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们死后被草草的安葬了,后来被儿子修成了皇陵

以史为鉴 2023-06-16 05:59:45

他们死后被草草的安葬了,后来被儿子修成了皇陵

还不知道:朱元璋祖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代的皇陵共有两处,一处是北京昌平的十三陵,一处是南京的明孝陵。不过要说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也有一处,那便是他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和母亲淳皇后的陵园,这也是明代最早营建的皇陵。

朱世珍,本名朱五四,是个穷得不能再穷的佃民,生前并没有当过皇帝。他朱世珍的名字是朱元璋投身农民起义军、有了一定身份后才给他起的。而他那仁祖的庙号和淳皇帝的谥号,则是朱元璋称帝之日(1368年正月初四)追尊四代以上时才加上的。朱世珍夫妇尽管在死后得以居帝后之尊,但其生前却备受穷苦生活的煎熬,十分凄惨。

朱世珍出生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家在元集路句容(今南京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其父朱初一,为元朝时的淘金户,每年要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黄金。句容原本不产黄金,朱初一又不会淘金,只能用农副产品换成金子,然后再上交官府。

可是,金子难买,且价格昂贵,为了逃避官府的催逼,就在朱世珍八岁时,朱初一带着全家逃到了泗州城北三十里的孙家岗(今江苏盱眙县)。朱世珍长大后娶妻陈氏,陈氏是盱眙县津津镇人。其父曾是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的亲兵,抗元斗争失败后,为逃避官府追捕迁居津津镇。

朱世珍在父母去世后家境越来越困苦,迫于生计,便于哥哥携全家背井离乡,四处谋生。其兄一家迁到了濠州钟离东乡。朱世珍一家则先后迁至安徽的灵璧县和虹县,后来也迁到了钟离东乡,不久又迁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一家人给村里的地主刘继德做佃户。

刘继德为人刻薄,所以,朱世珍一家终年劳碌,生活却越来越困苦。至正四年(1344年)春,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旱灾,田地龟裂,颗粒无收,接着又闹起了蝗虫和瘟疫。这一年的四月初六,64岁的朱世珍因身染瘟疫,无钱医治而去世,59岁的陈氏也于同月二十二日病故。

在这场巨大的灾荒和瘟疫中丢掉性命的还有朱世珍的长子朱重四及重四的大孩子。一家四口的丧事只好由朱世珍的次子重六和17岁的小儿子重八(朱元璋)料理。据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皇陵碑》记载,朱元璋和二哥曾央求田主刘继德,希望能施舍一小块坟地。但刘继德不但不给他,还把兄弟二人斥骂了一顿。最终还是刘继德的兄长刘继祖可怜两兄弟,给了一块坟地,朱世珍夫妇这才得以安葬。

可是由于家贫,下葬时却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显然是草草安葬了。后来,因为兵荒马乱,陈氏的尸骨还曾被人盗发。

朱元璋发迹后,来到老家准备为父母重新安葬。当他收拾遗骸时,发现母亲的指骨少了一节,经过反复寻找,最终找到了指骨,但朱元璋不敢确认这就是母亲的指骨。那时不像现在可以进行技术鉴定,无奈之下,朱元璋想起了指血验骨一说,他咬破手指,使血滴在骨上,血液果然透入骨中。而用别人的骨头验证“则血不入”。于是,朱元璋才将母亲的尸骨收齐重新安葬。

尽管朱世珍夫妇的葬地只是刘继祖随便给的一块极为普通的地,但自朱元璋称帝后,人们还是编出了种种传说来神话这块墓地。如明王文禄《龙心慈记》中记载:朱元璋抬着父母的尸体到刘继祖给的那块坟地,突然“风雨大作,索断,土自壅为坟。人言葬九龙头上”。

龙凤十二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自称吴王,这时他打算将父母重新改葬,可是有人说“改葬,恐泄山川灵气”。朱元璋觉得有理,便在原地为父母修建陵园。朱元璋登基后,皇陵的营建工程仍在继续,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皇陵才基本完工。

汉少帝刘辩为什么死后被葬入宦官墓穴?

汉少帝刘辩死后葬入太监墓主要是政局混乱造成的,作为一个被废的皇帝,没有人会为他大操大办。

若是找具体责任人,首要的是董卓。

一、当作把持朝政,废少帝并毒杀之

董卓入京后,为彻底控制朝局,也为了立威于百官,他废掉了刘辩,而改立汉献帝刘协。

此时汉少帝刘辩在位不足半年。

被废四个月后,董卓派李儒毒杀了汉少帝。

《汉后书》对刘辩之死的记载很详细:

卓使郎中令(李)儒进酖于王,曰:“服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尔。”不肯,强之。于是王与唐姬及宫人饮药,王自歌曰:“天道易兮运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往幽玄。”唐姬起舞,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异路兮从此乖,悼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坐者皆悲。王谓唐姬曰:“卿故王者妃,势不为吏民妻矣。自爱,从此与卿辞。”遂饮药而死。帝闻之,降坐尽哀。

作为一个被废其被毒杀的皇帝,董卓自然不会为其风光大葬。

少帝死后,献帝将他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谥曰怀王。

二、汉献帝无能无力

汉少帝是何皇后之子,汉献帝是王美人之子,王美人最终是被何皇后迫害而的,这可能对汉献帝产生了一些影响。

汉少帝死后,献帝将他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谥曰怀王。

这或许有一点报复的心理,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毕竟汉献帝才不过十几岁。

最重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无能为力,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汉献帝不过是傀儡而已。

三、葬入的不是一般的太监墓

刘辩虽然还是皇帝,但是被废了,说明掌权者是不承认他皇帝的身份的,自然也就不可能为他营造帝陵。

而且刘辩在位极短,且政局动荡,在位时也没有时间为自己营造皇陵。

所以他死后,要么是草草被埋葬,要么是利用现有的空墓。

中常侍赵忠曾是大太监,权势极大,封为列侯。他生前为自己营造了陵墓,可想也是十分豪华的,但是他后来被何进诛杀,营造的坟墓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汉献帝就把少帝葬入赵忠的墓中了。

虽然是太监墓,但是坟墓的规格远超一般的墓。

少帝等葬入其中,比埋尸乱葬岗的强多了。

"秦始皇死后为什么要修陵墓

1、始皇修陵墓: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3、烧制艰难:
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里逃生:
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扩展资料:1、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2、艺术价值: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3、发现故事: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望采纳

修秦始皇陵工匠都被活埋,后人是怎么知道陵内情况的?

秦始皇陵耗费的时间很久,差不多历时四十年,而这期间很多大工程是需要大量人力辅助的,这些人很多都没有被活埋,被活埋的只是最后被留下的一小部分能工巧匠。而且修建陵墓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就是知道自己结局的,给自己留个后路也算是一种正常选择吧。

其一,秦始皇为了修建自己的地宫,从他13岁登基做皇帝时就开始着手准备,一直到他去世陵墓都没有修好,还是他儿子在他死后第三年才修建好了秦始皇陵,把他安葬进去。这期间总共经历了39年之久。在这39年时间里,其中有多次是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才能做出效果的,差不多要耗费几十万人去动工,而这些人在后来都被安排去做别的事情了,并没有留在陵墓里陪葬。

这些离开的人里,不但有参与动工的人,肯定也有参与设计的人。人口数量庞大,想要混出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经历时间过长,大家虽然不知道最后的机关暗器具体在哪个位置,但是类似于兵马俑这样的存在肯定是大家都亲眼目睹的吧,而且人多闲言碎语就多,保不齐有一些隐秘计划就被传开了。这些人把秘密带出陵墓当作谈资告诉亲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其二,陪葬制度古来有之,也有很多能工巧匠会留下活命的小路,以备不时之需。不是有人分析说那些盗墓贼用的盗洞有的就是那些巧匠们留下的活命之路嘛。由此看来,从里面跑出来也是存在一点点可能的,或者是这些人在一开始知道自己活不了的时候就已经把设计图纸绘制好留给家人了。毕竟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留一条后路。

总之,只要是用到人的地方,就不会有太难解的秘密。

明朝皇室并不在湖北,但钟祥却有一座明皇陵,里面埋的到底是谁?

从朱元璋算起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而每一个皇帝都会有自己的皇陵,这个时候还真的会让人疑惑为什么会多出来钟祥这一座皇陵,钟祥皇陵的墓主又是谁。钟祥明皇陵真正的墓主是兴献王朱祐杬,但是朱佑杬并没有当过明朝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朱厚熜却是明朝时期的明世宗。


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只是一个王陵,后来被“升级”成为了皇陵,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朱佑杬很早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兴献王,为什么他的儿子却可以当上皇帝呢。那是因为当时明朝的皇帝是朱厚照,但是在1521年的时候朱厚照突然驾崩了,但是朱厚照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没有子嗣。


按照规定没有子嗣的帝王只能从皇室近亲中选择继承人,如果朱佑杬没有死的话一定是他当皇帝,但是朱佑杬比朱厚照还有早死两年,所以帝位就像绣球一样直接抛到了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身上。

像朱厚照这种情况如果要把帝位传给朱厚熜的话,必须要先把朱厚熜过继给朱厚照才可以。但是朱厚熜不愿意,非要以“朱佑杬儿子”的身份去继承皇位。好在当时朝廷中比较的稳定,并没有什么乱党存在,所以朱厚熜以“朱佑杬儿子”的身份登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障碍,而且朱厚熜在明朝也算是一个出名了的明君。

朱厚熜成为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父亲的陵墓扩建成了皇陵,并且把他的父亲追加成了兴献帝,让人们世代尊敬,不得不说朱厚熜还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8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