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公孙弘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此人名叫公孙弘,公孙弘才华出众,他一步步的从一个基层干部最后做到丞相的位置,而且还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可谓位高权重。史书记载公孙弘做事十分严谨小心,为人也很低调,也很勤俭节约,而且他十分孝顺,他对母亲十分尊敬,一直亲自照顾老母亲,汉武帝十分喜爱他。
或许看到这会有人好奇,从此看来,公孙弘岂不是个大忠臣,大孝子,其实不然,公孙弘坏着呢。之所以说公孙弘是大奸臣,是因为公孙弘性格实在是太差,这个性格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变得差了很多,甚至还有学者说他是汉武帝时期第一奸臣。
公孙弘有何性格呢?原来公孙弘心胸极其狭窄,狭窄到何等地步呢?史书记载公孙弘:“多诈而无情”,“性意忌,外宽内深”,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公孙弘虽然看上去像个大好人,实际上十分奸诈,当时朝廷为官之人但凡有得罪公孙弘的,他就会悄悄地记在心里,一定要找个机会去陷害。
其中最出名的案例便是主父偃之死,当时主父偃地位不输给公孙弘,也十分受汉武帝喜爱,而这也惹怒了公孙弘,公孙弘觉得汉武帝应该只能专宠他一人,所以他便等待时机想要打击主父偃。有一次,齐王,燕王跟人有些过错,主父偃便去惩罚他们,结果惩罚有些太重,很多皇亲国戚就向皇帝表达了不满,要知道主父偃再受宠也只是个外人,而齐王燕王等一干皇亲国戚却是汉武帝的亲属,孰轻孰重汉武帝自然明白,所以他偏袒了自己的亲属,而对主父偃发了火。
汉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押到狱中,不过此刻的汉武帝也就是作秀一番,并没有丝毫想杀主父偃的想法,但公孙弘却不这样想,他终于找到了落井下石的机会,于是他去进谏汉武帝,坚持要把主父偃给杀死,还要处以极刑。汉武帝本是犹豫不决,可公孙弘又跟汉武帝说:“齐王不仅自杀了,还连后代都没有,若是不把主父偃给杀了,天底下人会认为您好欺负啊”
汉武帝听到公孙弘这样说,念及到齐王之死,也是下了狠心,于是便下令赐死主父偃,并且诛杀主父偃九族。公孙弘的心狠手辣,奸诈恶毒从此便可以看出来。
不可否认,公孙弘真的是一位很出色的丞相,他在位期间把整个朝政治理的井然有序,而且公孙弘的确有其真才实干,不是只靠拍马屁算计人上位的窝囊废。但他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会被后人唾骂,遗臭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另一位名臣董仲舒被贬官也跟公孙弘有关。
?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出身很卑贱,他是淄(zi)川国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他早年是监狱里边的一个小狱吏,小办事员。后来因为犯罪连这个职务也丢了,丢了职务的公孙弘后来就去放猪为生,这个时候的官位就是猪官,但是公孙弘很不甘心自己,当个公务员被开除了,当个猪官有没有品味,所以公孙弘想来想去还是得走读书做官的路,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呢?四十岁,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读的是《春秋》,而且公孙弘读的春秋是《公羊春秋》 。这样公孙弘就开始走上的为学之路,公孙弘还有一条,他是在淄川国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孝子,特别孝敬他的父母,汉代讲究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最后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公孙弘是个大孝子,这样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人气,到了建元元年公孙弘已经走完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也就是说公孙弘满六十岁,这个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公孙弘,这一年有什么事件呢?这一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当然这个推荐有个名目叫推荐贤良文学,这个贤良文学是一个称呼,简称为“贤良”它的全程叫“贤良文学,直言敢谏”也就是说要选拔人才 敢于向朝政提意见,要选拔一些敢于提意见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推荐,公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当地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公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给推荐上来了,因为当时的汉朝并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也不讲究学历,推荐上来以后,公孙弘很幸运,经过宫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一下子就任命他为博士,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开始做官。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报告一上来汉武帝是龙颜大怒,汉武帝非常不高兴,汉武帝为啥不喜欢他,我想大概有那么一点,公孙弘这个时候是六十岁,汉武帝这年多大呢?十七岁,是不是有代沟?呵!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这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有一大特点, 公孙弘看人看的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抄他的鱿鱼,他就抄皇帝的鱿鱼,上了一档章表,辞官了,辞官的原因是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个理由当时是很充分呀,六十岁的人身体不好皇帝相信呀,所以他就回去了,这是公孙弘第一次入室, 一做官就很不顺。到了元光五年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看来这个人呀,该出头的时候呢怎么拦都拦不住,是汉武帝在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贤良文学。我们从这里看出来汉武帝求贤如渴的心情,这个汉武帝刚刚继位地六年,他是想选拔人才,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当第二次被当地政府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开始做官做的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实际上我揣测公孙弘的心理啊,他巴不得再去,只不过这个话碍口说不出来,他其实很想去,推辞了一番,当地政府是极力保荐他,他也最后堂而皇之第二次去了,这次来又写了篇文章递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就把公孙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为最后一名,很不顺,但是这这些策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到第一名来,这个第一名当时有个称呼有个专有名词,叫举手,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史书记载公孙弘四个字“状貌甚丽”公孙弘长得很帅,而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了呢?因为公孙弘是建元元年这个时候被推举上了,那个时候因为后来处理的不好,就辞职回去了,而第二次应举的时候已经是元光五年了,离建元元年过了十年,第一次来是六十岁,第二次来是七十岁,当然公孙弘这个时候不能叫帅哥了,应当叫帅爷,但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无论是美貌的男子,美貌的女子,甚至于七十岁美貌的公孙弘他也非常喜欢,所以从古至今,美貌都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都可以给你带来机遇,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 ? ? 年龄小有年龄小的优势,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不缺少枯木逢春,老来发迹的例子,大气晚成的的人没有年少轻狂,没有少不更事,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所以公孙弘入世以后走的非常顺。公孙弘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有自己的一套处世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 ? ? 公孙弘在和汉武帝交往和处理政事之间第一个特点就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我们前边讲过董生献策,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尊儒只是挂羊头呀,汉武帝的骨子里其实是法家,因为法家讲究独裁讲究专制,这是最适合封建帝王的。公孙弘早年在监狱里做过事,监狱里的小办事员,他深深的懂得汉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汉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孙弘做事是按照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那一套理论来披上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这样一来《史记》记载公孙弘这样做“上大悦之”,汉武帝非常欣赏。这就是七十岁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他看穿了汉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也要法家的里子,面子里子汉武帝两方面都要,公孙弘刚好是投其所好。
? ? ? 第二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公孙弘跟皇帝打交道有三种方法,第一叫自择,公孙弘跟汉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给汉武帝,他会列出来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这叫自择,这样就免掉跟皇帝起冲突了;第二叫察颜,就是看皇帝的脸色,这吃亏最多的就是那个汲黯,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汲黯经常跟公孙弘一起商量事情,商量好以后他俩达成共识去见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公孙弘不先发言,总让汲黯先发言,汲黯是个直筒子,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公孙弘就看汉武帝的脸色,汉武帝要是欣赏了他再来几句,汉武帝不欣赏了他反过来在说几句,结果公孙弘的意见总是被汉武帝采纳,汲黯老是吃亏,汲黯心理特别比平衡。第三叫违约,公孙弘有时候跟大臣在一起商量好的事,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大臣们说了一番,公孙弘在旁边察言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再发表,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但是这吃亏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大臣们就警觉了,特别是汲黯心里不平衡。
? ? ? 因为汲黯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第一次就说:“齐地之人,狡猾狡猾”,他总是和我们商议好了之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以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当着皇帝的面说的,而且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呢,让所以的大臣的眼睛都齐刷刷盯住了公孙弘,汉武帝也很惊讶,听了汲黯的话,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怎么有了有一条老狐狸呀,所以汉武帝也盯着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来说是信任危机,如果解答不好就会失去皇帝跟大臣们对公孙弘的信任,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什么意思呢就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忠臣,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诚,就认为我不忠诚。这两句话他的巧妙的地方是什么呢?第一,他不纠缠于具体的事,汲黯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公孙弘不就这个具体的事跟他争辩,这是第一个很巧妙的地方,跳出具体,上升到了解与不了解的问题。再一个,他的辩解是说汲黯不了解公孙弘,所以才会对自己有误解,这个话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太挑刺了,鸡蛋里挑骨头,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这是公孙弘面临的第一次危机,按照现代术语叫危机公关,在危机关头这个公关很成功。但是紧接着出现第二次事情又是这个汲黯,公孙弘为贵丞相俸禄极多,但是他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不用丝绸的,这个人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跟大臣的面来说的。这个话让汉武帝再次对汉武帝产生了疑惑,老狐狸为何作秀呀?为什么公孙弘那么多的俸禄却要盖个布被子,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着信任危机,但是公孙弘又一次化解了。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件套,检讨包括这几方面,第一,我的确是博一个清廉的名声,首先承认自己的确是作秀,但是我这个作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然后他就说,但是从历史上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手下有个重臣叫管仲,管仲这个人有三处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过了帝王,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称王,齐国齐国还有个齐景公,手下有一个名臣叫晏婴,晏婴这个人 食不重肉,妾不衣丝,说每一顿饭肉菜不超过两样,他的妾不穿丝制衣服,穿粗布衣服,晏婴的生活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晏婴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了一番大业。言外之意是说,为臣者生活豪奢或者简朴和他对王朝的贡献没有联系。第三点,他说,整个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个大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孙弘危机公关所说的话,这个话一说出口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这个人非常厚道。为什么厚道呢,汲黯揭露他,他反过来表扬汲黯,多厚道。而且实话实说,承认自己 沽名钓誉,反而更加信任公孙弘,那么公孙弘的这这话到底妙在何处,我们下面做一个分析。公孙弘的高明之处首先是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是想沽名钓誉,用这个办法他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他让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公孙弘至少现在是没有说慌得,现在没有说谎的话,让皇帝跟大臣们认可的话,那就大大减轻人们对公孙弘的指责,如果过公孙弘现在辩解的话,任何的辩解都非常的苍白,他首先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在一点是称赞汲黯,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称赞汲黯给人们造成一种什么感觉呢?大人大量,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造成这么一个感觉,这样以来公孙弘的沽名钓誉充其量是个个人爱好,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一下子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
? ? ?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有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不赞成建朔方郡,当然这个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所谓的十难。依照公孙弘的才华,十难书总不能一难都回答不上来吧,但是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那么他为什么不跟汉武帝手下的这个臣子做公开的辩论呢?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治,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因为汉武帝以前丞相的权利非常大,汉武帝想削弱相权就召集了一批人,让这些人在他身边和他议事,而把原来的丞相由决策人变为执行人,汉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丞相身边提拔的哪些人商量国家大事,这就所谓的内外朝治,而写十难书的恰恰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不愿意和内朝的重臣直接冲突,他知道内朝的重臣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孙弘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妥协的人,妥协是一大本领妥协往往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妥协往往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不知道妥协,不知道必要的妥协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弃次好其实是人生的一大失误。公孙弘是一个知道妥协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提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说我们不要同时在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他提了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汉武的采纳,这个人他很懂得知难而退,这是很了不得的。再一点他之所以不回答这个十难书,是不愿意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公孙弘所有的做法都遵从的一个观点,就是不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他是一直这样做的,结果的话呢,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由于公孙弘这一系列的做法让汉武帝最终觉得公孙弘这个人为人谦让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让他做了丞相,后封平津侯。汉代一贯的做法是先封侯,再从侯爵之中选拔人做丞相,公孙弘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例,是先做丞相后封侯,可见公孙弘在为人上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 ? ? 公孙弘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布被子,那么他的钱花那去了?留个子孙了吗?没有,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就是他救助了往日的老朋友,所以导致家里边家无余才,公孙弘死后家无余才,所以这个人很精明。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他自己生活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是帮助自己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这些人都说公孙弘的好话,这样给公孙弘造成了一种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史记平津侯列传》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公孙弘的不满意呀,对公孙弘的这个人的狡猾很不满意,但是我么很难评价公孙弘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你比如说他把钱用在周济故人和供养宾客,而且汉朝中间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比如跟汲黯的交锋,政治上的风险对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们也很那推测和估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公孙弘竟然两次被公选,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无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二期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同时在西南夷跟匈奴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他主张集中精力先办匈奴,这个事情应当说是一件善事。另外一点,公孙弘尽管入学甚晚,四十岁开始入学,但他毕竟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呀,我们讲过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代的一代大儒他率先提出来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是董仲舒很快被贬为郊西王的国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职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办法在全国选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当然刚开始选了五十个,这件事情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东汉后期博士的弟子增加的很快,这样就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的向前推进,所以公孙弘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不做事 的人,他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回顾公孙弘从起家到丞相这个尊位,他经历过汲黯的两次打他的闷棍,这两棍子他都巧妙的躲过去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公孙弘那种危机公关的手法值得人们深思,同时公孙弘还极力的夸奖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照此来啊讲的话公孙弘应该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呢?
公孙弘为首列什么从此取得
一、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经典
公孙弘年轻时期就吃过没有学识的亏,在担任薛县的狱吏时,因无学识,经常闹出错误,为此丢掉工作。从此,公孙弘痛定思痛,刻苦读书,一直读到40岁,才有所成。之后继续跟着胡母子钻研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
汉武帝即位后,便开始招贤求才。年已60岁的公羊弘便以贤良之名前去应召,被任命为博士。后来公羊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之后,找汉武帝汇报工作。事实上,公孙弘这次汇报,汉武帝很不满意,于是第二次丢掉工作,赋闲在家。
这一赋闲,就赋闲了十年,汉武帝再次征求文学儒士,葘川国便推举公孙弘应诏。这次年已70岁的公孙弘一开始还是拒绝的,但毕竟是齐地的儒学泰斗,禁不住地方的一再催促,只好再次进京面试。果然不出意外,再次成为博士。
公孙弘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就是在于其渊博的儒学知识。在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成为儒家泰斗的公孙弘无疑就是一面旗帜,受到世人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公孙弘不是拘泥于儒学一隅,恢奇多闻,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能够将当时法律以儒家的学说进行解释阐述,这无疑就更加符合外儒内法的汉武帝需求。
二、为人圆滑,善于迎合领导心声
公孙弘还是有明显的缺点的,比如第一次征召为博士后,在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就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结果丢了工作;第二次征召为博士后,被派往巴蜀地区视察工作,回来再次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又不合皇帝之意,差点把这老家伙吓死了,幸运的是这次汉武帝并没有深究此事。
公孙弘的能力就是其圆滑,干事从来不事先表态,然后根据皇帝需要在进行抉择。比如在朝廷议事时,他经常会提出ABC多种方案,然后让领导自己决定,也从不坚持己见。这无疑就是一名优秀办公室文秘具备的优秀素质,所以很快提拔为左内史、御使大夫(副丞相)、丞相。
人生在世,大多人都是为了搏一个前程。有的人少年成材,有的直到中年仍一事无 成。 有的人是被人、事打击之后,丧失了进取心,想着自己一生或许就这么昏昏然过去吧。
成功有早晚,但首先你得坚持。当然若你的方法不对,盲目坚持也许便是一条错误的路。不过好在我们能借鉴 历史 ,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便可以称为我们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是否少做了什么?
一、公孙弘其人
公孙弘是个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智商一般,不过这人有颗玲珑心,会些手段。他自小家贫,在古代若想改变命运只能想法做官。
公孙弘多少算个儒家读书人,奈何其命不好,当时的文帝、景帝都喜好刑名之术,对儒学不是很上心。公孙弘在官场上起起落落的,算是勉强混了一段时间。
公孙弘4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公羊春秋》,这一学就是十几年。不过公孙弘的行为,算是歪打正着符合了新皇汉武帝的心意。
等公孙弘到了60岁,他便被汉武帝征召了,这一次也确实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过公孙弘没有抓住。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最后的结果却不合汉武帝的心意,公孙弘又一次被罢免了。
这一次公孙弘当官虽然短暂,但是学会了一招: 办事前,得了解老板的心意。否则,辛辛苦苦完成了工作,等待自己的结果是被开回家,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
好在汉武帝一直想要利用儒家,来达到自己“中央集权”的目的,公孙弘再次翻身了。
二、面对地位更高汲黯的打压,公孙弘的手段堪称高明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汉武帝的朝堂也一样。与人结怨,或许是你触动了对方的利益,或许仅仅是对方看你不顺眼。
汲黯大概是看公孙弘不顺眼吧。因为刚刚步入官场的公孙弘可比不上大佬汲黯,公孙弘哪来的胆子敢跟汲黯作对?
汲黯看公孙弘不顺眼,或许是因为公孙弘没有底限吧。当然这里公孙弘的底限指的是对同僚的“言而无信”。
这里得简单介绍下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处理朝政的。那个时候的皇帝可没有明清那么大的权力,皇帝根本管不到具体的事物。朝廷大情小事都是丞相带着大臣一起商量解决的,最后将结果告诉皇帝。
若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那么就是开个朝会由皇帝或者全体大臣一起商量解决。是不是与你印象中皇帝”杀伐果断“的形象有所不同?
那么公孙弘是如何言而无信的?公孙弘与同僚们一起同意了某一件事,然后去告诉汉武帝。这时候公孙弘会察看汉武帝的脸色、言行,若汉武帝对这件事不同意,他便立即抛弃与同僚商量好的结果,反过来力挺汉武帝。
若你是一个领导,当你的下属都反对你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你,你对他会有如何感激?在汉武帝的眼里,公孙弘便是大大的忠臣。
汲黯面对毫无节操的公孙弘,自然是十分鄙视,有事没事就去汉武帝那告他的刁状。面对地位高的汲黯,公孙弘的“反击”手段堪称高明。
有些事啊,你没办法说清,水会越搅越浑。汲黯说公孙弘是奸臣,这与其说是告状,不如说是削弱公孙弘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因为汲黯根本就拿不出公孙弘是“奸臣”的证据。
就好比现实中,领导对你说:某某说你这人不实诚啊。你怎么回答?肯定不行,否定就更不行了。
若公孙弘去汉武帝跟前辩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是“忠臣”?光说空话,只会降低自己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
公孙弘根本不为自己辩解,直接对武帝说: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忠臣;不了解我的人才会认为我是奸臣呢。这句话其实是反问汉武帝,您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公孙弘将选择权又交给了汉武帝。
有时候,让领导来做选择,对你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面对一个“委委屈屈”的公孙弘,你若是汉武帝,会相信他是一个忠臣还是奸臣?
三、公孙弘打击对手的手段堪称大师级
生活中凡尘中,自然少不了竞争对手,你若一味打压对手,只会在上司的眼里落下一个“妒贤嫉能”的印象。
上司会允许你耍些小手段,但不会让你用一些明目张胆的手段来打击对手。面对你明目张胆的打击手段,上司只会认为你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公孙弘就深谙此道!
汲黯告状,他不仅不恼怒,还夸汲黯:若汲黯对陛下您不忠诚,您怎么会听到这些话呢?面对如此通情达理的下属,汉武帝大感欣慰。
面对老对手董仲舒,公孙弘不仅不打击,还抬高他的地位,把董仲舒派到胶西国当国相。这对董仲舒来说是绝对的提拔啊。只不过远离了朝堂中枢,地位虽然提高,但权力是降低了。
近臣只有守在天子身边才是最好的,毕竟关系是要维系的。你离开天子身边,位置里面会被别人占住,除非你真的是无可取代的一个人。
不过对公孙弘来说,主父偃的威胁要大得多,因为这俩人都是靠拍马屁上位,他俩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公孙弘会想,汉武帝的马屁还是自己来拍为好。
赵王以谋害汉室宗王的罪名,向汉武帝告状,希望汉武帝杀了主父偃。但汉武帝舍不得啊,毕竟像主父偃这么好用又听话的人才不好找啊。
这时候公孙弘出马了:陛下啊,您得杀了主父偃,要不天下人都会认为是您做主杀害了齐王。谋害宗亲的罪名,您愿意承担吗?汉武帝一想也是,人才可以再找,自己的名声更重要。那么主父偃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公孙弘以汉武帝的利益为名,除掉了一个个对手,自己最后居然当了十几年的丞相,并最终因此而封侯(汉朝第一个以丞相封侯的人)。
要知道,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不断更换丞相,就是为了防止丞相权力过大。汉武帝一生用了十三位丞相,仅有六位善终。我只问你,公孙弘厉害不厉害?
?公孙弘总是以退为进,站在汉武帝的立场为自己谋划“好处”,这才是其能在汉武帝一朝善终的原因。
所以啊,我们做事还是需要圆滑一些,不要总是充满了攻击性。力是相互的,你攻击对方,自己多少会受到伤害。当对方攻击你的时候,若你后退一步,站到老板的身后,对你来说也许是更好的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