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绅和匡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我们小时候,提到励志的故事,总会有人跟我们说“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凿壁偷光”一起的,还有“囊萤映雪”,用来鼓励我们:条件不论多么艰苦,都要坚持学习。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收录了李绅的《悯农》:尤其是那句“粒粒皆辛苦”,被无数代人传唱,同时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暴殄天物。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悯农》的作者李绅曾在唐武宗一朝官居宰相。在此之前,李绅曾担任地方官,并且,在地方上横收暴征,祸害一方。很多百姓在其压迫之下卖儿卖女,而李绅则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凿壁偷光”的当事人匡衡,曾在汉元帝一朝担任丞相,并被汉元帝册封为侯爵,但是,匡衡晚年曾经因为贪墨朝廷土地,而被汉朝朝廷剥夺爵位,打回原形。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过悲天悯人之心的李绅会成为一方祸害?出身贫寒的匡衡会成为一代巨贪?
个人认为:
人性问题
这世间,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比如众所周知的“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认为弱势群体,或者说贫穷和善良息息相关。但是,“贫穷起盗心”更贴切人性。在古代,弱势群体出身的张献忠,在拥有兵权以后,到处行杀戮之事,将屠刀砍向了原本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在当代,暴力犯罪的犯罪分子,大概率出自弱势群体——比如夺命保姆莫焕晶。还有将仇家灭门的张扣扣,都是此类代表。
很多看起来的老实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老实,而是欺软怕硬而已。所谓的“老实”,其实是在压力下被迫的“服软”而已,这些人一旦有了作恶的条件,会比别的恶人恶很多。
同样,李绅在不得志的时候,所具备的悲悯之心,不代表其本性善良,或许,那时候的他,只不过是没有作恶机会和条件而已。而当李绅成为地方高官后,自己成为强者,就要开始其“凌弱”的行为了。
心理学问题
匡衡出身贫穷,因为读书,有了阶层突破的机会。汉帝国上层社会所拥有的资源,让匡衡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想想贫穷时候的自己,匡衡的内心,会逐步扭曲起来——富贵的诱惑,对以往贫穷生活的补偿,以及对未来返贫的恐惧,让匡衡对财富,有了超乎常人的欲望。
于是,匡衡开始敛财,哪怕这些财富,匡衡一生都花不完,他还是会这样做——实际上,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匡衡的贪婪,倒不如说是匡衡因为成长环境的局限,导致了匡衡对财富有了强迫症,于是,匡衡开始贪墨朝廷的土地。
匡衡长大后当上了宰相,真实的匡衡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善良,他做了很多错事。他小时候的经历值得大家一直夸赞,但是大家在看到他以后的经历之后就可以发现,其实人有了权势之后都会改变自己。在经历了多个春秋之后,他去参加了考试,但是屡试不中后,第9次的时候终于考中了,然后作为一个学者成为官吏。在当时的时代,像这样的官职基本上已经没有出头之日了。但是没有想到他所研究的方向竟然符合了当时皇帝的爱好,因此他的身价也提高了许多。
匡衡到朝廷之后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讲解诗经里面的内容,而且当时的皇帝也非常的喜欢。那个时候的汉元帝还没有当皇帝,只能让匡衡当太子少傅。等到自己即位之后匡衡就成为了御史大夫,而且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等到丞相退位之后,他就让匡衡来接班。
可是没人知道,匡衡以前九次参与“博士科”,屡试没中,最终凑合患上一个“丙等”。因为受到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元帝器重,也得益于佞臣内讧,才当上了“右都御史”。
匡衡在中老年之前,是一个为人的学术研究大伙儿。可是中年以后官当变大,却为了志安自我保护,甘愿与佞臣石显沆瀣一气,严厉打击陈汤等有功之臣,导致在曹娥中威望比较严重降低。最终,在汉成帝时被别人告发:孩子当街杀人,自身以权谋私,侵吞良亩。最后,被免为了能庶人。
史籍中对于匡衡一生的学术成就,点评非常高,但对于她在政治活动里的点评却非常低。他以儒家文化施政,善于发表文章,也善于奉承逢迎。他本身家教不严,造成他的孩子喝醉行凶,最终我也贬谪为普通,死在家里,这到底让人不禁想到明朝的严嵩。
匡衡才识一般,参与汉朝全国考试九次,最后一次获得了一个“丙等”(第三等)。凑合获得了一个叫“平原文学类卒”的小官当。但是在那时候,绝大部分的青年学者都认为匡衡十分有才华,当作这个小官太可惜了。
主要是因为匡衡常常与别人解读《诗经》,而且一直能让你捧腹大笑。依据推断,匡衡应该是个口才很好,而且幽默风趣得人。他能把枯燥的文言文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讲出来,帮人解疑释惑。
有的人向汉宣帝强烈推荐他,可是宣帝对儒家文化兴趣不大,并没有器重他。这时候,皇太子刘奭,其实就是后来汉元帝,看到了匡衡。刘奭十分欣赏匡衡,并与他做好朋友。
刘奭继位以后,毓文中学有两位佞臣,一个叫史高,一个叫萧进之,两个人都想招揽他。因此,它就当上了“右都御史”,可以自由进到朝廷,和汉元帝探讨国事。
最开始匡衡的官当得小,他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进谏皇上,以经学来施政。灵活运用一切机会,谏言汉元帝,从社会伦理忠恕之道下手,处理我国的困难。而且认为君王与曹娥带领,做百姓的楷模,纠风正俗。
因此汉元帝拜为他光禄大夫,加太子少傅。那时候也没有人对她不服。他一边埋头苦干,一边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编写理论文章,对汉代的民主制度由法转儒作出了杰出贡献。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时,宰相韦玄成病逝,元帝就让他当上了宰相。
不久后,出现了驻守西域的陈汤、甘延寿二人“矫诏搬兵”的事件。匡衡又和石显一起奏疏罢免她们,因此他之后被别人称之为石显的党羽。
西汉时,匈奴人对汉代的威胁并不是彻底解决。陈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个,讲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他负责管理和甘延寿守西域。千辛万苦逮住一个机会能够解决北匈奴郅支单于,但是他们手下的兵将总数不够。
此刻,靠谱的做法是向皇上上奏请兵,可是时间来不及。因此事急从权,陈、甘二人就仿冒了一份谕旨,撤兵把郅支单于消灭了。这原来是苦功一件,想不到传回朝庭,却被匡衡和石显进攻。
匡衡奏疏说:这两个人仿冒谕旨,给天底下展现了不好的榜样。不杀她们都很不错了,怎能给册封呢?倘若赐予了他们,后来官兵也是为了有功,草率地对外族进兵,这样对我国是不利的。可是即便如此,元帝最后还是拿了陈汤、甘延寿册封。
匡衡前半辈子除开最开始“应考”时较为坎坷,九次才考取以外,官途一直比较顺。但是自从陈汤事件后,她在曹娥中威望就下降了。之后元帝过世,汉成帝并不喜欢石显,匡衡借机罢免了石显。
从每个人称赞的“凿壁偷光”的又很好学之人,再到被记录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与奸人为伴,落个一个“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时之迹见绳,乌会输其任乎!”的差评,不好说那不是匡衡的自作自受。
也许会有人说,这未尝不是匡衡出生过于低下的缘故,他太想摆脱阶级了。可我们不得不讲的是,每一个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更遑论是历史名人了。自然从另一方面说,即便是在今日,匡衡凿壁偷光的小故事也依然值得称赞,终究它是一块使你上升的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