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秦国在攻打赵国之时,其他五国为何不支援赵国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09:09:11

长平之战秦国在攻打赵国之时,其他五国为何不支援赵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春秋赵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是离不开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国更是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而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闻名天下的战役,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其中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更是成为战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而这场战役更是让两国的军事统帅白起跟赵括流传千年。

不过,了解过这场战役的人都知道,长平之战从冯亭带着上党投降赵国开始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一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也就是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在这三年里,其余五国居然没有一个国家对赵国施以援手,导致赵国全盘皆输,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那么诸侯们为什么不来救助赵国呢?

两国外交水平的差距

战国时期天下的形式就是:谁强大,大家联合起来打压那个强大的国家。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称霸天下,但是很快就被周围人打服了。后来齐国吞并宋国,也是不可一世,很快就被五国联军打得差点灭国。等到长平之战的时候,齐国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那么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最有可能援助赵国的就是楚国跟魏国了。楚国一直受秦国欺负,在秦国的进攻下,丢失了大量土地,楚怀王也死在秦国。所以楚国与秦国是有着血海深仇,秦国跟赵国打起来,楚国肯定要出兵的,但是楚国现在出了状况了,就是长平之战开打的这一年,楚国上一任领导楚顷襄王刚刚去世,新的国君楚考烈王才从秦国逃回来继承王位,楚考烈王还完全没有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这个时候秦国不派兵打楚国就算谢天谢地了,哪有精力出兵援助赵国。

那剩下的一个可以援助赵国的就是魏国了,但是秦国很快做出了相应的措施,秦国为了拉拢魏国,主张将韩国的桓雍割让给魏国,桓雍是韩魏交界之要道,也是水上通道,得桓雍,就可以引荥泽水淹魏都大梁。秦国这样的举动让魏国犹豫不决,而让魏国放弃出兵,则是赵孝成王错误的决定。

长平之战刚刚打响的时候,赵国跟秦国的数次交锋中,都以廉颇大败而告终。面对赵军初战失利,赵孝成王就跟楼昌、虞卿等大臣商议对策,楼昌认为先带着重金跟秦国议和,再作其他的打算。而虞卿则认为与其把礼物送给秦国,不如带着财宝去魏国跟楚国谋求帮助。如果赵王听从了虞卿的建议,只要派人去了魏国跟楚国,不管谈没谈成,秦国都会有所顾忌。

但是赵孝成王偏偏就是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人去秦国议和。秦昭襄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把两国的议和仪式搞得十分隆重,其余国家的密探自然都知道了赵国跟秦国议和的事情。那么既然赵国都不想跟秦国打了,那其他国家出兵的理由是什么?让秦国跟赵国打吗?

诸侯更愿意坐山观虎斗

自从“五国伐齐”发生后,齐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入流的国家,天下还比较强大的国家就属于秦国跟赵国了。秦国胜,则秦国独步天下,反正就是赵国独步天下。都说秦国是虎狼之国,那赵国也绝非善茬,在五国伐齐的过程中,经过赵武灵王改良的骑兵,让天下人看到了赵国的武力值。

所以长平之战结束,如果是赵国赢了,各个国家可以联合起来攻打赵国。秦国赢了,各国可以继续合纵对付秦国。如果赵国跟秦国斗得两败俱伤,更是诸侯们愿意看到的局面。到时候,大家再继续,谁能统一天下,都是一个未知数。可是让诸侯们没有想到的是,赵国败得太惨,家底都输得精光。

所以在无援助的情况,赵国大败,并且元气大伤,从此山东六国,再没有一个国家能遏制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了。

历史上长平之战的时候 为什么没人救赵国?

战国末期,最精彩的最重要的莫过于秦国的统一之战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终于将六国一点一点吞噬殆尽。而这段时期之内,秦国对赵国的长平之战,也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在民间传闻当中,白起更是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这件事情可信度还真不好说,不过在赵国战败之前,为什么其余五国的人都没来救赵国?

赵括率领赵军主力被白起围困长达46天,这期间为何其余五国和赵国都不派兵救援呢?两个原因,一方面由于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导致赵国陷入了“五国不救”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秦昭襄王的正确抉择,导致赵国有心救援却也无能为力。

赵国初期作战不利,廉颇退守百里石长城一线,双方陷入对峙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野王郡,导致韩国上党郡成为孤悬在外的飞地。韩桓惠王于是决定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收兵。却不想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和上党百姓一起请求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建议后,封冯亭为华阳君,派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另派廉颇率军驻守航平,防备秦国进攻。

冯亭和赵国之举最终激怒秦国,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秦昭王派军攻占韩国缑氏和纶氏两地,用以震慑韩国。次年,秦昭襄王又令左庶长王纥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上党,同时进兵直逼廉颇驻守的长平,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长平之战爆发之后,赵国初期作战极为不利,在四月至七月间,一连被秦军攻破玉溪河谷、空仓岭、丹河三道防线,廉颇最终率军退至百里石长城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双方开始陷入对峙。

赵孝成王议和之举,导致赵国陷入“五国不救”之地

廉颇认为秦军粮草供给困难,日久必退,却不想秦国通过疏通渠道,可直接从水路运粮,反而比赵国更迅捷、更畅通。倒是赵国由于准备不足,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加上农事在即,一味僵持将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同时,由于赵国坚守不出,秦军在进攻不利的情况下,转而派兵骚扰赵国粮道,导致赵国雪上加霜。

在初战不利,国内压力又越来越大,廉颇又坚守不战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对策,甚至想要亲率军队与秦军决战,楼昌则认为应该派使者与秦国议和。虞卿则认为秦国有攻打灭亡赵国的决心,与其议和难以取得成效,不如派使者携带宝藏游说楚、魏两国,使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然后再去议和才能成功。但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于是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赵孝成王均为采纳。

秦国的确比较担心赵国与他国合纵抗秦,导致自己陷入腹背受敌之境,面对赵国的求和,秦国于是将计就计。在郑朱达到秦国后,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对其隆重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一方面防止各国出兵救赵,另一方面则争取时间加强军备。

当时天下,韩、魏、楚早已被秦国打怕,齐国则对赵国参与乐毅伐齐而耿耿于怀,燕国则与秦国素来交好。再加上赵孝成王的愚蠢之举,天下各国在得知秦赵已然和解的情况下,直接导致赵国陷入了“五国不帮”的窘境。

秦昭襄王举国出兵,赵国救援而不成

赵括被秦军围困后,我相信赵国肯定是派过援兵的,毕竟被围在前线的可是足足45万大军,那是赵国的举国之兵,岂有不救之理。然而就因为秦昭襄王的一个举动,导致赵国想救也是无能为力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在得知白起率兵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亲自来到河内郡,将该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派往长平,彻底断绝了赵国援军和粮草运输通道。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战胜之决心,虽说这些被征发的援军战斗力或许并不强,但赵国方面的主力也全部派往了长平前线,援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太强,再加上秦军可以构筑壁垒凭险据守,赵国援军想要冲破秦军防线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就因赵孝成王的议和之举,断绝了赵国的外部援军。而又因为秦昭襄王的征兵之举,使得国内援军无法到达战场。因此导致赵括虽然被围长达46天,却始终没有盼到援军。

三晋同气连枝,长平之战时,为何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呢?

三晋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晋国堪称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所以虽然被瓜分,但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实力依然足够强大到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三晋系出同源,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虽然有过不少纷争,甚至还时不时大打出手,但是总的来说合作和结盟多过纷争,比如五次合纵攻秦韩、赵、魏三国一次不落的参与其中;可是有一场至关重要、更需要三晋联手的大战却只有一国苦苦支撑,不见其他两国增援,这场大战就是长平之战,那么三晋同气连枝,为何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楚国连续败于秦国之手,黔中、上庸等地先后被秦国夺取,鄢郢之战白起更是攻破楚国郢都;齐国经过乐毅五国伐齐后实力一落千丈,唯独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跃居诸国之上而仅在秦国之下,在和秦国的强强对抗中也不落下风,赵国分别在阏与之战和几之战中两次击败强悍的秦军。

韩、赵、魏三国都是由晋国分出来的,地盘相互之间挨得很近,一个强大的秦国已经把它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同样一个强大的赵国也不是它们愿意看到的,如果击败秦国成为霸主的赵国对他们的威胁或许不在秦国之下,现在好不容易对韩魏两国危险最大的两大强国杠上了,一番大战下来不说两败俱伤,至少也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对韩魏两国是有利的。


第二,韩国即使想出兵也是有心无力: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成为秦国东进的既定国策,韩国恰恰就是近攻的第一个目标,所以秦国连续对韩国发动猛攻,先后夺得韩国少曲、高平、陉城、野王之地,特别是野王的失去使得韩国国土被一分为三,韩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韩惠王同意割让上党给秦国,却被上党郡守冯亭抢先一步送给了赵国,这才引得秦、赵两国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一方面韩国自顾不暇,另外一方面秦赵交战却给了韩国苟延残喘的机会,韩国不出兵救援赵国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长平之战前的前274年,秦国攻打魏国蔡、中阳等四城,赵国唇亡齿寒和魏国结盟,前273年秦国和赵魏联军大战于华阳,白起一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并攻占了魏国大片国土,所以原本魏国是最有可能出兵救援赵国的,事实上魏国一开始也是准备出兵的,不过却有两件事使得魏国犹豫不决之下终于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

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其他国为何不去救援?

唇亡齿寒的道理,当时的人肯定是知道的,各国的君主,就更不必说了。但当现实逼近的时候,大家就不会那么清醒了,除非亲眼见到棺材,否则谁会知道接下来就是自己的末日呢?至于其他国家为何不去救援,原因有二:一是交通和通信限制,来不及救援;二是赵国没有发出请求。



秦灭六国,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自然可以说六国的国君没有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可一旦身入局中,恐怕任何人的表现都很难比那些国君好。秦灭六国,那是大势,在这种大势的压迫之下,再加上秦国使的一些小诡计,就很容易让人迷失进去,从而忘掉唇亡齿寒的道理,或者觉得“唇亡”得还不够厉害。



长平之战,就是如此,秦军得胜之后,并没有趁势去攻下赵国,这就会给其他的国家留下“唇亡得不够”的印象。事后尚且如此,赵括被围困之时,情况就更是这般了,因为上党一地,本来就不是赵国的,这样的“唇亡”,其他的国家当然会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就算五国的国君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不会贸然发兵相救的。



而且以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来看,就算想救,也来不及,等到援军赶到,赵括早就被打败了,这一点,当时身居高位之人,肯定都是看清楚了的。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原因让其他国家没有理由出兵相救,那就是赵国没有发出请求,既然连救援都没有,其他的国家倘若出手,岂非违背了国际准则?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采取行动呢?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几乎可以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一次灭国的战争,虽然秦国最后没有灭掉赵国,但赵国已然是苟延残喘之势,不可能再与秦国去争斗了,那么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之战当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秦国的实力也可以说是被大大的削减了,为什么其他的那五国没有趁机来消灭秦国呢?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的了解一些历史,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虽说秦国的实力已经受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秦国依然可以说是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剩下的五国之中魏国与韩国在常平之战以前就已经遭受到了秦国的进攻,并且两国实力大减就算是看到了秦国,现在内部虚弱也根本没有能力再去攻打秦国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国时期,秦国一直采用着远交近攻的战略,在这5个国家当中有两个国家可以说是与秦国有结盟的关系,那么这两个国家也不会轻易的放弃这种结盟,去攻打秦国这也就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

5个国家当中唯一剩下的燕国还可以说是与其有着一战之力,但是燕国在这个时候却不会攻打秦国,因为燕国与赵国可以说是世仇并且要攻打秦国,势必要经过赵国的属地,赵国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也就让秦国捡了一个大便宜,其实历史上的事说来就是一种巧合,加上另一种巧合,造成了当时史实的发生,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得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后没有遭到任何的灭顶之灾,也许秦国就真的不会统一六国但是历史永远不可能假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2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