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外的地修成斜坡,事实证明古人并不傻

众妙之门 2023-06-16 12:07:52

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外的地修成斜坡,事实证明古人并不傻

对古代城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过这一问题:在古代,基本上所有的城墙之外都是平地,既然是为了防御敌人而修建的,那么修成斜坡的话,比平地会更难走,也就加大了敌人攻城的难度。

那为何古代人们在修建防御工程的时候,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呢?如果修成非常陡的斜坡,对防御是否会有更大的帮助呢?

图片:敌人在城墙外攻城剧照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城墙之外都是平地,也有斜坡的个例存在,比如著名的“合川钓鱼城”。合川钓鱼城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除了是风景胜区之外,同时也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古代战场遗址。

当年,钓鱼城可是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它所凸显出来的防御作用效果极好,是当时蒙军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而这座城墙就是典型的“城墙外是斜坡”的例子。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已经说了这座城墙就是“城墙外是斜坡”的典型优秀个例,那么,古代的其他城墙为什么不仿照这一城墙,将城墙外的平地修成斜坡呢?实际上,这其中有这三点原因值得深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合川钓鱼城

一、经济、技术等条件不支持

合川钓鱼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墙外是斜坡”的典型个例,首先仰仗的就是完美的天然地理优势。而实际上,没有地理优势的依靠,想要修建大型工事,就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古代的科学技术条件并没有那么的发达,没有挖掘机、装载机等等,修建工事必须依靠双手来进行,而这吃苦受累的最终都是百姓。

就如万里长城这个伟大工程,虽然它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但是这背后耗资巨大,先不说究竟花了多少资金,光是人力就动用了70万的百姓,不少百姓都在修建工事的时候丧命。

就如修建长城一般,想要修建城墙外的斜坡也并不是一件易事,一座城池少说也有几万或者是几十万人口,城池的面积不可小觑,想要动工修建“斜坡”,可能需要全员上阵,这其中所耗损的劳动力与修建而成的“斜坡”根本不能够相比,最后很有可能是弊大于利。

图片:百姓修长城剧照

除了人力之外,物力和财力也根本不可能支持开展这样的工程。在古代,建筑材料的价格是非常高昂的。

就比如我们熟知的石灰,这是修建陵墓和宫殿的常用材料,一般人根本就使用不起这样的材料的,不然古代的百姓怎么都住的是普通泥土制成的房子呢?

从专业角度来说的话,石灰是商周秦汉时常用的建筑材料,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三合土,这是使用石灰、黄土和沙子混搭而成的,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糯米灰浆,这个建筑材料一直沿用到了元明清时期。

而糯米灰浆这一建筑材料的制作工序是非常复杂的,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石灰、藤桃汁、河砂等等,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再往里面加上蛋清和动物血。

这里面的每一样材料放在古代的经济条件下,价格都是非常高昂的,如果使用这些东西来修建“斜坡”的话,性价比一点儿也不高。

先不说这“斜坡”能不能够完美的抵御敌人袭击,很可能在没建成前就把国库亏空了,等到敌人真的来时,就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战争的各种物资消耗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糯米灰浆砌的墙

二、防御作用着实有限

对古代的军事防御系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凡是提到要修建城池防御工程,就是“深挖壕沟”亦或是“加固城墙”等。

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但这也仅仅是相对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而言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智慧也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为战争需要制作一切可使用的工具。比如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的“云梯”,又比如魏晋年间出现的“六轮车”等。

“云梯”,顾名思义就是一般的梯子,古人在作战攻城时会借助“云梯”爬上城楼。而这还仅仅是一般的攻城工具,魏晋时期出现了六轮车驱动的大家伙,它可以直接在城墙上滑动。

图片:爬云梯攻城剧照

到了后来,攻城工具越来越追求“精、准、狠”,于是又出现了巨木制造而成的“飞楼”,它可以达到和城墙一般的高度,在“飞楼”上面可以直接平射弩箭,压制守军。

当然,弩箭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射程可以达到“千步”的床子弩,对着城墙发射的话,这些弩箭会“砸”在城墙上,密密麻麻的扎成一堆,攀城士兵也可以直接抓住这些城墙上的弩箭向上攀爬。而这种攻城方式的典型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公元1259年的宋蒙鄂州之战,当时敌军一度凿破了鄂州的西南城墙。

图片:发射中的床子弩剧照

总之,即使修建了“斜坡”,可能也根本抵挡不了敌人的侵袭。毕竟在城墙外是平地的条件下,敌人在作战的时候就会想到使用云梯来攀登城池,建造出和城池一样高的“飞楼”来发射弩箭。那么,当城墙外是斜坡的时候,谁又能想到敌人会建造出什么样的作战工具来达到攻城的目的呢?

也因此,与其大动干戈地将城墙外修建成斜坡,不如多花点儿心思在其他的防御工程上,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修建“斜坡”着实不必要。

图片:宋军攻城剧照

三、影响城内外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

一般而言,古代的重要城池都坐落于经济交通枢纽的核心地带,倘若真的将城墙外平地修建成“斜坡”了,那么定然就会影响人们的出行。人们光是徒步行走就会累得够呛,如果运输货物难度就更累了。

而且许多的小商贩都是生活在外城的,每天一大早会带着货物赶到内城,倘若城墙外是斜坡,又该怎么轻松快捷的运输这些货物呢?

图片:商贩运输货物剧照

“城市化”问题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早在明清年间就出现了。当时,有许多西洋人来发达的城镇做生意,倘若交通不便利,那些洋人如何愿意将洋货送往都城各地?

而都城内的人口也在日日攀升,在明代时期,都城北京的人口已经突破120万,人口增多,城内自然容纳不下,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扩容。

通俗的来说,就是将城墙向郊区移动,倘若城墙外是斜坡的话,那么“扩容工程”也会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与难度。

图片:将洋货送往都城各地剧照

在《大中华帝国志》当中,中国的城市道路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公路,中华文明能够得以强大并繁荣,可以说,背后离不开发达的水陆交通。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顺畅与否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民生问题。倘若将城墙外的平地修建成“斜坡”,这样一来,最终影响的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阻碍了整个城池的经济发展,实在是得不偿失。

图片:陆路畅通剧照

总而言之,如果将城墙外的平地修建成斜坡的话,能够起到抵御敌人侵袭的作用有限,一点都不靠谱,可实施性几乎为零。不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么简单的问题古人怎么可能想不到呢?

古人是愚忠还是真傻,为何株连九族时都不知道逃跑?

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古代,估计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株连九族是非常残酷的一种惩罚,牵扯到好几百人的生死存亡。那些知道自己被株连的古人之所以不逃跑既不是愚忠也不是傻,而是因为他们明白即便逃也逃不了多远。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般发达,消息也不灵通。

古时候有很多人自出生之后就不曾离开过出生地,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即便想要逃跑估计也跑不了多远。再有就是这种株连九族的大罪朝廷都会昭告天下,所以如有逃跑者,官府肯定会满城张贴他们的告示和画像。所以逃跑者不仅仅要躲避官兵的追捕,还要注意不能被普通民众认出来,要不然依旧会被抓回去。

另外,官兵在得到有人逃跑之后肯定会更加严格检查。而古人出行是需要官方开具的路引的,否则难以进入城镇。这样一来,成功逃跑的机率就又降低了。如果逃跑途中被发现,那就是罪上加罪,更加难逃一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还会牵连到本来不相干的族人。

所以即便有些时候被株连的人想要逃跑,他的族人也会担心受牵连而看住他不让其逃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一些人确实将忠君爱国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这些人在得知被株连时确实很有可能只会乖乖等着官兵来抓,而不是想着逃跑。因为在他们看来,逃跑是对皇帝的不忠。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不利于防守。

古代的人总是喜欢在打仗的时候把城墙的墙修的越来越高,因为他们认为把城墙修的越高的情况下敌人越难接近,提示在使用一些剑雨之类的武器攻打的时候,如果城墙很高的情况下,武器也是无法攻破城墙的,而且修建城墙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守。

如果把城墙外面的地修成斜坡的话,很容易让敌人进行一些攀爬,而且在攻略墙头的话,也很容易对墙头内的人进行伤害,这样在古人看来是十分不利于守卫的。

假设一下,如果真的把城墙外的地做成一个斜坡的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可以利用围墙前面的斜坡,对敌人进行一些滚石或者是其他武器攻击。但是也完全的将整个所谓的厨房呈现出一个孤立的状态,这样也很不容易得到外援。

并且关于城墙内部的驻兵,他们待在城墙内部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驻守,所以战斗能力应该不是特别的强。而且一般情况下,古代打仗都是在城外打的,所以城墙内部留下的驻兵数量也不会特别的多,因此,如果在城外打仗,而把城外的地也修成斜坡的话,一旦敌人找到合适的方法,很有可能会将城墙内部的所有人员一网打尽。并且如果城外的地是斜坡的话,再加上城内驻守的兵士战斗力不强,城内的人出去和直接向敌人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反倒是如果不去操心城外的地,而把城墙越围越高的话,更加能够提升城墙内部的人进行防守,这样即使城外有敌人进行攻击的话,高高耸立的城墙也能够给人很好的保护。

吕祖灵签第七十八签,古人赵子龙救阿斗

挫败使人苦痛,却很少有人利用挫败的经验修补自己的生命。这份苦痛,就白白的付出了。小聪明人,往往不能快乐。大智慧人,经常笑口常开。本期的吕祖灵签带你去了解吕祖灵签第七十八签,一起来看看吧。
吕祖灵签第七十八签:古人赵子龙救阿斗
墙倾屋拆,大势已裂;防而无悔,土崩地决。
吕祖灵签:解签
赵子龙为三国时蜀国一员勇将。当曹操率魏兵大军压境,蜀主刘备妻携子逃进井中避祸,赵在途中与刘妃及阿斗失散,遂折返找寻,于废墟中与刘及斗相遇,刘将斗交付给赵带返予刘备,然后投井身亡,以免拖累。赵凭一枪一剑一马背着阿斗冲破重围得以逃脱。求得此签者,凡事须经重重艰辛始得成功,亦有虽危有救之象。
吕祖灵签:诗曰
莫嫌袖舞太郎当,横扫千军价自昂。自古痴人如痴福,羡君终始得安康。
吕祖灵签:解诗
痴人为何能得痴福呢?此无他,因为他的「因」是「痴」,所以其得的「果」也是「痴」。这种「痴」不一定是「傻」,可以说是单纯或太专注,所以常得贵人的扶助而得到安康。
吕祖灵签78解签
谋望:略为迟缓,可以成功。
钱财:托人可以成功,急则不成。
婚姻:要清楚对方的背景方免生出意外。
自身:虽危而有救。
家宅:亦颇安宁。
开业:宜守成,新计划暂停。
迁居:比较适合。
出行:与朋友一起去比较好。
疾病:多会是患肠胃病。
六甲:先难后易。
行人:会迟些到,必至。
诉讼:对方较强,和解为宜。

只有不把古人当成傻瓜,我们才可能认识《诗经》|| 对话·黄德海


内容简介:现代以来,《诗经》主要被当作一部诗集,得到阅读、研究,对它的体会、品味也常常从文学角度出发。青年作家、批评家黄德海在《诗经消息》中,通过对两千多年来历代解《诗经》之言说的解读、辨析和拣择,以此去探寻《诗经》产生时代的历史图景,以及后世著名解诗人的内心关切和用世情怀,揭示出《诗经》中的诗歌,为什么历代圣贤不将其仅仅作一般文学看待,而确信其中的“微言大义”从而被奉为“经”的道理所在。


本书融入作者个人阅历和西学功底,多角度摸索古人之意,竟有深刻的沟通,并用中正淳厚、严谨朴素又极富睿思的文字,诠释一位当代青年学者对古人和世事人心的理解。最终,带回了一部经典在今日依旧能够对应世事、映照精神、安放灵魂的新鲜消息。


黄德海,1977年生,《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评论集《驯养生活》《若将飞而未翔》,随笔集《书到今生读已迟》《泥手赠来》《个人底本》等,翻译有《小胡椒成长记》,编选有《知堂两梦抄》《书读完了》《野味读书》等。曾获“《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图/西湖杂志


听筝读诗 X 黄德海?


Q1

听筝读诗:面对《诗经》这样一个被解读和注释得很“齐全”的文本,您为何依然选择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专著?您是如何寻找到这本书独特的写作角度的?在这背后,您参照的坐标系又是怎样的?


黄德海:正是因为《诗经》是一个被解读和注释得很“齐全”的文本,才需要现在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书。


这个解释起来复杂,简单点儿说吧,那个齐全的《诗经》文本,有很多人去阅读吗?如果没有,现在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书,可能正好是时候。


具体到写这本书的角度,其实是针对我们时代的问题,思考《诗经》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启发,或许可以说是“执今之道”的一种。


这个角度背后的坐标系,是我认识到的中西思想世界的一部分卓越思考。



Q2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重点在“经”,那么请您解释一下何为“经”?而“诗”又是如何转化为“经”的?


黄德海:所谓“经”,就是构成中华学术和政教系统的根本经典,可以包含我们后来称为文学的部分,但绝不止于文学。


“诗”通过历代有心人的持续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教系统,可以用来呵护人世。


这个系统现在略显沉晦,我们的努力,是稍微把这个晦暗擦亮一点儿。



Q3

听筝读诗:如果说古希腊神话、《圣经》等文本是西方文化的集体无意识,那么中国文化的这层底色又是什么呢?《诗经》在其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黄德海: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其实是西方有意努力的成果,并非自发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正向的“集体无意识”,并非像字面看起来那样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识过程,这里包含着很多卓越者的努力,只是因为后来习焉不察,就以为自然如此了。


《诗经》,包括成为“经”的过程,包括历代不断的注释,也正是参与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包括正向和负向的,我想做的,是把我们或许已经忘记的正向部分提示出来,看看如何参与当下的精神发展。



Q4

听筝读诗:《诗经》对很多人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那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熟悉”?


您也曾提过这是“某种先入之见”(或用术语来说,是某种我们有意或无意接受的“前理解”(Vorverst?endnis)),那么如何在这种先见之上,去拔开迷雾,观照《诗经》的真实意味?


黄德海:包括我自己,大概所谓对《诗经》的熟悉,更多的是熟悉其中的某些篇目,并且是经过现代思路解说的某些篇目。


如果要深入一点儿了解《诗经》,大概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以为理所当然的某些态度,比如认为“风”是民谣,比如把很多《国风》中的诗确定无疑地认为只是爱情诗,比如觉得古人肯定是迂腐不堪的……


或许以上的思路也没有问题,但我们对这些的反省本身,已经是在学习了,也就已经是在调整自己的“前理解”了。


不用急着确认自己已经看到了所谓的真实意味,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本身,就非常值得开心。



Q5

听筝读诗:解读诗经,您提到“视域融合”;后人进行“视域融合”,要比古人更好地理解《诗经》,前提是不是要先如古人理解自身那样理解他们?


人们若不严肃地对待经传的意图,即认识《诗经》整全之真相的意图,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的真正用心?


黄德海:如果我们不尝试着如古人理解自身那样理解他们,所谓的“视域融合”岂不是我们自己的“视域专制”——同一视域的不断加强?


只有不把古人当成傻瓜,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如何理解《诗经》,如何理解一个整全的世界,我们才可能把古人的卓越部分辨认出来,从而引入我们现在对时代的认识。



Q6

听筝读诗:(接第5个问题)您在书中提到“这传授既要面对社会强制,又明显是针对特定对象,必然会导致一些必然的晦涩,造成很多问题内部人心里清楚而外人莫名其妙。”


这好像是,我们现在在网络上讨论某一敏感问题或事件时网友们会使用的各种暗语,断然看去,不明其意,必须联系前因后果和当时语境方可知其中意味。


而回到历史语境,尤其是当时的暗语语境之中,对我们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武功秘诀”吗?


黄德海:所有的语境都内外有别(或者说隐显有别),对外的部分容易理解交流,对内的部分很难有人人适应的方法。


暂且用金克木的意思回复吧:


“所有只供应内部的书……其内容都是不便对外人说的。我不敢说知道,自以为知道的也不敢对外说;‘内外有别’,说出来怕会招致‘内外夹攻’,何苦来呢?”


“真想知道的自会硬着头皮往里钻,不至无门可入,用不着我多嘴。”



Q7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中讲到《文王》时,在书的第170页里有对“天命”的阐述:“不妨把这天命看成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机,一个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的可能,一个让人可以明确决断的形势,从而认识到自己拥有了某种带有无数责任的天赋,某种必须严格以身作则的义务,某种超过个人或周族本身的辽阔视域……或许就像灵感袭来之时的那种感觉,人完完全全被击中了,却无法说出这灵感的来路。”


您对于“天命”,是怎样具体理解的?同时也很好奇,您认为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呢?


黄德海:我书中的说法,就是我对“天命”的完整认识,除了这个,我没有更好说法了。至于我自己,没有资格说有什么“天命”,只有踏踏实实做点事才是真的。



Q8

听筝读诗:当下自媒体会引发很多热议话题,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情感话题,但这些话题之中的情感似乎有些过于绝对和单线条了。


而我们的古人的诗歌中其实也是饱含各种幽微的情感,却似乎与我们的日常情感隔了好几层纱,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微地去体味《诗经》之中的情感?


黄德海:绝对和单线条的情感,容易导致脆弱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人内心的怨愤,而对情感认识越幽微,人与人或人自处的方式就会更舒展一些。


所谓幽微,就是复杂、多变、无法一概而论,每个不同的人都有自己进入幽微的不同方式,所谓精微地体味《诗经》之中的情感,说不定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认识自己内心的幽微。


有了对自己的体会,或许《诗经》中的幽微就容易理解了一些。



Q9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很多地方都是对《诗经》的解构,设置这样的写作方式,很好奇您“别有用心”的地方在哪?


黄德海:如果说得确切些,我想说,我写这本书,更可能是在经典被解构之后的重新建立,也就是从解构的一地碎片之中,重新找到组合的方式,让已经单薄或者破碎的《诗经》可以丰富地进入我们当下的思想过程,从而可以更复杂深微地谈论一些问题。



Q10

听筝读诗:您在《诗经消息》里多次谈到人的“自我定位”的问题,可以展开谈谈吗?身处当下这个时代,解构似乎是一个更为流行的方式,而在这之前的建构却也是未完成时态的。


那么“自我定位”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黄德海:尝试去认识不同的人,尝试去认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尝试去理解自身和所处的时代,大概就是不断“自我定位”的过程。


无论解构还是建构(这两个词本身大概就需要被反省),可能都不如认识自己来得重要。


或许,“自我定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认知阶段,人都会有不同的自我定位。


定位需要坐标,如果我想的没错,那么关于《诗经》的各种出色解说,无疑提供了一些可以称为坐标的东西。




编辑 | 盐粒

排版 | 梵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