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荥阳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要,楚汉战争为什么会在荥阳反复拉锯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4:24:54

荥阳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要,楚汉战争为什么会在荥阳反复拉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楚汉战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06年,齐将田荣因为不满项羽的分封,在齐地公开反叛项羽,自立为齐王,刚平静不久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战火之中。得知田荣反叛的消息后,项羽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率领楚军精锐奔赴齐地,但是由于错误的招抚政策,不能安定人心,只能到处救火。

与此同时,刘邦趁项羽东进,平定三秦之地,随后以为楚怀王复仇为名,集合五国诸侯联军56万,拿下了项羽的根据地——彭城。

此时的项羽面临的是两开花的严峻形势,东线齐国没有平定,西线自己的根据地又被断端了。在此背景下,项羽带三万精兵回援彭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后,彻底打破了刘邦的总体防御体系,刘邦不仅没能抢了项羽的女人和财宝,反而把自己的老婆和父亲搭进去了。

彭城之战后,刘邦意识到依靠自己的军事实力难以战胜战斗力爆表的霸王,于是收拾残兵败将退守荥阳—成皋一线,双方在荥阳附近反复拉锯激战,达两年之久,后人有诗曰:

噫嘻广武古战场,据散仓而倚荣阳,负山阻塞扼险要,楚汉相持壁垒当。

那么楚汉双方为何会在荥阳附近反复拉锯,陷入进退不得的困境呢?这和荥阳的战略地理位置以及双方面临的形势有着莫大的关系。

荥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秦汉之际的荥阳,位于黄河的洛水的分流处,西北有易守难攻的广武山,东南有鸿沟与淮水流域贯通,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是关中前往关东的水陆要地。荥阳很久以来就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当年范睢在劝说秦昭王攻打韩国时就说:“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路不通。”

秦一统六国,汉并天下后,这里依然是秦汉两大帝国的关东军事重镇,那么为何荥阳的战略地理位置会如此重要?

荥阳是连接关东与关中的军事重镇,越过荥阳,便可以通过秦国修建的驰道向东、南两个方向攻取天下。同时,如果拿下荥阳,那么可直接兵进函谷关,威震关中,因此从战略上来看,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荥阳本身地形险要,便于防守,这里不仅有一条人工的大运河—鸿沟,还有险要的广武山:

“其山西跨河阴,南跨汜水,绵互五十里,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

在冷兵器时代,背山面水的地形,十分有利于部队的防守作战,并且能够牵制住对方骑兵的展开。另外,荥阳和成皋相连接,构成了一条纵深的防御地带,成皋“北临黄河,南侧山岭绵延,难以筑路通行”,占领这一战略要地,便可以守住豫西走廊的门户,扼住关中的咽喉。

秦统一六国后,成立三川郡,但却没有将郡守的治所放在洛阳,而是放在了荥阳,足以说明荥阳的重要性。此外,秦末天下大乱,丞相李斯的儿子就是三川郡的郡守,也能够看出来秦王朝对于荥阳的重视。汉并天下后,洛阳以东的荥阳是汉朝在关东的最大军事基地,常驻兵力在十万左右,不仅部队规模大于关中,且多为机动性较强的骑兵,是当之无愧的军事重心。

荥阳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与敖仓是分不开的。《史记正义》云:“敖仓在郑州荥阳县西五十里,秦始皇时置仓于敖山上,故名之曰敖仓。”当时,山东以及淮河平原的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秦朝把搜刮到的粮食转运到这里贮藏起来,然后再送到关中和边防前线。敖仓因此成为关东最大的粮仓,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经济意义。

那么为什么这个关东粮仓为什么要在荥阳呢?我认为至少有着两点考虑。

首先,荥阳的战略位置,关中咽喉,向西通过荥阳便可以打洛阳长安,而周围的地势又易守难攻,因此这里放粮仓,保险!另外,关中是秦汉的政治中心,如果把军事力量屯放在荥阳,便可以达到政治上的双重目的,既可以防止内在政治力量借助军事力量兴风作浪,又可以对关东的诸侯们起到极大的军事威慑作用。

其次,便牵扯到粮仓选址以及后勤运输的问题。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古代,水路运输成本是远远小于陆路运输成本的,敖仓的地址在哪里?黄河边上。

水路运输网对于军事征战有多重要?

各种相互交织的水系更能够方便省力的运输军需给养,但是如果用陆路运输,其后勤成本和难度将要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没有水路运输单靠陆地运输,粮食到达目的地也就是十不存一!这也是为何汉武帝征讨匈奴为何会倾尽全国之力的原因,因为大量的粮食在运输途中都被消耗了!

彭城大败后,刘邦为何能在荥阳站稳脚跟?

读懂了荥阳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为何刘邦能够在荥阳站稳脚跟了。荥阳的位置易守难攻,因此方便彭城大败后的刘邦聚拢士卒,收拢人心。汉军退守荥阳后,就控制了敖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刘邦“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汉军修建了这条防止袭击,保卫军粮的运输线后,便能够把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荥阳前线,前线士兵的守城意志也更加坚定。

刘邦东征项羽后,萧何留守关中大本营,负责关中政事的处理以及兵源粮食的输送。刘邦退守荥阳后,荥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渭河水系水系过大运河到荥阳,萧何为刘邦运输了大量的兵员、粮食以及武器。而这一切的物资的供应地——关中,却是当时项羽所不屑于要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项羽的短视最终成为了埋葬自己的噩梦。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楚汉在荥阳一线对峙,为楚强汉弱,汉军依然腹背受敌,形势对汉军不利。当时,汉军的正面有项羽的主力,威胁较大;北面有章邯困守废丘,从后方威胁汉军;西北面有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相继背汉降楚,从北侧威胁汉军。

章邯战败后困守废丘,威胁刘邦后方

当时刘邦可以利用的力量主要有三支:

1.与项羽素有矛盾的九江王英布

2.占据齐地与项羽对抗的田横

3.活跃于楚军腹心地带的彭越

张良根据当时的形势,针对各人的特点,提出英布、彭越、韩信三人可以破楚,为刘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

1.争取英布背楚归汉,削弱楚军壮大汉军的力量,同时解除汉军南翼的压力

2.利用彭越在项羽的腹心游击作战,牵制和分散项羽的兵力,减轻汉军正面的威胁,造成两面夹攻的局面

3.派韩信北攻魏赵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胁,孤立项羽

张良的战略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这样的战略方针下,刘邦逐渐扭转不利的局面,在荥阳站稳脚跟。同时,为了稳定关中基地,“六月汉王还栎阳。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刘邦逐渐积蓄着力量,项羽则一步步陷入不利的局面。

项羽打下荥阳后为何无法继续进攻刘邦的大本营—关中

在楚汉相持的过程中,项羽曾经拿下荥阳以及敖仓,但是却没有继续攻打刘邦的大本营关中,有的人认为这是项羽战略上的失误,但是在我看来,能够打到荥阳已经是项羽兵力投送的极限了,项羽不进军关中是无力继续西进的结果。

彭城大战中,项羽以三万兵力大败刘邦56万大军,如果这三万人是步兵的话,从军事常识上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三万人应当是项羽的精锐骑兵部队。项羽自彭城西进,追击刘邦的过程中,在荥阳的京县、索亭之间,与刘邦发生激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国骑兵,刘邦“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与荥阳东,大破之。”

这说明,由灌婴领导的骑兵部队在京索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烈的骑兵攻防是楚汉京索之战的主要特点,而楚军大败说明项羽的骑兵优势不复存在。

京索之战的规模在楚汉战争中并不甚大,但它在战略上却对楚汉战争的全局影响较深。这是项羽自从巨鹿大战以来在平原地带进行野战的首次失败,新的军事斗争形式已经浮现在地平线上。从此,楚汉间以城池攻防战为主的作战方式代替了旷野地带的步骑决战。

此外,在荥阳相持过程中,对于刘邦来说,敖仓近在眼前,粮食补给比较方便,而经济发达的三河地区,就在背后,补给线比较短。而这里离项羽的基地彭城已经有千里之遥,补给线很长。

“汉王使卢绾、刘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烧其积聚,攻下梁地十余城。羽闻之,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欲挑战,慎毋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于是引兵东。四年,羽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降。

项羽为了平定内部的动乱,从离荥阳只有四十里的成皋到陈留、外黄,往返都需要十五天,可见楚军后勤补给之艰难。那么如果从彭城给项羽运送军需物资,更是难上加难。项羽的补给线距离可以这么计算,从河南的东部到徐州有六百里,荥阳到河南开封府为二百一十里,两者相加,则荥阳到彭城,有八百一十五里。

楚军的后勤要从八百里之外运来,那么汉军在荥阳设下防线可以加强自身的防守力量而削弱楚军的进攻力量,也就是说,项羽在荥阳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算是打下了荥阳以及成皋一线,也无力继续进攻关中了。

另外一个牵制项羽进攻的因素就是彭越的游击战。彭城大败后,彭越率部败退,过黄河渡口以后,在项羽的腹心东郡潜伏下来,骚扰楚国后方,攻击楚军粮道,断绝项羽军队的物资供给。虽然楚军每次都会发兵解困,但是当楚军进攻,彭越就迅速退去,这种游击打法,搞的项羽以及楚国后方鸡犬不宁。

彭越就像一只狗皮膏药一样,黏在项羽的身上,虽然不是腹心之患,但却是肘腋之疾。

项羽在荥阳时,彭越在后方就时不时的搞破坏,当项羽打下荥阳进攻成皋,分兵宛、叶的时候,彭越在梁地从背后给了项羽一拳。彭越率部渡过泗水,绕行千里与项声、薛公大战于下邳,最终击杀薛公,震动彭城。彭越为何如此大胆?就不怕项羽出其不意回师吗?彭越当然怕,但是他能跑的很快,因为他靠的是秦修建的驰道进行游击战,项羽来了他就上秦驰道跑路。

项羽击败彭越后,再次引兵西进,身先士卒,亲自背负攻城器械,最终打下了围困了一年多的荥阳,正当项羽打开了突破口,准备攻下成皋的时候,彭越又在项羽的后方开展了游击战。而此时的刘邦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只能牵制住项羽慢慢的拖垮他,听取了谋士郑忠的建议:命令刘贾、卢绾率领率两万兵力,支援彭越,在楚国腹心开辟敌后战场。

得到了兵力援助的彭越,频频展开军事行动,连取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还截断了荥阳和彭城之间的交通线—三川和东海之间的秦直道,项羽被迫再一次引兵东征。汉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项羽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不得已往返奔走,处处救火,最终精疲力竭。彭越在项羽后方的不断骚扰,是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结

荥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因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荥阳者得中原”的说法,汉楚双方在荥阳反复拉锯,既是各自实力所限,也是军事地理斗争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地势险要之所为兵家必争之地,集关中咽喉、豫西门户以及关东粮仓的荥阳,见证了战争胜负,王朝的兴衰,以荥阳为着眼点,也能洞见不一样的军事历史。换个角度看历史,历史也会很有趣。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樊哙灌婴列传》、《秦汉交通史》、《秦汉史话》、《中国古代战争史》

楚汉之争的重要战役

  1、楚汉之争的主要战役有: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濉水之战、京索之战、井陉之战、荥阳之战、彭城之战、汜水之战、历下之战、临淄之战、固陵之战、垓下之战;其中最重要的四场战役是:巨鹿之战、濉水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战。

  2、楚汉四场重要战役简介: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濉水之战
  高祖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了五路诸侯,乘项羽攻齐之机。从洛阳出师东征。刘邦率联军56万,在路上又收附了彭越的3万余人,一举攻入彭城,占领楚都。
  得胜的刘邦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放松戒备,天天摆酒庆贺,恣意享乐,“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听到彭城失陷的消息,一面分兵继续攻齐,一面自率精兵3万回救彭城。项羽由鲁(今山东曲阜)出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进至萧县(今萧县西北),出其不意,由西而东袭击联军的侧背。从早晨战至中午,大破联军,歼灭联军10万余人。联军向西南败逃,楚军乘胜追击,在今县城北渠沟一带将汉军团团包围。
  刘邦所率联军由五个诸侯国军队临时组成,军令不能统一,既不能相互配合,又矛盾重重,抵挡不住楚军凌厉的攻势。联军濉水被围后,刘邦惊魂未定,还未来得及组织反攻,各路诸侯军便争相逃命,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者无数。楚军乘联军混乱之机发起猛攻。3万精兵一阵猛杀,联军又死伤数万人,尸首弃入濉水,“濉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记》)。恰巧此刻刮起西北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刘邦忙率残兵且战且退。及至突出重围逃到下邑(今砀山),身边仅有数十骑。
  濉水一战,项羽以精兵3万大败刘邦几十万军队,为后世留下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高帝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刘邦军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项羽军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正待聚歼之际,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灭。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4)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刘邦大败后立足于荥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在史书上的项羽,能够拥有西楚霸王的称号,并且能和刘邦争斗天下,来看项羽的人生可以说顺风顺水,战争基本上是百战百胜。而刘邦这一位汉朝开国皇帝的人生经历非常的神奇,项羽和刘邦之间还有几场非常重要的战争。

彭城战争中,刘邦被项羽违困断却了粮食,众人饿的没办法了,就在这时刘邦下面的文臣提出来一个非常棒的方法:修建一条地下通道连接彭城荥阳便于粮食的运输。靠着这一条地下通道使刘邦和项羽对峙了一年有余但是刘邦万万没有想到项羽手底下的一位小兵发现了地下通道,于是刘邦生命的脉搏被项羽掐死了。这时刘邦手底下的文臣又为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主公你可以为项羽创造敌人,就像周武王封王一样,项羽他是六国之后,我们可以其他五个国家的后人。刘邦感觉这个文臣的主意不错,但是张良听说之后觉得如果这样刘邦的帝业就完了,“主公你军队中的士兵都是六国后人,知道自己国家有了王,谁还为你打张良对刘邦说。


彭城战争后,刘邦进入了他人生中最难受的荥阳之战因为彭城后每个诸侯因为忍受不了饥饿,纷纷投降项羽,这个时期刘邦是众叛亲离。刘邦是谁!他是一个非常坚韧的帝王刘邦见项羽的势力大于自己,主动求和,然而,项羽手底下有一位高手——范增他看出了一切,但项羽认为自己势力强大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导致范增被刘邦用反间计除了。


刘邦彭城大败后面对项羽的强大,体现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头脑,还为自己除掉了范增这一大威胁。在刘邦取得了荥阳的胜利身边的能臣武将越来越多,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荥阳的历史沿革

荥阳,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其所辖的地域,在郑州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山川秀美,并且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
荥阳是历史上的政治要地,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曾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西汉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荥阳、成皋(今荥阳汜水镇)、故市(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苑陵等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由河南郡分置荥阳郡,郡治在荥阳。
北魏时,在武牢(即虎牢关)设北豫州部,置荥阳郡。北周灭北齐后,将荥阳及其附近地区组成的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所设在成皋(即武牢关、虎牢关)。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郑州州府治所仍设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时,郑州的行政建置有所变化,其辖区变为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等县,直到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郑州州府治所才从成皋移至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
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与郑州专员公署(开封专区前身),由登封大金店迁来荥阳,辖新郑、郑县、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7县,办公地点设在荥阳。直到1954年2月,中共郑州地委和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开封,改称开封专区。
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在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上,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所:春秋时,晋楚争霸,曾大战于此;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荥阳广武山麓建敖仓,储积大量粮食并派驻重兵,使荥阳一跃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亲率大军围攻荥阳,在这里与秦军大战,后吴广战死于荥阳;楚汉战争时,荥阳更是争夺的中心,刘邦与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三千铁骑败敌十万大军,迫使盘据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战”;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集合荥阳大海寺,根据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张,各路义军四面出击,开创农民起义走向辉煌、明王朝统治开始崩溃的新时期。
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枢纽,粮储中心,大禹于荥泽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魏惠王开鸿沟,在荥阳北开口(荥口),引黄水经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鸿沟以通淮、泗,漕运淮河南北粮食至荥阳敖仓。隋炀帝大规模修治洛、黄、汴河,称通济渠,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是当时的水运枢纽。唐代输天下之粮于武牢仓、河阴仓,再运至长安。北宋视汴河为国之命脉,漕运四方粮食至汴梁,荥阳人称为运粮河。当时,荥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荥阳是历史上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战国时的魏国在荥阳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把荥阳同陈(今淮阳)、山东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带连成一个商业贸易网。鸿沟既可以用于水运,又能灌溉农田,在战国至秦汉魏晋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促进郑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由于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战国以后地位日升,西汉至西晋、北魏时期,荥阳一直为郡治之所,管辖今郑州、开封的大部分地区。这时的荥阳,不但是郑州地区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是荥阳的繁荣时期。西汉时期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就把荥阳列为“天下名都”之一,与蓟(今北京市)、邯郸、洛阳等著名城市并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9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