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仁宗诚孝张皇后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张氏,《明史》中并未记载她的名字,史称仁宗诚孝张皇后。
张氏是朱元璋时期指挥使张麒的女儿,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燕王世子朱高炽娶为世子妃。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朱高炽成了大明的太子,张氏也由原来的世子妃成了太子妃。
跟着丈夫朱高炽苦熬二十多年,张氏终于登上皇后宝座,母仪天下。
朱高炽画像
与朱高炽夫妻感情和睦
张氏与朱高炽感情很和睦,为朱高炽生育了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三个儿子,其中朱瞻基既是朱高炽长子,又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孙,深得成祖朱棣的喜爱,所以在朱高炽还做太子时,朱瞻基就被爷爷朱棣封为了皇太孙,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体请参考笔者文章:《历史上11个皇太孙都是谁?最出色的是朱瞻基么?》)
朱高炽做太子时,很是过了一段朝不保夕的日子,作为太子妃的张氏,坚定地支持着丈夫。
对内她教导出了一位才华横溢、英武神纵的儿子,对外她把皇宫内廷、太子府内务处理得紧紧有条,深得公公朱棣之心,为丈夫最终保住储位做下不小的贡献。
朱高炽登基后,由于身体不好,所以很多政务张氏都曾参与,史料记载张氏“内外政事,莫不周知”。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皇后,还是一位对国家极有裨益的领导者。
张皇后画像
母慈子孝的典范
洪熙元年,在位还不到八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在宣宗执政的10年里,许多军国大事都受命于皇太后张氏。
明宣宗与母亲是历史上有名的母慈子孝,《明史》记载,宣德三年,张太后游西苑,宣宗亲自为母亲扶车;宣德四年张太后拜谒祖陵,宣宗更是骑马跨箭在队伍内做前导,到了河桥,宣宗下马再次为母亲扶车……宣宗所为全是民间大孝子的做法,一个皇帝如此恭敬,真是难得。
张太后对儿子也是百般疼爱,并时常劝诫宣宗要重视百姓、善待大臣。
大明第一位摄政的太皇太后
宣德九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太皇太后张氏白发人送黑发人,无限伤悲,但在这样关头,她还是坚强地撑起了大明江山。
由于太子朱祁镇当时才9岁,所以许多人认为太皇太后会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朱瞻墡为帝,太皇太后亲自到朝堂上指着朱祁镇对大臣们说“这就是新天子啊”。皇位已定,朝堂上的流言方才平息。
在之后的七年中,张太皇太后作为明朝第一位摄政的女性,站到了台前。
张太皇太后重用三杨、张辅等贤臣,在正统七年之前把大明治理的物阜民丰、一派熙然之象。
就是这样一位给了大明王朝八年盛世的张氏,不知跟编剧有什么仇恨,在《大明风华》中被演绎成了女主孙若微的对立面:太皇太后与皇太后不和;太皇太后为一己私利任用弟弟为官铸成大错;太皇太后毫无治国理念,诚一家居妇人……
电视剧可以这么演,但读者们千万不能这么信,否则不仅张氏,连仁宗、宣宗、英宗皇帝恐怕都不能安然啦……
在明朝前期,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原因大多是来自朱元璋和马皇后以身劝教,让后世子女甚至儿媳都深受影响,她们大多以仁义著称。下面要介绍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媳张氏,她是徐皇后看重的女子,特地许配给皇子朱高炽做了妻子。
张氏虽然不是出生名门,但她的才情和善良孝顺打动了徐皇后,这才破格召她入宫,刚好这张氏和朱高炽情投意合,没多久就怀孕了,正当她快要生产时,明成祖做了一个梦,梦里只见太祖朱元璋亲授大圭一个,上面刻着‘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正当他醒来时就听到媳妇生了嫡长子,又想到刚刚做的梦,立刻欣喜去抱孙子了,这日后更是宠爱了得。
其实这朱高炽当上皇帝还多亏了张皇后和儿子朱瞻基,因为朱棣十分喜爱这个孝顺的媳妇和聪慧的皇孙,基于这些原因才每废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原来他生来就体型肥胖,不善骑射,和汉王相比,朱棣就觉得他更像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在性格上,朱高炽善良温厚,待人友善,不似其他皇子嫉妒心那么重。正因为这一点徐皇后才力劝立他为皇太子。
当上皇帝才十个月的朱高炽不幸去世了,这和他长期以来宵衣旰食分不开,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去世了,也在这一年朱棣也去世了,这下子留下张氏孤儿寡母和那些权倾朝野的皇叔们作斗争了。
聪明勇敢的张氏起初不愿参政,可是想到当初马皇后尽心辅佐皇帝,不愿祖宗大业断送在自己手里,于是就努力做到辅政而不乱政。
为了解决这场危机,她继续任用先帝留下的贤臣,大小事务经过自己之手,强有力的措施平息了战乱。
儿子朱瞻基深受父辈影响,也立志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据说他十分孝敬母亲,各地贡献的贡品必先亲自呈送给太后;每当张皇后去祭祀出行皇宫,他必定亲自跟随,听从母亲教导,要体察民情和爱护百姓。在张太后的影响下儿子朱瞻基做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然而好皇帝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年纪轻轻的朱瞻基就去世了。
然而皇家是不会考虑这位刚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痛苦的,而是迫使她做出决策。大臣和外界都在猜测她是否另立其他亲王时,她含泪指着才九岁的孙子说这就是你们的皇帝。
大臣劝她垂帘听政,她拒绝了,而是提倡将政务大事交给内阁处理,只需要告知一下自己就好了,这样也避免自己偏好而做了错误决定。这皇帝年纪太小了,而他之外的外戚们太强大了,所以在她生前就不停劝解她的兄弟们要以身作则,不可做出出格的事情,如若不依从,按大明律法处置。
说完这些皇宫之外的事情,就得说说皇宫内的事情,小皇帝还小容易亲信宦官谗言误了大计,所以当她听闻有此事时,立刻惩罚了这犯事的太监,所以这些太监们在张氏还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动静。
这皇帝长大了就要娶亲,可他并不喜欢原配郭氏,以她没有子嗣就废了她,立了宠爱的孙贵妃,但慈爱的张氏觉得郭氏并无过错,在宴会时仍然给郭氏以孙皇后的礼遇待之,可见张氏是多么的宅心仁厚。
让我大受感动的是张氏在快要去世时,仍然在听大臣汇报,这位大臣说第一件事情时张氏还有气力回言语,说第二件事情时只有点头的力气了,第三件事还没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她死后群臣相哭送,和明仁宗一起合葬,死后谥号为诚孝皇后。读完她的传记,让我不禁佩服,一人辅助了三代帝王,而且是尽心尽力,用鞠躬尽瘁来形容她的一生真是恰到好处。
有德行的人必定会感召心中存有善心的人,马皇后、徐皇后、张皇后她们就是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不得不佩服明初三人的功绩,世人都喜欢称颂男子的功绩,在我看来是不应该的,他们忽略了伟大男人背后默默付出的坚强女人。
明代第四位皇帝的皇后张氏是河南永城人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1395)嫁给十七岁的朱高炽(永乐皇帝长子),旋即被册封为燕世子妃。朱高炽生性仁孝,喜爱诗词,可是身体肥硕,腰腹径数围,不善骑射,因此常使永乐皇帝不高兴。恰好永乐的次子朱高煦身高体壮,而且在靖难内战中,有几次杰出的表现,于是永乐曾经有立朱高煦为皇储的念头。
幸好张氏在结婚不到三年就替朱高炽生下了一位永乐最宠爱的长孙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后来张氏又生了越王朱瞻墉与襄王朱瞻墡。
1404年夏天,虽然永乐立了朱高炽为东宫太子,不过朱高煦依然野心勃勃,经常在背后中伤他的长兄。每当东宫濒临危机、悒悒不乐时,操妇道至谨的张氏一定会以历史故事为譬喻,来宽慰她的丈夫,而且勉以孝谨,亲自替朱高炽调理每日餐食,希望能帮他减肥。
1424年8月12日,在榆木川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的永乐帝,召唤英国公张辅到皇帝行营帐篷,起草遗诏说:“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
可是朱高炽即位(洪熙仁宗皇帝)不到八个月,却因体胖多病,也晏驾归天(1425年5月29日)。
当了寡妇的皇后张氏,虽然中外政事莫不周知,还是得出让皇后的位子给她的媳妇胡氏,而依传统当上了皇太后。不过以后的日子,张皇太后还是日夜担心她的儿子朱瞻基,深怕这位二十六岁的新皇帝还不能稳如泰山地继承朱氏帝业。
1426年9月初,眼见他的父亲(朱棣)与长兄(朱高炽)都已驾崩,朱高煦终于公开挑战他的侄子朱瞻基。这时皇太后张氏仰仗有德行、有才干又老成干练的杨士奇、杨溥、杨荣(均以大臣兼内阁大学士的“三杨”)与吏部尚书蹇义,来对付高煦。仅仅三个星期的行动之后,从1426年8月28日到9月17日,朱高煦的叛变就被平定。朱高煦和他的儿子被贬为庶人,从此监禁在北京的西安门里一直到过世。
朱高煦事件之后,海内宁泰,朱氏诸王的权力再次被大幅削减,从此只能向中央政府支领俸禄,明朝宫廷的气氛也自然变得比较安详平静。
在整个明朝历史中,宣德皇帝在位的十年(1425——1435)算是天下归心、最好的太平盛世;在很多方面,的确要归功于这位“女中尧舜”皇太后张氏的知人善任与辨别邪正。
宣德在位第三年(1428),皇太后游西苑,宣德跟皇后、皇妃都一齐奉陪到万寿山赏景野宴。第二年的清明节,皇太后因笃念祖宗功德,要求亲自到天寿山谒拜永乐皇帝与洪熙皇帝(长陵与献陵),并扫墓。当皇帝的朱瞻基马上答允,并以五军严备供具,浩荡地陪他母亲出紫禁城,一直到清同桥,亲自扶辇皇太后过桥后,才高呼万岁地分手道别。沿途中,居民夹道迎拜,皇太后随性吃蔬食野味,并赐钞币。回到内宫之后,皇太后还命她儿子宣德皇帝作《赏春赋》,叙述她途中所看到的景物及农家作业之状况。
可是才三十六岁的宣德帝在1435年1月31日(春节过后的第三天),突然驾崩于乾清宫,留下才只有八岁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是为英宗正统皇帝。
这时有些献媚的大臣奏请太后,垂帘视事。张氏顾及明朝祖宗家法,没有同意,但愿意担任正统皇帝的监护人。
以后凡事委用三杨票拟,虽然如此,重要的政策及诏令仍然必先由太皇太后首肯,然后才能全部交给内阁议决。同时为了驾驭外戚,张氏正式以书信告诫她的哥哥(当时是彭城伯兼任都督)要循礼法、修恭俭,不能干预政事,而且每个月只能在初一跟十五进朝问安。除此以外,太皇太后张氏还下令要求子孙认真读书求学,日夜勤恪敬事,凡宫中一切玩好以及不急之务,全部罢禁。
虽然太皇太后要求她的子孙相当严厉,要他们行仁政、秉忠勤,可是长得很奇异、又是幼冲的正统皇帝,还是整天跟着他最宠幸的太监王振玩耍。
据《明实录》记载,1437年元宵节期间,太皇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元老级的重臣人朝,在五人面前,命令王振俯伏阶下。这时太皇太后左右的女官杂佩刀剑,仪卫森然,用尖锐的剑刃加压在王振的颈子上。五十六岁的太皇太后张氏当场向坐在她西侧的正统皇帝说,以后的国家大事,如果没有这五位先朝简任重臣赞成的话,绝对不可实施。同时声色俱厉地斥责王振,如果阉人宦官敢干预朝政的话,都一律要格杀不留。
这次戏剧性威吓王振的五年又十个月之后,太皇太后张氏崩逝,跟她的丈夫朱高炽(即正统皇帝的祖父)合葬于献陵。不久被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然而等到三杨及一些前朝重臣一一凋零去世之后,正统皇帝就擢升他的“老师”王振为明朝宦官系统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太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