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对刘邦和曹操的评价,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刘邦和曹操,若说有什么相似点,同样崛起于乱世算一个。一个开创汉朝基业,另一个终结汉朝天下(指曹丕代汉),也算一个联系。俩人相差四百多年,同为君主,用过的手段也有相似点。
刘邦、曹操这类人物,或称英雄,或称枭雄,但能让一票兄弟跟着打天下,自身本就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多少都会笼络人心,只是有人更高明罢了。
高明不是指手段,而是对于时机的把握。笼络人心无非靠三样:分配利益、降低损害、增加使命感。分配利益,一般指“跟着我干,酒肉管饱,还有官做”,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标准的利益号召。
降低损害多针对普通百姓,刘邦的“约法三章”,曹操的降低赋税,都算降低损害。至于增加使命感,指“终结乱世,还天下太平”,历史任何时候都不缺为国、为民的大豪杰。
这些手段,哪怕到了现代,仍在用。为何如此简单的手段,却屡试不爽?又为何有人依靠他成就帝王基业,有的却败了?我们从刘邦、曹操都做过的一件事来聊聊。
刘邦一统天下后,为一件事心烦。按说成了天下之主,刘邦该高兴才是,可他被群臣闹得头疼。功臣集团跟着刘邦打天下,现在老刘你当了皇帝,我们做不了王,怎么也得封个侯吧。
封侯简单,但论功却不容易,拿下几座城,击败多少人,总不能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吧,得一点点统计出来,再以功封侯。理是这个理,功臣们却不买账,谁知道你刘邦究竟怎么想的?
刘邦能先进关中,后又灭项羽,一步步走来确实不容易,并且刘邦是第一个平民皇帝。嬴政驾驭群臣,依靠秦国诸代帝王数百年的威望,加上灭六国的武功,才能慑服天下。刘邦可没这优势。
在一众功臣集团,尤其是丰沛集团眼中,刘邦不是皇帝,更有点类似“带头大哥”,敬重刘邦,却没有君臣该有的上下之别,兄弟间还分什么彼此吗?于是众人纷纷找上刘邦,吵闹着赶紧封侯。
刘邦没把这当回事,又不是不打算给,拖个几天怎么了?张良却看出其中的危机,靠武力拿下天下,功臣们都不好相与,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生出怨恨,一旦恨扎根,就要出乱子。
一天,刘邦看见众功臣聚在一起,貌似在商量着什么。刘邦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嘀嘀咕咕干嘛呢。张良假意往那边一看,扭头对刘邦说,他们在商量怎么造您的反呢。
刘邦大惊,忙问原因。张良说,还不是因为您迟迟没有封赏的缘故。张良也知道,封侯这事,一时半会儿下不来。紧接着,张良提出解决方案——刘邦最恨谁,就先给他封侯。试想,汉王连最讨厌的人都封了,其他关系近的,还怕跑了“侯爷”的身份?
刘邦最恨的人是雍齿,雍齿被封为什邡侯,并且活到汉惠帝3年,比刘邦活得久。刘邦是真恨雍齿,但既然已经封对方为侯,表示原谅对方,那就是真原谅,过去的事就此揭过。
原谅“仇人”这事,曹操做过不是一次两次。张绣先投降,又反叛,杀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就连曹操都差点没挺过去。后来贾诩劝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不也原谅了?
曹操原谅张绣,不是做样子。为了安抚对方,曹操拜张绣为鹰扬将军,并让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这将军可不是虚名,后来的官渡之战,灭袁谭,张绣皆领兵出战,立下大功。
官渡之战后,曹操搜出大把的“投降袁绍的文书”,他心里不恨么?当然恨,可曹操还有大事要做,“恨”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之境。所以他一把火烧了书信,这事也算就此结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将曹操祖孙三代骂个狗血淋头,一句“各为其主”就揭过去了。我们要是被人骂,恨不得暴打对方一顿,好出口恶气。
刘邦、曹操的手段简单吗?简单却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时机。刘邦和曹操都有人,自然有七情六欲,也有“失控”的时候。例如曹操杀兖州名士边让,直接导致陈宫、张淼的反叛。但更多的时候,俩人都能控制自己情感。
韩信要挟刘邦,要做齐国假王。刘邦听说后跳脚大骂,陈平赶紧在一旁踢了他一脚,刘邦醒悟过来,改口道: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刘邦、曹操成为赢家的原因。在这个时间里,哪怕他们的感情如何厌恶、厌烦,也得做出“违心之举”,因为这事就得这么办,原谅雍齿、张绣就是如此。
曹操原谅张绣,因为他正同袁绍对峙,需要张绣这股生力军,既能增加实力,又能收买人心,两全其美。若曹操一统北方后,张绣再投降,恐怕没这么简单了。但曹操既然已经原谅张绣,哪怕后来不需要他了,也没有清算,这才是大度。
同样,换个时间段,刘邦绝不愿意封赏雍齿,不过既然已经封侯,那这事就定了,只要雍齿老实点,就不用再用事后清算那一套东西。
我们普通人,同成功人士的差别,“情绪”控制占有很大原因。刘邦、曹操成功关键不在于手段,而是对情绪的控制——能忍。或许有人问,这活着很累吧?也许吧,这是个人的选择!
刘邦:年少时不学无术,横行乡里,是一个市井无赖,但为人仗义,好结交英豪,后来当了亭长,因为押解犯人去修建长城而半路上犯人逃跑无法完成任务而成为绿林山大王,后来在一群兄弟的扶持下一步步直至成为汉高祖,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笼络人心,结交英豪.而且善于听从正确的意见,并不固持己见.为大事者不拘小节,阴谋诡计,背信弃义之事,逆境之下,亦可为之.而作为对手的项羽虽然得到后世人的同情,本人也极其英勇善战,但他个人脑袋容易发热,固持己见,不听人言.待人处事,随心所欲,时好时坏,不注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道义上处于弱势,为当时人士所不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遂败之! 刘备:少有大志,居心正直,亦好结交英豪,且极其注重笼络人心.又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但其有时处于富贵之中时,容易玩物丧志且过于注重个人私交(刘邦则不然)出兵伐吴就因为此,结果导致蜀国元气大伤,后期处于弱势. 总体来说刘备应该强于刘邦,不能一统的原因在于对手不同! 曹操为年少时亦有正气,且文武全才,扫黄巾,谋董卓,迎汉帝等举动,使其名声远播,广得民心.且其人任人唯贤,草莽之士,有才皆用!待人宽厚(关羽归降后受到的礼遇就是证明)其政治能力极强,军事谋略无一不精,故胜多负少.(惜其后期心气有变,利欲薰心,故亦不得一统) 所以说刘备之不能一统,是因为对手不同,如其对手也是项羽,则统之必然!
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 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勇谋 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 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起事之初,他以宗族 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荀攸、程昱、郭嘉等 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曹操思贤若渴,爱 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 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 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 “火烧乌巢”之计。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 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 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长坂坡恶战,他见赵云 单枪匹马,在万敌丛中如入无人之境,连杀五十余将,不但不恨,反而赞叹“真虎将也!”下令不 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对于关羽,更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 煞费苦心,但他却未能感化关羽。 当得知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知道难以阻留,便赠金 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闯关斩将,曹操不仅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 对曹操 这一义举,裴松之评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 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二)关于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寻访隐居隆中的 卧龙” 诸葛亮, 是 “ 《三国演义》 中极其精彩的一节, 也 是刘备求贤若渴的最好写照。刘备三顾茅庐可谓心诚、志坚、行实。第一次, 刘备带了礼物 与关、张齐赴隆中而扑了空。第二次, 他不顾张飞的劝阻顶风冒雨再奔隆中, 结果又扑了 空。尽管二次扑空, 刘备不仅毫无怨言, 反而决心更大了。就在他准备第三次再上隆中时, 关羽对他说, 您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份了。 刘备却认为, 春秋时齐桓公为看望一个小臣, 前 后去了五次才得见, 何况我们是去见一个有才能的人呢: 他还叮嘱张飞到了隆中千万不可 失礼。这次, 诸葛亮正在家, 但又恰在草堂睡觉。刘备就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口等候, 自己 则恭恭敬敬地拱手站在草堂台阶下, 足足等了几个时辰。 由于刘备的不懈努力, 以自己的真 情挚意打动了诸葛亮, 才使他求贤的宿愿一朝得偿。 刘备三请诸葛亮, 最大的好处当然是自 此有了经纶济世、 能军治国的人才, 而在其他方面也因此而得益甚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刘备通过三顾茅庐, 以实际行动向各个阶层以至社会作了求贤若渴、敬贤礼士的最好表示, 从而得到了四方有识之士、 英雄豪杰的景仰, 礼贤下士的声誉大振, 给创业带来了不可估量 的益处。三顾茅庐, 是刘备得成气候的成功之举。
二、曹、刘二人性格中差异之处
(一)曹操
曹操的奸雄品格和他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操有一 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他的恶德的核心, 也是他的种种恶行的根源,并且逐渐形成他性格中“奸邪诈伪阴危凶残”的一面。 小说第四回, 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 曹操谋刺董卓未逞,在被 追捕中逃到了世叔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隐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大风险,担着血海也似的干 系,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死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 尤其在明知误杀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以至 于斯!每读至此,令人发指,切齿痛恨。
(二)刘备
刘备投奔刘表时, ,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 父业。 我死之后, 贤弟可自领荆州。 ”刘备泣拜曰: “备当竭力以辅贤侄, 安敢有他意乎?” 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 说: “吾兄临终托孤于我, 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 异日死于九泉之下, 何面目复见吾兄乎?” 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 琮 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 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 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刘备在被邀入蜀的过程中,他趁驻守葭 荫关以拒张鲁之机,严禁军士,广施恩惠。后 在进军成都时,他立起免死旗,对众将兵说:“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 者放回。”他取蜀后,又广施仁政,使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天禾大成。正因为他能以仁结 民心,因此人心归之,如小说第二回中,他一到安喜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 三十回中他 治理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 此,民丰足。”
三、曹操、刘备用人之道本质区别
(一)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多年激烈的战场争斗,使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山不厌高,海 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他尽揽天下贤才的恢宏气度。为了招 揽人才,他多次发布《求贤令》 。在《求贤令》中,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 出身微贱者,如当过奴隶得伊尹,曾为罪犯得付说,就职小吏得萧何和曹参,后来都成为名 相,用以反对按出身、家世、门第任人得标准。有名声不好者,如杀妻求荣得吴起,胯下受 辱得韩信,后来成为名将,用以否定仅凭操守取人得原则。有执政者得私敌,如管仲与齐桓 公有一箭之仇,管仲兵败被囚,桓公爱其才任其相,一匡天下,用以说明任贤不避仇等等。 他明确表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说到做到,他对有“负俗之讥”得郭嘉,“简傲 少文”的杜畿大胆使用,使其“终各显名”。对投降过来的有才能的人,他不计前嫌,量才使 用,甚至委以重任。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为袁绍起草过《讨曹操檄文》 ,把曹操骂 得狗血喷头,归曹后, 被任为司空军谋祭酒。张辽、徐晃本是战俘,进曹营后不仅未被歧视, 反而因战功大获恩宠。为此,史学家曾评论:“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 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 可胜数。”
(二)刘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选人不重多,而重精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 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 他能礼贤下士, “三 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 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 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 了他的创业团队。开始了攻城掠地,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2、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充分授权也 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 请得孔明出山, 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 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当时最优秀的执行官,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桃园三结义后, 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布、 曹操、袁绍、刘表等军阀豪强,但都又相继被出卖追杀,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这使他吸取 教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的,所以就设了丞 相之岗,然后广发英雄帖,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也是他在用人方面因岗设人,适 才适所的体现。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本组合, 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 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 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 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 而不能同享乐, 或者怕功高盖主, 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 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3、留人之策 感情留人。
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 以笼络人心, 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通过“桃园三结义” 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 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 弃曹奔刘, 曹操想挖关公跳槽而未果; “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呕心沥 血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 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 此景,谁不为感动?
小结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 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 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 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 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 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 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 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刘备, 首先是一个宽厚长者, 是一个备受人民“爱戴” 的统治者, 因而他在用人方面 也表现出其王者的气度, 即求贤若渴, 知人善任。其次, 刘备之所以要这样做, 能这样做, 除了其王者气度之外, 则主要的还是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从教训中得到的启示。 刘备用人之道的核心是用人唯亲, 追求正宗嫡系, 他为义气可以不顾一切; 而曹操用人, 权谋巧伪,害了许多人才,有恃无恐。曹操专权,刘备专情。他们两个,代表了中国古代两 种不同君王的典型模式。刘备忠义精神的局限性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家族倾向。此种影响在 今天也余温隐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