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历朝历代都有开国皇帝,而在这诸多开国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他从一无所有而最终富有四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正因为他早年贫苦的出身,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仇视官僚,最亲民的皇帝,可以说对官员最狠同时又对百姓最好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这个由放牛娃、小和尚、浪子乞丐成长起来的苦孩子,最后做了明朝国君。他深深懂得民间疾苦,所以早早确立了自己治国的思想——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也就是说,对官吏要严格要求,而对待百姓,则尽量宽容。当他执政之后,他把惩治贪官作为第一大任,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的办法很特别: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项只执行了14年,在朱元璋死后就被废除并且后世再未启用的制度——押官面圣。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押解官员前往都城面见天子,这在前朝完全是没有的——朱明确提出,只要是进京告状的老百姓,手中持有大诰,各地官员都不得阻拦。他明文规定:"老百姓告状的路上,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手持一本《大诰》通行,任何人不得阻拦,违者严惩。"
制度刚开始施行的时候,一些地方官不以为然,公然违抗规定。据史料记载,1386年,也就是在押官面圣制度开展的第二年,嘉定的一位农民想去南京告御状,却遭到当地巡检官何添观的阻拦,朱元璋知道后果真严惩不贷,将此官吏的双脚砍去,震慑了天下。后来还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在常熟县一个县吏顾英平日里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当地的3名农民实在是忍不住了,闯进县衙,将顾英绑住押往南京,朱元璋知道后大喜,随即赏赐每人20锭钞。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自从朱元璋驾崩后,这项制度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此烟消云散了。朱元璋严刑峻法治贪的做法,看起来甚是残酷,不尽人情,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即惩治了贪官,震摄了朝野,又消除了民怒。取得了全国统一、社会安定、为政比较清廉的"洪武之治"局面。
实际上,朱元璋对付蒙古人虽然仁慈,也算是杀人不见血,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多次发生,有些是被迫发生,有些则是政策导向。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是以战争为载体的民族融合,也有人称作中原陆沉,是汉民族的大灾难。八王之乱令异族趁机攻入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异族占领了北方大面积领土。
北方直到北魏统一才结束这一大混乱时代,北魏则吸取了教训开始加速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创造出庞大的隋唐政权,大唐的开放和多元化也正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民族政策的制定对一个政权极其重要,如果搞不好就很有可能爆发无休止的战争,如果解决得好,那就是百姓的幸事。
元朝为何只存在九十八年,源自统治者的暴政和残酷的民族政策。蒙古人貌似像一群野蛮人,战场上可以做到所向披靡,却无法把自己当作中原的主人,不停地掠夺和欺压,很快令起义起此彼伏地爆发,随即其统治再也无法支撑,只能被人取而代之。
起义之路并不滥杀无辜
朱元璋的悲惨经历源自元朝的暴政,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朱元璋的父母兄妹相继惨死,朱元璋本人也曾沿街乞讨,到寺庙勉强饱腹。最终迫不得已才拿起武器,加入了推翻元朝的浪潮中。
理论上来说,朱元璋应该怀着满腔仇恨,对元朝人进行疯狂地报复,但朱元璋没有这样做。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已经体会到所有人间疾苦,却没有把灾难降到人间,这就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
唯一令人诟病的则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常遇春能力出众,是天生的将才,不过他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屠城。朱元璋曾严令要求其收敛锋芒,这才稳定了局势,否则民族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平定蒙古可能会花更久的时间。
朱元璋在渡江之后,曾发布命令:
“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
禁止抢夺劫掠,如果有士兵违背军令,将以军法处置。战争是人祸中最为可怕的,无数人将因此妻离子散、失去生命,而正是朱元璋开明的政策,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在攻下集庆后,朱元璋仍没有滥杀无辜,而是出榜安民。史料记载:
“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元朝腐败残酷,造成烽烟骤起,我只是来为民除害,请大家各自如故,有贤能的人我们会按照礼法重用,不合适的律法将会去除,官员不可以虐待百姓。百姓因此欢呼雀跃,朱元璋安抚众民后,便改集庆为应天府。
朱元璋创立大明后,曾发布这样一份诏书:
“昔元祖入主中国,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亲如仇雠,朕实不忍。尔诸将帅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元朝统治者占领中原,子孙荒唐怠政,百姓痛苦不堪,连老天都对其厌烦。作君主的有罪,跟百姓有什么关系。我对部下有着严格要求,不能抢掠、不能胡乱杀人,不能骚扰百姓,元朝的宗亲要善待。朱元璋对元朝人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在建立大明后,中原地区的很多蒙古人撤到北方草原,但仍有几十万蒙古人留了下来,处理这些蒙古人便成了麻烦的问题。如果朱元璋一声令下,让军队把这些人全屠掉,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不是朱元璋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考虑得更多。
开明的民族政策
朱元璋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化解民族矛盾,那就得善待这些蒙古人,当然了,这些蒙古人也必须服从管理,有作奸犯科者要重罚。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朱元璋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留下的蒙古人都要学习汉语,把名字改为汉族姓名,并且要求穿汉族服装。这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政策类似,穿汉服,改鲜卑话为汉话,改汉姓,只是北魏是自发性改革,而这些蒙古人是被动改革。
史料记载
“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
留下的蒙古人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中原,早已习惯了汉人的生活,他们并不想再到草原过那种艰苦的生活。事实上,只要不威胁百姓安危,百姓对统治者并不关心,仍是该做什么做什么。
对于归顺的蒙古人,只要服从管理还是可以安然度日的。
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对蒙古女子的要求,就是必须嫁给汉人,蒙古男子则必须娶汉族姑娘,如果蒙古族内通婚,两人都要被罚做奴隶。
史料记载:
“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长时间穿汉服,按照汉族人生活,说汉语,习惯之后就是个标准的汉人,如果不是相貌区别,很难分辨。让蒙古女子嫁给汉人,就是为了民族同化,汉人本身占据大多数,同化几十万蒙古人并不难。
经过长时间的通婚,这些蒙古人和汉人也没有分别,且女子的丈夫都是汉人,民族矛盾就也不复存在。不费一兵一卒,也不杀一人,就顺利地解决这个大难题,可谓一举三得。朱元璋还设立的开明的官员选拔制度,对色目人、蒙古人一视同仁,只要你有才华,就能破格录用,不论出身。
朱元璋为了鼓励民族融合,自己率先收入后宫几名蒙古族妃子,官员们纷纷效仿,为民族融合做出相应贡献。血统同化和文化同化相当恐怖,比动刀动枪更可怕,同化之后,这些蒙古人和后代再也生不出一丝反叛的心思,因为他们已经是汉人了。
领导为何能做领导,就因为比一般人高明,朱元璋正是如此,他以长远的眼光和柔和的政策解决了如此棘手的问题,化解了很多矛盾。为何众多的农民领袖参加了反元起义,偏偏只有朱元璋掌控天下,这成功绝非偶然。
所以,朱元璋的仁慈,也是有代价的!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原本就是淮右(今天安徽)的一个普通百姓,拥有天下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朱元璋出身在帝王当中可以说是最低微的,乞丐出身。长期在底层的颠沛流离,使得他对于普通百姓有着其他帝王没有的同理心,换句话说帝王当中,朱元璋是最懂普通百姓的。
他知道他们只要能有口饭吃就可以忍受很多不公正,也知道很多地方豪强和官吏们连穷人最后一件衣服都想剥掉。因此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他颠倒了千年以来的官本位制,确立了"严于治官,宽于治民"的国策。
于是封建社会千年难得一见的现象出现了,官员们谨小慎微,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百姓们面对官员不再胆战心惊,甚至还能粗暴对待。
因为在朱元璋时代规定,官员如果犯法,百姓可以直接把官员绑起来送到有关部门。朱元璋时代还规定,百姓手持《大明律》便可以来南京告御状,沿途有人敢阻拦,杀无赦。除此之外,朱元璋时代对贪官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只要贪污超过六十两便会剥皮。
重压之下,明朝官场可以说是清风徐来。据统计,明朝清官数量,朱元璋一朝就占了四分之一。所以说,那个时代,百姓安康。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朱元璋被所谓的读书人唾骂,甚至各种抹黑。
大限即将来临的时候,朱元璋来到马场,纵马扬鞭,迎着夕阳,喊出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扩展资料: 朱元璋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汉族,字国瑞, 初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由一个普通农民出身,最后到一个王朝的皇帝,能体会到百姓的不容易,所以他称帝后要求富商、官吏不允许欺压百姓,但是百姓的问题还是被官吏给阻拦下来,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百姓还是苦不堪言。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百姓遭受到过分的欺压,会有反抗,那些一个个农民起义的小分队就是这些原因造成的,都是被逼迫的。
朱元璋在还是一个农民的时候,在地方就体会到了当地小官吏和地主的蛮横,而且对于一些文儒生而言办事更加没有效率,甚至还比较迂腐,而也有很多小县官比较奸诈,多数的都是中饱私囊,不顾百姓的安慰,时间一长,也就断了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活路,所以有很多农民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站起来反抗的。而大部分人在还没有反抗就已经丢了性命。所以说这是官逼民反,这让当时皇上的朱元璋特别的痛恨贪官污吏。所以他极力的打击贪官污吏。
但是由于朱元璋在整治贪官污吏的时候下过一个规定就是:“百姓如果有冤屈,只允许在地方的官府进行申冤,层级递交,最后到朱元璋手里”。正是因为这个规定,让有冤屈的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因为地方官员也是官官相护,在很多冤屈案件还没有得到解决,就被一些官员给压了下来。所以说这让当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这些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特别的愤怒,又做出了新规定,地方的官员如果再有残害百姓,让赃枉法的,百姓可以直接进京向朱元璋本人告状,所有人不得阻拦,阻拦的人杀全家,这样百姓被欺压的问题才得到缓解,农民起义也减少了。
原因是朱元璋是历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他是农名出身。深知下层百姓生活的疾苦,登基后多次出台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并且提高百姓的地位。所以在朱元璋时期,可谓说是民心所向。在那个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农民起义。在得到百姓的支持下,朱元璋也有十足的把握去处理政事。朱元璋执政期间,大肆杀害贪官,并制定了严格的政策。
此时文官集团也没有理由反对,在军事方面上,朱元璋实行的是“军户”制度,将士们可以世袭官位,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土地,将士们很感激他。所以朱元璋杀了许多官员,也没有人敢起兵造反。
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刚刚驱除外族,朱元璋建立了汉人为首的王朝。国家正处于百废俱兴的时期,此时朱元璋拟定了许多的政策,打压了许多的豪族和贪官。致使百姓们的地位逐渐的提高,但是贪官依旧的猖狂。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去除了许多的毒瘤。同样的也杀害了许多的官员。社会也有一些动荡,但是没有人敢造反。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文官集团眼里,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而且他得位是最正得皇帝,文官也没有理由来造反。在朱元璋得余威下,文官还是老老实实得。他们也知道这位皇帝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他们还是维护朱元璋的尊严和利益。
在武官眼里,他们更是尊重这位皇帝。因为朱元璋给了他们许多的好处,比如可以世袭军官。在有一些战功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土地。朱元璋实行的“军户”制度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所以他们更没有理由造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