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叛军兵临城下,皇帝为何还把钱粮给他们

说历史 2023-06-07 07:25:27

叛军兵临城下,皇帝为何还把钱粮给他们

叛军兵临城下,大臣准备把钱粮都烧掉,皇帝为何要留给叛军?

这是为了老百姓考虑。因为一旦把粮草全部的烧掉,叛军进入到皇宫中自然找不到一切,那么就会迁怒于老百姓。唐玄宗那个时候虽然比较昏庸,可是在最后一刻也同样幡然悔悟,决定为老百姓考虑。

唐玄宗在刚刚上位的时候是非常靠谱的,一直都会为老百姓考虑,认为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好君王,一定要爱民,如此一定要励精图治。事实证明,在成为皇帝之后一开始真的是这么做的,所以才能够有效拥有开元盛世,但是只是很可惜,后期就开始变成了装聋作哑之人。到处都是奸佞小人当道,可是他却装作看不见,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完全不管一切,只知道自己一个人享受,最终奸臣当道。

因为那个时候完全不管后宫的事情,只知道沉迷于杨贵妃的怀抱中,最终在杨贵妃的举荐之下就开始使用杨国忠,而也就是因为过世最终出现了反叛的现象。唐玄宗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特别的昏庸,也就是因为这种昏庸才葬送了大好河山,在所有人的逼迫之下,唐玄宗没有办法才只能够将杨贵妃杀掉。

唐玄宗在逃跑的时候看到眼前混乱的场景,看着因为自己而被杀掉的子民,也会觉得非常的愧疚,最终也想起自己一开始的梦想。作为一个君王,居然没有保护好臣民,所以也会觉得有一些愧疚,开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为所有的人谋取福利,虽然说不应该把这些东西留给叛军,因为这只会增长对方的气焰,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叛军在经过搜索之后,真的找到了钱粮,必然就不会伤害老百姓,这也算是为老百姓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吧。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叛军兵临城下,皇帝为何还把钱粮给他们

敌人兵临城下,将军率领军队回城为何却被君王杀了?

这里说的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名将王彦章,事实上他并不是被自己的君主所杀,而是死于敌人之手。王彦章因为寡不敌众被俘虏,宁死不降后被敌军斩首。

王彦章算是出身贫民家庭,他的父辈并无官职在身。王彦章非常的有能力,他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到武将的最高层次的。王彦章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衙役,后来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了上将军、光禄大夫等。

王彦章少年时期就非常的有理想,他决心在这个乱世有一番作为。他很早就加入了朱全忠的军队,为后梁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王彦章每战必为先锋,因此在军队中声望很高。

后来随着后梁别的君主上位,王彦章的话语权慢慢的也越来越小。退居二线的王彦章看着后梁一天天的腐败下去,心里非常的着急,却没有什么办法。终于,王彦章有一次的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领兵权。当时后唐的军队兵临城下危急万分,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王彦章。临危受命的王彦章承诺三天内击退敌军,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除那些奸臣。

王彦章到达两军阵前之后并没有整顿军纪了解情况,而是大摆宴席宴请将士。这并不是王彦章把打仗当儿戏,而是在迷惑对手。当宴席进行到一半,王彦章找机会脱身带领精兵斩断了后唐军队的后路,然后联合正面战场的军队对后唐来了一次包抄。这一战,直接将后唐军队打退,唐军退走的那天正好是第三天。


当王彦章在前方御敌的时候,朝廷里也并不安稳。那些奸臣害怕王彦章得胜归来处置他们,于是他们先进献谗言迫害王彦章。王彦章刚刚把敌军打退,朝廷就派人顶替了他的位置。被召回的王彦章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因为弹劾而被迫回家养老。没了王彦章的后梁根本不是后唐的对手,最终王彦章在又一次临危受命时因寡不敌众被俘,敌人在劝降未果后将他斩首。

耻辱的唐帝,逆臣兵临城下之时,自己连杀三位重臣来给对方消气

唐景福二年九月,整日做着“太宗梦”的唐昭宗终于被残酷的现实给打醒。

面对西面一直桀骜不驯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唐昭宗觉得,应该派人干掉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再换个自己人。

于是不久后,朝廷便雄心壮志地派出了五十四禁军,主动进攻凤翔府。唐昭宗觉得,王者之师,必然所向披靡。可谁曾想,被唐昭宗寄以厚望的这支大军,竟然坑了。大军刚刚进入凤翔不久,还没正式交战,便自己就把自己给吓崩盘了。

溃败的残军仓惶地涌入长安城,城内秩序顿时大乱,一些残兵更是趁机抢掠官宅、民舍,令城内的百姓、官员们不由地人心惶惶。

比起城内的混乱,城外的凤翔、邠州联军倒是冷静得多,大军在城外好整以暇地安营扎寨。也不说进攻,也不说不进攻,摆出了一副,皇帝,你说这事儿该咋办的架势。

面对小弟造反,兵临城下的窘境,当事人唐昭宗此刻头都大了。

因为先前打人的命令是他让下的,结果如今人家来了一个反杀,还生龙活虎地找上门来打耳光,按照冤有头债有主来说,这波凤翔、邠州联军兴师问罪,那自然是来找他的。

一面是满城闹事的溃兵游勇,一面是严阵以待的叛军,你让唐昭宗怎么选?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这样,对于皇帝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干不过,只能服软,只是唐昭宗的这次服软,既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让人倍感耻辱的同时,还特别令人寒心。

既然你让我给你一个说法,那我就杀两个自己人,算是给你一个交代。

唐昭宗刚开始杀的是两位宦官: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

这两位作为中央禁军的直接负责人,掌控军权,对此次冲突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凤翔方面非要求对此次军事行动给个说法,那唐昭宗自然不可能说,怎滴?就是我想打你小子的。

这话要是赢了,自然就是挂在嘴边的话,可如今输了,那肯定是打死也不能说,只能把责任推到两个临时工身上了。

虽然是覃王等人带队去打李茂贞,但唐朝的禁军历来是宦官掌权呀,你们俩不点头,我能调动军队?

因此,这锅得你们来替朕背。别看唐朝 历史 上,有个把宦官在朝堂上能够呼风唤雨,甚至废立皇帝,但这个群体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依附于皇权,因此大多数人对皇帝有着天然的忠贞。

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两人接到旨意,二话没说就自尽了,谁让摊上这么个老大,真是坑呀。

唐昭宗让人带着两人的脑袋,送到了李茂贞军营之内。看,闹事的人都给你砍了,你的气如今也就算出了吧,该回去就回去吧。

长安这里毕竟不是你家,天冷,回去加件衣服吧。

李茂贞看着脚下扔着的那两颗头颅,笑了,老大,你闹呢,我要的真不是这两颗。

李茂贞要的是宰相杜让能的人头。

朝廷这次是谁在主兵,其实李茂贞等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总不能自己拿刀剁了皇帝吧,毕竟古代还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

自己又不想当弑君之臣,被众人、 历史 唾骂,只要能够清除皇帝身边对自己不利的人,同时震慑住皇帝的异心,让其知难而退,就行了。

皇帝自己是没办法,但其他人,可就任自己拿捏了,李茂贞跟朝廷使者很干脆地说了句。


这事儿又跟杜让能有啥关系呢?当然,作为朝廷一哥的宰相,大政方针都有参与,在这种讨伐藩镇的事情上,想要撇清关系,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李茂贞想要杜让能的命,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有人——崔昭纬,一个藏在朝廷队伍里的凤翔派。

根据崔昭纬的密报,宰相杜让能在出兵凤翔一事上,负有主要责任,证据确凿。

面对李茂贞的要求,唐昭宗却沉默了,他有些尴尬,从大唐立国到现在,被外臣这么明着逼着杀勋贵大臣的,好像就只有自己这一位君王了。而如今,对方更是点名道姓要杀自己的宰相,实在是太过分了。

更何况,人家杜让能当初确实也提醒过自己,西面不好惹,自己非要坚持,才酿下如今的大错,而且杜让能之前也主动站出来,要替自己背锅,这样的忠臣,越来越少了,自己又怎么舍得杀?

最终,唐昭宗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杜让能从宰相一下子贬到参军。

老弟,给个面子,这总行了吧?

看着皇帝这么磨叽,李茂贞决定帮他下下决心,很快凤翔大军再次前行,兵锋直抵皋驿。

进还是不进长安,老大,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站在含元殿上的唐昭宗,看到远处凤翔的军旗之时,其内心终于崩溃了。老杜,别怪朕,朕也迫不得已呀。

最终,一道旨意传出长安,带着旨意的使者最终追上了正远赴雷州的杜让能,宣读完旨意后,一杯毒酒递了上去。

杜让能叹了一口气,冲着长安的方向拜了拜,一仰而尽,这老大,真是太坑了。

收到杜让能被赐死的消息之后,凤翔、邠州联军缓缓离去,他们离开之时,也带走了大唐王朝沉淀两百余年的尊严和荣耀,自此朝廷开始沉沦下去,再也无法自拔。

在雍正王朝里,老九胤禟在前往西北的路上,为何要给10个侍卫1万两银子?

老九胤禟拿出来一张1万两的银票上给了十名侍卫,每个人有一千两,其实是为了收买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带着秘密任务去的,他希望这些人能够对他所做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够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被报告给皇帝。


和老九胤禟同行的这个十大侍卫,其实都属于皇族近支,还有一个是雍正皇帝的外甥。雍正皇帝派遣这十名大内侍卫前去西北,其实也是想让他们来监督这个情况,然后秘密的报告给他。而九王也清楚,雍正皇帝派遣着十个人来的目的,他也没有什么别的计谋,所以他自己只能想办法阻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出钱财赏赐给这些人,这点钱对于他们来说应该算是巨额赏赐了。所以这些人被策反了。

九王不指望这些人把任务和盘突出,告诉他,只希望这些人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算是成功收买了他们。他在西北所做的事情,他们没有多说一个字。而他们报告给皇帝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所以还是很保险。

而雍正皇帝也通过自己其他的一个情报网知道了西北的真实情况。因为并没有把计划报告给他,所以雍正皇帝的计谋没有成功。而且年羹尧在班师回朝以后出现了狂妄自大的情况,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皇帝需要安抚这些清流们,同时也要顾及到年羹尧,所以比较忙没有精力对付八王爷他们。

侬智高叛乱,大多知州弃城逃跑,王安石等名臣为何还帮他们洗白?


公元1052年,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在宋朝的广南东路(今广东)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侬智高叛乱,也有称是侬智高起义。

侬智高是宋时广南西路治所邕州(今南宁)下辖的广源州(一部分在广西,一部分在今越南境内,当时属羁縻州)的土司首领。

广源州是羁縻州,加之北宋对于两广地区的开发不那么重视,所以实质上,名义上是北宋的广源州更多的是接受当时的交趾的管辖。

因交趾索取贡品无度,激怒了侬智高,他通过邕州知州陈珙向北宋朝廷递上奏疏,请求广源州完全内附于北宋,希望借北宋的力量摆脱交趾。

但侬智高连续三次要求宋朝接受他的奏疏都被北宋朝廷忽视,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就被邕州知州陈珙扣下,都没有递给北宋朝廷。

其实,不管是北宋朝廷也好,还是直接责任人邕州知州陈珙也好,都不是太重视侬智高的请求,虽然广源州完全内附有那么一丝开疆拓土的意味,可还是要看是什么地方。

当时的人们可不知道那里有一年二、三熟的稻米,只知道是生存不易的地方,北方人去了还容易得病,对北宋来说,就是一个得不到利益的地方,不值得耗费钱粮和军费去占领。

在北宋朝廷眼中,南方只有能贡献粮食和税收的川蜀、江南、两浙地区是有用之地,其余的都是无用之地,没见宋太祖当初打到大渡河边,就禁止向南了?

这不是愚昧和自大,是当时的普遍认知造成的结果,不能因此否定当时北宋朝堂上掌权人的智慧,但就是这个认知,没有重视侬智高的请求,激怒了他。

皇佑四年四月,苦等宋朝消息的侬智高很干脆地发动了叛乱,一举攻进邕州,因发现知州陈珙扣押的奏疏,一怒之下,拒绝了陈珙的投降,将他和另外不愿意投降的邕州官员全部处死。

这还不算,侬智高直接在邕州建立所谓的 "大南国" ,并召集万余大军开始向北宋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进发,准备彻底占领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侬智高进军广州的路途中出现, 从6月8日至6月18日,短短十天时间里,侬智高就攻占了邕州到广州之间的九座城池 ,基本上一天攻克一座,这个战绩相当惊人了。

这九座城池分别是横州、贵州、龚州、浔州、藤州、梧州、封州、康州、端州,而侬智高之所以能迅速攻克这些州府,原因是只有封州、康州进行了抵抗。

除封州知州曹觐和康州知州赵师旦严守职责和士大夫的骄傲,坚守城池,并在城破后为国牺牲外,其余七州的知州全部弃城而逃。后来侬智高攻广州不下,回师攻昭州时,同样是知州弃城逃跑。

侬智高叛乱后来被狄青轻松平定,显然,侬智高并不是很能打。但在狄青带兵南下之前,因这些知州们放弃抵抗,让整个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一片狼藉,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就别提了。

也不知道宋仁宗当时知道知州们集体逃跑的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在他执政时期,是北宋对士大夫最好的时期,可就是这些享受北宋优厚待遇的士大夫,在战争开始时,就丢弃了百姓、国土和尊严。

这些士大夫们为何敢于丧权辱国?敢于弃城而逃?就不怕国法严惩吗?还真不怕,往前追溯9年,从当时的一件事情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庆历三年,时任高邮知军的晁仲约纵容叛贼张海,用钱买其不攻打高邮。

事发后,晁仲约本来被北宋政事堂定为死罪,但当时的枢密副使范仲淹却制止了这个判罚,并向宰相富弼警告说,不能让皇帝有任何杀士大夫的理由,于是,晁仲约不但逃过死罪,此后还的当上了兴州太守。

范仲淹站在士大夫的利益上,不希望皇帝有杀士大夫的行为,但却忽视了对犯法的士大夫的惩治,让制约士大夫最后的枷锁失去,晁仲约这个榜样也让士大夫们在遇到类似的困难时有了参照。

所以,当侬智高兵临城下时,这些没有骨气的士大夫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跑,反正跑掉后,同样还能做官,为国牺牲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以当时弃城逃跑的端州知州丁宝臣为例,丧权辱国不说,城中的百姓死伤无数,他却仅仅只是官降两级,贬到两浙路的诸暨去当知县,该做官还是继续做官。

这么个遇敌就逃,不顾治下百姓死活的官员,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士大夫,就能逃避死罪,且在宋仁宗死后,宋英宗还把他调到京城,给他升官。

丁宝臣死后,墓表、祭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的,墓志铭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的,王安石还在墓志铭中给他遮掩当年在端州弃城逃跑的事实,说他是因为出战没打赢,然后才逃跑。

从范仲淹提倡彻底杜绝让皇帝有杀士大夫可能的动议,到王安石帮助有过不堪过往的丁宝臣洗白,就能看出来,弃城而逃这种罪,在士大夫们眼中,还不如士大夫的生死和名誉重要。

这些名臣虽然才华横溢,个人道德品质也值得敬仰,但站在士大夫角度上考虑问题的立场却不敢恭维,普通的贪污也就罢了,可逢敌弃民,不战而逃的行为是不能鼓励的。

他们当然也不会知道,未来的靖康之变时,北宋有多惨,而北宋的灭亡离不开相当一部分士大夫遇敌就逃的行为,更不要说最严重的压制武将的国策了,这些名臣潜移默化的作为也算是北宋灭亡的根源之一吧。#宋朝##宋朝那些事#

推荐阅读: 宋朝为何冗官现象严重?范仲淹为此下课,王安石都不敢触碰这事

宋朝祖制不杀士大夫?这是谎言,看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行为就知道了

为什么北宋几乎是不战而降,而南宋却坚持和蒙古大军鏖战数十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