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瓦剌和也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 瓦剌的来源
首先,我们要明白,瓦剌与蒙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我们的历史教材上一般说,在明朝蒙古分为三大部落,分别是: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但事实上瓦剌“血统”很不纯正,它只是一个极其边缘化的蒙古民族,而且有很长时间在跟蒙古本族闹别扭,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看一下瓦剌的来源。
瓦剌在唐朝就已经存在,当时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瓦剌可能也分得了一小块儿地盘,开始了比较愉快的自治生活。瓦剌原本居住于叶尼塞河的支流上,这个位置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还是比较靠北的,气候寒冷,不利于养牲畜种粮食,瓦剌人的生活想必水平是不咋高的。穷则思变,在元朝的时候,他们主动南迁迁到了阿尔泰山附近,条件有了改善。南迁之后,瓦剌的实力有所增长,并且他们还主动寻找靠山,比如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进行联姻,这样迅速提高了他们的地位,这也就为他们后来与蒙古的正统继承者——成吉思汗的后代所统帅的鞑靼部争斗提供了条件。
关于瓦剌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在元朝的时候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称卫拉特,后来也称漠西蒙古。反正都是音译,叫啥其实问题也不大。但关键是瓦剌他真的不是蒙古。在1640年的时候,瓦剌人自己和蒙古人都一致认为瓦剌不是蒙古,只是后来到了清朝,才勉强把瓦剌划入了漠西蒙古这一概念之中,从中这也能够看出瓦剌与真正蒙古族之间的界限。
二 瓦剌与鞑靼
好了,让我们回到明朝,来看一下瓦剌与鞑靼之间的相爱相杀。
时间回到1368年,当元朝几个为数不多的长期任职的皇帝元顺帝发现朱元璋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自己虽然没有享受英年早逝的痛苦,却要面临晚节不保的问题时,他做出了一个了让他自己和朱元璋都觉得非常明智的措施——走为上计,他沿着祖先南下夺取天下的老路,只是反了方向,一路灰溜溜地跑回了北方草原。朱元璋一看元顺帝这样通情达理,顺天知命,大喜之下,大手一挥封给了元顺帝“顺”的称号。
而元顺帝虽然胆子不大,但是气势不小,重新逃到蒙古草原之后,他还号称北元,并频频发兵与明朝作对,当然几乎都被明朝打败了。并且朱元璋还派出徐达等人重拳出击,来让北元长记性,乖乖地做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小朝廷就行,不要随便惹事。在明朝的胡萝卜加大棒,并以大棒为主的政策下,打的北元很快就不敢主动惹事,并且因为受到了其他部族的攻击,实力进一步衰微,还去掉了北元的称号。而鞑靼就是对于这些蒙古的正统后代及其所统治的其他部族的称呼,他们一般都分布于蒙古高原的东部。
那么蒙古高原的西部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瓦剌。瓦剌虽然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通婚关系,但其实正统的蒙古族,也就是蒙古族中的精英,是根本看不上这帮穷兄弟的,这就是好像皇家的直系亲属看不起外戚一样,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当时比较强盛的两大势力,还有一个小兄弟,就是兀良哈,前几篇文章中有提到过,他就是一个煽风点火,摇旗呐喊,有奶便是娘的主,完全是属于随风倒的墙头草,看谁强就帮谁,相当于一个闹剧式的存在。
虽然鞑靼和瓦剌互相看不对眼,但是本身也没多大仇多大恨,而且之前确实也有姻亲关系,所以保不好哪天他们就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了,就像所谓的“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样。但是他们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好起来呢?这就要提到一个非常成功的挑事者,搅局者——明朝了。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非常的有心机,他们重要的御下之道就是培养两拨势力,让他们互相争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是历朝历代党争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皇帝们也很聪明,把一个内政问题的经验,用于外交领域也是相当成功,明朝同时培育着瓦剌和鞑靼两股大势力,并且谁弱就扶持谁,谁强就打击谁,这样就导致了势力开始比较强的鞑靼部一直受到明朝的排挤,而势力本身很弱的瓦剌则得到了势力的扩张,但是凡事没有绝对,本来的扶持政策变成了偏袒,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自然会导致被扶持的一方迅速崛起,而这就是在明朝仁宣年间瓦剌的现状。
瓦剌在也先的祖父马哈木在位时,势力已经比较强大,马哈木还被明成祖奉为王。马哈木死后传位给传子脱懽。宣德九年(1434),脱懽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此时鞑靼与瓦剌是一个暂时合作的状态,因为此时的名义上的皇帝还是脱脱不花,即鞑靼人的。但这种平衡只是一种非常不稳固的平衡,因为两部的矛盾没有解决,而脱懽的种种行为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它迟早是要爆发的。
三 也先的雄心
四年,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皆服属也先,脱脱不花具空名,不复相制。每入贡,主臣并使,朝廷亦两敕答之;赐赉甚厚,并及其妻子、部长。
在脱懽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位。此时也先自立为太师,并允许脱脱不花继续当皇帝。但是脱脱不花还是继续当他的傀儡,根本没有一点权力。就连明朝也不把他当个真正皇帝看待,这真是不小的笑话。也先确实治国有方,这使得他的实力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引起了明朝的不安。
此时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太监王振和一位非常“明智”的君主朱祁镇决定对瓦剌用兵,但是由于指挥的重大问题,长期行军的疲惫与在野外作战的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加上正好遇到了也先亲自带领的精锐部队,明军吃到了一个惨败,太监王震当场被早已看他不惯的将领打死,而朱祁镇则被也先带走了。
也先本来认为朱祁镇是一个很大的筹码,可以用他来要挟明朝,但是明朝不吃这一套。一个皇帝没了,咱咋就不可以另立一个新皇帝,虽然皇帝不多,但是想做皇帝的人可是很不少,很快,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继位了。也先想进行进一步扩张,计划进攻北京,却被于谦等人防守下来,也先就失去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继续要挟的资本,转而与明朝进行谈判。后来也先和明朝的关系趋于平稳,他也就把失去了价值的朱祁镇放了回去, 8年之后重新回国的朱祁镇,与他的兄弟朱祁钰上演了一出完美的夺位大戏,并且成功复位,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且忽略。
那么在外也先已经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之后,势必不满于自己的太师之位,而想废掉脱脱不花,直接让自己当皇帝。而脱脱不花也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他就跟也先干了一架,但傀儡毕竟是傀儡,脱脱不花哪能打得过也先呢?但脱脱不花充分激起了元顺帝的智慧,走为上计逃到了兀良哈所在的地盘上。
但是也先并不认可穷寇莫追的道理,在不久之后就联合脱脱不花的弟弟,对于脱脱不花进行进一轮打击,在二人的夹攻之下,脱脱不花迅速失败殒命,其妻子儿女也都被也先俘虏。杀死脱脱不花之后也先顺利成为了皇帝,并且统一了瓦剌各部、兼并了东蒙古,在明朝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西到中亚,东到朝鲜,北到南西伯利亚,南至明朝边界的非常庞大的游牧帝国。这可谓是也先的人生中的至高点,但是飞得越高摔得越惨,也先不知道自己的末日就快到来了。
四 飘摇的帝国
景泰四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书明朝廷说:
“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说明他已重建元朝,占有了元朝曾经的国土、人民。并且,也先说自己还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这样就可以实现二主共治的目标,共享太平了。
但是明朝看了这个消息之后,肯定是勃然大怒,明明自己的目的就是制衡瓦剌和鞑靼,让他们都不能重振往日雄光,现在竟然使得瓦剌嚣张到这种地步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明朝迅速消除了对瓦剌的支持,任其自生自灭,加上蒙古高原的生产力十分贫瘠,难以支撑一个庞大帝国,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的长期存在。当时瓦剌没有与明朝长期大规模作战,抢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明朝也不愿意与瓦剌进行长期的互市交易,从明朝那里获得的物资也是比较少。
所以在吃饭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的情况下,本来就是一个岌岌可危的联合体的大帝国,内部发生了种种矛盾,在也先死后矛盾迅速激化,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
也先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兴起,还有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二人先后为瓦剌四部盟主。清朝,瓦剌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这几个部落也不是省油的灯,限于篇幅,我们不做进一步阐述。
朱元璋灭元主要进行8次北伐,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了打击,蒙古基本已经臣服于明朝。靖难之役后,朱棣把侄子赶跑,他当皇帝后,又对蒙元残余势力进行了5次北征,可以说,只要蒙古部落有露头的势力,已经全部打掉了。但朱棣最后一次北征过去了20多年,1449年时,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蒙古的瓦剌部落居然打败了明军,俘虏的亲征皇帝明英宗。瓦剌部甚至威胁到京城安全。难道朱棣北征不彻底,留下瓦剌部这个隐患?
趁机崛起元朝灭亡后,虽然北元势力被明朝彻底打垮,但蒙古有很多部落,没有了元朝后,一些部落就趁机作乱,当时朱棣北征的目的,就是打击那些实力不断强大的蒙古部落,重点是鞑靼部落。朱棣第一次北征的目标直指鞑靼汗阿鲁台,此次朱棣北伐很顺利,打败了阿鲁台,并迫使鞑靼部落投降明朝。朱棣也很大方,北征鞑靼后,他的怀柔手段也用上,直接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当朱棣打击鞑靼部落时,此时瓦剌部落刚刚崛起。朱棣当然不想看到一个强大部落崛起,因此朱棣发动第二次北伐,此次目标就是崛起的瓦剌。瓦剌当然不是明朝的对手,战败后立即逃亡,明朝并没有彻底追击,这就给了瓦剌再次崛起的机会。
朱棣没想到他征伐瓦剌时,鞑靼的阿鲁台再次发生叛乱,他不仅不向明朝进贡,反而不断骚扰明朝边塞,朱棣决定再次征伐阿鲁台。但没想到阿鲁台也如瓦剌一样,没等朱棣的明军赶到就溜了。朱棣下令把阿鲁台大本营的物资全部烧毁,把他们的牲畜运回来。朱棣在返回的路又“搂草打兔子”收拾依附于鞑靼的兀良哈部落。
当朱棣率军第四次北伐时,瓦剌部落强大后,居然打败了鞑靼的阿鲁台。朱棣并未彻底征伐这两支部落。但阿鲁台一直是朱棣的心病,他决定第五次进行北伐,但明军并未找到阿鲁台下落,朱棣又把兀良哈痛打一顿,也算发泄了找不到阿鲁台郁闷。但朱棣在这次北伐途中不幸病逝。
朱棣五次北伐有得有失,但主要对象是鞑靼部落,因为鞑靼部落是蒙古诸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此支部落也属于蒙元势力中一支,而且此部落不好驯服。虽然北伐中也打了瓦剌,但并没有穷追猛打,因此导致瓦剌趁机崛起。
俗话说:“摁下葫芦浮起瓢”,无论瓦剌还是鞑靼,都是趁明军北征,而不断壮大势力。崛起后瓦剌开始拓展势力,于是瓦剌进攻鞑靼,最后打败鞑靼部落,杀死了阿鲁台,成为当时蒙古中一直强大的势力。不过朱棣已经看不到了。
意想不到瓦剌崛起后,刚开始并未对明朝形成威胁,因为瓦剌主要在蒙古部落中争斗,此部落与明军实力没法比。瓦剌为了生存,还向明朝称过臣。后来瓦剌势力拓展后,就拥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大汗。
瓦剌部落虽然有了大汗,但实权却由太师也先掌控。因为瓦剌在蒙古不断壮大实力时,也先的父亲脱欢是功臣。此时瓦剌内部统治实际上有两个首领。这种局面,瓦剌与也先都想明朝的“份赐”。明朝很不高兴,于是就停止向也先发放赏赐。此后也先对明朝就耿耿于怀,并不不断率军骚扰明朝边境。
明英宗当皇帝不久,决定效仿一下前辈朱棣,教训一下蒙古部落,于是他决定亲征也先,以此灭灭也先的锐气。
但明英宗根本没打过仗,连战场上状态都不懂。明英宗信赖的太监王振也没有打仗经验。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从史料记载看,明英宗准备打也先时,也先的人马并不多,居然以少的兵力把强大的明军包围起来。王振不懂战术,竟然带着明英宗撤离到土木堡高地上。这种无知的打仗,与三国的马谡差不多。
明英宗躲避的土木堡,并不是好的位置。也先对明军进行断粮、断水,最后明军无力抵抗也先蒙古军。最终战败而造成“土木堡”之变。
改变历史明英宗被俘的来太巧,因为明军实力很强大,也先的军队人数少。两军还没有大规模战斗时,明英宗居然被俘了,这就造成了明军大乱。
也先还不满足,居然率领瓦剌军向北京进攻。明朝大臣于谦率领导军民死守。而此时明朝各大勤王的军队正在路上。可以说,以瓦剌的实力,明军打他们轻松。但也先抓住空档扩大了战果。
明英宗战略是对的,虽然他不懂军事,但皇帝亲征需要有个懂军事的将领带队才行。坏就坏在太监王振身上,明英宗让不懂军事的王振,指挥了一场必败的战斗,才造成突然被俘的情况。后来明朝采取分化策略,主动与脱脱不花来往,才阻止也先的进攻。
明英宗虽然创造了两次当皇帝的历史,也被瓦剌俘虏过。但这一事件改变了明朝历史,如果明英军不发动北征,或许历史是另一个模样;如果明英宗被杀,明朝历史也会改写。
大明王朝的历史上,如果论起耻辱,再没有土木之变时,瓦剌俘虏了明英宗来的丢人。更重要的是,土木之变后,大明王朝受到了重创,大明的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几乎断层,使得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被屠杀殆尽,皇帝只能信任宦官来制衡朝堂,君臣离心。如此一来,大明王朝的朝堂走势,开始走向低迷。而促使这一切的瓦剌敌国,为何却在短时间内消亡了呢?
土木之变简介
而土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明朝建国以后,海禁政策的推行,就是因为来北方边境上的威胁不容忽视。当时,因为明朝的建立,原本留在中原的元人退回到了大漠,并且分裂成了东、西蒙古,而东蒙古在当时被称为鞑靼,西蒙古在当时被称为瓦剌。虽然这两个政权之间一直存在争斗,但是对于大明边境的侵扰也一直从未间断。
并且,来自他们的侵扰,终明朝一朝,都没有被消除。鞑靼和瓦剌的骑兵一直侵扰着大明的边境,双方冲突不断。史书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指的就是明朝政府长达200多年对北边蒙古的防御。虽然,经过朱棣的计谋,使得瓦剌首领打击鞑靼,鞑靼势力减退不少,可是没了对手的瓦剌却因此做大做强。
公元1449年,由于瓦剌太师以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大明索要赏赐,遭到宦官王振的拒绝,并且,王振要求核实人数,按人头封赏,还要求减少马价。如此一来,瓦剌原本的算盘落了空,就开始大肆寻衅滋事。并且,在1449年的7月,开始分四路兵马大举向大明内地骚扰。
同时,明英宗不听兵部尚书于谦的劝告,执意带着朱棣留下的所有兵马,御驾亲征,最后,不仅明英宗被捕,随行的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也被屠杀殆尽,兵马也全军覆没,让大明的军队火器、朝堂人才,全部断层。因此爆发了大明后期的宦官做大,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如此来看,瓦剌的实力不容小觑,可是土木之变之后,瓦剌发生了什么呢?
土木之变得瓦剌
原来,瓦剌虽然俘虏了明英宗,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经由此战,他们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虽然冲进了大明的腹地,甚至是大明的首都城下。但是,由于于谦等大臣急中生智,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政局,又说服了迁都南京的声音。同时,组织了北京守卫战,从1449年8月16日—11月8日,一直都未让瓦剌进入城门。
如此一来,南下的瓦剌远离根据地,本来粮草等辎重的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再加上久攻不下,瓦剌军心受挫。所以,瓦剌的也先想通过围攻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的算盘落空。再加上北京军民英勇奋战,对瓦剌的军队打击不小,瓦剌的军队也伤亡惨重,兵士产生了严重的厌战心理,内部矛盾重重。但是,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和内陆的朝廷发生战争的原因几乎都是为了财物。之后,也先希望与明朝和亲被拒,所以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并且,恢复与明朝的通贡互市后,双方很快就相安无事了。可是,为何瓦剌却衰败了呢?
土木之变后的瓦剌
前文讲到的瓦剌内部矛盾重重,是因为当时的瓦剌可汗是脱脱,但是整个国家的实权却在也先手中。也先垂涎权利,想要拥立自己的姐姐之子为太子,自己进而监国,操控整个国家,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争。也先获得胜利后,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天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这是所谓瓦剌帝国(卫拉特帝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