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坚是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叫隋太祖历史上的隋太祖是谁

以史为鉴 2023-06-16 05:50:06

杨坚是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叫隋太祖历史上的隋太祖是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坚是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叫隋太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杨坚,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君主,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好。然而“隋文帝”这个称呼却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了,杨坚明明是隋朝第一个皇帝,是开国皇帝,而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太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等等,但是为什么杨坚却不是隋太祖而是隋文帝?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隋太祖,他和杨坚又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隋太祖不能是杨坚?

1.历史上真正的隋太祖

隋太祖杨忠(507―568年),字揜于,小名奴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大臣,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文帝杨坚之父。

俊美魁梧,武艺高强,见识广博,颇有将帅之略。北魏时期,跟随太原王尔朱荣、大都督独孤信征战四方,护送孝武帝元修迁都长安,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参与潼关之战和破沙苑之战,大败南梁军队,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陈留郡公,带兵攻破江陵,灭亡梁朝。北周建立后,拜小宗伯,镇守蒲坂,迎接司马消难归顺,多次打败齐军,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不肯依附太师宇文护,出任泾州总管。

天和三年(568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保、同州刺史,谥号为桓。嫡长子杨坚建立隋朝后,追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2.杨坚可以被称为隋高祖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

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3.隋文帝为什么不能是隋太祖

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

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

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

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这是庙号和谥号的一个小常识。


历史上对于帝王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谥号,即某某帝,汉武帝、隋文帝这些都是以谥号称呼;再比如庙号,即某某祖、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明太祖;再比如年号,即某某皇帝,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而一个帝王,你可以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去称呼他。比如杨坚,你如果用谥号称呼吗,那他就叫隋文帝,如果用庙号称呼,那他就是隋高祖。当然了,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小规矩。通常来讲,对于帝王的称呼,在唐代以前多用谥号,从唐代开始则多用庙号,而到了明清时期,年号则更加常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改变,还是源于一个称呼上的极简原则。

首先在唐代以前,谥号是除秦朝以外,每个朝代帝王都应该会拥有的一个尊号。其乃是帝王驾崩之后,由世人总结其生涯功过,用谥号表现出来,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所以,谥号也分上谥和下谥,分别代表褒贬之意。比如“文”、“武”、“宣”等等字眼,都是对帝王的称赞,所以拥有这些谥号的都是一代雄主,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等等。而厉、灵、炀等等则是不好的评价,拥有这些谥号的帝王大都是昏君、暴君、比如隋炀帝、周厉王、汉灵帝等等。

所以,用谥号来称呼帝王,不仅可以起到一个便于区分的作用,还能对其历史评价有一个简单的认知。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简单,唐朝以前,谥号多用一字表现,称呼记录起来比较方便。


相较而言,庙号和年号,劣势较多。比如庙号虽然也有着历史评价的意义在里面,但是其作为宗庙供奉,通常都是在表现功德,所以其评价也只有好的一面,难以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而正是因为庙号只写好的不写坏的,使得其评价门槛较高,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得到庙号,受宗庙供奉。比如西汉一朝,十二位皇帝里面,拥有庙号的仅有四位而已,所以用庙号称呼是行不通的。

但是从三国开始,庙号已经开始逐渐泛滥,出于对祖宗的尊重,历代帝王都会追尊先辈庙号,甚至于没当过皇帝的鲜卑,也得追封。比如杨坚称帝后,便追尊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而自己则是隋高祖。


此外,对于庙号的理解,大家也不再是光捡好的写,其开始像谥号一样,对于皇帝的功过有着褒贬评价。

比如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

到了唐朝,庙号已经成为了和谥号差不多性质的另一种皇帝叫法。而此时的谥号却开始变了味道,由于历代帝王会对先辈进行加谥,以表达自己的尊敬,所以其不再是以前的单字或者两字,而是会随着加谥而越来越多。

比如唐太宗,最初谥号文皇帝,后来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可以发现,里面全是好字眼儿。所以这时的帝王谥号不仅字数增加,不方便记录和称呼,连最基本的历史评价都没有了,起不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于是史学界便改用更加简单实用的庙号作为帝王的称呼。


当然,你如果要用谥号称呼也没错,只要不嫌麻烦。

至于年号,在明清之前是不流行的,因为当时大多数帝王,一生中都会有多个年号。比如唐玄宗,其一生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多个年号,显然很难选取。

而从明朝开始,皇帝一生基本就一个年号,比如洪武、永乐、康熙、乾隆等等。其相当于庙号更加容易区分,基本上每个皇帝独有的标签。而且年号是皇帝生前便有的,而庙号和谥号是皇帝去世之后才有的,所以以年号称呼皇帝的习惯要更早。

比如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前,是没有清圣祖这个称号的,当时康熙皇帝的称呼已经出现许多年了,其在史书上应用较多,那么后人也就这么用下去了。

这里需要吐槽以下的是,一些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明明人家皇帝还没驾崩,居然就用庙号谥号称呼,那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关于帝王的称呼,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庙号、谥号,年号称呼都可以。但是一般来讲,大家还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即叫着怎么方便怎么来。

杨坚为什么不自封隋太祖,而是自称隋文帝呢?

古代皇帝有姓名、庙号、谥号、年号等称呼法,但是除了姓名,其他称呼不一定每一个皇帝都有。其中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世子孙追封的称号!

谥号是皇帝大臣死后,后人根据生前的历史贡献的称号,具有历史评价的意义。如周武王,汉武帝等是褒奖的意味;而周厉王隋炀帝等是批评的意思;楚怀王则是哀怜同情的意思!隋文帝就是杨坚的谥号,他是开国皇帝又是通过禅让形式夺得帝位,所以后人尊称为隋文帝!

外国区分君主靠的是名字,重名加上第几。但中国有年号,谥号,庙号。年号是汉武帝时才有,而且,每逢重大事件发生是可以改变年号的。庙号早期只有少数进太庙的杰出君主才有,而谥号是都有的,根据谥法选出一两个字,很有专一性。所以在唐之前都用谥号区别。唐宋时期风气变了,谥号太长了,到了宋代有的恨不得封成玉皇大帝了,而这时候庙号又人人都有了,所以这两朝用庙号。

需要说的是谥号和庙号都是后世做史时选择用的,中国古代的书籍主要还是史书,逐渐就形成了习惯。到了明朝,民间通俗文学出现,多会写年号,虽然也有朝代变更过年号,但这些文学作品也增强了年号的普及,所以正史和正式称呼还是用庙号,但很多时侯也经常用年号,并不感到违和。

清朝作为末代王朝,一是离现代太近,二是民国时的清史关注度不高,其中的庙号没有机会被后面的文人史学家应用而传下去,和明朝一样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用年号称呼皇帝,这种习惯性的年号称呼就应用了下来,但是,正史中绝不会这么写的。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奉祀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第二位称为宗!这是由皇帝的后人进行追封的!而杨坚的隋朝只传了2代,是个短命的王朝,何况其子隋炀帝又是一个昏君,后来继位者皆为傀儡政权,在位时间短,根本没有话语权,所以就没有太祖,高祖一说!

历史上杨坚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属于他的庙号是什么?

作为隋朝开国皇帝的杨坚,他的庙号是高祖。庙号自商朝起便已出现,出现早期主要用在功绩高的君王身上,因为这类君王值得后世子孙世代祭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早期君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庙号。后来直至进入隋朝之后,这一现象才发生改变。在种类繁多的庙号之中,?太?、?高?、?中?这三种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其中?太?这种庙号多用在创基立业的君王身上,而?高?则是用于功高者,?中?的话则主要是指中兴者。

像杨坚这样的开国皇帝,他们的庙号主要是太祖与高祖这两种。而就杨坚来说,他的庙号则是最终定为了高祖。杨坚此人出身贵族,因为有家族的庇荫,他非常顺利地便进入到官场之中。在官场沉浮多年之后,杨坚后来在580年的时候凭借一纸伪造的遗命诏书开始名正言顺地辅佐朝政。这之后,他又接着开始对付那些实力较强的北周宗室诸侯王。在逐一消灭掉对自己存有威胁的政敌之后,杨坚称帝自立的计划便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在581年的二月,杨坚先是受封成为隋王,而后他又于这个月得北周静帝禅让皇位。为了表明自己的?无辜?,杨坚还曾对禅让一事进行过推脱,后来因推脱不掉才?无奈?接受皇位。因杨坚在登基之后便将国号变更为了?隋?,是以他也就成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之后的执政生涯中,杨坚的表现称得上是治国有方。隋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不仅实现了久违的全国统一,而且还进入到了?开皇之治?这一盛世之中。

就以上这些信息来看,杨坚对于隋朝来说既是创基立业者,同时也是功高者。凭借这些政绩,杨坚其实也能担上?太祖?这一庙号。不过介于杨坚在称帝那年已将?太祖?这一庙号给到因病去世的父亲杨忠,是以他自己就只能用?高祖?这个庙号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