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成功夺位为什么和朱元璋有光,只因朱元璋留下的祖训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09:55:32

朱棣成功夺位为什么和朱元璋有光,只因朱元璋留下的祖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棣皇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皇考建洪业之艰难,望陛下保洪业于永远,遥仰天门敬摅愚恳,惟陛下念之。臣又窃计奸权之党,必已蟠结深固,恐陛下未易除之伏睹。祖训有云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谨俯伏俟命惟,陛下念之念之既发书讫。

这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靖难之役时发表的檄文。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驻守北平的燕王,位高权重。当时的天子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朱棣的亲侄子。

朱棣又称永乐大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1399年,朱棣借口建文帝朱允炆身边出现奸佞之臣齐泰、黄子澄澄,从北平起兵,南下争夺皇位。建文帝的皇位名正言顺,朱棣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反叛朝廷?

那是因为朱元璋生前制定了一条祖训,本意是为了巩固朱氏王朝,没想到成为朱棣争夺皇位的利剑。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制定这一祖训?朱棣又是如何祖训篡夺建文帝的帝位?

自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分封制度导致诸王割据,对抗中央政府,威胁皇权的弊端已经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从那以后,隋、唐、宋、元朝都不再实行分封制度。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封诸侯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朱元璋最开始的想法是:中央有皇帝坐镇,直接掌管和统领,地方有藩王坐镇,协助中央管理,内外相辅,保证朱氏王朝天下万世一系。朱元璋分封诸王并没有错,当年刘邦和司马炎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朱元璋和他们犯了同样一个错误,那就是给藩王的权力过大,最后导致尾大不掉。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这只是藩王的标配,实际上,在朱元璋时期,藩王的配置远远高于这个标准。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远遁蒙古草原,但是他们对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在朱元璋分封的二十三位藩王中,就有九位驻扎北部边塞,称为“塞王”。这些“塞王”平时的职责是修建卫所、屯田、训练军队、以及进行军事部署等。

明朝藩王和以前相比,行政方面的权力被削弱,但是军事方面的权力却逐渐加强。原本藩王对王府隶属的官员有选用、升迁、罢黜的权力,后来朱元璋收回了这部分权力,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俱取自上裁”。原本藩王只对王府护卫队有统率权和指挥权,后来朱元璋不仅增加护卫队的数量,连辖区内的武将也要受藩王节制。

《明史》: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在九大“塞王”中,以晋王朱棡和燕王实力最为雄厚,晋王驻地太原,燕王驻地北平。两地均属北部边境重镇,是明朝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最前线,所以朱元璋给予他们高于其他诸侯王的地位。特别是燕王朱棣,凭借智勇双全,深得父皇器重,多次领兵出塞作战。他不仅可以节制封地内的所有军队,还可以节制其他藩王的王府护卫队和当地驻军。

明朝中后期,随着藩王逐渐长大成人,以及朱元璋年事已高,对诸王的掌控大不如前。边塞诸侯王开始利用边境军事重镇的优势,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如宁王朱权“所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皆骁勇善战。”面对藩王实力不断膨胀,朱元璋除了用祖宗家法进行劝勉和恐吓之外,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抑制措施。朱棣凭借战功卓著,在藩王中威望很高。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朱棣逐渐起了觊觎帝位之心。

1398年,朱元璋去世,早在七年前由于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朱元璋并没有从剩下诸子之中挑选继承人,而是空前绝后的把帝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是一个“诸王骄横,干弱枝强”的大明帝国。为此,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采纳谋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建议,翦除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削藩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中央,汉景帝就是因为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上书,陈述削藩的必要性:

《汉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共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决定首先对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吴国下手。汉景帝的削藩让诸侯王大为惊恐,朝廷刚决议要削藩,吴王刘濞就联合楚、齐等七国反叛中央。联军打仗“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帜,发兵进攻长安。

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年轻的汉景帝开始慌了,竟然将晁错腰斩,以换取叛军退军。没想到叛军不但不退兵,反而继续西进威胁长安。回过神来的汉景帝决心武力平定叛乱,命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不到三个月,吴楚七国叛军土崩瓦解,汉景帝一口气废了七国中的六国,仅保留楚国。

建文帝汲取汉景帝仓促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后废掉周、齐、湘、代等诸侯王。紧接着收回诸侯王对封国的统治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维护卫官听王”。

建文帝继位后一系列削藩举措,使燕王朱棣倍感不安,削藩的大刀迟早都会落到自己的头上,经过深思熟虑,朱棣决定起兵反抗。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平起兵。虽然同为“清君侧”,朱棣起兵和汉朝吴楚七国之乱最大的区别在于,朱棣是有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的。

《皇明祖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生前制定的对后世子孙的训戒,意在巩固朱明王朝。朱棣巧妙的利用朱元璋留下的祖制,把自己打造为王者之师,意在诛杀天子身边的奸佞,匡扶正义。这是朱棣的高明之处,把举兵造反包装为“行周公之事,以辅孺子”,始终不提反对朱允炆,只针对朱允炆身边的宠臣黄子澄、齐泰等。

经过四年的南征北战,燕王朱棣于1403年攻入南京,夺取帝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经历残酷的皇权斗争,最终以藩王的身份问鼎皇位,担心其他藩王效法自己。于是宣布“凡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复其旧”,恢复被建文帝废除的诸王爵位,多方安抚各地藩王,获取他们对新王朝的支持。除此之外,朱棣继续暗地里执行建文帝炆的削藩政策,比如把边塞诸王迁往内地,削减护卫军,把藩王辖区军队指挥权收回中央等。

事实证明,朱棣的削藩策略比建文帝更加缓和,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藩王的控制。基本上解决了朱元璋晚年由于藩王权力过大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朱棣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本来在和名正言顺继承帝位的建文帝相比,朱棣的劣势是相当大的。但是在个人能力方面朱棣却是碾压建文帝。朱棣在军事方面灵活多变,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在政治方面老谋深算。特别是其娴熟的政治权术,凭借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以及“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攻击建文帝违背朱元璋祖制,把自己打造成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实际上朱元璋亲手制定的《皇明祖训》,在他死后,对历代帝王的约束力不高。从建文帝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被后世皇帝推翻。这些朱氏子孙表面上口口声声说遵从祖训,背地里偷偷修改祖训,枉费了朱元璋一片苦心。

朱棣为什么却能起兵成功得到天下?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从起兵到谒陵即位,仅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他何以利用天下一角的藩王势力击败掌控天下兵马钱粮和正统名义的建文皇帝?

燕王起兵反抗朝廷的名义是“清君侧”,是“靖难”,为国家除去奸佞。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的国家的宪法,是不容更改的。诸皇子封藩建国,统帅军队,就是朱元璋在《祖训录》中定下的规矩。建文帝竟然听信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徒的谗言进行“削藩”,对诸王皇叔进行迫害,这不是违反国家宪法吗?而且很多“削藩”而栽赃诸王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比如逮捕周王的原因是周王的儿子告密周王谋反,但是其实这个告密的儿子,也就是建文帝的堂弟年方十岁,十岁儿童告密自己父亲谋反,岂不是笑话。根据《祖训录》,当朝廷出现奸佞,诸王有权起兵。那么,修改祖制就是最大的奸佞,燕王起兵有名。

朝廷却一直没有宣布燕王是谋反,燕王是罪宗。建文帝还一直告诫朝廷的将领,不要伤害朱棣本人,防止天下人说他杀叔叔。


朝廷有奸佞。其他藩王都顺从,为啥燕王要出头呢?为啥建文帝就盯上燕王了呢?因为燕王为长。朱元璋封建诸王,北方和西北的几位王爷兵权、财权都很大,称之为“塞王”。截留当地税收养兵数万,都有这些王爷节制,是朝廷最大的威胁,建文帝当然着重关照,但是当时,秦王(老二),晋王(老三)都死了,燕王(老四)就是实质的最年长的王爷,威望也最高,在诸“塞王”中就更加是建文帝的眼中钉了,催逼他也最急,于是他被迫起兵。

燕王由于年长,在朱元璋统一中国时期就开始封王建府,建立自己的班底,再经过数次北伐蒙古形成并锻炼了自己的班底、人脉。这些人都希望成为从龙功臣,而不愿意成为罪王的下属,所以死力为燕王出力。朝廷这边,经过朱元璋的清洗,明初的开国大将凋零殆尽,统兵的将领也多为勋旧的后代,未曾经历战阵,有过实战经验的也就一个李景隆,也还是朱棣的亲戚,朱棣被灭他是大功,他被朱棣打败他也是大功。

朝廷和燕王府的战争。对于其他藩王,尤其是有兵权的几位“塞王”来说,朝廷赢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燕王赢了,按照燕王的宣传,或许他们还能重新过上好日子。但摄于朝廷的正名威力和朝廷的兵马钱粮众多,在开展初期,他们是表示支持朝廷的,只是实际保持中立罢了。宁王,名为被燕王挟持,其实暗自是愿意跟随燕王的,毕竟“平分天下”的许诺是吸引人的,否则,他的宁府骑兵,怎么也是听从他的命令,燕王能挟持他一时,不能挟持他几年。谷王也不能为燕王打开南京城门。

在百官看来,这场战争是朱家内部的夺位之战,和官员的操守本无太多关系,官员忠于朱姓皇帝就可以了。虽然朝廷上有很多诸如方孝孺的大臣选择为朝廷殉葬,但是大面上,投降燕王的更多。

燕王先去拜谒明孝陵,也是争取天下人的一种姿态,我捍卫宪法,无愧于太祖皇帝。百姓看到这些,官员们又都竞相归顺,有怎会过于执着跟随建文皇帝。

总之,燕王是摆平了名义、有班底、有能力、有给予了实际的恩惠。做的是“有里子、有面子”。所以,篡权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朱棣那么有才华,为何朱元璋没有传位给他?

看明朝的历史,一直有一个天大的疑问,四皇子朱棣才华横溢,久经沙场,颇有治国之才。就连朱元璋自己都说在他的26个皇子中,只有四皇子朱棣的性格最像他。那么朱元璋聪明一世,为什么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他的孙子朱允_呢?如果传给了朱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后来我们都知道他还是立了朱允_,朱标的次子,为何没有立四子朱棣呢?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何宁愿选一个平庸的孙子朱允_继位,也不愿意给最优秀的儿子朱棣呢?这其实很简单,有三个原因。

怪就怪在这个嫡长子继承制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皇太子去世后,一般会改立皇太子的儿子为继承人,而不是另立皇子。就算要另立皇子,也要顺位排下来,怎么也轮不到排行老四的朱棣。

其二朱元璋熟知朱棣的为人品行。虽然朱棣是朱元璋的几个孩子里和他最像的,也具有雄才大略。但是朱元璋看出了朱棣有暴虐之心,权力欲望与杀机太重。朱元璋建国后先后杀了大批权臣,其中胡惟庸和蓝玉案使得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而坐稳天下和他打天下时是不一样的。所以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和他自己一样,而是宽厚仁慈的。

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朱棣的出身不好,不是朱元璋最倚重信任的马皇后生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妃子生的。这对笃信立嫡立长的朱元璋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朱元璋给后代的祖训就是要立嫡立长,保持王朝的稳定传承。而如果自己不遵守,那么这个制度就没办法执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