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北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公元383年,秦国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随后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前秦国彻底崩溃了,前秦国各个民族也开始起义,那时候的秦国乱得不可收拾。到了386年的春天,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恢复了代国,改国号为“魏”。随后,开始讨伐各部政权,十二年间,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归所有。
到了393年七月,他宣布迁都平城,并在该地建立起了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仪机构。北魏的都城都是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后,才改成了洛阳。北魏为什么要选择平城作为都城?秦汉以来,平城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城市,这里不仅是汉高祖白登之围的发生地,还是历史名城。但是,从其地位和所属的地理条件而言,却并不是什么要塞之地,仅是边郡地区的一个管辖县城而已。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汉朝时期的平城是现在的大同市的操场城,就是一个边境小城。北魏统治时期,他们占领的大城市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河北一个名为邺城的地方。此外,那里之前是曹操霸府所在地,也是后赵和后燕等政权建立的都城。
拓跋珪之前要在邺城建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仅仅过了几天他却改变了主意。邺城地理位置优越,当地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漳河途径的流域。而且,之前的朝代在这里开凿过渠道,进行过灌溉系统的建设,更是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粮食产地。同时,当地也是连接华北平原中部,以及太行山东麓的枢纽要道,是漕运的中心城市。所以,有粮食,有交通,有人文环境,这样的城市,供养庞大的皇室、军队、仆人一点都不是问题,是非常好的建都地点。可是平城属于北部地区,天寒地冻,气候干燥,水源稀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少,时不时还要闹些饥荒,使很多人背井离乡。此外,加上汉朝末年战事连连,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农耕稀少,经济基础非常差。
更有甚者,这里地处高原地带,山路崎岖,行军,走路都非常不方便。这样的交通情况,对于运输物资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所以,在此地建都立业,是不太合适的。邺城还有很多朝代的建设,那个地方非常的合适,基础设施很好,可以省很多钱,可是为什么没有选择邺城?首先,因为战事所需,当时,北魏的核心力量,主要由以拓跋部为首的各个部族共同构成,他们虽然骁勇善战,战斗力强,但是,人数却比较少,团队力量相对较弱,与中原的庞大人口相比,其人口的劣势凸显。如果,此时在邺城定都,那么,势必会面临汉人多、族人少的问题,担心以后的统治不好开展。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当时北魏统治集团还处于起步阶段。
拓跋珪从小来到内地地区,汉文化的水平较高,但是,对于其统治的整个部族来说,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部落联盟的色彩浓烈。同时,经济形态,主要以畜牧和狩猎为主。所以,平城是比较好的选择。第二个原因就是平城的优势,北魏选择平城地区,主要在于其地理位置,背靠大漠,符合部族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同时,该地区可以俯瞰中原的桑干河流域,并可以作为根据地进行畜牧和狩猎。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传统习惯等综合因素考量,平城的位置居中,适合部族居住,是一个最为优质的选择。在以后就算是民族、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格局。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区域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而且,北魏定都平城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的首都建设,宫殿苑囿、楼台观堂等重大工程上百处。好了,小编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