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长孙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世民当皇帝时做了很多好事,被人民称赞为英明的皇帝,但他自己却是一个细化女色的人。他的妻妾成群,当他成为皇帝时,他娶了一位前王朝的公主,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李世民一生中有许多妃子,但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即使他很轻浮,但只要和这个女人有关的事情,他都很用心,这个女人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出生在一位将军的家里,因为她从小就被父亲抚养长大,她自然懂得功夫,但她是一个有着女儿般感情和坚定意志的女人。她的生活很幸福。她13岁时嫁给了李世民。她第一次嫁给他时,他不是皇帝,当时宫廷竞争激烈,她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她为李世民赢得了声誉。
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让长孙成为王朝的皇后。虽然他的妻妾成群,但她在皇帝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即使在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也会想念长孙皇后,长孙所生的孩子也是由李世民自己抚养大的。自从她死后,就没有其他的皇后了,所以皇后的宝座已经闲置了将近14年。这些足以表明,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她是这个世界上其他女人无法取代的,这表明皇帝的心仍然是深情的。
展开全部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目录[隐藏] 1 早年 2 皇后生涯 3 子女 3.1 子 3.2 女 4 名字 5 注释 [编辑] 早年 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1]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高氏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得舅父高士廉收容。大业七年(611年),在高士廉安排下,时年十三的长孙氏嫁给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为妻[2]。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立为秦王,长孙氏则为秦王妃。[编辑] 皇后生涯 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为帝。其后长孙氏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在唐太宗所有后妃中,长孙皇后所生子女人数是最多的,共七人。唐太宗的第一个儿子(即太子承乾)和最后一个女儿〔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李世民常与长孙皇后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长孙氏简介,而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
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长孙无忌长孙氏简介,向李世民辞官,同时也多次劝李世民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她语重心长得告诫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在妹妹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李世民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她去世以后,晋阳公主曾短暂扮演了这一角色,但随着晋阳公主的很快夭折,朝中宫中很难有人再对李世民有足够的影响以调解周旋他和臣子的关系,以至于有侯君集等人的悲剧出现。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今存诗一首[3]。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编辑] 子女 [编辑] 子 皇太子李承乾 魏王李泰 高宗李治(初为晋王) [编辑] 女 长乐公主,李丽质 城阳公主[4] 晋阳公主,李明达 新城公主 [编辑] 名字 在柏杨编著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称其为长孙无垢[5],其出处不得而知。有些电视剧编剧根据其兄长孙无忌而为她取名长孙无垢。但“长孙无垢”一名,确实无任何史料可佐证。
公元613年的某天,繁荣的长安城里举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唐国公家的二公子迎娶长孙家的幼女。
喧天的锣鼓喜气洋洋,冲天的炮竹绚烂璀璨,一方富丽堂皇的轿舆,载着一个女子对婚姻爱情的美好向往,走进了一段新的生活。
只是,谁也不曾料到,那如意秤杆挑起的不仅是世人艳羡的婚姻,更是一段帝国的传奇。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25岁为后,36岁逝世,她陪伴李世民从普通人到将帅,从王府到天下,于隋唐风云之际给后人留下一段恢弘壮阔的 历史 。
江山如画,美人多娇。对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知己,是灵魂伴侣。
因为政治权力等因素,从古至今,帝后之间都难得有真正的感情。
但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却是帝王夫妻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携手挥就了一段缱绻情深的帝后佳话。
有凤来仪,喜结良缘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长孙家族在当时算是皇族宗室,历代以来,能人辈出,史书记载其“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文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军事外交方面颇有建树,打起仗来那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曾有一箭双雕的美誉,威震突厥。
长孙皇后作为家中幼女,自小备受宠爱,通晓诗书,知书达礼,与此同时,家人对她的婚事也很上心。
早在长孙皇后幼年时,就由长辈做主,和当时还是唐国公的李渊家里定下姻亲,可惜,定下婚约没多久,长孙皇后的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年仅8岁的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逐出家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投奔舅舅家,幸运的是,舅舅高士廉对这一对苦命的兄妹悉心照料,尽心养育。
年少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相交甚厚,高士廉见李世民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又知晓长孙皇后幼年时的婚约,便一心促成此事。
于是,长孙皇后13岁那年,和16岁的李世民喜结良缘。
俩人的结合,既门当户对,又符合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更难得的是,在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了值得相伴相守交付一生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婚后,长孙皇后归省,有人在她的房门外看到一匹大马,高达两丈,舅父高士廉请人占卜,占卜之人说:
“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
天降异象,未卜先知,长孙皇后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相濡以沫,缱绻情深
西方有句谚语:甜蜜的生活不只是在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这句话形容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婚姻,再合适不过了。
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染病身故,同年,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被贬职流放,俩人在 情感 上都受到了打击,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在逆境中,相互安慰,彼此激励,两颗心越靠越近。
在此后23年的陪伴中,他们就这样相濡以沫,在生活的险滩暗礁中给了彼此最有力的扶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起兵后,李世民随着父亲征战,长孙皇后就打理好后方,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天下并未完全归顺,已是秦王的李世民奉父之名,征讨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窦建德和王世充等人,三战灭四国,威望和势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然而功高不赏,震主身威。
李世民的巨大功劳很快就引起了哥哥李建成的猜忌,于是,前朝和后宫经常有人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长孙皇后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责任。
她常常出入宫中,尽心侍奉公公李渊,还有意笼络后宫嫔妃,缓和李世民和宫中的矛盾,弥补李世民和父亲之间的罅隙。
史书记载“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以存内助”, 在长孙皇后的运筹操作下,李渊没有听信谗言处罚李世民,这为后来李世民绝地反击赢得了时间。
除了宫中,在前朝,也有长孙皇后的身影,李世民在长安设立文学馆,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十八学士中的佼佼者。
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爱好读书,时常参与,对秦王府的班底很熟悉。临终之时一再嘱咐唐太宗摒弃前嫌,重用房玄龄。
在后来尽人皆知的玄武门事变中,长孙皇后的身影更加清晰了。新旧唐书都曾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长孙皇后冲到前线,亲自慰勉将士,振奋军心,和李世民并肩作战。
从李世民18岁跟着父亲起兵开始,19岁封秦王,20岁到24岁征战四方,28岁登基,这一路走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处处都能看到长孙皇后的身影。她一直站在唐太宗身后默默地支持他,协助他。
李世民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长孙皇后衣不解带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甚至准备好毒药,李世民“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这种饱经患难,同生共死的感情,不同于爱情,甚至超越了亲情,但可以在心的最深处,生根发芽,成长为彼此的一部分。
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李世民登基十三天后,就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做了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堪称一代英主。而长孙皇后在成为一国之母后,克己内敛,深明大义,为天下女子做表率,堪称千古第一贤后。
唐太宗忙于前朝事务,长孙皇后就致力于打理好后宫。
她从不争风吃醋,视后宫妃嫔为姐妹。妃嫔生病,她亲自去探望,并送上名贵药材,还主动抚养去世妃嫔的子女,视如己出。
在她的管理下,唐太宗的后宫一片祥和,风平浪静。
唐太宗非常信任长孙皇后,一些军国大事,有时会征求她的意见,但长孙皇后恪守自己皇后的本分,从不妄加评论。
她说:“牝鸡司晨,只有家中遇到穷途末路时才会如此。现在我大唐蒸蒸日上,怎么可以出现这种事呢?”
长孙皇后从不参政,但她会以合适的方式,规劝唐太宗。性格耿直的魏征经常犯颜直谏,让唐太宗很难堪,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怒不可遏地对长孙皇后说:
“我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明情况后,换上隆重庄严的朝服,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她说:
“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并把魏征比作自己正衣冠的镜子,成了一段 历史 佳话。
长孙皇后最被人称道的是,作为后宫最有权势的女人,她从不重用提拔娘家人。熟读史书的她,深知外戚专权的危害。
唐太宗想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无忌凭借自己的功勋完全可以胜任,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汉之吕、霍,可以为诫。”
在反复劝说唐太宗无效后,她转而私下劝说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最后,唐太宗无奈,只好封长孙无忌虚职。因为长孙皇后这样贤明,太宗一朝,整个官场风清气正。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一直劝说唐太宗施行仁政,太宗心爱的马死了,迁怒于养马人,长孙皇后讲了齐景公因鸟杀人的故事,唐太宗自然会意,赦免了养马人。
可以说,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往情深,除了俩人风雨同舟的经历外,更得益于长孙皇后高明的处世智慧。
事业上,她有高于一般女子的远见卓识,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
生活中,她如同一朵温柔的解语花,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总能以恰当的方式熄灭唐太宗心中的怒火。
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交相辉映,流芳百世。
情深不寿,香魂消散
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
皇太子请求大赦天下为母后祈福,唐太宗立马答应了,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大赦是国家大事,她认为不该因为她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病情加重后,李世民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又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长孙皇后祈福。
怎奈,天不遂人愿,长孙皇后还是没能抵抗病魔,年仅36岁,便香消玉殒了。
长孙皇后生前一向节俭,《旧唐书·后妃传》中就曾记载,长孙皇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她对于自己穿戴的服装首饰、使用的车马器具只要求够用就行了。
弥留之际,她留下遗言,后事一切从简,只要因山而葬,不建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即可。
但这一次,唐太宗没有遵照她的意思,他建筑了昭陵,气势雄伟宏大,还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广泛印刷了长孙皇后编写的《女则》一书,后成为后宫中人的行为准则。
香魂已逝,唐太宗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敬重和怀念。
极致的繁华之后,格外寂寥,长孙皇后一生短暂,却活成了唐太宗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此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才是他唯一的妻。
史书中评价长孙皇后“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她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大唐贤后,更是历代皇后的楷模。
从13岁嫁给李世民,她活着的时候,是他的爱妻,去世后,也带走了唐太宗余生所有的思念。
他们的婚姻,既有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也有荣登大宝的无上荣宠,既有似水流年里的相依相守,也有阴阳相隔的无尽相思,令人艳羡,令人赞叹。
从少年夫妻到贤惠帝后,从百废待兴到贞观之治,俩人柔韧坚强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作者 |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 《唐砖》剧照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务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依旧多年无子嗣。
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宗室带来了灭顶之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贞观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后却不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便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降时,太宗直言对大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长乐公主病逝于贞观17年,她的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太宗对皇后幼女晋阳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还是皇后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缘故或许就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害人,或许是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爱夫妻变成了怨偶,让太宗对史书中的路人后宫恩宠甚至专宠。
他们采用选择性失明的办法,一面假装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长孙皇后大量的得宠事迹,或是把这些事迹歪曲成做秀甚至违心的摆出一副史书是胜利者所写的“客观“姿 态;另一方面却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无记载的后宫,说成李世民的最爱,YY出一个个或则虽艳美无比,或则高贵无比却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甚至为了YY,对历史人物大玩嫁接术,硬是把两三个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个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亲进餐的历史记载“太宗贞观二年八月,帝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西宫”作为证明某一嫔妃受宠的证据,创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宫娘娘的大笑话。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 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爱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迷,虽然他贵为天子,拥有三宫六院,但他真爱的却只有自己妻子一人。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的款款深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直至千年之后,仍然强而有力地撞击着读者们的心灵。
下面我们随着这些朴实无华的叙述,来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对妻子所育子女各种匪夷所思的溺爱记录:
(一):李承乾
① 两唐书承乾传载:“特敏惠,帝爱之”;“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
② 贞观五年因承乾患病,并非虔诚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庙与西华观,狱中的囚徒也得以减罪,以此为承乾祈福。
③ 贞观六年,太宗驾幸岐州,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承乾来朝,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④ 贞观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诏请印度高僧波颇入宫为其祈福治病。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
⑤ 因承乾生病,太宗不忍其多读书,只要求跟孔颖达评论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试写治国策略。承乾很快写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于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们夸耀儿子的能力。
⑥ 承乾的长子出生,太宗甚为高兴,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⑦ 贞观13年,在东宫设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
⑧ 贞观15年十二月13日,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
⑨ 贞观十六年,太宗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承乾上表推辞。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驳回了承乾的辞谢。
⑩ 承乾因事对父亲不满,甚至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唐太宗却并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
? 承乾谋反,按罪当死,在从犯均被赐死的情况下,太宗却不愿杀身为主谋的承乾,群臣也没人敢说按律赐死之类的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不断得到升迁。
? 尽管承乾谋反被废,但唐太宗仍然为他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立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 承乾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
(二):李泰
① 史书明确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魏王泰宠冠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等。
② 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多达二十二州!——同时受封的三皇子李恪封地只有“八州”
③ 又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
④ 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贞观时期,这是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有这样的殊荣——李治除了都督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⑤ 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
⑥ 李泰体型偏胖,唐太宗特许其乘小轿上朝。
⑦ 因李泰喜爱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
⑧ 李泰宠冠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认为不可助长这种风气,由此进谏。太宗虽奖励了文本,但对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
⑨ 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别大赦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赐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
⑩ 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享受此等待遇的还有李治)。
? 唐太宗将大名鼎鼎的芙蓉园赐予李泰(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芙蓉园)。
? 唐太宗又赐李泰占地广阔的洛阳大宅及都城之胜魏王池。魏王池风景优美,池与堤也因李泰为魏王而得名。
? 李泰有时去东都父亲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让一只名叫“将军”的白鹘从京城到东都给他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几次。
? 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每次李泰见他都以见师之礼率先拜见。一次,李泰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倍感欣悦。
? 太宗曾计划让李泰搬进皇宫的武德殿来居住。魏征谏止。
? 听闻大臣对李泰不够恭敬,太宗大为震怒,召来大臣质问。房玄龄等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魏征敢于直谏。最后太宗承认自己是因私爱而忘公。
? 李泰耗费奢靡,每月的开销超过了太子,褚遂良为此进谏。但唐太宗并没因此限制李泰的开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费不再受额度的限制。
? 李泰长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宠爱,四岁时由祖父母当成儿子一样(以为己子)养于宫中并赐名。
? 李泰被贬时,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 立储风波后李泰虽被贬,但太宗仍对其念念不忘,拿着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叙说思子之情:“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21) 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
(三):李治
①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太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泰数知太宗爱晋王”等。
② 出生时的特殊待遇:“(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不仅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还赐天下是日生者粟。”
③ 李治出生三天后,父母赐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及“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国宝吉祥之物玉龙子给他。后此玉龙子在唐代帝帝相传。
④ 刚会走路的李治就能画出个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教过他这个字,所以李治对‘敕’字印象深刻,才会不自觉的画出它。
⑤ 唐太宗考李治孝经,他对答如流,唐太宗万分高兴。
⑥ 李治因为母亲去世无比伤心,唐太宗怜惜不已,“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⑦ 皇后去世后,李治和妹妹晋阳公主一起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亦可见太宗对妻子用情之深。
⑧ 李治为亲王时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候大将军(皇子中就李泰与李治独有)。
⑨ 与胞兄李泰一样,到了年龄太宗却不让其之官。
⑩ 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晋王李治带在身边,此举曾引起敌人的关注。(记载于新唐书、资治通鉴)。
? 《长安志》记载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是实际上他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出宫单独居住过(《旧唐书·李璿传》等)。
? 依照礼制,太子必须居住在东宫。太宗公然违反,导致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进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独住。
?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仍随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张行成认为太宗不应出于私爱而不让太子在这些时间留在宫中代理朝政、履行相应职责。
? 按制度,皇孙都封为郡王,但由于太宗过于宠爱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长子李忠封为亲王。
? 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李治镇守定州监国,父子二人为了能及时了解对方的点滴情况,首创飞表奏事制度。
? 太宗征高句丽时,写给李治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说太宗因为没能及时收到他的来信而“忌欲恒死( 担心得要死)”,直到收到他的亲笔信才“死而复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儿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写信一一告诉他,同时表达了他“忆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犊深情跃然纸上,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细腻的一面。
(四):长乐公主
① 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
② 只因其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别喜爱她,出嫁时,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后经皇后首肯及褒扬魏征之举,逾制之事方作罢。
③ 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协助反对“封建”的长孙无忌等重臣打消了太宗的决定。
④ 根据现代考古挖掘发现,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公主、皇子、妃子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五):豫章公主
史载豫章公主“早丧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抚养,等同亲生。公主去世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群臣因此悚动不安。
(六):城阳公主
① 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爱屋及乌,赐杜荷襄阳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
② 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七):晋阳公主
①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
② 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公主。
③ 晋阳公主性情内敛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时,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他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仔细研究晋阳公主的劝谏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与长孙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父亲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至多只有十二岁。
④ 唐太宗擅长飞白书。公主常年跟在父亲身边,便能临写一笔以假乱真的飞白字。臣下们都无法分辨真伪。
⑤ 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李治十五岁,这在当时是男子成人之年,于是太宗下令让李治穿朝服上朝,列于朝臣之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晋阳误以为哥哥以后不能再留在宫中了,哭得哽噎不能控制。唐太宗见后也为之跟着流泪。
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不幸离世,唐太宗为此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情不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拳拳父爱令人动容。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太宗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八):新城公主
①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
② 贞观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许配给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未来的郑国公)。
③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衡山将出降长孙诠,太宗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
④ 根据墓志,贞观23年2月,太宗筹备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预感大限将至,不愿女儿为自己守孝三年耽误青春。不幸的是由于公主的婚礼太过复杂,直到五月太宗去世,婚礼也没能完全完成,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出嫁,这应该是太宗的一大遗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袁绍战败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