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是如何被杀的刘邦杀韩信张良为什么不阻止

以史为鉴 2023-06-16 13:15:37

刘邦杀韩信张良为什么不阻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张良是西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称中国古代14位圣人,张良被冠于谋圣的称号。刘邦能够在短短七年时间内从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汉王朝,跟他手下三位关键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韩信、宰相萧何、谋圣张良,史称“汉初三杰”。

汉代人对张良的评价颇高,陈平说他是“智足决疑,功成身退,元勋之首冠也。“而刘邦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张良可不是普通的谋士,他智谋过人,且具深谋远虑,但是却在刘邦杀韩信时,他选择袖手旁观。要知道韩信被贬引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引发陈豨叛乱,陈豨之乱一大批开国功臣受到牵连,连刘邦最亲近的铁哥们燕王卢绾都牵涉反叛。

韩信之死并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带来的是一大批开国功臣相续叛汉,因为他怕了,害怕自己是第二个韩信。刘邦当了几年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平叛中度过,最后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箭伤,回到长安不久后就驾崩了。

那么谋圣张良他没有预想到韩信之死带来的后果吗?天下大乱极有可能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那么张良为何对韩信的遭遇选择冷眼旁观?这恐怕要从韩信如何被杀说起。

张良画像

一、韩信之死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仗剑从军投靠项羽叔父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转到项羽麾下,因在项羽麾下不受重用,叛楚归汉,在萧何的引荐下,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韩信之死跟他多次冒犯刘邦有关,那么韩信是如何一步步让刘邦起了杀心呢?

1)求封齐王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以后,北方诸侯国相续叛汉,刘邦派韩信北上平叛,韩信将黄河以北的诸侯国全部歼灭以后,向刘邦请封假齐王,此时的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无还手之力,韩信此时理应发兵增援刘邦,趁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他反而趁刘邦危难之际敲诈他,刘邦能不气愤吗?

刘邦看到韩信的求封信以后,勃然大怒,但是他没有办法,自己实力太弱只能依靠韩信,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韩信画像

2)扩大封地让刘邦动了杀心

公元前203年,刘、项两家大战于固陵,汉军惨败,本来先前与刘邦约好一起灭楚的韩信,却负约不来,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眼看项羽就灭亡了,韩信还没有看到什么好处,他想做真正的诸侯王,你先前封他为齐王,那是不得已而为之,韩信心里很清楚。”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许诺给韩信加封,韩信与刘邦达成协议以后立即出兵。此时的韩信在刘邦危难时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对待领导,怎么可能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任呢?

故而扩封一事让刘邦动了杀心,刘邦称帝以后,第一件事夺取韩信的兵权,后来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将韩信囚禁于皇宫内,但是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

陈豨谋反时,韩信为陈豨做内应,准备释放囚徒攻打皇宫,却被人出卖。吕后、萧何谎称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邀请诸侯祝贺,把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杀害。

那么韩信遇难,张良为何选择袖手旁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剧照

二、韩信谋反是事实,无论于公于私张良都不能相救

学术界对于韩信之死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并非冤杀,是他罪有应得。而另外一派则认为韩信谋反是冤案,是刘邦与吕后怕自己的儿子镇不住这一帮功臣,为年幼的儿子扫清障碍,而找了个除掉韩信的借口。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派意见,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班固、司马光,班固在《汉书》中说:“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班固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是因形势所迫。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韩信灭齐以后,不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为王,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时,韩信负约不参战,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司马光认为韩信死有余辜。

第二派意见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学者梁玉绳,他认为韩信之死纯属冤案,韩信功成名就以后,以千金酬谢漂母的一饭之恩,不忘刘邦解衣推食之恩,拒绝武涉、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议,梁玉绳认为韩信并无反心,是因为他功高盖主给自己惹来杀生之祸。

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梁玉绳

韩信剧照

那么笔者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原因如下:

1)韩信最后是被吕后和萧何诱骗到长乐宫杀害,倘若韩信无反心,那么一定没有做好起兵的准备,家中只有一些家人和奴仆,吕后想要抓韩信非常容易,为何要以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邀请群臣到皇宫庆功为由诱捕韩信呢?显然韩信的侯府已经做好准备,甚至有可能已经驻满军队,诱捕可以避免一场血光之灾。

2)倘若韩信谋反是冤案,那么吕后杀韩信只有一个目的,刘邦年事已高,她要为年幼的儿子刘盈扫清障碍,让刘盈更方便的治理国家。笔者认为吕后有贼心未必有贼胆,韩信被杀这年是刘邦废太子刘盈欲望最强烈的一年,刘邦认为刘盈软弱不像他,而赵王刘如意像他。倘若此时吕后滥杀功臣,不正好给了刘邦废太子的借口吗?吕后敢冒险吗?自然不敢。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史记·留侯世家》

3)梁玉绳认为韩信手握重兵时,都没有谋反,他更不可能等到手无缚鸡之力时再反叛。笔者不这么认为,韩信本无称帝之志,他只想做诸侯王,他手握重兵时,刘邦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最初韩信一直认为刘邦待他很好,直到他被贬后,才有所醒悟。韩信被贬后,一次路过舞阳侯樊哙的府邸,韩信离开时说:“没想到我韩信沦落到与樊哙这等人为伍”,韩信的一句话道出他对自己爵位的不满,后来绝望之际策反陈豨,他想借此机会翻身。

4)《史记·魏豹彭越传》记载彭城谋反是冤案,吕后是主谋,而《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谋反是事实,倘若都是冤案,为何司马迁单独把彭越一案写成冤案?只能说明韩信谋反是事实,并非有意掩盖。

纵观韩信一生可以发现,韩信的功名心重,他多次跳槽,为的是将来能够功成名就,他未必有当皇帝之志,但却有称王之心,刘邦能够满足他时,他自然为刘邦卖命,不能满足时,就不好说了,再说韩信又不是第一次叛汉,他有过前科。

既然韩信谋反是事实,谋圣张良无论于公于私都不能相救,刘邦本来猜忌心重,张良为何要蹚浑水?

刘邦剧照

三、刘邦铲除异姓王,欲建立家天下的新政治,出手相救只会适得其反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打败项羽,相续分封七位异姓诸侯王,除了他的亲家赵王张耳以外,其他六位诸侯王,并非本意所为,而是实际所需,因为刘邦的实力太弱,他只能拉拢人才跟他一起打天下,老谋深算的刘邦把分封视为打败项羽的国家战略。

楚汉时期的分封制度大致有两种,即因功封王和因亲封王,分封的对象分为王族、功臣、旧贵族三个层次。刘邦采用的是因功封王,只有这样他才能拉拢一大批人才为他卖命。

刘邦登基称帝以后,他采取的分封制发生了变化,由因功封王转向因亲封王,刘邦逐一铲除异姓诸侯王,分封自己的亲子弟,目的是把“共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1)平定臧荼叛乱以后,封卢绾为燕王

臧荼的燕王本是项羽所封,韩信北伐时,臧荼觉得自己打不过韩信,于是降汉。项羽自刎以后,刘邦对其旧部发出诛杀令,并悬赏千金捉拿大将季布。臧荼觉得他的燕王本来是项羽所封,只要原来不是刘邦阵营的人,可能都难逃此劫,于是起兵叛汉。

臧荼兵败被杀以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卢绾在楚汉争霸时期,只立过一次功。西楚国灭亡以后,临江王共尉对项羽很忠诚,拒不降汉,刘邦派卢绾率军讨伐共尉,共尉不战而降,双方没有打。卢绾这点功绩远不如刘邦麾下的几位大将,刘邦之所以封卢绾为燕王,因为卢绾自幼跟刘邦相识,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玩耍,一起念书,加之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是挚友。刘邦的卧室只有卢绾和他最亲的弟弟刘交可以自由进入,其他人都不行,所以刘邦分封卢绾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很铁。

卢绾剧照

2)刘邦的庶长子刘肥授封齐王

刘邦手下的谋士曾经向他提议,汉朝建立之初,有两块地方最重要,一块是关中,另外一块是齐地,关中之地有“百二雄关”之称,而齐国有“十二之地”之美誉,所以齐地要封给自家人。

韩信徙封楚王以后,刘邦就把齐国封给他的庶长子刘肥,刘肥没有治国安邦的经验,也没有立过什么军功,因为刘邦是他爹,不用奋斗就可以被封王。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史记·曹相国世家》

3)刘邦封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刘邦将他原来的封国楚国一分为二,刘交封为楚王,管辖其中三郡三十六县,刘贾为荆王,管辖另外52座城池。

刘交是刘邦最亲的弟弟,刘邦起兵以后,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可见他与刘交的兄弟之情。刘贾则是刘邦的远房堂兄,他能够被封王,主要原因是他姓刘。

其实刘邦最想封的是他的儿子,奈何儿子除了刘肥以外,其他都没有成年,刘邦认为儿子年幼不能担此重任,镇不住藩国,无奈之下只能封给自己的同宗和兄弟。

由此可见,刘邦在往家天下发展,他伪游云梦智捕韩信,张良也在场,但是张良却选择保持沉默,因为他看明白了刘邦的意图,刘邦欲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家天下的帝国,从而巩固刘氏汉家天下,强化专制皇权。刘邦逐一歼灭异姓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亲子弟,其实说白了就是“家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斗争,张良倘若出手相救,不就支持共享天下的政治理念吗?这样一来不就跟刘邦的理念产生冲突了吗?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张良剧照

四、不问政事,为了明哲保身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七位异姓诸侯王联名上书请求刘邦称帝,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不久迁都长安。

张良向来体弱多病,身体不好,刘邦迁都长安后,张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闭门练气功,不吃粮食,说是为了锻炼身体,其实是张良的明哲保身之计。

一次张良向刘邦提出隐退,他说自己的先祖辅佐过五代韩王,韩国灭亡以后,他就想颠覆秦国,报仇雪恨,他万幸中遇到了刘邦,灭了秦国,完成夙愿,刘邦又给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辈子别无他求,只想学习道士云游四方。张良是聪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选择不做官,让刘邦忘了他。

汉六年,刘邦大封列侯,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却辞封,求封与刘邦相识的留地,只能说张良智谋过人,韩信就是要求加封封地给自己惹来大麻烦,张良索性辞封。张良求封留地寓意深远,让刘邦明白自己要以此来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同时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作为领导自然很开心。

张良行事谨慎,不但对韩信之死不出手相救,连刘邦铲除其他异姓诸侯王,张良都极少参谋,坚守“疏不间亲”的原则,张良为的是明哲保身。

刘邦画像

总而言之,在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几乎不出谋划策,因为他深知开国功臣和皇帝往往一起打天下时亲如兄弟,等到天下大定后却视为心患,而且皇帝杀功臣跟个人恩怨无关,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江山的存亡,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权是否稳固,这一帮开国功臣会不会成为将来的威胁。

为汉帝国立下盖世奇功的张良,面对刘邦杀戮功臣时,他选择袖手旁观,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不得不说韩信作为汉朝第一开国功臣,他的一生确实是个悲剧,并非功高盖主就一定会惹来杀身之祸,主要取决于你怎么跟领导周旋。韩信不愿自立,甘愿为刘邦打工,结果屡次冒犯领导,酿成自己的悲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