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穆彰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的一天,年迈的乾隆帝平生最后一次到木兰围场,举行围猎,乾隆的众多皇子皇孙也陪同而来。在一次出猎中,年仅10岁的皇孙旻宁手持弓箭,一箭射中一只梅花鹿,乾隆帝非常高兴,对这个皇孙大加赞赏,并当场赏赐他黄马褂和顶戴花翎。
嘉庆十八年九月的一天,天理教在京城举行农民起义,一路人马甚至手持刀枪杀入紫禁城。由于变起仓促,大清朝开国数百年来从未有人敢光天化日攻打紫禁城,宫中的侍卫宦官乱作一团。几个义军一直冲到养心殿院外,试图爬上墙头跳入院中。还是这个皇太子旻宁,临危不乱,沉着镇定,端起鸟铳一枪一个,当场打死两个义军,其余人落荒而逃,旻宁的胆识让人啧啧称赞。
一切迹象都证实,这个旻宁是大清皇室的后起之秀,未来可期,他若当上清朝皇帝,很可能像康熙乾隆等人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训再度发挥作用,旻宁日后成为道光皇帝,他在位期间,却使得清朝接连遭遇鸦片战争失败等重挫,带着清朝一头扎进毁灭的深渊。
道光帝之所以从一个英明果决、锐意图强的青年才俊,变成一个昏聩糊涂的昏庸之君,与他的低劣不堪的用人之道有着很大关系。道光在位期间,最为赏识的大臣名叫穆彰阿。正是在道光手下,穆彰阿从一个户部侍郎平步青云,一路高升,历任内务府总管大臣、漕运总督、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要职,掌控清朝大权二十余年,是道光手下首屈一指的权臣。
而这个穆彰阿是一个怎样的人?咸丰帝对此人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倾排异己,深堪痛恨”。鸦片战争前后,道光帝有意重用赤胆忠心、才干卓异的林则徐,穆彰阿却嫉贤妒能,生怕林则徐将来会超过他,百般排挤倾轧,谗言诬告,无所不用其极,导致林则徐丢官罢职,被发配边疆。可以说,穆彰阿正是陷害林则徐的元凶。
但离奇的是,另一位清朝名臣曾国藩,对一生都对这位穆彰阿感激不尽。穆彰阿被咸丰帝撤职罢免后,门庭冷落车马稀,曾国藩还一直前去探望。穆彰阿死后,曾国藩对穆彰阿的儿子多方照料,看上去交情匪浅。一身正气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和这个人人痛恨的奸臣扯上关系?
原来,在曾国藩的发迹之路上,穆彰阿曾经帮过他的大忙,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的贵人。《眉庐丛话》记载,曾国藩最初任职翰林时,籍籍无名,多方奔走于权臣穆彰阿门下,希望得到他的提携关照。穆彰阿拿人钱财替人出力,于是经常在道光面前念叨曾国藩,说“曾某遇事留心,可大用”。
穆彰阿的话起了作用,有一天,道光传旨召曾国藩入宫。入宫之后,宦官把他带入一间偏殿,殿内墙上悬挂很多字画,让他在此等候。曾国藩一直等到午时,宦官才来告诉他,皇帝有事不来了,让他明天再来。
曾国藩一头雾水,去找穆彰阿请教。穆彰阿沉吟良久,问曾国藩:“汝见壁间所悬字幅否?”,曾国藩说没留心看。穆彰阿当即找来一个仆人,交给他400两银子,让他入宫去找一位相熟的宦官,把曾国藩日间停留的偏殿墙上的字幅内容全部抄录下来。
仆人把字幅内容带回府中后,穆彰阿才告诉曾国藩,“壁间所悬,历朝圣训也”,字幅内容都是历代清帝的遗训,道光帝让曾国藩在此久等,很可能明天会提问他圣训的内容,让曾国藩连夜把圣训都熟读牢记。
次日曾国藩再次入宫,见到道光帝。道光帝果然向曾国藩谈起祖先圣训内容,想考察他是否像穆彰阿所说的那样“遇事留心”。曾国藩早有准备,当即对答如流,深得道光赏识,这才得以来到了仕途转折点,一步步飞黄腾达。因此穆彰阿虽然人品低劣,但却是曾国藩的伯乐和知音,故此曾国藩对他感激一生。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 立者和统帅。下面是 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汉族,初名 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 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 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8 岁能读 四书、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 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 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 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 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 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1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 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 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 年 12 月 26 日) ,曾国藩出生于 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 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 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 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 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 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 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 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 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 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 居于湘乡会馆。 十年七迁 道光十八年(1838 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2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曾国藩简介,他一步一步地踏上 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朝考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 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 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7 月,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 月,补 授翰林院侍讲。12 月,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3 月,任会试同考官。5 月,升詹事府右 春坊右庶子。9 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 月,充日讲起 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大考二等,6 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 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 月,署兵部左侍 郎。次年 6 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 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 级。 组建湘军 咸丰元年(1851 年)1 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 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3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 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 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5 月,署刑部右侍郎。10 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咸丰二年(1852 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 月,充江西乡试正考 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 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 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 *** 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 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 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 月,清 *** 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 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1853 年),借着清 *** 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 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 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 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 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 5000 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 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镇压天国 咸丰四年(1854 年)2 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4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 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 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 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咸丰,率大小船舰 240 艘,水陆大军 17000 人,挥师东下。3 月,岳州战事不利。4 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 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此时,塔齐布与守备杨载福、知县彭玉麟带领陆军攻克湘潭。七 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 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10 月 14 日取武昌、汉阳, 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 兵部侍郎衔。12 月 2 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 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咸丰五年(1855 年)2 月 12 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 烧毁湘军战船 100 余艘。
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 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 造船。7 月,塔齐布卒于军营,曾国藩赶往九江,统帅他的部队。8 月,收复湖口。9 月,补授兵部右侍郎。5咸丰六年(1856 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 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 月 2 日, 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 月,曾国藩在 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咸丰七年(1857 年)2 月 20 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 籍奔丧。7 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 “思云馆”。咸丰八年(1858 年)5 月 19 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 九江。7 月 13 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十二 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咸丰九年(1859 年)11 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 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咸丰十年(1860 年)2 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 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
4 月,清廷命曾国 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 月,实授 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 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 藩督办。攻占南京 咸丰十一年(1861 年)9 月 5 日,湘军攻陷安庆。9 月 25 日,曾 国藩移住安庆。12 月 20 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 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 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6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 年)1 月 31 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 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 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 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 月,湘军攻破 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 无数曾国藩简介,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 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八 月,奏准裁撤湘军 25000 人。追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 年)1 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 17 首,编《鸣原 堂论文》。3 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 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 月 26 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 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 320 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 追踪。9 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 榜招员。10 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 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 局。12 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五年(1866 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7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 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 灭捻军。主办洋务 同治六年(1867 年)3 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5 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 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 年)4 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 月 31 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 月, 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 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天津教案 同治七年(1868 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 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 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 首杀人的 8 人,充军流放 25 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 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 46 万两银,并由崇厚派 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省馆所书楹帖 被毁,曾国藩深知其中和战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曾 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于是召来李鸿章处理案情。8回任两江 同治九年(1870 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 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年(1871 年)8 月 19 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 洋学艺折》。
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 年)2 月 27 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 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 业局,荐举刘翰清“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 舌蹇不能语。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 年 3 月 12 日) ,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 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 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 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 月 25 日,灵柩运抵长沙。7 月 19 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同治十二年(1873 年)12 月 13 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 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主要成就 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 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9“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 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 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 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 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 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 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 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 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 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 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 ……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 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 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 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10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 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 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 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 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 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 179 人中,儒生出身的 104 人, 占 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 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 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 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 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
曾 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 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 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 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 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 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 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 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 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11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 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 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 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 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 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 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 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
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 《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 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 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 神教育, *** 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 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 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 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 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 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 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 《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 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 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 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学实际上分 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 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 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 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 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 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 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 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 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 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 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13而薄。 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 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 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 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 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 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 130 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 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 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 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14
曾国藩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终于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国家的第一栋梁
清朝统治的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大清国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乱世出英雄,这时候出了一位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风云人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他文职曾任过吏部侍郎,但人们更熟悉他的是他的赫赫战功。咸丰年间,曾国藩奉命督办团练,并创立了湘军,后来又率湘军与太平军转战于武汉及沿江各地,最终攻克南京,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武英殿大学士。晚年历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死后被封为“太傅”,谥号“文正”。
老师的推荐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得到重用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恩师——时任军机大臣之职的穆彰阿。
曾国藩道光末年中进士,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深得穆彰阿的器重。穆彰阿觉得曾国藩是个人才,日后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就决定把他举荐给咸丰皇帝。这天,穆彰阿找来曾国藩,对他说:“明日上朝,我要向皇上正式推荐你,你要有所准备,把《四书》、《五经》多加背诵,皇上或许要试你的才学”。曾国藩听了受宠若惊,躬身作揖说:“多谢恩师栽培,晚生自当珍惜这个机遇,不负恩师重望”。第二天,穆彰阿上朝向咸丰皇帝保奏了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请求皇上重用。咸丰皇帝听了,问道:“你说这个曾国藩才堪重用,不知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一问倒把穆彰阿问住了,慌忙中他脱口而出“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是善于留神,有过目不忘之能”。咸丰皇帝听了也没有说什么,穆彰阿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告退。
穆彰阿回到府中,心里十分懊丧,觉得自己只说了那么两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把曾国藩的才能张扬一番,白白地将大好机会错过了。
谁知咸丰皇帝在他走后,却在一直琢磨着他那两句话,心想,这个曾国藩如果真有那样的超人之处,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理应予以重用。于是咸丰决定先试试曾国藩的才华。
几天后,咸丰皇帝命太监传旨给穆彰阿,让曾国藩初一卯时在中和殿候见。穆彰阿大喜过望,忙叫来曾国藩,把这事告诉了他,并一再叮嘱,要他好好准备,以应付皇上的测试。曾国藩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恩师美意。
曾国藩故居皇帝的特殊考题
初一这天,天还没亮,曾国藩沐浴更衣,穿戴整齐,按时来到皇宫,随太监来到中和殿。太监命他等着候见,便关上殿门走了。曾国藩环顾大殿,见殿内金碧辉煌,气氛肃穆。他不敢坐,就挺直身子站着,竖起两只耳朵谛听门外动静。可是等了很久,也没见太监前来传旨,他心里十分着急,不知道是凶是吉。后来,他站得实在太累了,就在大殿上踱步,这才发现,原来大殿四壁挂的都是大清历代皇帝的圣训。不过这时他却无心观看,心里只想着皇上为什么不召见自己?又等了很久,太监终于来了,对他说“皇上今日没空,命你明日再来”。曾国藩垂头丧气地走出皇宫,才发觉太阳当空,原来已是晌午时分了。他急忙来到穆彰阿府上,把情况禀告了恩师。穆彰阿听了,沉思良久,突然问:“你说大殿四壁挂着历代先皇的圣训,你记住了多少?”曾国藩摇摇头说:“当时我心慌意乱,只留意殿外动静,无心去细看圣训”。穆彰阿喊道:“糟了!这定是皇上要试你过目不忘的才能而刻意安排的。皇上必定会再召你,这可如何是好呢?”听恩师一说,曾国藩也很害怕,一则是怕自己失去了这次大好机会;二则是自己如果不能通过皇上的测试,怕皇上责怪老师所报不实。他连忙跪倒在地,连呼“恩师救我”。穆彰阿把他扶起来说:“让我想想办法”。就在这时,一个家丁进来禀报说:“皇宫总管太监王公公前来求见”。穆彰阿满脸不高兴地说:“就说我今日谁也不见,请他改日再来”。家丁持身刚要走,穆彰阿突然把他叫住“回来,请王公公在正厅相处”。回过头来对曾国藩说:“天助我们也。救星来了,你且回避”。穆彰阿在正厅热情接待了皇宫总管王太监,请他坐上座,这使王太监受宠若惊。主宾坐定后,王太监不好意思地说:“小的前来,为的是日前求大人为我外甥谋个知县差使的事,不知可有眉目?”穆彰阿说:“区区小事,何劳公公亲自前来,我已为你办好了,不日即可到任”。王太监十分感激,说:“大人如有事要小的效劳的,尽管吩咐”。穆彰阿说“对了,我要撰写一份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烦请公公将中和殿上所挂历代先皇的圣训抄好送来,晚上我撰写时要用,你能办得吗?”王太监笑道:“这点小事,不劳大人费心,小的这就去办”。果然,王太监在天黑前再次登门,送来了中和殿上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圣训的抄录。
穆彰阿叫来曾国藩,让他当晚必须把圣训全部背熟,并告诫说:“你的前途,全在此一举了”。曾国藩接过抄录后,回去彻夜诵读,终于把圣训都记熟了。果不出穆彰阿所料,第二天一早,太监传旨命曾国藩上殿面圣。咸丰皇帝在保和殿召见了曾国藩。咸丰皇帝问道:“昨天在中和殿上,你一定看见了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你可曾留意先皇的圣训都说了些什么?”曾国藩胸有成竹,将圣训背诵如流。咸丰皇帝又惊又喜,心想:“果真是个善于留神、过目不忘的奇才也,此人理当重用”。没过几天,咸丰皇帝降旨,将曾国藩擢升为吏部侍郎。从此,曾国藩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终于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直到一品官位。
曾国藩画像
拥兵30万
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
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曾氏王朝的机会。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多次被劝称帝
就这件事,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荃对他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大哥手里握着20万湘军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
曾国藩雕塑
曾国藩回答道:“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时往往成了仇敌。就说那个左宗棠,他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
这一番话叫曾国荃无话可说。再说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这表明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湘系势力中许多人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曾国藩寿诞,湖北巡抚胡林翼来贺,交谈间书写一纸条,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浙江巡抚左宗棠曾赠一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似”字改为“未”字,退回。
曾国藩画像
安微巡抚彭玉麟送密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太平天国覆亡后,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密谋拥戴曾国藩自立。一天夜晚,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齐集大厅,企图重演一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剧。曾国藩未等众人开口,书写出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
不仅湘系势力曾有劝进的举动,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也有人劝曾国藩自立。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交相煎迫。曾国藩曾因母丧返乡,却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曾国藩趁势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雕塑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他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可谓毁誉参半。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就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斥其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