。政治是一门开放性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如果仅仅用一种思路去解题,路往往就越走越窄。
封建时代的君主之所以是君主,是因为你能够平衡各方事态,协调各种资源,自然就有一群人围绕在你的身边。 而不是你坐到君主的位子上,所有人就必须理所当然地臣服你,听命于你。
利益即人心。
朱棣的燕军,军饷永远是全国最高的;下属求他办事,能办的他一定满足;行军途中伤病无人照料,他会让出自己的坐骑;敌军的俘虏,他一向优待,投诚的给编制给待遇,不愿意留下的,给盘缠给干粮放其归乡。
有一次朱棣路过闹市,撞见一个衙役在欺负小贩,当场拔剑劈死了该名衙役,赢得在场百姓一片称赞;甚至他连帮助过自己守城运送石头物料的妇女都记得,在登基后给予米布的奖励。
看完这些,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朱允炆派到朱棣身边监视的人能够被策反;朱允炆的皇宫里有这么多的宦官为朱棣传送情报;南京的朝堂之上有这么多朝臣在听闻朱棣造反后选择闭眼噤声。
一时的恩惠与姿态,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能做到朱棣这样的,确实少之又少。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人心除了靠利益交换,还可以用恐惧征服。
朱棣打下南京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对建文旧臣的政治清算。对于那些“顽固派”,朱棣丝毫不介意大开杀戒。
黄子澄一家六十余口被杀,三百多名亲属被发配;方孝孺被诛十族,连坐被杀者近达九百人;御史景清被处以磔刑,夷九族;连南京城破时自尽的礼部侍郎黄观,也逃不过被诛九族的命运。
与此产生鲜明对的,是杨荣,解缙等人主动向朱棣献好,换来了仕途的飞跃。
在朱棣的价值观里,什么是人心?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即是人心。
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朱元璋就经常用。 草莽军阀出身的朱元璋,培养出了一个文人太子,一个天真的孙子,却也养育出了朱棣这样职业的军人与政客。
有时候想想,朱棣与朱元璋在九泉下相见,做爹的到底是要教训这个儿子还是忍不住地去夸他?
再简单讲讲朱棣一些事情吧。
之前说过,朱元璋算是军阀起家。元末乱世,动荡的 社会 往往能够滋生极端的思想。所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
建国后,朱元璋是信佛的。特别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就给每个儿子的身边都配了一个僧人,一来想用佛法影响几个儿子,二来也想让这些僧人给亡妻诵经。姚广孝就是这样走到了朱棣身边。
但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尊崇儒家 。 尊儒的本质,就是大量启用文官。 这点其实非常重要。明代皇室一直有信道信佛的传统,这也导致很多僧道方士陪伴在皇族左右,影响朝廷的政策,或者说佛道的一些思想学说在影响朝廷人心。
朱棣用尊儒,来肃清一些宗教思想对朝局的影响,并通过选拔文人入朝为官,培养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来治国。在古代,治国这条路本来就是文人的专业。这为大明之后的长治久安,奠定了人才基础。
尊儒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蒙古人玩科举,曾经一度废止,即便后来重开,也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清科举,大体上是朱元璋的洪武初年恢复的,而再细分到所谓的“八股文”,则要从朱棣时期开始出现,到成化年基本定型。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八股文”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起码放在当时其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要苦读十数载把几本书翻来覆去读烂才堪堪能写。谁会去这样苦读?—— 寒门子弟 。因为这是他们谋求阶层跨越的唯一主流途径。所以起码,在写“八股文”这件事情上,大明那些功勋阶层的子弟不是寒门学子的对手。
当科举取士慢慢成为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流模式,那些躺在父辈恩荫之下的功勋子弟便慢慢被驱逐出朝堂的核心圈子。而这些自小接受君臣父子理念的儒家学子,在担任朝廷官员后会有更强的忠君观念,更强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这也是朱棣打压南方旧文人集团与南方地主财阀的重要手段。
包括朱棣后来迁都北京,你真的以为仅仅是皇帝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虚无缥缈的风水地势之说就能让一个帝国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物力去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封建政治什么都是表象,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不论朱棣如何修饰这场“靖难之役”,其本质都是藩王作乱。所以在维护皇位的正统性上,朱棣真的煞费苦心。
编修 《永乐大典》 ,一方面彰显盛世,因为修书需要国家力量的巨大投入; 另一方面,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可以对天下书籍进行筛选,甚至直接粗暴地封禁,修改,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 ,一开始也许的确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当朱棣发现了此举能够带来的巨大政治效益,便一次次地下血本进行远洋航行。 朱棣要的就是那种通过炫耀大明富庶,取得“四夷来朝”的成就感。
对,“四夷来朝”,不止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 朱棣的偶像是忽必烈 。而忽必烈又是拥有大片疆域的君主。所以开疆拓土这件事,朱棣怎么会放过?
整个明朝,朱棣是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
其实经过了徐达,蓝玉两个对蒙古用兵的阶段,蒙古人基本上已经无力南下“光复”大元了。永乐初年,朱棣考虑到蒙古个别部族崛起与大明使者被杀,便对北边用兵。
永乐七年那次,朱棣派丘福领军十万北伐,明军大败,全军覆没。次年朱棣便亲征漠北。如果说这一阶段对蒙古的用兵还有理可据, 那么永乐二十年到永乐二十二年的几次北伐,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朱棣的统兵欲。
特别是之后几次北伐,收效甚微。但朱棣喜欢啊。后来朱棣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一到军营里,整个人马上便生龙活虎,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
还有征讨安南。
说白了就是安南有臣子篡位了,并以欺骗的手段从朱棣这拿到了大明的授封。朱棣最后决定对安南用兵,除了因为朱棣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也考虑到边疆的稳定,同时也有一点心虚的意思在里面。
安南有人篡位了?那朱棣的“靖难之役”算什么?这个势头要是不压下去,以后的舆论更没法控制了 。朱棣这么一打,就打出一个交趾布政使司。
朱棣起兵靖难的直接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登基后同样也削藩,但朱棣做的就比朱允炆要高明很多。
朱棣登基后,先是恢复了所有被朱允炆削掉爵位藩王的政治地位,接着就开始以更换就藩地,削减护卫,限制藩王权力,加强地方政府对藩王监控等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地进行削藩。连宁王朱权都能够被朱棣的一句“中分天下”给骗了,其他不入流的兄弟子侄们,怎么是朱棣的对手。
所以永乐年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朱棣个人的能力。不论是眼光,还是才智,朱棣其实都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誉。
朱棣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很得罪朝臣的。比如创建东厂,比如个人的独断专权。也不奇怪,大明的官员们好不容易熬过了朱元璋时期的杀伐之气,碰到了朱允炆这样典型的文人帝皇,一扫之前胸中之闷气,可偏偏是朱棣横空出世,得了皇位。
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史料里看到一些“酸酸”的描述,比如朱棣如何纵容纪纲,如何宠溺次子朱高煦,如何不讲理地惩罚朝臣。 其实我完全理解这种“酸”的感受,因为虽然史家的笔握在朝臣们手里,但是连他们自己得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君主,朱棣无疑是做的很出色的。
最后我用朱棣自己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言胡越一家,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取。惟天下之人,皆遂其生,边境无虞,甲兵不用,斯朕志也。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