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皇帝亲民到什么程度,皇宫旁边就紧挨民居

众妙之门 2023-06-16 05:33:17

宋朝皇帝亲民到什么程度,皇宫旁边就紧挨民居

你真的了解宋朝皇帝亲民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像天一般的存在,不能亲近,普通人要想看一眼皇帝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皇帝是和蔼亲民的,皇帝甚至经常出宫点外卖,这就是宋朝。

皇帝称谓的亲切

自秦始皇开创“皇帝”称号以来,后世历代皇帝的称谓虽然各不相同,但风格上大致上都是威严、霸气的。比如始皇帝就独占了原来人人都能用的第一人称“朕”。唐代皇帝被称作“圣人”,与老子、孔子等先贤平起平坐,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意味体现的淋漓尽致。清朝皇帝称“万岁”,霸气侧漏。

然而在宋朝人们称皇帝为“官家”,听起来多少有点民间,离我们印象中高大上的皇帝称号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官家”的称谓对普通民众来说就显得比较亲切、容易接受。这个称谓和宋朝皇帝的一项规定有关。

杯酒释兵权

官家就是公家的意思,要想别人称呼你为公家,首先就得得到他们的认可。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皇帝位置,这在当时看来并不光彩,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气。宋太祖为了获得认同就规定了"不杀士大夫"、“不增加农田税负”的规定,于是“官家”就获得士大夫阶层的维护。

皇宫紧挨民居

宋朝皇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皇帝,他们更想接近市民和群臣。这一点从两宋的皇宫就可以看出来。宋代时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经济相当发达,但是这个朝代的皇帝却住着最简陋的皇宫。

北宋的皇宫只是在一位节度使的府邸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周长不过5公里,比起北京紫禁城周长18公里,就显得相当寒酸了。而南宋的皇宫由于地理上的限制,甚至比北宋的皇宫还要小。皇宫四周都是民居与店铺,皇宫外面的呦呵和喧嚣皇帝在宫内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皇帝也爱点外卖

由于宋朝开放了宵禁,民众的生活也都比较富有,所以餐饮行业和外卖行业相当成熟和发达。由于位置的原因,皇帝也经常在宫廷外面点外卖。皇宫的东大门外面还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专供皇帝点外卖。甚至有传言说宋太祖过生日时宴会上的菜都是叫的外卖。

《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小哥

而且宋朝的皇帝特别喜欢换上便装出宫游玩儿,有时候在外面饿了就在街上点外卖吃。现在家喻户晓的“西湖醋鱼”相传就是由于宋高宗在游西湖时点了小贩宋五嫂的鱼,使她名声大振,生意火爆,所以这道菜流传到现在。

尽管在军事实力和国土面积等方面不如唐朝,但是正常情况下宋朝的收入却比唐朝高出7倍有余,这一切都离不开宋朝皇帝的亲民爱臣,以及皇帝和民众上下一心的勤勤勉勉。皇帝对待士大夫的包容的态度也使宋朝文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都是宋朝的,他们产出了许多我们全文背诵的文学作品。

宋朝皇宫也有不少的宦官,为何没有出现宦官干政?

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宦官本来就是皇帝家的家奴而已,他们原来的职责不过是服侍皇帝的日常生活而已。但是,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不断地加强皇权的结果使得皇帝个人拥有无所不同的大权。而这样的高度集权,对皇帝本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皇帝具有驾驭这种权力的能力。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备这种能力。一旦出现皇帝无法有效行使皇权的时候,皇权就会被皇帝的身边人所窃取。这就是宦官专权的由来。从本质上说,宦官专权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它本质上是皇权的构成部分,是寄生在皇权之上的毒瘤。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出现过宦官专权的局面。最为显著的就属东汉、唐朝和明朝等王朝。而相对来说,在北宋则是基本没有宦官专权的局面发生。其中原因当然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是因为在经历了唐朝宦官专权导致天下大乱的往事心有余悸,从唐朝灭亡之后,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有意防范宦官专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朝代,唐文宗甚至哀叹自己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他们是受制于权臣。唐朝后期,宦官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唐朝灭亡之后,人们对唐朝的历史覆辙有了一定的反思,所以当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都有意防范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主观意愿。

其次,宋代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就执行了一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赵匡胤还定过一条祖制,不杀士大夫。宋代虽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中央,皇帝本人并没有形成个人独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士大夫文人集团。士大夫文人集团势力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再次,在重视文治的大传统下,宋代的政治呈现出高度的理性化,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政府本身也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存在着皇权被窃取的可能性。

当然,北宋也不是没有宦官参与到政治之中的,我们前面说了相对而言北宋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并不是说宋代绝对没有宦官专权的局面。在北宋前期出现过宦官王继恩弄权的事情,而到了北宋后期著名的宦官童贯甚至被宋徽宗委以统兵重任,还被封为广阳郡王。

宋朝的经济、军备、政策、文化到底去到什么程度?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要具体的数字,详细的,最好和其他历代可以比较。例如:国家税收、商业数据、海外贸易……

解析:

宋朝经济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 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 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 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 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柀∑康膰?尘?频匠こ且幌叩氖奔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 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 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 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 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 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 (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 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 *** 先后增加了擤{A,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 “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 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 ,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 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儵Γ?烙妪?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 (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 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 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 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 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 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 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 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 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 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 著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 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 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 羊吃人”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 许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 与此同时, *** 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 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鞯恼?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 *** 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 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儵θ俗笥遥?@实在是 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 仅陜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 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 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侃Γ?钦跒阅?矣赊r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 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 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 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 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柀?┿炅阂粋?闯敲诺氖勘?5崩醋缘笔蔽?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 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萤Φ街袊?拿髦?蟮囊娐劯惺埽?

如果说那些描述还不够具体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些事实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 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 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 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 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 *** ,柀Ψ牵?《龋瑬│ 南亚和柀?喌娜毡九c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 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

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 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 ,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 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 此被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 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 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著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 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 包括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 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

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 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宋朝的军备

每朝每代以来,宋代最算无能,每次战争结局几乎都是求和、输币、甚至于乞降,简直是历代王朝以来最大耻辱。这样的结局在当时很为正常,赵匡胤“兵变陈桥黄袍加身”从出兵到返回汴京受后周幼主“禅位“仅5天时间,大概是这把龙椅得来太容易关系,时时担心它失去也容易,于是与赵普商议“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久长之计”,赵普见机情景,建议执掌禁军的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采用赵普建议,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上演了。削夺大臣的实权,过着只拿奉禄不管实事的悠闲官生活。

解除在京大臣兵权之后,赵匡胤还不放心,又在兵制上面做文章,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全国军队改为四种,分为禁军、厢兵、乡兵和藩兵。禁兵是皇帝的卫士,一部分驻守京城,却要到外州县就食,另一部分镇守边防要地,但要经常移防阵地,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逸”,实际上是为了中央实权的巩固与实施,无法让其他的将领有所联系造成对朝廷的威胁,达到了“兵没有固定的将、将没有固定兵”。厢兵是各州的守军,只供官府役使,从不练习武艺;乡兵是从农民中抽来的壮丁,名义上是地方守军,却没有一点战斗力;藩兵是招募来守卫边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额。乡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训练,都是有名无实的。这样的军用武备,岂能与外邦对抗,难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复、辽、金的侵犯,几乎以失败赔钱而告终。

赵匡胤为了专力巩固中央政权,实施对内严防的性质,自然形成了内 *** 朽,外患最为强烈。“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成了虚设,名义上节度防御史,实为什么都不管,依级领俸禄,管理军政事务的官员都由朝廷临时差遣。正由于临时差遣,像走马灯一样走走形式,试问他们能安下心为百姓做几件实事吗?不能。对武将如此,文职官员又怎么样呢?宋朝沿袭了唐、五代的官制,以台、省、寺、监、院、部而设立官员,此外还有毗、勋、爵,实为虚衔,只拿俸禄不为民认真办事、管事的实职,实际管事办事的被称为职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动性很强的,自然和武职的“临时差遣”一样。宋朝采取这样的维护中央政权的官僚制度,大大减弱甚至于没有军用武备的防御能力。官僚机构设置繁多庞大又重叠,直接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支出。宋朝官员俸禄的名称有官俸、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券、厨料、薪炭费、仆人衣粮等。当时谁能谋上一官半职的就一生丰衣足食,享受不尽。

赵匡胤实施如上改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使他们形不成威胁朝廷和叛变朝廷的实力。另一面为了得到官员、地主、富商的拥护,大力保护他们的利益,放任他们欺压盘剥劳苦人民,绝不严惩,甚至形成公开买卖官职,官员公开受贿贪赃等,都不予追究责任。如果引起极大的民愤也不过是贬官降职或外调,极少有处以死刑或籍没家财的。所以,宋朝虽然没有受到各朝代的藩王兵变的威胁,可局面形成了“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宋朝的政策、

宋的工商国营政策,客观上当然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必须看到,其初衷是与民竞利,扩大盘剥之源,利用不平等的地位从工商业中榨取财富,这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措施,而是封建国家体系下的畸形产物,这种政策,同时也对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在这种土壤中,是不可能产生什么新的社会形态萌芽的。事实证明,当 *** 财政出现危机,宋朝廷从来不是通过正面发展工商业来扩大生产、市场从而增加正常的税收,而是通过增加苛捐杂税,以及发行大钱、变钞乃至最后直接大印会子的办法明目张胆的豪取民财。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总结到:“南宋 *** ,所以取于民者如此,其民乌得而不困,其国亦乌得而不亡!”两宋的农民抗争,从无断过,而且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所有的民变,几乎都是因为封建负担过于苛重的问题。而两宋最后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运动,也没有亡于民变,究其原因:一是重兵对内,一方面通过招募士兵变寇为兵来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对民间的严密控制和镇压。二是宋朝始终面临巨大的外患,也面对着巨大的民族矛盾。在这个背景下,民族矛盾和国家外来危机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超过内部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主要面。当辽人南侵或者金人蹂躏中原的时候,广大民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选择竭尽自己的最后精血去支持一个尚能组织抵抗的 *** 。此在南宋尤其显著,翻查南宋立国初期的历史资料,常常惊叹于这样一个对内横征暴敛专制 *** 的朝廷居然还能维持,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巨大的外患威胁一定时期内淡化了内部矛盾,这样一个 *** ,激起全国性的巨变,乃至发生汉末那样的脆性崩溃也是完全可能的。最后一点,自然就是这个政权终于糟糕到在竭尽民力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尽到它保全自己和保护将希望寄托于它的百姓的义务,为外敌所灭亡,来不及等到内部的矛盾将之彻底摧毁——虽然到了末期,这种内部瓦解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认为南宋末期国家运转还大体良好的也完全是在扯淡。对于宋朝,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幻觉。什么“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了,“空前富庶繁荣的中国社会发展高峰”了。其实,看穿两宋的历史,其国策就是:聚财富于官,敛财富于中央。民困官丰,而官府之资财又全部集中于中央 *** 。然而,举国之资、全民之资,还是供养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庞大开销。一个将全国财富都盘剥到手的政权,在它几百年的统治中,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闹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乃至几乎就不能维持其运转。这样的一个 ***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是一个大笑话,是和着无数黎民的血与泪的荒唐!——此即我对有宋一代的基本认识。

2?该文作者另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伟大的宋朝的伟大的工商税收入。这也是网上带给网友最多错觉的地方。他说:“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宋朝文化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虽然宋代开

古代皇子宫殿名称都有哪些?

古代皇子所居宫殿有东宫、承乾殿、武德殿、兴圣宫、毓庆宫、重华宫等。
按照古代传统规矩,古代皇子幼年时因需母亲抚育照料,一般随母亲居住在东西六宫。成年后,也只有太子才能住在皇宫,其他皇子成年后都要迁居宫外。较早有历史记载的宋朝太子身居东宫,讲学在崇政殿;而元朝太子是居住在兴圣宫等。
但也有部分朝代的并非太子的皇子,成年后仍然安排住在宫殿里,如李唐王朝就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资治通鉴》记载,除太子居东宫外,“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明代,皇子集中居所为毓庆宫;到清朝,皇子集中居住在三所、乾东五所。这样的住所并不能称宫,只有皇子继承皇位时,原居处就改称为“潜龙邸”。如清朝乾隆本来住在西五所,继位之后西五所便升崇为宫。乾隆将祖父康熙比作古代圣帝尧,自比明君舜。舜字重华,因此乾隆在改造潜龙邸的时候就将此处命名为重华宫。

我国历代皇帝的皇宫分别在那里?以什么为主要场所?

  一个国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国,是希腊,是罗马,还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这些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它的最主要探讨国家历史的渊源,国家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中国古代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夏代开始以来,大约有217座。我统计过一个数,但是呢绝对不只217个王朝。统一的王朝没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边疆地区。比如包括像黑龙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国,在公元七到九世纪的渤海七八九世纪的渤海国。还有像我们云南的南诏、大理这些国家,还有新疆地区地方性的,当时也叫国。其实“国”的概念不一样,可能到现在我们把“国”理解为非常严肃的东西。我们现在“国”就跟地图上画的这个一样,是公鸡。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就比这个相当于中心地区就中原和现在华北、华中北部、华东的北部、西北的东部这一带,据历史记载,当时有万国,万邦万国。当时那个“国”实际比现在县还小,几乎相当于一个乡。那时候实际还不是我们现在理解意义的国、国家。真正我们从历史上理解为已经进入国家的这个时期的都城,已经有217座。既包括传统的大一统帝国的内地的这些都城,也包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

  根据建都时间长短,现在一般认为建都时间最长的,在中国这217座都城里,最长的就是西安,现在的西安。我们总说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条街,最主要的一条街长安街。实际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约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这是建都时间第二长的。第三个就是洛阳,洛阳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时间都比较短了,从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几年。应该说中国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长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阳。

  根据建都时间的长短,现在从20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一个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们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和开封。就是传统所说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传了很长时间,大约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学术界流行,在群众中也开始宣传。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说。“六大古都”加了个谁呢?加了个“杭州”。杭州就是现在南宋时期的临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个叫“安阳”,河南的安阳。它是安阳殷墟,我们说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当然后来曹操它的附近,有个三台叫铜雀台。曹操的都城实际也属于安阳附近,但那不是统一帝国的首都。这也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家在市场上经常看到的一本书上写的“中国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里头,占统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里头,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阳和北京。大家有时间你们可以查一查中国的历史年表。你算一算统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为都城的年代多少?作为都城就是王朝那个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汉王朝从它建立到它灭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时期,这样的话你可以计算出来它所占的百分比。应该说“七大古都”里有三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又具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也就是我们多年来历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为什么对西安、洛阳、北京,当然也包括我们早期从事研究的安阳,这些古都特别重视的原因。工作开展应该说也是比较多的。

  中国古代都城应该说有了国家就有都城,这样的话中国第一个都城也就是第一个王朝的首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根据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据现在应该说是4702年,确切数。但实际上“2070”也不确切,是个约数,也就是说距现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现在夏代都城,一开始应该说比较多。在这个地方建都几年,由于可能国内的政治形势、军事形势又迁都到另一个地方,直到它统治比较稳定的时候。大约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9世纪才在现在的河南郑州西部偃师市一个村庄附近,叫二里头这个村子名字,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里头遗址作为首都,一是考古发掘在这儿发现了宫殿,古代的宫殿。通过发掘的宫殿里的建筑物和宫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这个地区的墓葬和宫殿建筑的时代距今大约是公元前17到18世纪。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后开始建立这个都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机会你们旅游参观的时候,到了这个村子附近,有一个题词叫“天下第一都”,现在这个名字应该说现在还没有谁能够代替它。当然随着我们考古工作的开展,也许比它更早的都城我们还会发现。

  大家看到这个图片,这是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区发掘的一个宫殿遗址的复原模型。当时这个宫殿应该这个样子的,面积大约是一万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约一万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围是个围墙,南面是个大门,北边是个大殿,是个宫殿。这时候还没有瓦,盖房子还用茅草,但是长方形的大宫殿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周围是廊。这个都城遗址呢要比我们后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据现在的初步调查,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它的宫殿呢,宫殿建筑基本在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都城范围的中间,中央部位。这个夏代都城的确立,应该说在中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古代的历史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应该说二里头遗址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我们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进。

  第二个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现在有两种观念一种是说在河南偃师我就说二里头这个旁边,有个村子叫塔庄,就是宝塔的“塔”。有的说呢在郑州,现在的郑州市。现在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总说怎么断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间的分水岭在哪儿?你总要给人家王朝有个断。比如说你现在是公元2070年成立的,什么时候灭亡的?比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的?1949年。它给那么个数字。现在比如考古上怎么断定这个?因为现在没有文献记载,大家知道我们的文献,当时的历史是后来文献追溯的,当然追溯的口头历史也是历史,不过这些历史的水分比较多。就需要经过学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于考古学。考古学如何解决一个王朝的变化呢?我们考虑来考虑去,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变化。古代呢,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必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儿?现在是一样,我们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在西柏坡开会,首先要确立我们定都在哪儿?当然我们还是定都在北京,这个可以。比如古代它不会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这样。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灭亡以后,还在夏王朝首都。因为它灭亡以后,往往有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报复,就要摧毁它的建筑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这实际上是政治报复。我们过去也有这个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干什么了,石碑给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灭亡的时候,项羽到了当时的咸阳,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宫烧了,一烧烧了三个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烧的,象征什么?象征他把王朝推翻了。烧了它以后,所谓的先破后立,破了以后他得立。他要建立国家首都,他有个统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时候,就应该是那个国家成立的时候。但这个年代很难定在哪一年,就在那个左右的时间。因此呢,我们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的附近发现了我说的偃师市的一个商代城址。而这个城址应该说保存非常完好的一个城址,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城。因为那里头有宫殿,宫殿的大型建筑应该说非常雄伟。这个城建立得很规范。这样的话呢,就判定了这个城是商代的一个都城。而这个都城里的时代,经过测定和经过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里头的灭亡时代相衔接。就是它这个城不用了,被毁坏了,那个城刚好建立,就是时代相接。也就是这个时候恰恰是夏王朝的灭亡和商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个王朝。

  以后商代又在河南的郑州建立了更大规模的都城。再以后到了盘庚的时候,就是商代的国王又把首都迁徙到河南的安阳,在那里建都将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纣王荒淫无度,最后把国家给断送了。这就是刚才我谈到的商城,偃师商城。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对中国以后都城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说北京城有故宫,故宫外头还有内城,外面还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间是统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头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围应该是官府,官府的周围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围就成了墓地了,就这么一个规律。到了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它这儿北边是商代中期的一个城址,两年刚刚发现的四平方公里,周长约八千米,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继这个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这是三十年代,当时国家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儿进行了发掘,发掘了将近五十多座宫殿。同时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个绿色的东西,绿色的有一些褐色的东西,那地方叫西北岗,地名叫西北岗。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国王的墓葬。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为都城里边不能光有宫殿,国王死了还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样,你不能光有故宫,清朝的王陵在哪儿呢?有东陵有西陵,东边在遵化,西边在易县。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活着在北京,死了就搁昌平去了,当然昌平也归北京管。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商代以后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因为商纣王荒淫无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国。西周王国大家知道从西方来的,西方是指古代社会,不是现在,就是大西北,就从陕西过来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姜子牙钓鱼”的那个姜子牙,“愿者上钩”。姜子牙就是辅佐他们一个有名的军师。就那个时代,他向东进攻,他的大本营在西部,现在陕西一带。然后取得政权以后,他就在现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区的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也叫丰镐遗址。丰京、镐京,丰是丰富的“丰”,镐是一个金字边一个高,这实际是一个水的名字,一个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这个地方呢,有本书叫《封神演义》,讲到西周的历史,跟这个地方的关系很密切。这个都城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也有发现了当时好多建筑的地基。因为房子都没了,中国跟希腊罗马不一样,跟埃及不一样。可能出国旅游过的先生,或者出国去过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们从电视上见到介绍知道,西方的都是石头建筑,中国都是土木建筑。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农村全是土木建筑,现在改成砖了。土木建筑一个最大的不足,从保存价值来说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说阿房宫,那么有名的一个宫殿,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写到,阿房宫东西多少米,非常宏伟,应该说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它大殿东西一千五百米长,三里地,南北将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万人,那就是万人大会堂了。但是它没保存下来,因为它是土木建筑,只保存台基。什么叫台基?就是打的地基。因为要这么大的建筑,承载量非常重,地基处理非常好。这样的话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们知道夯土,群众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几米,在丰镐这个遗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周代以后,到了东周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因此都城正因为这样,它当时各地的王侯,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都是仿造国王去建造自己的统治中心。包括齐国的临淄;包括楚国的江陵,就现在的沙市;包括现在郑州附近的郑韩故城就是韩国;还有像燕下都,河北易县,北京附近;还有像河北邯郸赵邯郸王。他们纷纷效法当时的中央政权,效法他的都城建设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应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说这个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举个例子,像北京城。当然古代不是这样,最早的古代,明清时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黄瓦,老百姓的房子绝对不敢,要用那个做的话就要杀头的。建筑本身是个等级,就跟现在坐汽车一样,也是一个道理。不过这个不太严厉了,甚至有钱你什么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务员就得按规定办,过去公务员按规定办,老百姓也得按规定办。你盖什么房子?建什么样的庙?都按照规定走。但是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说正是一个百花齐放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也造成了整个建筑上一种规划上的、归制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上的丰富多彩。我想因为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这里就不多谈了。

  结束了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呢,是由秦始皇结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咸阳城,秦咸阳城要根据历史记载,可不得了。东西二百七十里,到处都是宫殿。当然我想这是文学家的夸张,或者对秦始皇的一种不满,把他错误的张扬。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建的都城,确实是非常大的。它的规模呢,应该说呢,像秦始皇陵一样,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现在我们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离宫也应该是最大的一个。至今考古工作者还弄不清它范围到底比如东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工作原因;再一个因为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对它的破坏太厉害了。当时农民起义军对他的宫殿、对他的各种设施破坏太厉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宫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国历代周秦汉唐,尤其汉唐时代的政治中心。它重叠性的建筑,什么叫重叠性?原来我在这儿进行生活,后来人继续生活,这样的话把前代的建筑物就破坏了。因此对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我们知道秦咸阳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秦咸阳城呢虽然时间短,从战国中期公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项羽西入关中。秦咸阳成也被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我曾经在遗址上七十年代初进行发掘,本来是一个房子。因为发掘出来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惊,就跟炼钢炉一样,出来都是炉渣了,搬不动。炉渣五光十色的,显然那个里头有金。比如有各种金属装饰物,不然的话不会出现那个现象。因此说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项羽火烧咸阳宫”看来是属实的,是被考古发掘所验证的。而且那个宫廷里相当富丽豪华,现在我们装饰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宫殿都是壁画,走廊旁边都是壁画,壁画经过两千多年,颜色还非常鲜艳,刚发掘出来。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历史上,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高峰。到了汉代,汉代汉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就在秦咸阳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图上,中间的地图上,有条河,东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咸阳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时候,曾经是秦代的离宫。大家知道“荆轲刺秦王”,或者“廉颇蔺相如”这出戏。 秦王就在渭河南边有个殿叫章台,这章台实际上是汉代的一个宫殿。汉刘邦的办公大殿,后来把它当作办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这个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这儿。

  大家看到汉长安图,这张图呢,画着紫颜色的就是当时的建筑物,宫殿建筑和市场建筑和宗庙建筑。这个城,现在已经应该说做了将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况基本搞清楚了。这个城对中国古代影响也比较大。大家看虽然它中间的一条浅颜色的线在里边,是道路。虽然不太整齐,但是已经形成中国古代所谓豆腐块型的城市结构,用道路一块一块切成豆腐块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庙,方块里头有十一个小方块,那就是当时的宗庙。宗庙是什么呢?就是祭祖宗的,旁边有个小方块,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么?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农业丰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维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权好好地传下去;祭天呢是为了保持好的收成,创造一个好的年景。这是古代一个政治思想。一直对后代延续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现在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太庙,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后面还要讲到它的文化内涵,都能体现出这些特点。汉长安城已经筑了两万五千七百米的城墙。当时这个城墙是汉高祖的儿子,叫刘盈修筑的。这城墙一般高十米,底宽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来的,夯土。它硬到什么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游,你们看一看那个土一层一层和现在砖一样,硬度和现在砖一样。两千多年了还保存着,应该说呢,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个城址之一。汉长安城里头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们说一个城,讲都城是国家的缩影,都城里头什么是最主要的?就是宫城。什么叫宫城?就跟老北京一样,老北京什么最重要?重要地方当然多着了,但是作为一个首都来说,故宫最重要,因为皇上就在故宫里头。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故宫转的。明清时期应该在北京城里都是围绕故宫转的,包括过去什刹海呀,这些修的各种东西都是围绕它转的。如果这里没有故宫,也就没有了颐和园和圆明园。因此呢,我们说一个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宫。汉王朝的皇宫就是未央宫,大家经常在听唱戏剧的时候,经常提到未央宫,就是看到图的中间这个方块。这个是边长两千二百米这么一个方形的一个皇宫,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在皇宫里的正中间有个绿色的,就是它的办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后的“前”。中国古代管皇帝办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寝。路是道路的“路”,寝是寝殿的“寝”,是睡觉的那个“寝”。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宫的时候呢,管阿房宫叫做阿房宫前殿。到汉朝继续继承这个。到了曹魏的时候,曹氏家族曹魏时候呢,就把皇上办公大殿改名叫太极殿。太极就是练太极拳的“太极”,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人它们的古代都城也叫这个名字。当然后来我们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庆殿”,实际上在以前比较规范的叫前殿。这个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这就叫择中而立。选择正中间,表示以它为中心,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为中心。这个中心既包括东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现在去过故宫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图,太和殿是不是在东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头没有殿只有门,这个殿也是一样。太和殿前面都是门,不管是午门、天安门,前面再没有办公大殿了,更不允许有休息用的了,这是古代传下来的。比如未央宫的前殿一样,前殿之前再不允许有殿,都要在它两边或者在它的后边,前面不能挡着它,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一种就是所谓一个国君的一个尊严。通过建筑的安排,建筑物的所处地理位置,来体现出它一个思想。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东汉洛阳,汉代的。到了东汉就刘秀的时候,就把首都迁到洛阳。农民战争,西汉末年农民战争起义以后,推翻了王莽政权,把首都建在了洛阳。洛阳城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前面我们看到了汉长安城情况的话,我们就看到洛阳城规划里头,南北各一个小方块,两个皇宫,不同时期使用的两个皇宫。早期用的南面这个叫南宫,晚期用的北边这个北宫。这个时期应该说又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呢,到了洛阳城进入北魏时代,宫城所谓皇宫的宫城,有几个就变成了一个。原来都城里不是一个宫城,好多宫城。比如汉长安城里头有未央宫,还有长乐宫。为什么有未央宫和长乐宫呢?因为最开始皇帝当政的时候在未央宫,皇帝死了以后皇后还在,皇后的儿子当了皇帝还在未央宫,皇后上哪儿去呢?皇后变成皇太后了,皇太后就到了东边的长乐宫去了。因此汉代西汉时候,有“东宫”、“西宫”之称。东宫就是指太后之宫,西宫指皇帝办公的地方。而当时呢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呢,一个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亲戚,外戚专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来支持他。他对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间有时候不信任,互相残杀,这样外戚势力非常重。实际上,皇后的家族势力大部分在长乐宫。你们可能注意一下西汉的历史,西汉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汉的皇后都是长命的,有十几个皇后当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了太太皇后,一直当多长时间,实际控制政治势力。多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从多宫城变成单一宫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个表现,是皇权集中的表现。从皇帝为权力,依靠家族变成依靠亲戚,皇亲国戚,变成自己组织政治力量,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说在洛阳的北魏洛阳城,看不清楚的话,大家看看唐长安城。到了唐长安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唐代。绿色的呢是宫殿区,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区和市场,绿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办公的地方,在中间的绿色的北部是宫城,宫城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在东北角又一个,大家知道有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那就是大明宫,东北部那个角是个大明宫。就是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就开始从宫城就把皇宫迁到这里来了,就在这个殿上叫含元殿上办公。这是从空中拍的,中间那是大台子,四周这是发掘时的现场。两面呢有两个很像我们北京城现在的午门,你们进了天安门以后,看到的午门两边,两边出来两个建筑物,中间是个门,最早中间是个殿,两面出来两个阙,阙楼。这样的话呢,应该说午门的历史从这儿可以找出渊源,当然渊源更早,不只是这儿。

  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什么制度呢?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线上。然后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宫的周围,皇宫和皇宫的周围。怎么住呢?安排的里坊,切成豆腐块一样的模式。大家看一块一块的,这样的格式。一个长方形的方块里头,现在我们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个土字边一个方。再早叫里,现在也有叫里的,什么什么里就是一里地两里地的“里”。汉代叫“里”,洛阳北魏时期叫“坊”,一直延续下来,到元大都就变成了胡同,这是我们中国居民区的变化。而且坊里头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长方形的,在长安城里头有十字路,十字路里头分成四块小的,每四块小的又有一个十字路。一条路逐渐由城里的路宽一些,比如城里的主干大道,唐长安城宽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长安街还要宽,一百五十五米宽。比它小一级的路,另一等级路,可能一百米宽,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宽,通向城门的,还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环绕城墙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宽,在群众老百姓居住区坊里的路,主要的干道就十几米宽。如果坊里头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宽。大家我们知道可能你们有时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日本是町。丁是个田字,我们坊分成四分,一个坊有个十字分成四块,每个小的里头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这个制度一直传到了日本,不过名称叫法稍微不太一样。这套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应该说对中国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续到明清,基本上变化不大。到了辽金元清应该说从现在说我们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统一国家的政权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吸纳了中华民族这个先进的文化。在都城建设上,完全也是这套东西。尤其是辽金元,甚至比中国的汉族统治的皇帝还要规范化,还要复古,复什么古呢?复中华古文化之古,按中国古代有本书叫《周礼·考工记》,按《周礼·考工记》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当然到了明清时期,既延续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又结合中国历代都城特点,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一个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绍了。如果呢,对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从北京城做出发点,由此做起点,去认识中国古代都城,好多东西就很容易地破解。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都城我想讲一讲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特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也比较虚、比较大,我只能就我觉得的哪些方面和这个联系比较多的谈谈个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谈一下中国古代都城它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就是大家总要问既然中国古代都城这么多,从古至今,不管是统一的帝国王朝还是亡国王朝,或者说是地方割据的一个政权,大约二百多个都城。它们建都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我想这个谈出来可能对大家认识古代都城、认识古代历史可能会有所启迪。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