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李世民杀厨子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如果说起李世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莫过于那场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举杀死太子李建成及李元吉兄弟,取得了战略层面的胜利,随后,他又逼宫李渊,确立了自己在唐朝的地位,也稳定了局面。不过,李世民虽然靠着杀兄灭弟的屠刀上位,但他却并非嗜杀之人。
在当时,除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及其子嗣被灭后,其麾下将士,不管是他们的心腹还是部将,只要放弃抵抗的,他都放心任用,从不二话。不少人本是敌人,最终却被封为高官,足见他气度非凡,颇有明君之风。然而,哪怕李世民放过了这么多人,却绝不放过太子府上的一位厨子。为此,他甚至还下达了格杀令。这就让人有些奇怪了,李世民和这个厨子有何深仇大恨?竟能闹到不死不休的程度?
一场酒宴,一次“谋杀”
其实,他之所以必死,则和当年的一场大案有关。据《旧唐书》等史料记载,玄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亲自在府上设宴,用以宴请弟弟李世民。当天晚上,李世民如约而至,李元吉也随李建成到场,三人喝酒闲聊好不畅意,兄弟间似乎根本没有一点矛盾。
不过,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酒席间却出了问题。只见李世民突然嘴角渗血,咯血不止,随即被左右扶回西宫。而经太医诊断后,更将此事推上风口浪尖,李世民这是中了鸩毒!也正因此,史书给出定论:此事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设好的一场局。为此,李渊还亲自训斥了李建成,怒骂他下毒害弟弟。
李建成下的手?
但是,史书虽然如此记载,但该案却颇具疑点。在当时,对李世民中毒的原因,普遍有三种看法。一为李建成下毒暗害,二为李元吉擅自下毒,其三则是李世民自导自演。但是,假如说是李建成下毒害弟弟,却有些站不住脚。当时,兄弟间虽然势如水火,但在明面上,李建成是万万不敢害弟弟的。
兄弟三人,凶手究竟是谁?
他不傻,不可能在府中宴请弟弟,却亲自下毒害他。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恐怕也当不上太子。其次,如果是李元吉下毒谋害李世民,这点是说得通的。毕竟他虽和李建成走得极近,但也保不准他有上位之心。如果害了李世民,兄弟俩没事,那刚好消掉心腹大患。如将李建成也拉下水,那自己上位则大有可能。不过,如果他真想上位,又下了毒,为何却没能毒杀李世民呢?另外,也不排除李世民自导自演的可能,但从他上位后杀厨子的举动,又显得愈发耐人寻味。
不过,这到底是怕厨子捅破了自己当年自导自演的局呢?还是真是怀恨在心?这就很难说了。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相关的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纪传,所以大家望文生义,往往把项羽当做庸人,把刘邦当做奸人,把范增、张良当聪明人,把项伯当小人,把樊哙当莽撞人。
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以及后来学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将动摇。下面,我就帮大家翻检一下。
首先,简述一下鸿门宴之前的大事件。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沛公刘邦率众来投。此时,秦国主力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所以,六国诸侯军得以复兴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军分别平定,先破斩陈胜、吴广、项梁,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此时,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其中,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北路军走到半路,宋义勒兵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项羽、范增合谋,干掉宋义抢占了军权,然后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在巨鹿一战而破之,秦军败降,诸侯畏服。
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发现秦军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贰心,遂坑杀秦军将士二十万,只留章邯等三降将以备后用。但兵临函谷关时,联军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
项羽部众共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其中,项羽本部有十几万,剩下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还有的甚至处于被解除了武装的状态。刘邦的军队10万,驻扎在霸上——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刘邦没有据守咸阳,这是鸿门宴那晚项羽不能贸然杀他的最大原因。
刘邦出发之后,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而且他入咸阳之时,对父老约法三章,对故吏安置妥善,不抢秦宫的女人,不杀降顺的将士,不贪府库的财宝,把一切都安置停当,才老老实实地退军霸上,等诸侯军队的到来。所以,说他劳苦功高是一点也不为过。
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是个愚蠢的小人,认为挑动项刘争战,自己能得到项羽的信任与赏赐,于是,到项羽那里告密,说刘邦图谋不轨。于是,有鸿门宴的故事,事情经过课文已了,不再赘述。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吗?不是。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
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
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
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
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
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
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
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
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
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
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李世民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便是他十分好色。提起李世民大家想到的都是他的英明决断,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唐朝在他的治理下逐渐繁荣昌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抛开君王的头衔,李世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和大家有着一样的喜怒哀乐。
一、强纳长嫂为妾。当初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内心十分不服气,认为自己无论从才华到能力都远超李建成,因此经过多次暗中密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兵埋伏在宫门外,亲自斩杀了李建成,之后逼迫李渊传位于自己。李建成的死讯传来的时候,府中的女眷都慌了神,尤其是李建成的妻子杨氏,知道大势已去,想要悬梁自尽的时候却被李世民救了下来,之后将她带回自己的府中强纳为妾,可见李世民连自己的长嫂都不放过。
二、沉迷于隋朝皇后美貌。李世民登基之后,听闻前朝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还活着,一直生活在匈奴,萧皇后有倾国倾城之貌,是众所周知的美人,李世民立刻派人携带大量金银赶到匈奴,将萧皇后赎了回来带回宫中,虽然当时萧皇后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但李世民仍然对她爱不释手。
三、贪恋武氏美貌,最终酿成大祸。虽然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李世民仍然不满足,他听闻武士彟的小女儿非常貌美,立刻下旨将她招进皇宫,果然姿容秀丽,风流婉转,李世民便为她起名叫做武媚,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武媚刚入宫的时候李世民对她十分宠爱,但不久有相士劝说李世民,武氏女有祸国殃民之兆,应该杀之以绝后患,但李世民却舍不得她的美貌,而最终果然如此,武媚在登基之后,残害了很多李氏族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