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中记载的单挑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者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名将之间的单挑无疑让人津津乐道。比如张飞和马超之间的单挑,以不分胜负而告终。再比如马超和许褚之间的单挑,也是不分高下。并且,在《三国演义》中,两军交战的时候,往往都要经过一番主将的单挑,然后才会进入到双方士兵的混战阶段。
当然,这种虚构的情节,自然有助于塑造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吕布等名将。但是,实际上,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单挑的情况可谓少之又少,也即大部分情况中,双方的主将不会进行单挑。当然,在三国正史中,还有记载过一些单挑的事迹,比如吕布、马超、孙策等人,在正史中确实有过单挑的记载。
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吕布可谓汉末三国时期的第一名将。而在三国正史中,吕布也确实有过单挑的记载,并且取得了胜利。
《英雄记》中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在吕布刺杀董卓后,后者的手下一时间是群龙无首。其中,李傕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队,归隐田野,途中遇贾诩献计,召集旧部,攻入长安。对此,吕布作为守城的一方,和郭汜展开了一场单挑。在这场单挑中,吕布这位名将上来就以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双方遂各自罢兵。如果不是郭汜的手下前来救援,郭汜显然就要被吕布击杀了。因为郭汜也是董卓手下的猛将,不是无名之辈,因此,这一次单挑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进一步来说,如果吕布可以成功击杀郭汜的话,说不定能守住长安城,也不至于颠沛流离,最终被曹操所杀了。
马超
《魏略》中记载:阎行,金城人也,后名艳,字彦明。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约。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
阎行年轻时有一定名声,作为小将跟随韩遂。东汉末年,韩遂和马腾之间的关系,可谓十分微妙,也即没有外力施压的话,这两人经常互相攻伐,打得不亦乐乎。其中,阎行作为韩遂的手下,就和马腾的儿子马超展开了一场较量。在这场单挑中,阎行经试图用矛刺马超,矛折断了,接着阎行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几乎杀死马超。由此,虽然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但是,在单挑时,马超却差点被阎行所杀,可谓十分狼狈。后来,阎行投靠了曹操,曹操拜他为列侯。
孙策、太史慈
《三国志》中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兴平二年(195年),太史慈投奔扬州刺史刘繇。而对于孙策来说,扬州刺史刘繇是自己平定江东的重要对手。在此期间,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同遇上孙策。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太史慈一点也不害怕有着小霸王之称的孙策,上去就和他单挑。
在这一过程中,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但是,太史慈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成功抢得孙策的头盔。紧接着,因为双方的大军到来,所以二人罢战。因此,在这场单挑中,孙策和太史慈可谓棋逢对手。之后,太史慈归降孙策,帮助孙策平定江东。等到孙权即位后,依然对太史慈这位猛将予以重用。
关羽
最后,对于关羽斩颜良这一行为,到底算不算是单挑,无疑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在白马之围中,袁绍派出了颜良这位大将。对此,曹操派张辽、关羽前去迎敌。此战,关羽远远看到颜良麾盖,就策马冲向对方阵营,颜良因为缺乏防备,所以被关羽斩杀。至于袁绍手下的将士,一时间没有人敢阻拦关羽。经此一役,关羽名扬天下,并被曹操上表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关羽斩杀颜良,算是单挑吗?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历史上的颜良,就是被关羽阵前斩杀的。所以两人单挑,赢家只能是关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提到颜良被斩杀: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颜良是袁绍部下大将,率军攻打白马。曹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急行军来解救白马。颜良率军来战时,被斩杀,袁绍军队退却。
从武帝纪的史料来看,颜良是阵前被斩,但是不知斩杀者是谁。《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记录了斩颜良者正是关羽: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袁绍派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则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迎战。关羽远远望见颜良,驱马冲入袁军,于万军之中刺杀颜良,斩首而回。袁绍众将士没人能挡住关羽,白马重围于是被解。
有人会问,关羽不是用青龙偃月刀吗?三国志中不用砍,而用刺,那就是行刺,是偷袭的意思。
这里强调两点:
1、说是偷袭的,去万军之中刺杀他们的主将试试?
2、青龙偃月刀是小说家言,主要是为了威武好看。真实的临阵对敌,大部分人用长枪,关羽也不例外。
《三国志》位列“二十五史”,是受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历来是研究三国的信史,可信度极高。
武将单挑,在历史上极为少见。大部分元帅、将军很少身先士卒,让自己置身险境。
关羽单骑突入,临阵刺杀颜良,在历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单挑杀将记录。
所以,关羽如果和颜良单挑,败下阵来的只会是颜良。
当然不是,冷兵器时代自有其作战准则,从不靠主将单挑来定胜负。以三国时期为例,正史中出现的武将单挑只有三次,关羽斩颜良,孙策战太史慈,吕布击伤郭汜。第一个是发生于乱军之中,第二个并不时出现在作战时,只有第三次是在两军阵前发生的。
都知道“斩颜良、诛文丑”是三国名将关羽大放异彩的时刻,说的是官渡之战期间,临时效力于曹操的关羽大发神威,连斩袁绍手下两员名将,还曹操一个大人情,为后面“过五关、斩六将”预留了铺垫。
但是,“斩颜良、诛文丑”这6个字里却有2项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先说“诛文丑”。
文丑与颜良齐名,都是汉末名将,有人将他们同列为“河北四庭柱”之一,意指袁绍集团这座大厦的4根柱子。在官渡之战绪战阶段,袁绍由于轻敌,让颜良轻军突进,被曹操抓住机会,将这支人马聚歼于白马。
关羽本是刘备部下,曾随刘备寄寓于许县,后来刘备、关羽逃离许县,于官渡之战前夕在徐州起兵,又被曹操打败,刘备北上投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虏,曹操厚待关羽,关羽临时为曹操效力。白马之战中关羽也在前线,《三国志》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事后,曹操因关羽之功,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其为汉寿亭侯。
袁绍在白马吃了大亏,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一向视曹操为“小弟”,所以不能接受,马上命文丑率兵寻仇,目标就是还未及转移的曹操本人。按袁绍的想法,干脆一举把曹操结果了,此战就可以省事不打,但曹操岂是坐以待毙之人?
曹操利用袁绍求战的心理,将文丑所部诱至延津。这一仗打得十分诡秘,仅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以区区不足千人的劣势兵力将数千人的袁军几乎全歼,创造了令人吃惊的神话。关于此战中曹军取胜的原因有各种推测,但有一定是确定的,那主是袁军主将文丑也死在了阵前,不过史书没有关羽也参加延津之战的记载,更没有“诛文丑”一事,文丑应该是曹操手下其他将士杀的。
再说“斩颜良”。
尽管三国时代的作战模式不是主将间的一对一“单挑”,但“单挑”也曾出现过几次,如孙策斗太史慈、吕布战郭汜,都记载在史书里,另一次有记载的“单挑”就是关羽战颜良,上面已经说了,这件事也是确定无疑的。问题在“斩”上,《三国志》说得很明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不是“斩”而是“刺”。
在人们印象中关羽的常用兵器是“青龙偃月刀”,《三国演义》给它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冷艳锯,说它有82斤重。汉代1斤相当于现在250克左右,明代1斤为16两,相当于现在590克左右,罗贯中这里强调它的重量,估计说的是明代的斤吧。至于造型,“青龙刀”指的是刀身或刀柄刻着或画着青龙图案,“偃月刀”其实是“掩月刀”,云彩出来了,将月亮掩盖住了一多半,说的是刀身的形状。“青龙偃月刀”,就是装饰有青龙图案、刀身像残月的长刀。
一般来说,强调装饰的兵器多是仪仗或演练用的,如同作训服与礼服的区别,传说中吕布手中的那杆方天画戟,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是仪仗用的,实用兵器通常没那么花哨。所以,关羽常用的兵器不太可能是这种造型讲究、装饰精美的“青龙偃月刀”,史书说“刺”,也印证了这样的推断。
成书于北宋初年的《武经总要》载有“刀八色”一章,记录的是当时军队中使用的8有种战刀,其中就有“掩月刀”,还配有图样,其刀头阔长,形似半弦之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这种刀属重兵器,劈砍威力大,但刀头重、刀杆长,属费力杠杆,需力大者才能从容使用,所以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时,到清代早期,这种刀成为武举考试时验证膂力的工具。
关羽没有“青龙偃月刀”,那么他作战时使用的兵器是什么呢?按“刺”来理解,似乎应该是矛或戟,其中矛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戟也属费力杠杆。在汉末三国的长兵器中,矛更加普及,许多名将都使用矛作为常用兵器,关羽大概也如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