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陈友谅和洪都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看过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争霸天下,二雄对决的时候,洪都(现在的南昌)之战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利的天平。
公元1363年4月份,陈友谅打探到朱元璋离开南京去就小明王去了,南京城空虚,于是亲率60万大军,杀气腾腾向洪都城杀来。这个洪都城墙高城厚,粮草丰盈,守将朱文正一改往日吃喝玩乐纨绔弟子作风,一瞬间好像神灵附体,调派有度,指挥得当,2万人的军队,分别把守8个城门,一切井井有条,坐等陈友谅杀来。
4月23日这天,双方开战了,刹那间,砍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士兵死伤无数,尸积如山,只可惜陈友谅几次攻破城门,还是被朱文正挡住,最后在此耽搁了八十多天,为朱元璋争取喘息的机会,最后在鄱阳湖一战,火烧战船,乱箭射死陈友谅,就这样一个有机会争夺天下乱世枭雄湮灭了。
那么我们复盘下洪都之战,陈友谅真的拿不下洪都城吗?不,如果这位老兄能够多研究下兵法,学习下古人攻城方法,两招即可拿下洪都城。
古人攻城,当遇到墙高城厚的坚城时,硬攻非常艰难时,强攻只会增加伤亡。最好的方案就是瓦解守城士兵战斗士气、守城的决心,要么诱出守城士兵,在城外歼之,要么用巧法攻入城中,里应外合,拿下城池。所以给这位陈大帅推荐两套作战方案:
第一套作战方案:佯装撤军、诱敌出城、瓦解军心
先攻打洪都城几天,如僵持不下,然后佯装撤军,放出汉军调转作战意图去攻打南京的风声。
大军表面上看起来是真的撤退,严密封锁进出洪都的道路,隔绝一切消息。几天后散布南京失陷,朱元璋被杀消息。此时朱文正听到南京失陷,叔叔被杀,再看汉军撤退,极有可能派出部分或大部分军队出城救援或打探消息。
消灭出城的军队,故意放回一两个伤兵,并且给这些伤兵看到的听到的是朱元璋已经失败被杀的场景或消息,让这些伤兵带回这些信息,让朱文正逐渐相信事实,达到瓦解守军军心目的。
陈友谅大军敲锣打鼓以胜利姿态返回,继续围城,船头上挑着朱元璋首级(假的)劝降朱文正,往城中射劝降书,彻底摧毁朱文正守城决心和士兵的意志力。
朱文正此时基本信心崩溃,若投降最好,若不降,此时守军意志力也差不多耗完,再攻城,基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洪都城。
第二套方案:车轮战疲军、瞒天过海、里应外合
当时洪都城有八个城门,把汉军也分成8组,每组再分成三队,三队三班倒,轮番攻城,或佯攻或真攻,主要吸引守城注意力或让其精神高度紧张、疲惫不堪,我就不信洪都守军是铁做的,不吃饭不休息,洪都守军毕竟也才两万人,每个城门2000人,还有几千人是机动部队充当救火队的,而汉军至少也有50万人吧,采用车轮战法,随便拿个一二十万人出来打,累也把这点守军累死。
八个城门全面攻打,趁他们一门心思把注意力放在城头上时,再安排一部分军队挖地道,从地道中攻入城中,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洪都城。
综述,第一套方案只要上述消息封锁严密,戏演得好,只要让朱文正相信南京失手,朱元璋死了,那么守军意志崩溃,洪都必得。第二套方案瞒天过海,疲军吸引注意力,虚虚实实,让朱文正顾此失彼,最后洪都失守,陈友谅胜利。
陈友谅的兵力,比朱元璋三倍还多,当时三位起义军首领,就属陈友谅实力最强。按照常理来看,陈友谅应该取得天下,成为最后的霸主。可惜最后陈友谅还是兵败。只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比不上朱元璋,加上一些细小的错误,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陈友谅同朱元璋的军队,在鄱阳湖决战。这也是他人生中,气势最恢宏的一战。这一战从最初,他就决策失误;坚持攻打洪都,等拿下洪都后,再去进攻金陵。本以为拿下洪都轻而易举,谁曾想用了85天时间,居然没能拿下洪都。
从陈友谅的决策来看,他的失败已是必然;总结陈友谅的失败,可以归纳为下面这两点。
洪都久攻不下,他就应该改变战略,而不是在洪都死磕,给了朱元璋调兵遣将的机会。陈友谅的战船很大,攻防能力强,可灵活性很差,他和朱元璋一战,并没有发挥出大战船的优势力量。
这样一个情况下,他没有寻找真正的原因,而是认为攻城将领没有尽全力。想要杀掉攻城将领 立威,用这样的方式?鼓舞士气?。后来被困鄱阳湖,更是杀掉了朱元璋方的俘虏,此举也寒了将士们的心。
朱元璋方能人众多,他们利用自己小船灵活优势,对陈友谅大战船,采用了火攻。这一幕在三国中,也曾出现过。陈友谅大败以后,在没有人是朱元璋对手,也因此加快了他一统天下步伐。
陈友谅为何打不下洪都?陈友谅攻洪都之战。
元末两大枭雄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争夺带头大哥,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结果陈友谅经过几次大败后,退守武昌,但并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在励精图治,经营着他的地盘。一是摧富益贫,将富人的财产和土地平均分给贫苦农民,做到有衣同穿,有地同耕,有饭同吃。
二是屯田积粮,大力开拓荒田,大兴水利,广大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大力重视粮食生产。三是大力扩军,因为有了粮食,陈友谅提出当兵就有粮食补给的条件很诱人,因此,很快,陈友谅的军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很快达到了60万,这个数量是朱元璋望尘莫及的。
朱元璋向安丰进军,露出了致命的命门。陈友谅那双洞若观火的双眼早已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没有再犹豫,马上倾尽自己60万大军,向朱元璋进军,他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洪都(也叫龙兴)。
事实上,朱元璋命门真正所在是集庆,如果此时陈友谅直接挥师向集庆进军,那么,这将是对露在外面的朱元璋的命门致命一击。然而,陈友谅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没敢直接打朱元璋的七寸,而是选择了试探性地打朱元璋的三寸洪都。
集庆空虚,为何陈友谅不攻打,反而绕道攻击洪都呢?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陈友谅被朱元璋打怕了。陈友谅想退而求其次,通过拿下洪都来提振自己的信心。然而,陈友谅不会料到,就是因为这个错误的军事决定,导致的结果是白白错失了一举击溃朱元璋的战机。
因为洪都守将叫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虽然刚刚二十出头,但拥有的官衔却不小——大都督。他虽然遗留下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和风流倜傥,但关键时刻却是个铮铮铁骨的硬汉。此时他在洪都拥有的兵马不足一万。
一万VS六十万,六十打一,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PK,这是一场实力悬殊太大的比赛。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友谅站在巨无霸的战舰上,豪情满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道:踏平洪都,直捣集庆,击溃朱元璋。
对此朱文正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坚决回击道:NO。洪都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想摆平就能摆平的。说完这句话,他立即来了个双管齐下。一是统一思想、提振信心。他迅速召集部将进行了紧急总动员,提出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口号。
在他的感染下,众人纷纷表示,誓和洪都共存亡,誓展朱军雄风,誓死保卫洪都。二是明细分工、明确责任。他派大将邓愈扼守洪州的要道抚州门,赵德胜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要地。派薛显守章江、新城二门。牛龙海守琉璃、精台二门。朱文正自己率两千精兵全面指挥,全盘调动,支持配合各部。
朱文正刚部署好,陈友谅的大军已吹响了总攻的集结号。陈友谅之所以敢夸下海口,一是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二是拥有超级巨舰等先进设备和武器,三是拥有水漫金山攻克太平的历史记录。细心的读者都记得,上一次陈友谅之所以能攻克太平,利用的是江水上涨,从船上直接领导架梯攀附城墙,很快把太平给踏平了。
因此,这一次陈友谅也准备来个故伎重演,对洪都也采取相同的办法。然而,陈友谅一到洪都城下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美,太天真了。他太低估朱元璋的能力了。朱元璋吸取了太平被攻破的教训,对洪都果断地采取了退它三尺又何妨的措施,拆毁了原来的城墙,改为离江退后三十步开外修筑新城墙。
这样一来,陈友谅想再利用巨舰登城的计谋被朱元璋一招料敌在先率先防范住了。投机取巧是没门儿了,陈友谅只好弃船登岸和朱文正展开真枪实弹的攻防战。
陈友谅在朱元璋后方空虚的时候不选择进攻而是选择只打洪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这跟陈友谅的作战风格有非常大的关系,在这四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让陈友谅当时只打洪都。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陈友亮当时的作战风格。当时陈友谅亦心想要攻打洪都主要是因为陈友谅看上了洪都旁边的一个军事重镇。如果当时陈友谅不攻打这个小镇,那么这个小镇极有可能阻止陈友亮攻打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手下的朱文正正在镇守这个小镇,他看见陈友谅的大军的时候果然选择了偷袭,也就是这次偷袭阻挡了陈友谅攻打朱元璋的步伐。
第二点原因就是陈友谅当时有点狂傲。他根本就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即使当时攻打洪都非常的困难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要攻打洪都的想法。可以说当时陈友谅一直认为他打败朱元璋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惜他的这个想法太过于天真目光也非常短浅。
第三个原因就是陈友谅的性格问题。因为自身的实力十分的强大,这就让陈友谅有些骄傲。当时他在攻打洪都的时候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这就让他产生了一个不把洪都攻打下来就绝不罢休的念头。而就是这个念头让他忽略了当时正确的战局形势。
第四个原因就是陈友谅的战术问题。他当时在对战朱元璋的时候仅仅就想利用自己的水军强大的优势与朱元璋进行对决。但是他没有想到在他指挥水军的过程中丧失了良机。最终就是他的战术问题让他败在朱元璋的手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7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