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短命的罪魁祸首是谁此人曾坑了70万大军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6:49:30

蜀汉短命的罪魁祸首是谁此人曾坑了70万大军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飞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细数张飞的生平功绩,他绝对算得上是三国中的一大猛将,勇武过人,和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张飞和关羽跟着刘备征战四方,建功立业,尤其在长坂坡一战中,刘备处于极其危险的形势中,张飞仅率领二十骑断后,他据水断桥,如此勇猛,破釜沉舟,竟然致使曹军无人敢逼近,

为刘备争取了退后时间,刘备因此转危为安。胜败乃兵家常事,张飞的功绩有义释严颜,大破张郃等,同样也有在武都之战的失利,但不可否认张飞是一名能力突出的优秀武将。

另外,自他跟随刘备后,从未生过二心,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这样的形象在小说和历史中都是公认一致的,可他最后的死因却极为荒唐,没有浴血奋战,死在战场上,而是被部将暗中斩首,还是用他的新亭侯刀。

张飞虽忠义,敬爱君子,但他从不体恤士卒,经常用鞭子抽打士兵,刘备认为他的做法不仁义,经常劝诫他,但张飞并未积极改过,在他执意要为兄长关羽之死出兵报仇的时候,在临出兵前,他被部将张达、范强谋杀,将他的首级带给孙权,至此,原来的三兄弟只剩刘备一个孤家寡人。

而在民间传统戏曲中,张飞的形象偏向于喜剧角色,威风鲁莽,在小说形象中,他嫉恶如仇,重情重义,个性鲜明,尤其他对两位哥哥的情谊那可真是让人为之动容,甚至罔顾家国安危,蜀汉的衰败就是因为他太过重感情,若没有他对刘备说的那一句话,恐怕蜀汉不会这么早进入衰败时期。张飞到底说了哪一句话呢?他又怎么改变了蜀汉可能成就的霸业呢?

可能有人会说,蜀汉的衰败是从刘备在夷陵战败开始的,那时的张飞已经死了,其实蜀汉的衰败从刘备决定伐吴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让刘备下定决心伐吴的正是张飞的一句话,那么张飞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三人之间的情谊无人能及,哪怕后来三位都成为国家的重要人物,或许掺杂了些政治利益,情谊变得不纯粹了,但在充满了背叛与欺诈的三国中,这份情谊尤其可贵。

当年关羽孤军北伐,水淹七军,震慑华夏,同时他也陷入了绝境之中,被曹吴两军夹击,孤立无援,最终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这位三国之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最终死在士兵之手,日后他的弟弟张飞同样如此。

关羽身亡后,身为他的兄长刘备立马道:“吾今即提兵问罪于吴,以雪吾恨”,这样的冲动之语,自然遭到了诸葛亮及文武大臣的阻止,他们不赞同刘备现在出兵,而是鼓励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即便成为一国之主,刘备仍然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办事,他要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但身边的赵云、诸葛亮等人一再劝谏,刘备也有些被说动了,“先主见孔明苦谏,心中稍回”,此时张飞站了出来,他对着刘备就是一番痛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

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刘备私心自然想要为关羽报仇,同样天下皆知他们三人异姓兄弟之间的情谊,如今他成为一国之主,定然不能背弃盟誓,否则就会担上天下人的骂名可他还在犹豫,“多官谏阻,未敢轻举。”

这话可是惹怒了张飞,张飞气愤兄长竟然不为兄弟报仇,他说了一句话,“他人岂知昔之盟?若陛下不云,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

这句话让刘备坚定了主意,出兵伐吴,他对张飞说:“朕与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阆州而出,朕统精兵会于江州,共伐东吴,以雪此恨!”不听文武群臣的劝谏,这次的举动给蜀国埋下了隐患,正如秦宓所言“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

刘备带着七十五万的军队伐吴,可惜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战争初期还比较胜利,但后来陆逊火连七百里连营,蜀军损失惨重,刘备退至长安,但此时的蜀汉仍然不好惹,孙权不想招惹,向蜀汉求和,刘备同意了,不久后,刘备于白帝病逝,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可蜀汉的颓势已经稍显,即便诸葛亮一直为蜀汉谋取大业,仍无法扭转。

这样看来,蜀汉开始衰败是因为张飞的一句话,义薄云天的他坚决要为兄长关羽报仇,让刘备做出了御驾亲征讨伐东吴的决定,可惜失了两员大将的刘备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取胜了。我们不能将过错都怪到张飞身上,张飞的重情重义不是错误,当初他们三人正是凭借深厚的情谊才干出一番大业的,这份情谊不应该受到谴责。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此战影响巨大,经此一战,吴蜀均损失惨重,后迫于形势,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两国共同抗魏,吴蜀再无大战,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

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

不过此战蜀汉损失有多惨呢?《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刘备引兵七十万攻打东吴,最后被吴军五万人以火攻击败,最后蜀汉全军覆没,这个数字对吗?

这肯定不对啊!蜀汉哪有七十万大军!就连实力最强大的魏国都不可能凑出七十万大军,根据统计,蜀汉总人口是这样的: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士兵有十万两千。

当然,这些数字现在一般认为是低估了,因为很多豪族隐匿人口,还有少数民族人口没算进去(夸张的说法认为蜀汉有400万人),不过这些人口蜀汉官方本身也无法征用,所以对蜀汉国力意义不大。

但以这点力量,凑七十万大军?你开玩笑吧,即使是蜀汉有四百万人,以封建时代的情况,也不可能凑到七十万大军,小说中习惯把事情往夸张了说,赤壁之战也是一样,曹魏不可能真凑到了八十万人(曹军巅峰时期的大约60万)。

那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了多少呢?这个数字其实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靠谱的数字一般认为是在四万(加一万蛮兵共五万人)到八万之间。

刘备鼎盛时期的兵力大概在十五万左右(荆州关羽军团3万,益州野战军6万,以及地方留守军共6万的样子),荆州一战惨败后,刘备的兵力锐减到十万左右,其能够动员伐吴的兵力可以多也就7,8万的样子。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很惨,四万中军精锐加上一万蛮族盟兵全灭是肯定的了,而除此之外,江北黄权军团(原本是刘备用来防范曹魏的)由于归路被吴军断绝,全部降魏,这也是很重要的损失,这支军队具体有多少人没有记载。

而蜀军被斩八万的说法来自《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大了,因为刘备直接攻打孙权的部队应该还能达到八万人,而且刘备也不是只以身免,他后来也收集了些残兵,但如果加上黄权投降的部队,蜀汉损失的人马可能还真有七八万。而加上之前的关羽荆州之败,蜀汉损失近十万。

这对于蜀汉这个小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所幸有诸葛亮这个天纵之才,才能花几年时间恢复国力。

姜维、刘禅、谯周三人对蜀汉的灭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是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明眼人都看得懂这首诗,但我还是要略作下解释。此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

每每想到蜀国的灭亡,悲伤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夹杂着无尽的失望与感叹;每每想到刘禅,我心里总是凉飕飕的,为他的无明智之才,无明君之德,无安天下之志所伤感,怜惜(我想,诸位也会有象我那样的感慨吧)在伤心之余,我心里总有些愤愤不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蜀国过早的灭亡呢。有人说是因为后蜀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多次北伐中原,导致国力衰退,以至后来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北魏;亦有人说是因为后主刘禅昏庸,无知无才,亲小人而远贤臣,听信谗言,图享受,无视国家安危。有人说是因为宦官黄皓专权,祸害忠臣,以至朝廷失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以我之见,以上都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我无可否认。但这些都是次要原因,而不是真正导致蜀国这座危楼顷刻间瓦解的根本原因。试想,人才凋零一说确实(和当时的腐败有关)但还没悲哀到连上阵的将领都没有,而且,姜维,廖化,诸葛瞻,马邈,黄崇,傅佥等,都是可以抵挡北魏的忠臣良将。至于北伐导致的国力衰退也确实,但占有天时地利的蜀川,即使士兵少了点,不至于被太早攻破啊。

再想下,即使刘禅IQ再怎么低,也不至于把蜀国拱手与人吧,他再昏庸也不至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吧,还有黄皓虽然是弄权,但他也不会傻到放弃现在的重权不要,而去投靠北魏,况且,卖国对他无利,反而有害(司马会放过他吗?)。

以我之见,毁掉蜀国的罪魁祸首乃有三人,其一,姜维,其二,刘禅,其三,谯周。

姜维把蜀国推向悬崖边缘。首先,在北伐中,姜维犯了祢天大错。为什么,因为在发动战争中,姜维犯了兵家大忌,没有分析敌我实力,就豁然发动战争。当时,北魏十分强大,而蜀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就不强的(和北魏没得比啊)而且战争是需要很多本钱的,因此更加大了蜀国的危机。

(((但我想姜维不是不知道这点的,只是姜维实在是十分无奈啊。诸葛亮的遗愿,还有自身的责任,----匡复汉室。连诸葛亮都无法实现的,而姜维独自坎了下来,与北魏抗争,精神何其可嘉可赞。他不负重托,力争完成诸葛亮和先主的意愿,但无奈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最后无功而返,实在可惜。)))

其次,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失误,没有好好的辅助刘禅,没有尽臣之责。更要命的是,姜维对于奸邪之辈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除掉败类(黄皓),反而退避三舍(避祸沓中),让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真是失策也!再者,曹奂曾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姜维作为国栋,身披重任,理应更加谨慎,然而过多的失策终究使得蜀国遥遥欲坠,其责难纠!


刘禅让蜀国陷入黑暗与迷茫。刘禅昏庸,重用宦官(简直就是刘辩在世)刘禅无谋,懦弱无能,无主见,无治国之才,无用人之明,无安天下之志,无一国君之典范,无仁德之心。无~~无~~~~无~~~~~~。(靠,几乎都没有大耳朵的遗传成分。刘家好的血统没继承,坏的倒统统继承,并发扬了。开玩笑)咳,要想在刘禅手下干事,不会阿谀奉承,拍溜须马能行吗,不会几招杂活,绝技,刘禅能看得上你吗(恐怕这就是刘禅的选人用人的标准吧,也是开玩笑的) 在那种腐败的环境下,有才之士是望风而逃,避而远之,百姓争相奔走,有过之而不及。试问,蜀国还有希望什么希望可言。

谯周把蜀国推向灭亡。王夫之《读通鉴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

?王夫之所言甚是。 谯周实为祸国之奸臣。秧民之妖邪,是卖国求荣的无耻狂徒也。蜀国正是栽在他手里的。为何如此说,谯周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不力主抗敌,反而劝主投降,导致刘禅在未作反抗下,投降,而后,国亡。咳,是他直接葬送了蜀国。想到这,我心里隐隐作痛,刘禅为什么就会听信他的亡国之言呢?咳~~~~我想刘禅之所以从其言而投降,无非就是想继续享受荣华,只要保证他生活娱乐无忧,国不国,家不家,对于他来说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


其实依我之见,刘禅只要不投降,蜀国还是有很希望的。有两个方案,其一,投靠东吴。当时曾有人建议刘禅去求助东吴,委曲求全,以退为进,撤退以保全实力,来日东山再起,可惜没被采纳。其二,抗争到底。当时邓艾虽然接连攻下江油,涪城,绵竹而逼近成都,但人心未俯,兵甲未足,且士兵疲惫不堪,一时半会还不可能攻破成都,只要坚守不出,待邓艾其粮草不足,就会自动退去。然后在追击则可破敌。后与姜维汇合,只要凭借着有利地势,在隘口,山关,险地等布重兵把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纵使钱军万马迎面踏来,也可高枕无忧。(川地地势险要,山水阻隔,步兵难以长驱直入,且道路旋绕委婉,粮草难以运输,士兵疲惫劳累)此法应该可行,咳,可惜,可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