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房玄龄是如何封侯拜相的房玄龄的后代现在怎么样了

众妙之门 2023-06-16 07:54:05

房玄龄是如何封侯拜相的房玄龄的后代现在怎么样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宰相房玄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等,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其光辉的英雄事迹也被历代人们所称颂不已。但在众多的英雄豪杰中,另有一类人物不被称之为名家,而是以“士”作为代称,他们就是影响历史走向的谋士。“谋士”顾名思义,其职责就是为人谋划,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将相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

在古代谋士是贵族的一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个职业很是兴旺,秦汉之后其地位依然未减,他们靠着能言善辩、出谋划策来谋生。一般来说,他们具有仕的背景,却没有官的身份,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公”排忧解难,甚至以死相报。而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创业之初,其身边就汇聚了一大批能人异士。在这其中,就有秦王府一谋士,因参与玄武门之变被拜为当朝宰相,如今其后人更是成一代功夫巨星!

此人就是唐朝初年著名贤相兼文学家的房玄龄。房玄龄出身士族之家,家门显赫,其曾祖房翼曾是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世袭北魏官职,在释褐州担任主簿;父亲房彦谦则为人好做学问,通晓《五经》,是魏、齐当地有名的学者。而正是受家风影响,房玄龄自幼便聪慧过人,善诗能文,精通儒家经典,后来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就高中进士,先后担任了羽骑尉、隰城县尉等职务。

作为隋唐时期著名的谋士,房玄龄早在弱冠之年就展现出对世事精确分析,少年时代房玄龄曾跟随父亲去京师,当时天下一统,国力强盛,人称“开皇盛世”,但他却私下对父亲讲:“上(隋文帝)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僣,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果不其然,年少的房玄龄一语成谶,仅作国二十多年大隋王朝就轰然坍塌,成为像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留守晋阳的唐国公李渊率兵入关,逐鹿中原,听闻秦王李世民攻陷渭水河畔大片土地,房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道:“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两人一见如故,唐太宗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而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随后,每平定一方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唯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

此后十多年房玄龄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而当时唐高祖李渊对房玄龄也是颇加赞赏,他对身边人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意思就是说,谋士房玄龄为人足够机敏,可堪重任。但就因房玄龄是秦王李世民的得力谋士,加之才能出众,很是遭到太子党憎恶,故而太子李建成经常在高祖李渊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房玄龄跟杜如晦一起被驱斥出秦王府。

自太原起兵以来,李唐王朝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逐渐平定各方势力,李世民也因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为天策上将,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可天下平定后,功名日盛秦王李世民却遭到太子忌惮,在朝中两兄弟政令相互冲突,甚至到了兵戎相见局面。紧要关头,李世民暗请房玄龄重回秦王府,商讨大计。而在危急时刻,谋士房玄龄立劝李世民应尽快铲除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并为他献上相应的计策。

而正是按照房玄龄谋划,李世民向其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并意图弑君夺位,唐高祖听后大为惊愕,声称明日早朝鞫问。紧接着,李世民又率亲信埋伏在玄武门内,等到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谢罪之时,遂将二人射杀,此即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政变结束后,李世民不仅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并且在不久后又迫使唐高祖退位,由此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正是因为房玄龄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事后李世民更是称赞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而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贞观元年,(房玄龄)代萧璃为中书令(唐朝首席宰相)。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作为秦王府一谋士,房玄龄因参与玄武门之变被拜为宰相,辅佐太宗,掌政务长达20年之久。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临终之际,他还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抗表进谏,请求唐太宗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同年七月,一代贤相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得知消息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而后世则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作为唐朝著名的贤相,房玄龄美名可谓流传千古,而如今其后人则成为一代功夫巨星。而此人就电影圈中人人尊敬的大哥,出道40多年仍活跃在荧幕前的功夫巨星成龙。公元2004年,成龙公开表示自己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人,祖籍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同年,他出于认祖归宗的原因,将儿子的名字改名为房祖名。

当年成龙的儿子房祖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时候,许多人也是有这样的疑惑的:为啥成龙姓成,而他的儿子却姓房呢?原来,成龙只是他的艺名罢了,而他在家族中的名字是房仕龙。由于父亲房道龙当年是精锐特务出身,为了完成任务而化名为陈志平,成龙也因此而改名陈港生。可毕竟,每个中国人都有寻根问祖的情结,而成龙也借此认祖归宗重新改回房姓!

大唐贤相房玄龄

导语:房玄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时间之长在历史上很少见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名贤相!

房玄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时间之长在历史上很少见的。房玄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够名满天下?为何会被后世称为“贤相”?我们还得到历史长河中去找寻答案。

幼年时期的房玄龄机智聪明,他博览群书,喜欢写文章,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房玄龄年纪虽小,但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一回,他随着父亲前往京城,京城一派繁荣,大家都认为隋朝不会灭亡。但是房玄龄却对父亲说:“隋朝现任的皇帝没有任何功德,只会迷惑黎民百姓,对隋朝的发展没有作出长远规划,而且太子之位迟迟不定,兄弟之间早晚会自相残杀。靠着这些人,隋朝怎么能继续下去呢?这样的局势,隋朝迟早会灭亡。”房玄龄的这番话让他的父亲十分吃惊,他对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立时另眼相待。同时,房玄龄也是一个孝顺的人。据说,房玄龄的父亲生病后,他照顾了一百多天,每日都亲自喂药喂饭,晚上就穿着衣服睡在父亲的身边。父亲死后,他伤心得五天没有进食,足以见证他孝心感天动地。

房玄龄十八岁考中了进士,之后被任职。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对房玄龄赞誉不绝,他断言:房玄龄日后必成大器。果然,房玄龄后来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步入仕途后的房玄龄,对隋朝朝政腐败颓废之风深感无力。当时,隋朝已经开始动荡,各地出现多处起义,势力最强的便是李阀和宋阀。李阀首领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率军向渭北开拓疆土。房玄龄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他就骑着马去了军营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后,就像是遇到了旧友一般,很快任命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对李世民也一样,与之成了知己,且对李世民非常忠心,将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全都告诉李世民。每当讨伐贼寇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搜寻财物,只有房玄龄在搜罗人才,将这些人才带去李世民那儿。遇到良将谋臣,房玄龄都会主动与他们结交。

之后,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赐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建成心胸狭隘,因为李世民的风头和功绩远远高过了他,李建成便猜忌李世民想夺走太子之位,处处与他作对。有一次,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的府邸吃饭,却被人谋害中毒。秦王府中人人自危,他们知道有人将黑手一步步地伸向秦王,却无计可施。对此,房玄龄倒显得十分淡定,他对大臣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与秦王的'积怨已深,祸乱即将爆发。如果现在出现政变,必定会引起天下大乱。唐朝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牢固,内部政变会引来别的势力,这不但会祸及秦王府,.还会让国家陷入覆灭的地步。在这样一个紧急的时候,怎么能不再三思考呢?”接着,房玄龄说出了自己的计谋:“既然太子不仁,那我们不如学习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这样不仅能抚宁天下,还能安定宗庙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的不就是现在的形势吗?”长孙无忌听完房玄龄的话后,眼前一亮,两人的想法简直是不谋而合。

其实,长孙无忌早就有这个打算,只是一直以来没敢讲出来。现在,房玄龄都讲明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两人商量后,长孙无忌就去向李世民献策。李世民听后当即否决,自己若杀了大哥李建成,这不是不忠不义吗?随后,李世民找来房玄龄商议计谋,房玄龄从容地回答:“现在国家正在患难之中,不是英明的人不能平定眼前的祸乱。秦王的功绩有目共睹,完全是天命所归,自然有神明相助,不需要有人刻意地出谋划策。”房玄龄说完这番话,李世民立马下定决心,决心铲除太子李建成党羽,登上皇位。

房玄龄在秦王府中待了十多年,写下无数言简意赅又道理深刻的文章,就连开国皇帝李渊都赞赏他。太子李建成对秦王幕府的谋臣们都十分厌恶,没少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诋毁房玄龄。房玄龄有一段时间遭到李渊的贬斥,其他秦王府谋臣也被打压。李世民见形势不利,立即召来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他们在府中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称为“唐太宗”。为了表达对房玄龄的谢意,他提携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之后又升为中书令,并晋爵为邢国公。房么龄的仕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直平步青云。贞观三年,唐太宗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但是房玄龄拒绝了,最后改任为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

房玄龄一人担任多个官职,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房玄龄并不懈怠。他继续日夜操劳,尽职尽责,看到别人的长处会欣然学习。与此同时,房玄龄还精通吏事,他不用势利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人,用人时不分贵贱,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世人的赞扬。

李世民为了表现皇恩浩荡,将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玄龄的女儿也嫁给了皇帝的儿子,成为了韩王妃。可见李世民对房玄龄的器重,皇帝的做法无疑是确定了房玄龄的地位,但房玄龄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坐在宰相的位置上长达十五年/唯恐皇帝顾忌他,于是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可太宗皇帝只是安抚,并没有予以批准。

纵观房玄龄一生,他作出的贡献确实很多,他不仅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在李世民当政期间,还为百姓谋求福利。虽然位高权重,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私利。房玄龄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房玄龄被称为一代贤相,当之无愧。

名相房玄龄原本想要纳妾多生几个后代,为何后来放弃了?

1.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祖籍河郡(今河北清河),生于济南章丘,博览群书,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才,年十八,举进士,校秘书省,官至宰相,于公元648年陪葬于唐太宗昭陵。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低调的风格,不仅成为唐太宗时代的宠儿,而且成为几千年来后世人们所敬仰的对象。“模范宰相”和“模范丈夫”的称号,在人们的称赞声中经受了成千上万个日日夜夜的考验,成为民间的千古美谈。

2. 其实,房玄龄并非不想娶妾,只是他命运不济,碰上了一个十分厉害的妻子,可以说,房玄龄是古代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少数几个及其特殊的例外——怕老婆。正因为怕老婆,所以他不敢娶妾;正因为怕老婆,所以他宁愿与妻子厮守一生也不愿意违背妻子的意志。身居宰相之位,却整日苦守着一个老色衰的老婆,这不仅令与他同朝的许多官员不解,而且令唐太宗李世民也甚是不解。如果说他故意在朝廷百官中树立一个良好榜样吧,可唐太宗曾私底下派出过官员跟踪他的私生活,丝毫没有发现他有“出轨”的迹象;如果说他是故意做给唐太宗看吧,却也没有必要,在唐代这个三妻四妾还象征着男人身份和地位的社会,根据本没有必要通过这种途径来显示自己的美德。

3. 为了试探房玄龄的真意,李世民可谓费尽心机,先是以“为国家做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是应该享受一下人生乐趣的时候了”为由赠送给他几名绝色佳丽,但是房玄龄只是叩头如捣蒜,连呼万岁,谢主隆恩,却拒不领赏,于是唐太宗的计谋宣告失败。随后,唐太宗又以各种名义想赠送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可每次都被房玄龄婉言谢绝,这令唐太宗很恼火。经过一番调查,唐太宗终于弄清了房玄龄之所以不愿意领受美女的真正原因:怕老婆。此刻,李世民笑了起来,于是他想说服房玄龄的妻子,然后再赠送他几名美女。


房玄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自幼聪敏,博览群书,有惊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据当时的太平景象,认为隋朝政权将会长期稳定;而他从隋帝“无功德”、诳骗百姓且皇族内部互相倾轧等情况得出结论:隋朝灭亡“可翘足而待”。他18岁时被推举为进士,授予骑尉;后任隰城尉。唐兵进关中,他归顺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协助李世民统一中国,取得帝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任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并受诏重撰《晋书》,受封梁国公。他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与杜如晦、魏征等同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隋炀帝继位后滥用民力,挥霍无度,驱使千百万农民建东都,修西苑,开运河,掘长堑,筑长城,通驰道。又数游江都和巡边,沿途各地常有几十万人迎送,极其奢华。还多次进攻高丽,人力物力耗损巨大,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水旱灾害不断。短短几年,隋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一些隋朝官吏也拥兵自重,伺机取隋而代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辅佐下起兵反隋,挥师南下,沿汾水进军关中。

在李世民所部进抵渭水以北时,房玄龄从隰城(今山西汾阳西)赶来投靠李世民,当上了记室参军。随后,在唐军入据关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挥军取河陇、北救晋阳、东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统一战争中,房玄龄均“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给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作战中,唐军每歼灭一部敌军,别人争着寻求珍宝之物,房宝龄则总是先收揽各种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发现有谋臣猛将,他便想方设法与之结交。因此,那些谋臣猛将均愿为李世民“尽其死力”;在用人问题上,他还常给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迁陕州长史。房玄龄认为杜如晦人才当用,便向李世民建议说:“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杜如晦又调回秦王府。后来,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跟从李世民东征西讨,参谋帷幄。“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巨大功勋。

李渊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称帝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忌妒李世民的才华和功绩,在李元吉的怂恿策动下,欲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看出了他们的阴谋,因此派他的亲信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和车骑将军张亮出镇东部洛阳,以备一旦有变即东出洛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天,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将其灌醉。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李渊得知后敕李建成说:“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并对李世民说:“道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迁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李建成得知此消息后与李元吉合谋认为,让李世民去洛阳等于放虎归山,“不可复制”,不如将其留在长安,“取之易矣”。因此,他们说服李渊放弃了原来的意见,仍留李世民在长安。后来,李建成、李元吉在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李渊竟然相信了,想给李世民治罪,但由于大臣反对而未得逞。李元吉密请杀李世民,李渊没有同意。

对李世民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情况,秦王府上下都知晓,但一时无计可施。秦王府考功郎中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私下说:“现在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的嫌隙已很深,一旦发生祸机,不仅是秦王肝脑涂地,实际上也是社稷之忧。不如劝秦王像周公诛管叔、蔡叔那样杀掉太子和齐王,以安定家国。存亡之机,何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深然此议,因而进言李世民。李世民还有些疑惑,即召房玄龄谋划。房玄龄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现在你们兄弟之间的忧危关系,正是你除掉太子和齐王的天赐良机,愿大王勿疑。”此后,房玄龄又与、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一起多次劝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又征询了其他僚属的意见,才下定决心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长安皇宫北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当年八月九日,李世民接替李渊当上了皇帝,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封房玄龄为邢国公。

房玄龄于贞观三年(公元628年)当上了左仆射(宰相)。他处理政事尽心竭力,“惟恐一物失所”。他“用法宽平”,深受李世民信任。因此,李世民诏令他主持制订唐朝律令。他研究前朝的律令后认为:“旧法规定:兄弟分家各居时,有人受封,另外的兄弟不相及;而有人谋反,则另外的兄弟皆连坐死。孙子可以因袭祖父的官爵;而祖父犯罪,孙子则被流放。这些都不符合情理。”因此,他制定唐朝律令要“据礼论情”。他主持制定的唐律共500条,立刑名20等,其中笞刑5等,自10至于50;杖刑5等,自60至100;徒刑5等,自1年至3年,流(放)刑3等,白千里至于3千里;死刑2等,绞刑和斩首。这部唐律比隋律减死刑92条,减流刑71条,那些削烦去害、变重为轻的条目,多不胜纪。他还主持制定唐令1590条;又统一规定了枷(械颈刑具)、杻(械手刑具)、钳(金属夹具)、鏁(锁具)、杖、笞等刑具的长短宽窄;还删节唐朝建立以来的皇帝诏令,定留700条,颁布执行。房玄龄的法制思想与李世民是相同的,所以他主持制定的律令,得到李世民的首肯。

房玄龄崇尚儒学,所以极力推崇孔子。李渊当皇帝时,国学之中的庙堂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飨。房玄龄等建议停祭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回配飨。李世民诏令执行。在房玄龄等倡导下,唐朝大收天下儒士,根据他们的学识,分别予以录用;还扩大各类学校招生。李世民多次亲自到国学听祭酒、博士讲授儒学。四方儒士纷纷负书而至长安。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少数民族酋长也派子弟进长安入学。国学之内学生“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唐初形成这种教育兴旺的局面,是与房玄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和百济联兵进攻亲唐朝的新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不听劝谏,下诏进攻高丽,分水陆两军进兵,水军由张亮率领,共4万3千人、战舰500余艘,陆路由李勋率领,近10万人。唐军进攻高丽受到顽强抵抗,损兵折将,不得不于当年十月撤兵。后来,李世民又改用轮番攻扰的办法,试图先疲惫高丽后大举进攻,结果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激起邻国的不满,国内人民怨声载道。

房玄龄对李世民不恤民力征讨高丽早就有不同意见,但由于李世民独断专行丢掉了善于纳谏的好作风,且猜忌大臣,动辄杀人,所以他也不敢进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情已十分严重,对他的儿子们说:“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于是,他抱病上表称:“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复五奏,进素膳,止音乐,(那是因为)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东征高丽),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悯乎!向使(如果)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李世民东征高丽时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利,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李世民见此表奏很受感动,说:“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因此,他亲往房玄龄府上,“握手与诀,悲不自胜”。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赐他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名文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