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范蠡助帝王夺江山,功成身退后成一代巨富

众妙之门 2023-06-16 08:31:55

范蠡助帝王夺江山,功成身退后成一代巨富

你真的了解范蠡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范蠡出生于楚国,虽然身份低微,但勤奋好学,是一个很有才能之人,他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范蠡虽然是一个有才的人,但他的出身限制了他的发展,在当时的楚国,能走仕途的都是贵族后代,像范蠡这种出身也注定了他在楚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加上当时楚国统治者不怎么样,所以范蠡和文种一起到了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鲁定公十四年,吴越两国大战,在那个年代两个国家开战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吴国国王阖闾被射伤脚趾,因当时医术不发达,阖闾竟因这次战争而死,从这时开始,吴国上下仇视越国,新上任的吴王夫差更是日夜操练军队,希望能早日给父亲报仇。

勾践为了防止夫差找自己报仇,决定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规劝勾践不要在吴国悲痛之时出兵,可勾践那里听的进去,最后不出所料,勾践败了,越国面临灭顶之灾。

越国战败后,范蠡让勾践委曲求全,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答应了范蠡的要求,夫差自身也想要羞辱勾践,撤兵同意留勾践一命,不过要他到吴国为奴。

可勾践答应了,赴吴之时,勾践本是想带文种的,范蠡这时候主动请缨,说自己虽然在治理国家方面比不上文种,但在谋略上,自己还是略胜一筹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蠡和勾践夫妇一起到了吴国为奴。

初到吴国之时,夫差就想要把范蠡收入麾下,为自己所用,可范蠡拒绝了夫差的请求,换做其他君王或许会大发雷霆,甚至是杀了范蠡泄愤,不过夫差并没有如此,经过这件事后,反而更加欣赏范蠡了,甚至因为他对勾践起了恻隐之心,这也是为何后来勾践能够平安回到越国的一个原因。

为了让越国走向强盛,范蠡偷偷练兵,为了增强将士们的士气,用高额的奖金作为诱惑;为了巩固民心,范蠡劝勾践抓经济,劝农桑,继而亲民,稳定社会,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越国经济军事有了很大的提升。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打败吴国光靠这些自然是不够的,为了了解吴国内部状况,也为了磨灭夫差的意志,范蠡给夫差送了不少美女,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西施,做好这一切后,范蠡开始等待时机,准备攻吴,终于在公元前476年,他等来了机会。

公元前476年,夫差举兵北上,吴国都城只留下了一些残兵和守国的太子,此时的越国已经过二十年的准备,国富兵强,越国趁机对吴国用兵,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

夫差本也想和勾践一般,派出使者与勾践谈判,希望用自己服役来保住吴国社稷,可范蠡怎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斩草除根才可以根绝后患,勾践听了范蠡的建议后拒绝了夫差,夫差在姑苏台自尽。

越王勾践能重回越国,成功灭吴,范蠡文种两人功不可没,按理来说论功行赏两人肯定是可以封侯拜相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范蠡选择跑了,逃离越国,经过三次迁移,并改名换姓,勾践都无法找到他。

很多人对范蠡这种做法完全不能理解,直到后来文种死于非命,大家才明白范蠡的聪明之处。远离朝政后的范蠡做起了生意,没想到他不仅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也非常有经商头脑,没过几年便成了巨富,自号陶朱公。

司马迁曾这样评价过范蠡,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宋朝的黄震也说了,

“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也能看出范蠡的大智慧,也正是因为他的智慧,才让他成了为数不多有好下场的谋臣。

功成身退形容的是什么人

形容功业成就后,就退休归隐的人。

功成身退该成语最早出现在《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成语寓意——

俗话说:“有功而能谦者豫,有才而恃显者辱。”懂得韬光养晦,是一种处世智慧。功成身退之人的做法是保全之术,越是富贵越要保持低调,与人为善,让整个社会都接纳和爱戴,这样才能够保全富贵荣誉和身家性命。一个人如果位高权重还仗势凌人的话, 自然会引来祸端。这种人通常是一朝得势便得意忘形,仁义尽丧,专权纳贿,肆意骄横,嚣张跋扈,一时间炙手可热,最后是人怒天怨,身败名裂,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物实例——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早年因不满楚国的黑暗,在越王勾践穷途末路的时候,投奔越国。他向勾践说出了“吴必败,越必兴”的断言,谏言越王屈身吴国,等待时机。范蠡被封为上大夫后,陪着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辅助勾践二十年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和文种都立有大功,范蠡懂得这个道理,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文种则贪恋权位,对时局认识不足,结果落得饮剑身亡。由此可见,急流勇退,不失为英雄。?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居住,耕作捕鱼,很快就积累千万家产,但他都分给乡里,齐王听说他后,让他当齐国相国,他当了三年后说:“一介布衣,身居高位,不是吉兆,于是再辞官归隐”,之后范蠡来到宋国陶邑,在这里经商,没过几年又成为巨富,成为陶朱公。后人尊称范蠡为“商圣”。

子贡和范蠡两人见过面吗?在何时?对他们两人的人生有何影响?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又叫端木赐,出生于商人世家,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学会了经商。后来,跟随孔子学习,将儒家和商道相结合,终成一代儒商,被后世人称之为儒商之祖。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更是了得,与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成功逆袭,灭吴国,称霸华夏东方。而后功成身退,从事商业,终成巨富,后世人称之为陶朱公,称别人有钱时就会说他有陶朱之富。

从这两人的年岁来看,子贡和范蠡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范蠡要比子贡大上十六岁。在一次中原大地的巨大变动中,两个商业巨子见过一面。

事情要从齐国的权臣田常说起。

田常想要叛乱,但齐国中还有一部分士大夫拥护齐国王室,于是田常就想转移他们的势力去攻打鲁国。

子贡的老师孔子是鲁国人,子贡虽然是卫国人,但也可以算是半个鲁国人。于是,他就不干了,你们凭什么来攻打鲁国,鲁国招你惹你了,看我们是软柿子,就想捏一捏吗?

经过孔子的同意,子贡去齐国忽悠田常去了。见到田常,子贡开门见山,说道:“您让大臣们去攻打鲁国是个错误的决定。您看,鲁国是如此的弱小,大臣们攻打鲁国必定会胜利。他们得胜归来后,会分走您手中的权力,您的叛乱还能成功吗?您还有好日子过吗?”

田常一听,有道理啊,就问子贡该怎么办。

子贡微微一笑道:“您应该去攻打强大的吴国。”

田常一头雾水,“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胜利,不打鲁国就算了,为何要攻打强大的吴国,这不是让我树立起一个新的敌人吗?”

子贡耐心地和田常解释:“您现在的难处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只有外派打仗的大臣们打了败仗,您才能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力,只有这样,您的抱负才能够实现。“

田常被子贡说服,但这里有个难处,他已经派兵攻打鲁国,如果突然转头去攻打吴国,会让其他大臣们起疑心。

子贡拍了拍心口表示他愿意去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支援鲁国。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派他南下出使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面见夫差,“吴王,您听说了吗?齐国正在攻打鲁国,为的是和吴国争锋,如果真让他攻下了鲁国,赐真替您感到危险。”

夫差:“那该怎么办呢?我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攻打齐国,毕竟他没有惹到我。“

子贡:“赐听说勇敢且仁慈的人会去帮助弱小的人,想必国家也一样。强大的吴国如果可以帮助弱小的鲁国,您的名声一定会变得很好。并且,您讨伐强暴的齐国后,还可以以武力镇服晋国,这样您可以获得很大利益,还可以像齐桓公他们那样称霸中原。”

夫差被子贡说动,但吴国的南方还有一个忧患越国存在在,夫差表示让他灭了越国后再去帮助鲁国,防止越国偷家。

子贡道:“吴王,您这样做就有些欠妥了,越国同鲁国一般弱小,您现在去攻打他,和齐国的做法有什么区别?这样对您的名声不好。要不赐去越国帮您说服越王,让他出兵帮您,这样他国内军事力量空虚,就没有实力来偷您家。”

夫差听了特别高兴,兴高采烈地让子贡去了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勾践亲自来接他。

“大夫怎么会到我这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啊?”勾践这时还没有灭掉吴国,为人暂时还是谦卑有礼的。

子贡道:“赐前些日子劝说夫差攻打齐国救鲁国,但他担心你们会偷家,所以要先来攻打你们。如果他真的行动了,你们就危险了,还好赐劝住了他。”

勾践听后,擦了一把冷汗,“勾践在这里多谢大夫,我其实是想和夫差同归于尽,以报当年受到的耻辱。但吴越两国实力差距太大,我只好忍着,现在看到了大夫,我仿佛看到了希望。请大夫教教我该如何行事。”

子贡道:“别担心,夫差现在被胜利迷住了双眼,吴国上下都在穷兵黩武,百姓怨声载道,贤臣被王害死,他们离灭亡不远了。您现在只要给出令吴王心动的利益,他必定会去攻打齐国。如果他失败了,对越国自然是好的,如果胜利了,夫差必定会逼近晋国,赐去面见晋国国君,让他去攻打吴国。您可以趁机偷家,吴国必败。”

勾践听完,如同久旱逢甘霖,差点就喊爸爸了。他让子贡好好休息,第二天再商量具体事宜。

勾践会见子贡,身边还跟着一个人,他是范蠡。此时范蠡已是勾践的得力助手,见到子贡后,范蠡心中打起了小九九。

范蠡的师父叫计然,计然传授给范蠡灭吴七计,并告诫他:“越王勾践是个白眼狼,他成功灭亡吴国后,你和文种都会被他杀死,所以,你要想想,帮助勾践复兴越国后,该何去何从。”

计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范蠡对他非常佩服,他的话范蠡自然言听计从。看到子贡后,范蠡就有了想法:“眼看着越国即将成功,我也应该功成身退,子贡这家伙儿很有钱,日子过得不错,我说不定可以和他交流交流。”

于是,到了稍微晚一点的时间,范蠡自己一人过来见子贡。子贡也听说过范蠡,两人进行了一番很好的问候,就开始正式谈话。

子贡问道:“范大夫此番前来有何指教?”

范蠡对子贡的为人有些了解,就直言不讳道:“越国复兴后,蠡就要功成身退了。只是不知道将来可以干些什么?看到端木大夫后,蠡有了一个想法,所以特地过来请教。”

子贡恍然,“原来是这样,范大夫不用客气,想问什么您就问,赐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范蠡道:“蠡的师父刚好传授过蠡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所以蠡对于商道颇感兴趣,想请端木大夫解惑。”

于是,现在在商业上颇有成就的子贡就开始给范蠡讲该如何经商。总之就是一些如何维持渠道,怎样诚信经营,哪里的商品买到哪去的获利更大,等等不一而足。

范蠡:“听君一席话,如读十年书,多谢端木大夫解惑。”

子贡摆了摆手道:“不用客气,刚好赐也有一些问题想要问问范大夫。”

范蠡:“哦,说来听听,蠡也一定倾囊相授。”

子贡:“见到范大夫的风采,赐突然也对政治感起了兴趣,想向范大夫请教一番。”

接下来就是范蠡的表演,给子贡说了一番什么是政治。

这次交流一直持续到大半夜才结束,该回家的回家,该睡觉的睡觉。

第二天,子贡前往越王宫,与勾践和群臣商量了一番事宜,就出发吴国。夫差见到子贡成功归来,很是高兴,热情地招待了他。五天后,文种过来交接物资,并表示勾践愿意和吴王一起出征齐国。子贡在夫差面前替勾践说话,于是夫差谢绝了勾践的请求。

再接着,子贡前往晋国,劝说晋国国君到时候攻打吴国。最后,子贡成功地回到了鲁国,找孔子交任务去了。

这一次,子贡的一番合纵连横不仅仅改变了春秋局势,还成为了范蠡商业的引路人。并且自己也对政治有了兴趣,如果能像范蠡一般,扶持一个弱小的国家战胜一个强大的国家,那成就感爆棚啊!

此后,越国将吴国灭亡,范蠡功成身退,在陶邑这个天下中心的地方定居,开始了他商业上的辉煌。子贡则是离开了孔子,并表示要出仕当官,鲁国和卫国国君听闻后,先后聘请了他。先成为鲁国丞相,后面觉得鲁国不行,于是回到自己的国家任职。

范蠡和子贡的这次世纪大会面,改变了春秋中华大地上的局势,同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商业首富陶朱公。可惜的是,子贡的政治道路不太好走,鲁国和卫国的国君没有太大的志向,子贡扶不起来。不过,这次他们见面擦出来的火花还是挺大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