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还政是因为狄仁杰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现在对武则天还政于唐的原因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武则天受到狄仁杰的劝说,感念到了母子之情,同时处于压力的考虑,这才还政于唐,但是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嘛?我们来分析一下。
《资治通鉴》载:
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从这段史料记载,狄仁杰对武则天的劝说着重突出了母子关系这一点上,儿子跟侄子谁亲?立了儿子当太子,以后还能受到祭祀,立了侄子当太子,那还能被放在宗庙接受香火嘛?
武则天因此被说动了,这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如此精明,能当上皇帝的女人,她会不明白儿子比侄子亲这样浅显的道理?
其实,作为一个能走到皇帝位置上的女人来说,亲情血缘这样的关系早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而且她之所以想把皇位传给武家,也并不是因为跟自己的娘家亲近,而是她心里有着更大的野心。
她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不仅仅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想要的还是开国皇帝的那种万世永续的香火,她想成为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千古一帝。
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只有成为开国之君,以周代唐。在这一个过程中,亲情血缘都不被她放在心上。
要知道,武则天跟武氏的关系并不和睦,甚至可以说得上仇怨颇深。当初武则天母女被欺负的走投无路,武则天才进的宫求一个绝处逢生。她掌权之后还曾经把武氏一族流放岭南,那些欺负过她的甚至被鞭打到肉尽骨见而死。
但是为了实现她伟大的目标,她又选择放下了对武氏的仇恨,甚至准备将皇位传给武氏,直到最后她输掉了所有的棋子,才不得不认输。
第一颗棋子:民心。
其实说武则天失掉这颗棋子并不恰当,因为她似乎从来没有从李氏手里赢下这颗棋子。
从李唐建国以后,唐代的皇帝们就特别注重自身的形象包装,基本每一代皇帝都很得民心,而底下的大臣们也都是深受儒学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相传姬武出世时手掌有一个特殊的纹路,组成了一个武字,因此取名姬武,而后世他的子孙也都以武为氏。武则天强行把姬武认为武氏的先祖,并定周为国号,就是为了赢得民心的,但是这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处。
武则天能够称帝,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权谋,大家都玩不过她,况且她登基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而李世民跟李治都是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大家觉得武则天也活不了几年,不值得为了这几年跟她较劲,白白送上了性命。
但是你要是把皇位传给武氏,以周代唐,那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不就都成了乱臣贼子了嘛。古人对这个还是比较看重的,武则天多次询问狄仁杰的意见就是为了试探以狄仁杰为代表的背后朝臣的态度。
但是来自朝臣的压力大到她的想象,以武代周,先输一子。
第二个棋子:武氏。
武氏一直不堪大用。政治斗争这个事情说起来,一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皇帝并不是一定就能够对底下的大臣生杀夺于,还是要看一个人的能力的。霍光能够废立皇帝,张居正能吓得小皇帝不敢吱声,而二十多年躲在后宫炼丹不见人的嘉靖却能把大臣们玩的团团转,说到底,还是要看个人的权谋跟能力。
而武氏,说实话并没有那种出彩的人物,唯一一个武三思,也不过是中人之姿,李氏上位就算再废物,都有底下的人兜着他,而武氏之人一旦登基,自己能力不够,两天就能被底下的人反攻倒算。所以在继承人上,武则天又输一子。
第三颗棋子:年龄。
权力这种东西看起来似乎是来自于上位者,但其实更是来自于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服从。当上位者可以给予、保护下位者的利益时,下位者就会拥护上位者,而上位者也就自动获得了权力。
玩政治的是最冷酷无情的一群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这个六十七岁登上皇位的女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的头发斑白,牙齿脱落,精力也不济了,因此她把朝中的大权都交给了她的两个宠臣。
而这时的朝堂,这里面的人不是一群听话的小绵羊,而是一群虎狼。当武则天已经不能再带给他们利益时,当他们在武则天的投资已经收不到回报时,她实际上已经被朝臣们放弃了。
她又失了一颗棋子。
最后,神龙政变,有人直接掀了桌子。
神龙元年2月22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人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
李显害怕他的母后,便被王同姣强行抱到马上,由玄武门进入宫中。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直进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
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知道了这是一场政变,但她依旧保持了他女皇的仪态,她在人群中看到了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便说道:“我平时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还有今日。”李湛满脸通红。然后她又对崔玄暐说到:“别人都是都别人提拔推荐的,只有你是朕亲自提拔的,为何你也在这里。”崔玄暐面不改色的回到:“我这么做正是为了陛下啊。”
就此这位千古第一女皇终于输掉了她所有的棋子,心灰意冷的将皇位传给了她的废物儿子李显,投子认负。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他是政治家,不过他做过那种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的职务。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长寿元年(692年)春,武则天为巩固武周的政权,消灭反对势力,滥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对李唐旧臣及李氏宗室,横加诬陷,大开杀戒。受到宠信的酷吏来俊臣,为了“邀功”便罗织罪名,诬告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人“谋反”。狄仁杰等人既以“谋反”之名获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仁杰被捕下狱后,女皇仍对狄仁杰等人谋反之事心存疑惑。她亲命给事中李峤、大理寺少卿张德裕等调查落实,详察谋反之事是否属实。岂知张德裕、李峤,因惧怕得罪酷吏,明知狄仁杰等清白无罪,被诬含冤,却仍附和来俊臣的诬陷之词。依据当时所定法条,如不认罪,即遭毒刑。来俊臣审问狄仁杰时,狄公一问即招:“大周建国,万物维新,我是唐室旧臣,谋反是实。”仁杰一刑未受,即承认谋反之罪,于是狱卒不再对他严加防备,等待的只是“报有司徒刑”。那知仁杰机敏过人,他趁看守松懈,乘机从衣服上撕下一块绸布,写好申冤之状,密藏于棉衣之中。然后把棉衣交给狱吏说:“时天方热,请转告家人去其棉。”他的儿子狄光远,为父拆洗棉衣时,发现了申诉状,遂持状上告。女皇闻告后,立即召见狄仁杰,并问:“既无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实?”狄公回答:“不承认,则吃于鞭笞拷掠。”于是,武氏下令释放与仁杰一案牵涉之人,免于死罪,或贬为地方官,或流放充边。狄仁杰虽免于身死,却从一朝宰相之尊,贬为彭泽县令。在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爱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第二年十月,调狄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旋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之职,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这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百姓利益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百姓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对以后几年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狄仁杰的大力举荐,使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邢部)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朝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之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为开元盛世的开创作出了贡献。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所以后世称其为:狄梁公)。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98年(圣历元年),武则天欲立梁王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武则天大怒。后来,武则天对狄仁杰道:“我梦见下了好几盘双陆都没有赢,这是什么原因?”狄仁杰回答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无子,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姑侄与母子谁更亲?您立庐陵王,那您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醒悟,当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庐陵王李显。可见武则天归还李唐江山与狄仁杰分不开,狄仁杰之举也被传为佳话
恩,史书的记载一般都是武则天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地还政于李唐,而是到最后实在没有力量再继续维持武姓天下了。当时无论是世人的沿袭已久的观念也好,还是朝中的官员们也好,绝大部分都是支持李唐后人的,她自己又已经不久于人世,武姓一脉又没有真正的人才可以维继下去,只有还政了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许靖已年老且无才,刘备为什么要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