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有人状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是如何处置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7:04:06

有人状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是如何处置的

对房玄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贞观时代,有一对宰相大名鼎鼎,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他们一个善于谋略,一个长于决断,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

房玄龄是杜如晦的伯乐,他引荐了杜如晦,两人共同帮助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天下。

然而,杜如晦却因为积劳成疾,在贞观四年去世。

虽然在这一年之前唐朝的铁骑在李靖、李勣两位将星的率领下平定了东突厥,扫灭了威胁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但杜如晦却未能看到凯旋班师的唐军。

此后,房玄龄则担任了更重的担子,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将贞观之治的辉煌延续,并且让唐朝赢得了世界性的尊重。

唐太宗对房玄龄也非常信任,他让韩王娶了房玄龄的女儿为妃,又让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不仅如此,在唐太宗离开长安时,经常让房玄龄担任留守京师的重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出征高丽,这一次他是带着隋唐几代帝王的心愿,一定要将高句丽灭国的。

所以,文臣武将带走了一大堆,特别是最知名的大将李勣也随行。京师的安全和国家的重任,都一并交给了房玄龄。

然而,也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人大吵大闹擅闯宰相府。他的理由很恐怖,要揭发人谋反。

作为京师留守,房玄龄不敢大意,立即将此人引入大堂。

房玄龄问他:你说告密,到底告何人?你说有人谋反,到底何人有这么大的胆子?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个人也毫不忌讳,直接说:我就是告你谋反。

房玄龄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和所有人一样诧异。

然而,在片刻地思索后,房玄龄一拍惊堂木,命令手下将此人立即押赴高句丽,送给还在战场的李世民发落,并且叮嘱一定要善待他,不容有失。

不久,在高句丽打仗并不顺利的李世民听说宰相送来一个犯人给他审。

一开始的时候,他也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房玄龄的水平不可能低到这个程度,拿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烦他,既然将人送来,一定是重大的事情。

他立即命令亲兵列队,将这个人带到自己的营帐。面对“天可汗”李世民,此人居然开口的第一句话仍然是:告发房玄龄谋反。

周边的文武官员都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这是唱的哪一出。然而李世民却早有准备似的,冷哼一声,命令左右将此人推出去斩了。

那人连连惊呼,可李世民就是不为所动,不愿意听他的下一句话。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还若无其事对房玄龄说:像这种小事情,爱卿又何必送我呢?你自己发落就行了。

说是这么说,相信如果还有这样的事情,房玄龄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当时他一定也有好奇心:此人是谁,为什么要诬陷我,来我这里状告我,又是在这敏感时期,到底有什么居心?他是受何人指使?

但房玄龄按捺住了所有的好奇心,他知道自己不能审,一审的话很多事情说不清,也不能用刑,死了人怎么办?说他杀人灭口怎么办?

李世民同样英明,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对于功臣一如既往的信任。

他知道自己也不能审,如果确有其事于事无补,如果子虚乌有反而中了来人的离间计。

这就是古来君臣相处的大智慧,也是君臣默契的最高境界。

虽然这个人的来历成为了千古之谜,但贞观君臣以高超的政治艺术,演绎了教科书一般的精彩故事。

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十人,李世民在成功之后是如何待他们的,他们的结局怎样?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了李世民为了夺取权力,发动了一个政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十人,李世民在成功之后是如何待他们的,他们的结局怎样?

第一个就是长孙无忌,这个人是李世民的亲戚,参与了以后,当然在领导上台以后就会得到重用的,甚至在领导死了以后依然可以在位置上逍遥,结果,新上来的领导看不惯了,你是不是要挪挪窝呢?不想挪窝?我替你挪窝,你自杀吧!

第二个就是房玄龄。这个人在李世民的帐下一直管军事要事,劝他及早除掉李建成,这样就可以登基了,李世民听了,登基之后获得重用,70岁死的时候,李世民要求厚葬!

第三个是杜如晦。这个人跟房玄龄一样,也是掌管军事要务,这个人好处就是判断专长,有房谋杜断之说。死的时候只有46岁,李世民悲痛不已,上天不上朝!

第四位是尉迟敬德。在这个政变里,尉迟敬德发挥了武将的战斗力,还到宫里逼迫李渊让位,这个功劳是不是得让李世民记一辈子?一度想与尉迟恭结成儿女亲家,被婉拒!寿终正寝,享寿74岁。

第五位是侯君集。此人之前劝李世民政变,在政变中帮助击杀李建成,之后获得很高的封赏。但是晚年的时候劝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谋反,结果被告发,自己身死不说,家人被迁至岭南,是不是很可悲?

其他几个人都是差不多的,公孙武达、李师立等人最终得以寿终正寝,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吧!你觉得第五位是不是吃饱了撑的呢?

房玄龄建议如何处理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

对李世民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情况,秦王府上下都知晓,但一时无计可施。秦王府考功郎中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私下说:“现在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的嫌隙已很深,一旦发生祸机,不仅是秦王肝脑涂地,实际上也是社稷之忧。不如劝秦王像周公诛管叔、蔡叔那样杀掉太子和齐王,以安定家国。存亡之机,何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深然此议,因而进言李世民。李世民还有些疑惑,即召房玄龄谋划。房玄龄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现在你们兄弟之间的忧危关系,正是你除掉太子和齐王的天赐良机,愿大王勿疑。”此后,房玄龄又与、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一起多次劝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又征询了其他僚属的意见,才下定决心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长安皇宫北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当年八月九日,李世民接替李渊当上了皇帝,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封房玄龄为邢国公。

李世民如何用人?

信息不对称既有利又有弊。在对敌斗争中,我们利用信息不对称战胜对方;但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常常造成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在一场敌对博弈中,我们确实需要强调保守秘密,甚至不惜给敌人一些干扰的信号,因为我们需要借助于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胜利。然而在一个良性社会中,在非敌对情况下的博弈,我们需要减少社会和他人的成本。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如果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去进行彼此的交易,那样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效益的牺牲。现在假如一个人需要到商店买一件商品,由于他不是专业人士,他不可能完全了解商品的有关信息,而商品的经营者是了解商品的信息的。我们再假设商品的经营者遵循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优势理论,他尽量地隐瞒自己知道的有关商品的信息,甚至去用假信息来误导这个想购买的人。或许第一次这个购买者相信了经营者提供的信息,结果由于这种信息的错误导致了购买者受损。但是随着以后的交易次数的增多,这人已经有了前面的经验,他不会轻易相信经营者提供的信息,于是他会在购买前进行细致的信息侦测。如果每次购买一件商品都要这样,那么本来可以轻松快捷的交易变得繁琐起来。购买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信息调查上,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成本,而要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成本就需要全社会的诚信。

在良性社会内部的博弈,合作带来的效益比不合作带来的效益要多得多。因此应该提倡诚信,加强沟通,促进信息的畅通,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在良性社会中人们的博弈是长期博弈,诚信和沟通十分重要;如果是一次博弈,显然不诚实能带来更多的好处。

李世民和房玄龄都很懂得这一博弈原理,他们君臣之间十分透明,十分信任,这样大家都可以高枕无忧,真是皆大欢喜。

唐太宗朝中有位叫刘师立的将军,深受重用。后来有人嫉妒刘师立,就编造谎言向太宗告发说,刘师立私自宣称自己“眼有赤光,身体上有非同寻常的标记,姓名又与上天所暗示的帝王的名字相同。”

在封建时代说这种话是大逆不道,有谋反的嫌疑,严厉的要株连九族。李世民听说后就把刘师立召来,亲自询问他道:“有人说你要谋反,是真的吗?”刘师立一听,吓得赶紧伏地叩头说:“臣在隋朝的时候只是一个六品小官,地位低下,从来不敢想到会有今天这样富贵,幸而遇上陛下,待我恩宠异常,我时常想起要以性命报效陛下。如今陛下大事已成,我也得以居将军这样的高位,我所得到的早已超过我所应得到的。我是一个什么人,怎么会谋反呢?”

李世民笑笑说:“我知道爱卿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才会召爱卿过来一问。这全是别人编造的谎话。”不只是没有怪罪他,反而立即赐予他60匹布帛并将他请入自己的卧室好生安慰勉励。刘师立从此更加忠于李世民,后来受命守御边疆,多次打退少数民族的侵扰。

李世民这一招很高明,打开窗户说亮话,不管刘师立有没有谋反的企图,现在这事挑明了,也就烟消云散了。

唐太宗晚年率师亲征辽东,以宰相房玄龄为留守坐镇京师长安。在走的时候太宗对房玄龄说:“朝中之事,事无大小均交给爱卿全权处理,不必向我禀报。”交待完毕后,唐太宗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辽东。

走不多久,留在长安的房玄龄接到造反密报,查问下来,竟然是指控自己谋叛。他不敢擅自处理,赶紧派人用驿车把告密人送到皇帝行营。唐太宗一听说房玄龄送来个告密的,当下就明白是什么事,于是先命令侍卫手拿着长刀左右侍立,然后询问告密者告谁,那人回说:“房玄龄。”唐太宗说果然猜的不错:有人对房玄龄掌管国政不高兴,要整倒他才这么做的。当场就把告密者腰斩,然后写了封信狠狠责备房玄龄,说他太谨慎,以后还有这类诬告的让他自己就地处理好了。有了唐太宗的话,房玄龄就放下心里的顾忌全心处理朝政。他在后方安抚百姓并不断向前线军队输送武器、粮食和其他战略装备,为最终保障战斗的胜利结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唐太宗后来叹道:“我有萧何一样的房玄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深知内部合作的重要性。作为一代君王,为了自己的皇位,他并不是不对自己的大臣设防,实际上他与刘师立、与房玄龄之间是在开展博弈,只不过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因而他采取的博弈手段是和缓的。

唐太宗在与刘师立的那场较量中,他首先发问。这是一句非常有深意的问话。从这句问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还是有些怀疑刘师立的,但是仅仅是怀疑而已,否则他不会这么客气,只是召他来询问。同时这句话还透露了另一个信息,那就是唐太宗在暗中告诫刘师立:你不管有没有谋反的野心,你都得注意点,我可不是随便就能被人蒙得过去的。最后听了刘师立一番忠心表白,李世民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反而重赏他一番并好言安慰。如此恩威并施,足以看出唐太宗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和刘师立合作的。确实,经过李世民的这次询问,刘师立也意识到合作带给他的效益比不合作高。在这场博弈中,唐太宗也明白与刘师立闹翻是不划算的,而诚实合作既可以让他免去调查刘师立忠实与否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减少刘师立消极怠工造成的损失,最后唐太宗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与房玄龄的博弈中,从已有的信息来看,唐太宗和房玄龄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诚信关系,因而他相信房玄龄不会谋反。而且房玄龄确实很诚实,他能把告自己状的人送给皇上,这已经说明他没有向李世民隐瞒信息,也就是说他是在和李世民合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当时唐太宗真的怀疑房玄龄,那么这种怀疑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而是对合作的一种破坏,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

房玄龄出谋杀害李世民

这是没有的事情,
唐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便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妻为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妻为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六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被判处死刑
是房遗爱牵连了老房,老房活着的时候风光的不得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