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平之战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大家都知道战国末期有场“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让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据史书记载,赵国在此战中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青壮年男子,然而就在这样的溃败之后,赵国依然能还是能与秦国匹敌的强国。
它不仅不遵守停战和约,坚决不割地,还在长平之战过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57年),在邯郸反杀入侵的秦国。这场战几乎把秦国打废,秦国十年不敢打赵国的心思,一直到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才又一次带兵伐赵。
邯郸
拒不割地
公元前259年,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损失45万大军。公元前258年,秦军攻陷赵国武安、皮牢。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降卒45万,消息传到赵国,就足以让所有赵国人胆寒。后来秦军占领上党郡全郡,之后他们并不想就此收手,白起兵分三路继续向赵国逼近,第二年,占领赵国武安、皮牢两地,兵锋甚锐,有直取邯郸、灭赵之意,已经大病一场的赵国,自然是无法抵抗白起的。
应侯范雎怕白起灭赵后,功劳会盖过自己,便成功说服秦王同意与赵国谈和。条件是割 韩 的垣雍和赵国六座城池。
长平之战时天下形势
然而赵国偏不割地。
长平之战和白起之前直逼赵国的气势,难道还不足以吓破赵王(赵孝成王)的胆吗?
实际上,秦国退兵后,赵王就要立刻派人去商议割地事宜,遭到了丞相虞卿的坚决反对。
虞卿认为,长平之战秦国损失半数精锐,国内空耗,所以才愿意撤兵谈和。现在赵国割地的话,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白拿六座城池,这是助长敌人的力量!
赵王当然被打怕了,虞卿言之有理,但他也得思索三分。
此时楼缓来到赵国,赵王将虞卿的意见告诉给了他,请他出主意。(楼缓是赵武灵王派去秦国的间隙,现在被秦国收买当了反间,而赵国不知此事)
楼缓自然要劝赵王割地,他挑拨合纵国之间的关系,说其他国家准备趁赵国虚弱时来犯。把地割给秦国,会让其他国家狐疑而不敢轻举妄动。
赵王
虞卿听说楼缓之言后,再次觐见赵王,劝他说:“齐国是秦国的仇敌,赵国若非要割地,不如把地割给秦国。齐国得地,秦国必定怀疑天下再次合纵,必定要送来重礼讨好赵国。”
赵王听了虞卿的话,派他去送地给齐国,秦国得知此事后果然派使者来送礼、联姻。
邯郸之胜
公元前259年9月,秦王(秦昭襄王)再次兴兵攻打邯郸,白起认为时机不佳,拒不担任主帅之职,秦王只好派王龁担任主帅。
最开始,担任主帅的人是王陵,秦军不仅没能围住邯郸,连战场的主动权都无法掌控。秦王又增兵援助,战况仍然不乐观,王陵得援后出击,损失惨重。
胡服骑射的赵军
秦王又派王龁担任主帅,此时战局早就不利,赵军占据着主动权,邯郸坚守不下,诸侯们救赵的援军又逐步逼近。
抵抗的同时,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楚王的态度一直很不明确,在毛遂的威胁和窘辱下同意让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救赵。
魏王也派兵来援,但他遭到了秦王的威胁:“秦军的胜利指日可待,谁敢救赵,我第一个灭谁。”
于是魏王让军队驻扎在 鄴 不动,有坐山观虎斗之意,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斩杀魏军主将,挑选八万精兵准备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画像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率领魏、楚、赵三国联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秦将王龁率领军队落荒而逃。
此次胜利史书虽然是一笔带过,但也可以看见其对于赵国的意义。不仅是秦将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秦孝公以后秦军唯一一次投降),此战还打得秦军十年不敢对赵国有想法,一直到公元前248年,秦国才再次展开了对赵国的侵略。
结语
赵国一直都是唯一一个,能在军事上与秦国为敌的国家,虽然的确比秦国弱,但如果能发挥出赵国全部的实力,是完全不虚秦国的。
邯郸之战,信陵君率领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就足以看出天下若是坚持合纵,若有一个贤能之人做统帅,是在各个方面都不输秦国的。
然而六国包括赵国,总是要自己作死,赵国先是赶走廉颇,后又杀死李牧,自损羽翼。六国表面少合纵,实际上互相勾心斗角,自弃盟友。
如果魏王能重用信陵君,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损失了45万大军。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一帮人马前来救援,加上秦昭襄王此刻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所以赵国得以捡回一条命。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在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彻底的动摇了赵国的国本,使得赵国元气大伤。40万的青年壮丁不论是放在当年的哪一个国家,这绝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大数字。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战之兵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赵国是最虚弱的时候。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会放任赵国发展二十年,等到二十岁以下的幼童成长为可以参军的将士吗?自然是不可能的,趁势追击在所难免,毕竟秦军的目的就是为了灭亡赵国,而赵国却能够依靠大将廉颇守住邯郸,以十万老弱病残守住都城邯郸,甚至在之后伙同盟军反击秦军,实现战略上的反败为胜,其中又是靠着什么?
不得不承认,赵国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擅长战争的国家,若非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大了不少,赵国军队怎么说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那一支,赵国因为地处极北之地,接触的都是北方的匈奴人,因此,赵国本身就经常跟匈奴人打交道,虽说匈奴也是一块一块的小势力,但赵国能够抵御匈奴,这也说明了赵国民风剽悍,尚武之风盛行,这也是赵国抵御秦军的最根本基础。
其次,任用老将廉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平之战前,秦军临阵换了杀神白起指挥战役,而赵军却换上了从未上阵指挥过的赵括指挥这场决定两国气运的战役,赵括自信满满,认为只要出兵,就可以击败秦军,长驱直入,甚至灭亡秦国都不在话下,可是廉颇知道,赵军对抗秦军,面对白起,自己能勉强守住已经实属不易,想要反攻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因此,长平之战全线溃败,但邯郸保卫战的时候,老将廉颇又一次被赵王请了出来,廉颇善守,因此,邯郸保卫战在廉颇的指挥下,硬生生打了三年,秦军最终再也耗不下去了。这种攻防战,拼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国力。
明确的说,赵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不行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赵国就任由秦军宰割,毕竟,赵国这时候还曾经派兵进军燕国等略为弱小的国家,补充自己前线战役上的损失,自家的不够用,那就从其他国家抢来,而燕国等被赵国的偏师击溃,这也说明赵军的强大。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援军的到来,秦灭六国,毕竟需要以一敌六,虽然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为自己灭亡六国提供了便利,但六国也都不是傻子,都知道赵国灭亡以后下一个就是自己,因此,援军的到来时迟早的事情。援军到来以后,赵国反而发动了最后的精锐大举反攻秦军,歼敌无数,可以说又一次打出了赵军该有的士气。
但毕竟赵军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四十万壮丁可不是说来就来的,元气大伤的赵军,如果由李牧带队,继续抵御秦军,或许还能够缓过劲来,可惜赵国接连碰到了两位昏君,一位搞走廉颇,一位搞死李牧,这也是赵国灭国的重要原因。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发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力比拼之战,此战以赵国的全军覆没告终。赵军战死5万,投降40万。这40万人,除了年幼者200多人被释放,其他人皆被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对赵国构成了致命的打击,极大地杀伤了赵国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前,赵国是与秦国比肩而立的强国,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从此彻底丧失与秦国争霸的资格。
然而,熟悉历史的朋友皆知,长平之战后不久,秦赵两国再次爆发战争,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大败秦国30万大军。在这以后,赵国又北伐匈奴,全歼匈奴10万骑兵。赵国为何还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这一战,是为战国史上著名的邯郸保卫战。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建议乘胜追击,一举吞并赵国。然而,范雎嫉妒白起之功,以秦军疲劳需要修整为由,劝秦昭王接受赵国的投降,前提是:赵国割让六座城给秦国。
遭遇惨败惶恐不安的赵孝成王满口答应。可是,在交付城池时,赵孝成王又变卦了,因为大臣虞卿告诉他,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不如联合列国对抗秦国。
秦昭王勃然大怒,立刻令王陵率军二十万,直扑赵国国都邯郸而来。赵孝成王吃一堑长一智,以廉颇为统帅抵抗秦军。廉颇老成持重,王陵占不到多少便宜,秦昭王于是让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可王龁依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秦军损失惨重。
当此之时,范雎向秦昭王推荐郑安平,并携带大量粮草支援前线,决定以持久战消耗赵军的战斗力。时间一长,赵军果然受不了,邯郸城内发生严重的断粮危机,甚至出现析骨而炊的现象,赵孝成王不得不派人向楚国和魏国求援。
在向楚国和魏国求助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段传奇的故事,一是赵国平原君手下的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考烈王出兵援赵,一是魏国贵族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率八万大军驰援赵国。
最后,在楚赵两国的增援下,邯郸守军士气大振,与诸侯联军里应外合,终于大败不可一世的秦军。
为何长平之战后的赵军能大败三十万秦军?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原因:
首先,楚国和魏国出兵救援,这是赵国获胜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楚国和魏国出兵,赵国根本无力坚持下去,秦军都不必发起猛攻,只需将邯郸团团围住,已经断粮的赵军便会不战而溃。
其次,赵国毕竟是天下强国,长平之战不过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军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实力。邯郸之战,一个区区邯郸城,能召集十万大军,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赵国的人才也还在,廉颇、赵胜等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名将。
最后,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的实力也受到重创。有一种说法,长平之战,秦国战死20万大军。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不大,要知道,作为失败方的赵国,虽然损失45万大军,但真正战死的也不过5万。但是,秦国实力受损是不争的事实,据《吕氏春秋》记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其实,赵国之所以能大败秦国,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军队的意志力。秦国坑杀赵国降兵四十万,赵人对秦国恨之入骨。秦国攻打邯郸,赵国上下可谓同仇敌忾,空前团结,正因如此,直到发生严重的断粮危机,赵国也没有向秦国投降,这才撑到了魏楚大军救赵的那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