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
朱高炽年轻时主持过北京保卫战,用少量卫戍部队阻击50万讨伐军,为朱棣回师争取了时间。
不过太胖,身子骨也不行,以后就没机会施展了。
敌军的主帅叫李景隆,父亲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得管朱棣叫表叔。
朱棣起兵之后,先在真定大败讨伐军,真定就是现在河北正定,古代叫常山,赵云出身地,现在归石家庄管,所以网上老说赵云出场应该大喝一声:吾乃石家庄赵子龙也!
建文核心圈子商量,觉得问题在统帅身上,得换人!
就派出了李景隆,怕人少吃亏,调集50万大军,一溜黄烟北上了。
出发前,建文帝亲赴江边送行,按古礼表演推车轱辘,赐予了李景隆便宜行事的权力:表哥,就看你的了!
九月,李景隆先到德州,品尝德州扒鸡,表示味道很好。
随后调集各路人马,集中之后进驻河间,对驴肉火烧赞不绝口。
听说李景隆来了,朱棣挺高兴,进行了以“李景隆是大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演讲:“李景隆没有计谋还挺牛气,看着挺横其实胆儿最小,还小气,人家说啥都不听,就他对。”
表示朱允炆以倾国主力交给李景隆是自己坑自己,知道来的是李景隆,自己心里算是彻底踏实了。
演讲效果很好,部下都表示心里充满干劲,恨不能现在就和李景隆拼了。
朱棣没有去进攻李景隆,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去救援永平了。
后来又抽空奔袭大宁,找弟弟宁王聊天叙旧顺便借朵颜三卫去了。
留守北京的就是这位胖乎乎的太子爷朱高炽,那时候是燕王世子,这是太子爷监国的开始。
听说朱棣主力走了,吃腻了驴肉火烧的李景隆立即率军包围了北京。
北京的守军也就一两万,还是卫戍部队,李景隆人多欺负人少,同时攻打北京城的九门。
猛攻了一个多月,取得惊人战绩:被城内反扑守军打退了几十里!
其实先锋翟能几次都攻破了北京的城防,最危险时不但胖太子亲自披甲督战,连燕王妃徐氏这位名将徐达的大闺女都带着随军家属抄家伙上城墙了。
危急时刻,李景隆命令翟能停止进攻:先等等,我来了再说,你撤下来休息休息。
鸣金收兵,打算自己摘桃子,结果错过了战机。
大军就此困顿于北京坚城之下,想着城里的烤鸭干着急。
朱高炽这胖孩子不老实,钻空子派人偷袭反击,李景隆慌乱之中撤兵几十里,改长期围困了。
11月,朱棣率军归来,比走的时候多了很多骑兵。
因为朱棣跑了趟大宁,把弟弟宁王给裹挟进了反抗朱允炆杀叔叔联盟,顺便借走了宁王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再也没还。
两军在郑村坝展开主力会战。郑村坝在现北京大兴。
朱棣率领精锐骑兵为前锋,攻破了明军7座营寨。
朱棣亲自上阵的情况以后还有很多次,因为朱允炆亲口告诫诸将:谁也不准弄死我叔叔,谁弄死他我就弄死谁!
大将张玉则率军打回了北京城下,城里胖太子朱高炽一看自己人回来了,二话没说就派城内部队出击。
李景隆吓坏了:四表叔下手忒黑,这人不好惹!
连夜撒丫子就跑,可怜50万精锐明军,失去了统一指挥,军心大溃,被朱棣一路追杀,伤亡惨重。
靖难后朱棣登基,重赏李景隆,位在靖难诸功臣之上!
记靖难战争中真正的胜负手朱高炽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建文帝朱允炆的逼迫之下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苦战最终成就大业,登基称帝。靖难战争的功劳,历来是记在朱棣本人的头上,乃至于朱高煦的风头也比朱高炽要强劲得多。
但是实际上在这三年中一直担负坚守北平城任务的朱高炽,才是靖难战争真正的胜负手。但凡朱高炽不堪重任的话,迎接朱棣的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至关重要的北平保卫战
建文元年九月,曹国公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抵达德州,准备对北平发动全面进攻。面对朝廷方面绝对的兵力优势,朱棣深知自己既不能困守北平,又必须补充新鲜血液来和李景隆对抗。思来想去之后,朱棣把主意打到了封国大宁的弟弟宁王朱权头上。
大宁是明朝应对蒙古人的重镇,城中有重兵把守,同时宁王所属的营州三护卫也有着超强的战斗力。如果能把大宁的明军和宁王的护卫收入麾下,朱棣这边才算有何朝廷扳手腕的资本。
9月28日,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奔袭大宁,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则交给了燕王世子朱高炽。为了确保大宁之行万无一失,朱棣带走了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留给朱高炽守城的兵力算上老弱病残不过万人。
尽管朱棣通过不走松亭关大路,而是从刘家口小路绕道前往大宁的方式尽量隐瞒自己的行踪。但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传到了李景隆军中。作为洪武朝后期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勋二代,李景隆立刻敏锐地判断出来北平空虚。
虽然被后世史书百般丑化,但这位曹国公属实并没有如此不堪。在做出判断之后,李景隆迅速挥军北上将北平城团团包围。李景隆兵临北平城下之后并没有盲目攻城,而是首先在北平九个城门之外都筑起营垒,对北平完成全面封锁。同时又另外派出部队攻击通州,断绝北平附近燕军前来增援的可能性。此外李景隆又在北平以东的郑坝村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准备应对回援北平的朱棣本人。面对如黑云压城一般的朝廷大军,朱高炽沉着冷静,安抚军心,做好了一切应对准备。
李景隆等引兵数十万围北平城。是时城中守备已完,虽老弱不及万人,帝(注:指朱高炽)鼓舞激劝,下至妇人小子皆奋效力。—《明仁宗实录卷一》
10月15日,战斗在丽正门(今北京前门)正式打响。这是官军养精蓄锐之后的第一次攻击,全军上下士气高涨,战斗意志极其强烈。在攻守双方胶着之际,此前受到朱高炽鼓舞的妇女老弱在燕王妃徐氏的亲自率领之下登上城楼协助防守。
在北平城内近乎全民皆兵的抵抗之下,官军的进攻终于被击退。丽正门之战,可谓是北平保卫战中最惨烈,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战役。《明史纪事本末》称当时“景隆攻丽正门,几破。”而在靖难成功后朱棣回忆往事,依然对当年挺身而出的“娘子军”们念念不忘。
(永乐元年夏四月)甲戌,上追念靖难之初北京及通州城尝以妇人列埤守御,命兵部稽录其姓氏赏之。(《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此后朱高炽布置有方,将朝廷大军死死挡在北平城外。直到11月4日,朱棣才率军从大宁赶回,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展开对峙,并最终击溃朝廷大军主力,北平的危机才算解除。如果没有朱高炽这关键的一个月,一旦北平陷落,对于整个朱棣集团的打击是致命的。
同行的衬托
如果是单单一场靖难战争,还不能让人完全领略到朱高炽的重要性。那么在此后发生的两场亲王叛乱:明宣宗宣德年间的汉王朱高煦之乱,和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则彻底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朱高炽这样的人物,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汉王之乱: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8月1日,老牌野心家,47岁的汉王终于反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十天之后,宣宗朱瞻基就率领大军御驾亲征。8月20日,宣宗大军抵达汉王的封国山东乐安州。
从起兵到宣宗包围乐安州的20天时间内,朱高煦仅仅仿照其父当年设立了五军,但却始终困守在小小的乐安城中。乐安只是一座普通的城池,根本没有当年北平那样的高大城墙。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靖难战争的一代名将,汉王为何不效仿乃父留世子守城,自己率军出征呢?朱高煦至少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攻打济南,因为城中有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作为内应。一个是南下攻打南京,一旦拿下南京,汉王就可以直接称帝。最后一个是往河南与弟弟赵王朱高燧会合,同时联络晋王朱济璜和周府汝南王朱有爋一同起事。
这三条计策无论用哪一条,都足以给宣宗造成极大的麻烦,战事一旦陷入胶着,朝廷这边此前和汉王交好的武将难免会心思活动。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汉王世子有足够的能力守住乐安,显然朱高煦对儿子并没有信心。最终困守乐安的汉王仅仅坚持了一天便束手就擒。
宁王之乱: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宁王朱宸濠在封国南昌起兵谋反。6月16日,叛军攻下南康府,知府陈霖等弃城而逃。6月17日,叛军攻克九江。6月18日,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都御史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文定一同起兵讨伐朱宸濠。6月27日,叛军包围安庆府。
7月1日,朱宸濠留下堂侄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自己率世子及瑞昌王朱拱栟等宗室及十万大军东下直取南京。而王守仁也如当年的李景隆一般,乘着朱宸濠主力尽出的机会率军奔袭南昌。
初宸濠尽选强壮以行,城守皆老弱者。宜春王栱樤及内官万锐等分督之,实无固志。—《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也就是说当时宜春王朱拱樤所镇守的南昌,和当年朱高炽所镇守的北平形势是非常接近的。首先南昌,也就是当年的洪都,和北平一样也有九座城门,城墙同样高大。当初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可以在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压力之下,坚守洪都近三个月。其次由于主力外出,城内留下的也都是老弱病残。再次和当年李景隆大军比起来,王守仁和伍文定率领的官军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远远不及。
7月19日伍文定为前锋率先攻城,结果只是朝城中开了几炮,以宜昌王为首的守军就一哄而散。王守仁等人几乎兵不血刃就杀进了南昌城中。《实录》为我们留下了官军进城之后,整个宁王府宗室宫眷乃至南昌城的军民百姓所受到的残酷迫害。
守仁复搜捕诸逆党,日戮数百人。军士因纵掠郡王、将军、仪宾邸第,以及富室无不被害。濠府中诸蓄积甚富,亦多失亡者。宫人闻兵入,惶惧纵火自焚,或相率盛服而缢。一室中有至数人者,臭达于外,所存惟羸病数十人而已。—《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朱高炽守不住北平,包括王妃徐氏在内的燕王府宫眷,下场必然也是如此悲惨。而丢掉老巢的宁王朱宸濠进退维谷,最终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结语:从汉王和宁王两次失败的叛乱来看,朱高炽对北平的坚守,为朱棣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如果北平守不住,朱棣的军心会迅速崩溃,其本人的下场会和百年之后的宁王朱宸濠一模一样。朱高炽的重要性甚至连方孝孺都觉察到了,不惜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棣父子。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夯实本文的观点,朱高炽这位上不了战场的大胖子,才是靖难战争真正的胜负手。
明仁宗朱高炽是大明王朝第四任帝王。为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所生的长子。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明仁宗朱高炽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仁宗朱高炽简介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公元1378年,他是朱棣的长子,亦是大明王朝第四任帝王。公元1395年,朱高炽被燕王朱棣册立为世子。朱高炽自小好文厌武,他因为研读儒家典籍,温文尔雅而受其祖父朱元璋的关爱,又因不喜学武长久不运动养成了肥胖的体型,就连长时间的行走都要靠侍从的搀扶,这一点也是他相比两个弟弟而不为朱棣喜欢的原因。
公元1399年朱棣为保权位,起兵与朱允炆开始了长达3年的血战。朱高炽临危受命,留守后方守卫北平,朱高炽不但将北平一应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朱棣凑集了粮草和物资,还在李景隆的50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时,靠着城中的1万守军挡住了李景隆的围攻,为朱棣吞并宁王部属合师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也是靖难之役攻守转换的转折点。
朱棣夺取皇位后,在应天府主政七年,此后就长期居于北京,主持对外的战事,朱高炽受命先后6次在应天府监国,主持朝政大局。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基,仅仅在位10个月,就重病身亡,死后庙号为仁宗,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监国几次
后代 历史 学家一直对于朱高炽监国和朱棣北伐这两件事心存疑虑,因为朱高炽监国有人说5次,有人说6次,关于朱高炽监国几次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答复,大部分的答案都是5次或者6次,因为朱棣北伐也是5次或者6次。
朱高炽监国指的是明朝前期朱棣北伐,他把京城的大小管理事务都交给了还是皇太子的朱高炽,而成祖朱棣北伐一共进行了11年的时间,后来 历史学 家认为朱棣北伐一共有5次或者6次,那么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一共也进行了5次或者6次。
之所以朱高炽监国几次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的第五次北伐并没有彻底进行,他的前5次北伐都是自己御驾亲征的,获得了全胜,但是朱棣本人在第五次北伐得胜回朝的途中就染病死了,他死之前 命令 一位将军进行第六次北伐战争,仍旧让皇太子监国,第六次北伐不是朱棣自己进行的,而是手下一位将军进行的,很多人都认为第六次北伐不应该算在朱棣5次北伐之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朱高炽监国几次这个问题有了两种答案,有人认为前5次朱棣北伐是名正言顺的,所以朱高炽一共有5次监国,也有人认为第六次北伐也是在朱棣的授权下进行的,所以朱高炽监国也应该把最后一次算在内,这样一共有6次北伐,朱高炽一共监国6次。
朱高炽监国影响
朱高炽监国指的是在明朝永乐前期,作为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北伐,把国家大小事务的 决定 权都交给了还是皇太子的朱高炽,后代历史学家对朱高炽监国这件事一直抱有充分的肯定态度,认为朱高炽监国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因为朱高炽在这段时期内获得了丰富的斗争 经验 ,使得他以后积累了大量的 政治 资本。
后代历史学家认为朱高炽监国总的来说对明朝历史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长时间的监国让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朱高炽登基以后,对于政敌所采取的手腕大多数都是从这段时间内学来的,而且虽然在位的时间很短,但他也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这些政治经验都是从这段时间内向身边的大臣学来的。
除此之外,朱高炽监国还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好消息,因为明成祖亲政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下,而皇太子朱高炽性格比较温和,在他治理国家的这段时间内 文化 得到了复兴, 天下 百姓得到了休息,读书人的待遇大大提高,使得明朝在这段时间内文化软实力大大提升。
总的来说朱高炽监国影响还是比较有利的,因为朱高炽监国这段时间内不仅停止了国内一些苛捐杂税,而且还平定频繁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叛乱,对于朝廷内的党派斗争朱高炽也有一定程度的打击,虽然没有彻底清除,但是给明朝前期的统治带来了好的影响。
猜你感 兴趣 :
1. 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监国了几次
2. 明朝皇帝朱高炽怎么死的
3. 明仁宗朱高炽怎么死的
4. 明仁宗朱高炽的秘史
5. 明宣宗朱瞻基生平介绍
历史上的盛世总会让人怀念,明朝的仁宣之治同样也是。
“明之仁、宣,论者比之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后世有的把仁宣之治和周朝成康之世、汉朝的文景之治相提并论。都是守成之主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仁宗皇帝在位仅仅9个多月就去世了。壮年而逝,确实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他为什么会壮年而逝?首先我们当然要谈谈他的身体问题了。史书里都记载都记载仁宗朱高炽体型较胖,身体虚弱。
《高煦传》:“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从记载可以看出,朱高炽确实很肥胖,还需要侍从搀扶。当然古代没有什么三高说法,但按照我们现在的医学常识判断,体型过于肥硕的人,基本上与三高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仁宗皇帝健康状况一直堪忧。
第二,高负荷工作,累坏了身体
在他老爹与堂哥建文帝争夺江山之际,负责守卫北平的就是朱高炽,他曾以守军一万余人对抗南军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可以说稳固了老爹的大后方。“使成祖得于其间袭大宁,劫宁王,挟三卫之众,以成靖难之武力。”
从守住北平来看,朱高炽虽不在前线作战,却是一个相当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后来朱棣四次远征大漠,都是太子监国。也就是说他已经代替父亲来处理国事了,本身身体不好,还要高负荷工作,对他的身体来说也是一种摧残。
朱棣生前由于夺了侄子的位子,自觉来路不正,所以他大开杀戒,又四次大规模亲征,劳民伤财,当时留给儿子朱高炽的大摊子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这都需要朱高炽一一去摆平。这无疑又在摧残他的身体。
一上台,朱高炽就颁布很多诏令,取消朱棣在位时期很多不得人心的举动。颁行了许多诸如救济灾民,免除赋税的休养生息政策,并且经常下令让地方官宽以待民,体恤人民疾苦,以缓和阶级矛盾,减轻因连年战乱和迁都带给人民的沉重负担。
第三,心里压力过大,长期生活在惊恐中
由于是长子,他很早被就被太祖立为燕王世子,但是因为由于体型肥胖,又喜好儒家思想,这与老爹崇武思想不一致,所以朱棣并不喜欢他。
特别是在与建文的四年战斗中,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与朱高燧都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将领,跟随朱棣鞍前马后,朱棣特别喜欢次子朱高煦,朱高煦无论性格、做事都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就有了废太子的想法。
想想朱高炽没有什么过错,就被老爹废掉,老二又心狠手辣,他能不活在惊恐当中吗?
早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去北京巡幸,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及洗马杨溥等一起辅佐太子。杨、黄等大臣均系东宫大臣,他们辅佐和支持高炽处理事务,深得朱高炽的敬重,当然,也就成为阴谋夺嫡的朱高煦的眼中钉,他想借机将他们除掉以免后患。
永乐十二年六月,太子在迎接成祖亲征瓦剌返回时,遣使迎接略迟,朱高煦就此大做文章,加祸于黄淮、杨溥等大臣。
成祖听信了朱高煦的谗言,下令立即将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人扣押。在被押往京师途中,因有谕旨,蹇义得以返回南京,剩下的人回京之后下锦衣卫狱中。而黄、杨等人在狱中被关了十年,直到朱高炽上台才给平反。
《明史·解缙传》:“储位未定,邱福言:‘汉王功高,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太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高燧传》:“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所为伪诏,贤等皆伏诛。升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所以,朱高炽在太子位上如履薄冰,时刻担忧位置不保。
所以综合来看,朱高炽壮年而逝与父亲不喜欢,兄弟陷害,自身身体素质都有关系。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虽然贵为天子,也无法安享天年。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让许多人对明朝 历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冠华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非常讨喜的角色,那就是谨小慎微又有点滑稽 搞笑 的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的执政时间只有短短八个多月,但他却为大明王朝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为他的继任者铺平了通往盛世的道路。
当时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朱棣并不想把他立为太子,那为什么最后朱高炽还是当上了太子呢?
1387年,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在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出生,他是朱棣的第一个孩子。而他的父亲这时候也才刚刚满18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刚成年。
朱棣从小就跟随父亲朱元璋征战天下,对朱高炽也特别严格,所以朱高炽在小时候就开始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虽然朱高炽从小就学习武术,但是奇怪的是,他喜静不喜动。在他看来,习武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他对经籍和文学十分的用功。
建文元年,父亲 朱棣 起兵 靖难 ,朱高炽跟随父亲一起征战沙场。朱高炽虽然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战争,但是他也不反感,遇见有大事要施行,就先和自己的母亲徐氏商量。
不仅如此,李景隆 发现北平抵抗得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
朱高炽通过情报人员探查到这个消息,欣喜过望,连夜调兵遣将,派遣死士去夜袭敌营。
受到袭击的李景隆虽然觉得朱高炽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但北平城迟迟无法攻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让他十分头疼,只得退营十数里。
没有围城之忧以后,朱高炽命令兵马严防死守,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防止李景隆强攻北平城。
不久,远去大宁的父亲朱棣率领挟持宁王 朱权 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在城楼上看到李景隆大军已乱,就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将李景隆打的狼狈逃串。
此时,朱高炽用几万人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然而, 朱高炽有自己的致命“短处”,那就是身体不好,是个胖子。由于从小喜静厌动,整天坐在室内看书写字,严重缺乏 体育 锻炼,导致体型肥胖,行动严重不便,严重的时候平时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
不仅如此,朱高炽的腿还有毛病,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每一次朱棣看见后脸色都不是很好。
朱棣更偏爱他的次子和第三子 朱高煦 和 朱高燧 ,他们两个从小弓马娴熟,和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像。以至于经常将他们带在身边去南征北战。
永乐 二年,有大臣上奏,建议朱棣早些确定储君,稳定天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 朱棣 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的问题。
当时朝中的军事勋贵集团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认为朱棣经常将次子朱高煦带在身边,肯定内心对他十分喜爱,如果朱高煦被立为太子,他们可以获利更多。
于是在淇国公 丘福 、驸马永春侯 王宁 为首的靖难之役将领的带领下,武将们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
对弟弟朱高煦来说,他心里其实非常想当太子,但是在父亲朱棣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他也不敢表现得太突出,只是此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批和朱棣有过命交情的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自己第一个孩子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 金忠 ,是朱高炽的铁杆支持者,他在朝堂上强烈反对朱高煦,认为嫡长子立太子是正统。
朱棣坐在龙椅上,心里十分为难。朱高炽是自己和徐氏的第一个孩子,从小看着长大,而朱高煦和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像,打仗又经常陪着自己。
等早朝结束后,朱棣内心非常矛盾,就让近侍去通知朝臣 解缙 、 黄淮 和 尹昌隆 前来,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
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但朱棣内心还有些动摇,他不喜欢过于文气的朱高炽。
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强调“好圣孙!”来打动喜爱孙子 朱瞻基 的朱棣。
二月,朱棣经过一番挣扎后决定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打消他们的念头。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被解缙说动朱棣而确立,但是朱棣对他的不满一直存在。而对朱高煦的喜爱又远远超过了当时皇室的标准。
于是作为朱高炽心腹的解缙上书劝阻朱棣说道:“你这是让他们兄弟两个争斗的开始,不能再这样子做了。”
朱棣本来就是把侄子赶走才坐上皇位,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听到这句话,立马恼怒起来,大声呵斥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不巧的是朱棣北征未归,只好去拜见太子朱高炽禀报事务。
朱高煦本来就对解缙不喜,于是乘机进谗言,说解缙专门在皇帝不在京师的时候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
敏感的朱棣听说后非常愤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最终他被处死。
正是在解缙的建议下,朱高炽才被立为太子。对朱高炽来说,如果没有解缙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弟弟朱高煦很有可能成为太子,而自己也不会当上皇帝。
然而朱高炽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度过的,几乎长期处于朱棣的打击和压抑之下。即位之后,他性格大变,开始尽情地追求享乐,发泄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
死前三天,朱高炽还在“日理万机”,从早上处理政事到晚上,结果突然无故身亡。明人黄景昉认为,仁宗朱高炽“实无疾骤崩”,他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在多日的辛勤劳累中,身体机能崩溃,突然猝死。
参考文献:《明史》、《明仁宗实录·卷一》、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解缙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