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军中的参谋除了诸葛亮还有谁他才是刘备背后的支柱

以史为鉴 2023-06-16 13:48:43

刘备军中的参谋除了诸葛亮还有谁他才是刘备背后的支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军中的参谋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刘备的军事参谋,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诸葛亮。这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化,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的地步。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以锦囊妙计见长,在与庞统同是军师中郎将的时候,在阵前也是后者出主意。刘备入蜀征战的时候,随行所带的也是庞统,一方面是为了让庞统立功,另一方面就是庞统的谋略要强于诸葛亮。

可惜,年仅36岁的庞统还为展现出其才华就黯然退场,唯一留下的计谋就是在葭萌关的时候,献给刘备平定川蜀的"上中下"三策。因为庞统出场时间太短,因此实在不足以支撑其成为刘备首席高参的地位。

那么谁可以力压诸葛亮一头,作为刘备的首席军事高参呢?答案就是后来的法正。

法正是扶风人,虽然在刘璋手下任职,但是并不受信任,还被同来益州客居的老乡诽谤,因此郁郁不得志。虽然有才,但是无人赏识,只有两个好友孟达和张松了解法正的才华。

不过,在人的一生,并不会一直不得志。建安十三年,法正结识了能让他改变现状的贵人——刘备,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法正在出使荆州时,深感对方雄才大略,岂是平庸的刘璋所能比拟?

于是,法正就与张松等人暗地里合计,打算供奉刘备为主。他们不仅力劝刘璋迎刘备入川对抗张鲁,还在第二次出使荆州的时候直接向刘备献策夺取荆州。

要想成为首席军事高参眼光出色是肯定的,不仅如此,还需要料事如神的高明。建安十七年,面对刘备的猛烈进攻,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献计,将百姓迁徙,同时将粮食和庄稼烧毁,来个坚壁清野,这个计谋对刘备来说非常致命,因此刘备听闻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心,但是法正认为刘璋必然不会采纳。果不其然,刘璋不仅没有照办,还将郑度撤了职。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郑度说璋曰:"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作为一名军事高参,大局观是必不可少的。建安十九年,刘备包围成都,当时的蜀郡太守许靖想出城投降,却走漏了风声,但是刘璋并没有责怪。后来,刘璋投降后。刘备鄙视许靖的为人,不打算任用,法正劝谏道,许靖是个有名无实之人,如果不礼遇他,天下人会认为您不重用人才,不如效法燕昭王。于是刘备改变了态度。

作为刘备集团的首席谋主,军事方面的成就必然是非常突出的。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对刘备说,曹操将张鲁平定后却不乘胜进攻巴蜀,必然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应当趁这个机会进攻汉中,必然可以成功。还分析了这一战的战略意义: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因为汉中对于川蜀之地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汉中,益州势必缺乏有效屏障,同样刘备集团必然处在被曹孙包围之势下,毫无进退可言。

刘备深以为然,发动了汉中之战,随行的军师就是法正。在汉中之战中,法正计谋百出,最为精彩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一举斩杀了魏军大将夏侯渊。

从后来刘备的封赏也可以看出法正的地位,刘备给予了法正和诸葛亮、关羽、张飞同等的赏赐。刘备成为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再加上之前的蜀郡太守,可以说是真正的文臣第一人。

刘备重用法正除了法正真的功高外,还有就是希望得到益州人的认可,为了维护益州的长治久安。

陈寿的《三国志》中写道:"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股肱为大腿和胳膊,比喻左辅右弼之臣;谋主即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从根本上来看,诸葛亮好比"汉初三杰"的萧何,而法正好比"汉初三杰"的张良。但是因为法正做人睚眦必报,有着性格缺陷,我更认为法正更像陈平。

法正的多谋善断是得到世人认可的,就连诸葛亮都时常为之感叹。曹操也是感慨没能得到法正这样的人才。

在夷陵之败后,诸葛亮发出如同曹操经历赤壁之败后的感慨: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由此可见,法正的地位。

因此陈寿在对法正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其比作程昱、郭嘉,这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刘备集团的军事首席高参必然是法正的。

在三国时期,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有能力的军师?

2.建议刘备攻取益州;3.曾建议刘备在鸿门宴上杀刘璋;4.曾为刘备定下上中下三条计策;5.史书中说他“算无遗策”卧龙凤雏不出。郭嘉是曹操前期依仗的重要谋臣,连曹操都说,郭嘉之言,他找不到任何反对的理由,而且依郭嘉之谋,他稳稳地控制了北方,可以说当时天下局势已明,曹操必胜。

魏、蜀、吴三大政权都有不少,在三国时期荀攸第四,个人认为,荀攸是非常合格的行军参谋长,号称曹操的谋主。战役战术水平极其高明,也多有斩获。的各个战役中,无一不活跃着军师这样一批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主公出谋划策,正是这些计策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

诸葛亮,庞统,徐庶,郭嘉,司马懿,荀彧,程昱,许攸三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四是待天下有变,从秦川、荆州两个方向,分兵两路恢复中原。,田丰,郭图,还有深知兵法刘皇叔,零陵上将邢道荣。

意思是他招揽了天下英才,唯独没有得到法正,刘备和诸葛亮也对法孝直赞赏有加。法正在刘备入川时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后又随刘皇叔参加汉中之战,施展奇计斩杀魏国大将夏侯渊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最为倚重的得力助手,他可以没有郭嘉和荀攸、程昱等人,但绝对不能没有荀彧。

刘备和孙权。在曹操打下整个北方,孙权拥有江东之时,刘备还在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没有。他缺的就是军师一样的谋士。纵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也是被曹操打的四处作为诸葛亮的一生最强敌手,也是诸多光环加

除了诸葛亮,蜀国还有哪些谋士?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为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并被受命开府,后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朝。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谥号恭。

【费祎】

费祎(?-253年),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北伐时为中央军队保护总监,又转为丞相府参谋长。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恭真诚,很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昭化知县吴光耀所立,墓志铭为其长女所书。

【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泸县嘉明镇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东汉末年,其父董和事刘璋为益州太守,刘备立太子时,允被选为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马良】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之兄,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召马良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的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李严】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黄权】

黄权(?—240年4月),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后归曹魏。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薄。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239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谥景侯。

【谯周】

谯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刘禅立太子时任命他做太子仆,调令家令,之后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炎兴元年(263年),魏国三路伐蜀,谯周因劝刘禅投降,被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