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都是长子接班的,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以史为鉴 2023-06-16 14:01:32

古代都是长子接班的,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对康熙的大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康熙其实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儿子,古代都是长子接班的,但是这个康熙的大儿子却没有接班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康熙的大儿子不能做太子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康熙比较重视对皇储的教育,因而康熙的儿子们文武双全的很多。如果不是因为出于同一时代,基本上都是做皇帝的料。

其实胤禔这个人的实力还是蛮出众的。早年间康熙也是比较重视这个皇长子的。至少在康熙亲征准噶尔的过程中,胤禔是都有参与的,而且还在索额图的营里做过先锋官。康熙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去锻炼打仗的时候,唯独是胤禔单独率军当前锋的。

但是胤禔最终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场,还真怨不得别人,是因为他对储位过于执着了,甚至走火入魔,突破了人伦的底线。

胤礽成为太子和本身的能力关系不大(虽然胤礽也是文武双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赫舍里难产死后,为了继续笼络索额图等赫舍里家族的人,在“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前提下,选择了立胤礽为储君。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当得实际上很吃亏。虽然说名分早定,但是满人对宗法制度的摇摆,既没有按照宗法制度选储的传统,也没有后续继承的土壤。满人更相信实力,也就是所谓的“选能不选嫡”。

所以在诸位皇子实力相当的情况之下,松土的就特别多。胤礽就相对很吃亏。很多往往实际上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耐不住别人不断地在康熙耳边打小报告,时间一长,人就崩溃了,做出的事情也就不计后果了。而胤礽一倒台,其他皇储就看到了机会了,明争暗斗就无可避免了。

而实际上在第一次废黜胤礽的时候,胤禔的赢面是最大的。因为他年纪最长,战功最多。也就是说拿得出手的资本也最多。

但是在他所有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之前,最大的劣势在于,他曾经在朝中的背景是明珠,而明索党争,实际上在胤礽被废之前,明珠和索额图都不同程度遭到了罢黜。受他俩的影响,胤禔实际上,即便康熙中意他,也不会立即立他为储。但是如果胤禔一直都没出现那样重大错误,很难说,到最后康熙会不会就偏向于他?炒米个人认为可能性是有的。要知道索额图是死了,还被康熙骂为“本朝第一罪人”,但是明珠后来又官复原职了,只是没再受重用而已。

但是很可惜,胤禔政治斗争的水平较低,手段比较低级;并且缺乏对康熙帝王心术的探究,是他做事往往欲速而不达。

胤禔有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逻辑,那就是认为胤礽被废,自己就理所当然会上位。这个逻辑虽然荒诞,但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胤礽是按照宗法制度被立为储君的,所以继续按照宗法制度的话,“无嫡立长”,现在唯一的嫡子胤礽被废,那么剩下的可不就是唯一的长子胤禔了?

所以胤禔“松土”是最积极的,为了把胤礽搞下去,甚至玩起了最为宫廷政治忌讳的“魇镇”,关键是还被胤祉给掌握了证据。这说明对于政治斗争,胤禔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可见他缺乏好的谋士,对历史知识空白。如果他知道“巫蛊之祸”,魇镇这事他应该会后悔。

另外看到胤礽被康熙彻底否定的时候,他竟然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顾人伦,一心要至胤礽于死地,以绝后患。而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胤礽哪怕再有错,那毕竟是自己的兄弟,但是胤禔已经利令智昏了,顾不上道义了。

这恰恰是突破了夺嫡的人伦底线,这也最终所有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人最终在乾隆朝都得以翻案,而唯独胤禔没有得到翻案的原因。

历史上康熙的皇长子胤褆,为何始终无法染指皇太子之位?

嫡庶有别,在胤礽在位时肯定没希望。胤礽被废后,主要是脑子不好使,急着要上位,居然提出杀胤礽,犯了康熙大忌。

虽然清朝不是汉人政权,但入关后为了皇位传承稳固,康熙依然希望能够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在这种制度下,嫡庶的区别永远高于长幼。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基本没机会继承皇位。所以,虽然胤禔年长,但是庶出,母亲惠妃那拉氏只是妃位,连贵妃都没做到(因此出身都不及十阿哥胤?,他的母亲是贵妃)。

而胤礽是嫡出,母亲是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而康熙第二、第三任皇后都无子,所以胤礽是康熙唯一长大成人的嫡子(赫舍里氏在胤礽之前还有一子承祜,早夭未续齿),故而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康熙早在胤礽周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储位早定,胤禔纵然年长也是于事无补。

但是说实话,胤禔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那就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废太子。那时,胤礽因暴戾不仁,纵容属下不法等行为被兄弟们向父亲康熙检举(其中最起劲的就是胤禔),又对重病的弟弟毫无关心,最后康熙发现胤礽深夜靠近自己营帐,怀疑其谋逆,于是回京后忍无可忍将其废黜。这个时候,储位空缺,按照正常思维,被废的太子显然丧失了再次成为太子的机会,于是,在没有嫡子做太子的情况下,无嫡立长,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原则,所以,胤禔有机会。

胤禔自己恐怕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恐怕忘了一件事,皇位是康熙的,就像那句经典台词“我的就是我的,我给你才是你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儿子明目张胆地夺嫡。胤禔就是不明白这一点,结果把自己彻底葬送。

当康熙决定废胤礽之时,由于在出巡途中,所以派胤禔看管胤礽,等回京再做处置。结果胤禔就将其视作康熙将立自己为太子的暗示,开始飘飘然,竟向康熙进言说愿意替康熙杀胤礽“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听后大为惊愕,没想到胤禔居然为了储位,如此不顾人伦之情,居然有了杀弟弟的想法。遂痛斥其为乱臣贼子。

眼看立储无望,胤禔这个猪队友再次体现让人着急的智商,竟然向康熙推荐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人选,还说看相人张明德曾说胤禩后必大贵。此事引发康熙警觉,他本就痛恨这种怪力乱神之说,现在居然胤禩也卷入夺嫡之争,一下让康熙迁怒胤禩,加上后来群臣推荐新太子时胤禩压倒性优势,康熙认定其必然也参与夺嫡,将其也严惩。

而此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皇三子胤祉适时出现,向康熙揭发胤禔曾用巫术对胤礽实行厌胜,且有物证。这种诅咒之法历来为皇宫中大忌。连其母惠妃也知道无力保胤禔了,绝望奏请康熙将胤禔正法。康熙最终念父子之情,将胤禔夺爵圈禁。

胤禔三十七岁圈禁,二十六年不见天日,最终死于禁所。乾隆即位后,将大部分父亲处置的叔伯们都赦免平反了,胤禔却因为罪证确凿,并且是康熙亲自定案,死后也没能脱罪。究其原因,还是他太执着于储位,被迷昏了头脑,咎由自取,犯了康熙,也是所有古代帝王的夺嫡大忌。而其谋害兄弟的行为,也是所有父亲都不能容忍的。这样的人,也就只能钉在耻辱柱上了。

康熙帝为何不立皇长子胤褆为太子,而偏要立皇二子胤礽为太子呢?

说起康熙帝的大儿子,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比胤褆年长的几个兄长都夭折了,所以他自然就成为了皇长子。

那么既然是皇长子,按照古代皇家立太子的规矩来看,皇长子不是应该被立为太子吗?可为何康熙帝不立胤褆,而偏要立皇二子胤礽呢?

康熙帝——剧照

其实这并不难解释,首先从历朝历代立太子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立长不立贤”;二是“立贤不立长”;

但是注意了,所谓的“立长不立贤”,这儿的“长”,是嫡长子的意思。也就是皇帝和正妻皇后所生的大儿子,比如朱元璋和皇后马氏所生的长子朱标。而胤褆并非是康熙帝的嫡长子,而是庶长子。胤褆的母亲只不过是康熙的一个妃子而已,并不是皇后。所以如果从立长不立贤的角度来看的话,胤褆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胤礽——剧照

不过话说回来,在清朝时期,皇帝并非是以“嫡长子继承制”来选立继承人,而是以第二种方式,即“立贤不立长”的方式来选择的。比如康熙帝在最后的时候选择了他的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那么从贤能的角度来看,作为皇长子的胤褆应该是满足的吧?其实也不然。

虽然说胤褆早年的时候跟随康熙帝征讨厄鲁特蒙古噶尔丹,立下过一定的战功。当然了,实事求是地说,康熙帝对他也十分的赏识,康熙三十七年的时候,便被册封为直郡王。不过胤褆这个人权力欲望很重,一心想夺嫡继承大统。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胤褆便整日关注着康熙帝对皇太子胤礽的态度。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这近二十年来康熙与皇太子胤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他都了如指掌。

终于,机会来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褆——剧照

这个时候康熙帝十分器重胤褆,于是便让他负责监视胤礽,看看他都有哪些举动,据实上奏。胤褆觉得这是自己上位的最佳时期,于是便赶紧向康熙进言说,要求杀掉胤礽,甚至还说,如果康熙下不去手,不愿留下杀子的罪名,那就交给他来做。康熙帝看到这个为了上位而不择手段的儿子,心里渐渐对他产生了反感。

后来,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上奏举报大皇子胤褆用魇术废太子之事,使得康熙帝十分愤怒,便斥责胤褆是“乱臣贼子”,接着便将其夺爵罢官,押解到宗人府永久圈禁。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胤褆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小结:胤褆作为康熙帝的大儿子,为何不能当太子?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胤褆虽说是康熙帝的大儿子,但并非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其母也只是一名妃子,跟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想比,其地位相差三个等级。所以自然不能成为太子。

虽然清朝皇帝是按照“立贤不立长”的方式来选择继承人的,但是胤褆权力欲望很强,为了能够上位不择手段的残害自己的骨肉兄弟,所以断然也不是最佳继承人之选。所以综上所述,皇长子胤褆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继承人,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在代历史上,皇位的继承一般来说有两种继承模式,一是“立长不立贤”,二是“立贤不立长”。

其中最为典型且运用比较多的便是前者,为何呢?因为自商周以来的宗法制中就有一项最为基本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这里所谓的“嫡长子”实际上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而广义上的“长子”则指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但是这样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嫡长子没有能力的话,如果将其立为储君,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国家命运走向。所以便有了后来的“立贤不立长”。这一制度在清朝就有着很好的体现。

当然,这种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皇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认真做事,因为每个人都有当皇帝的可能,只要能认真对待国事那么就有被立为储君的可能。

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妥,那就是在皇权更替之时,会引来皇子之间的激烈争夺。比如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就异常的激烈。例如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就说到了九子夺嫡的故事,其实也就是雍正和几位兄弟的皇位争夺战。

但相对来说,“立贤不立长”在很一定程度上要优于“立长不立贤”,因为毕竟国家的治理需要有才之人才能做到,不能简单的依靠所谓的“嫡长子”来继承。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康熙在立太子的时候,不立皇长子胤禔,而偏要立二子胤礽为太子呢?要知道,康熙此举既不是“立长不立贤”,也不是“立贤不立长”,因为这是在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了。

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笔者看来,康熙此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何呢?理由如下;

首先来说,胤礽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而在此前,康熙的嫡长子‘承祜’,胤礽的同胞哥哥去世(康熙十一年去世)。皇后和长子的去世,使得康熙帝悲痛万分,在他处理好孝诚仁皇后的后事之后,便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太子。

康熙帝之所以立胤礽而不立皇长子胤禔,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母亲并不是皇后,而只是一个妃子而已。选立太子,素来以皇后之子为先。再者,康熙帝的嫡长子并不是胤禔,而是承祜,只不过他夭折之后,皇子中属胤禔年龄最大而被称为“皇长子”而已。

按照名分来说,胤禔并不能被立为太子。

此外,胤礽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她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于康熙四年九月与康熙帝结婚,时年仅十一岁。她是康熙帝的“发妻”。但是,赫舍里氏的命运并不好,在康熙八年的时候,她为康熙生下嫡长子承祜,但是在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就夭折了。后来,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生下了胤礽,随后因难产而死,年仅21岁。

赫舍里氏和康熙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去世后,康熙帝非常想念她,在胤礽出生不久后,便立其为太子。所以这其中还有很深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了,当时康熙帝刚坐上皇位不久,各方面都需要索尼家族及其他大臣的辅佐,所以立胤礽为太子,也是为了稳住索尼家族和朝廷的各大臣元老。当然,也许并没有这一层的考虑,但素来帝王无情,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当然了,在后来康熙对胤礽的培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康熙是真的想将他培养成一国之君的。而胤礽的所作所为也告诉我们,他的确为大清朝,为日后登上皇位做着不懈地努力。但是只可惜,在康熙晚年,这位煎熬了四十多年的太子终于忍不住想将自己的老父亲挤下皇位,企图自己掌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8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