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韩国是怎么衰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建立之战,指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一统天下的战争。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国大军。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的诸侯国。并且,秦国消灭韩国的过程,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秦国早已通过多场战役削弱乃至于重创韩国了。对此,在笔者看来,战国时期,韩国本有一战之力,却在这四场战役后彻底衰落!
一、修鱼之战
修鱼之战,是第一次合纵攻秦时的战役。战国时期,张仪来到秦国,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秦惠文王派张仪到魏国,游说魏国倒向秦国,结果没有成功。于是,秦国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国的对外扩张,导致山东六国走向了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这就是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针对五国合纵攻秦,派樗里疾率秦军迎击。秦军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魏、赵、韩三国联军决战,联军大败,伤亡8.2万余人,韩将申差等被俘。由此,在修鱼之战中,不仅魏国和赵国遭到重创,韩国也损失了数万兵马,其将领还被秦国俘获。
二、宜阳之战
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前308年)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名将甘茂率军在韩国的重镇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一带同韩国大军发生的战争。韩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宜阳,此战共斩首韩军6万。值得注意的是,在宜阳之战中,秦军的这场攻坚战进展得并不顺利。战事经历五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大受影响,主将甘茂一度信心动摇想半途而废。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但是,在战国中期,韩国还是具有抵挡秦国的实力。
不过,甘茂自身客居秦国为相,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公赏里,重赏之下,一鼓作气,终于拔掉宜阳。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宜阳之战中,秦国大军经过长期的苦战,终于攻占了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这无疑有助于秦国进一步蚕食韩国、魏国、赵国等中原诸侯国的疆域。
三、伊阙之战
在修鱼之战、宜阳之战,韩国总共损失的兵马,还不到10万人。不过,仅仅是在伊阙之战中,韩国就损失了10多万精锐力量,这成为韩国走向衰落的关键一战。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在伊阙之战中,魏国、韩国各自派出了10多万兵马,从而组成了一支规模达到24万人的联军。
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兵力虽然只有魏韩联军的一半左右,却最终取得了胜利。也即在伊阙之战中,白起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先猛攻魏国大军,再挥师击败韩国大军,从而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在伊阙之战后,韩国精锐力量损失殆尽,逐渐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实力和勇气。
四、陉城之战
最后,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5座城邑的作战。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五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引发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由此,对于陉城之战来说,不仅让韩国损失了5万大军和5座城池,还让韩国损失了上党郡,并引发了长平之战。
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虽然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但是,赵国在元气大伤之后,无疑意味着秦国在山东六国中没有匹敌的对手了。在此基础上,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自然是不可避免了。总的来说,在战国时期,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不过,韩国吞并郑国,开启申不害变法,也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但是,在修鱼之战、宜阳之战、伊阙之战、陉城之战后,韩国不仅丢失了大片的疆域,还损失了数十万精锐士卒。于是,在这四场战役后,韩国彻底衰落,其被秦国消灭,只是上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
很多人认为中国从140多个国家的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由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直接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战国七雄最终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还有一些大国,比如越国、巴国、蜀国、鲁国、中山国,还有宋国。小国也夹杂其间,如滕国、卫国、郑国、邹国等。
宋国是周朝开国时期便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内子民基本都是商朝的后裔,文化和商业发达。孔子的祖辈就是属于宋国人。宋国国都是在商丘。宋国从周初一直到灭亡,传了34代君王,享国829年。春秋时期,宋襄公火了一把,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时期,宋国的老大不再称公,僭越称王了。宋国在宋康王率领之下达到了发展巅峰,东伐齐国、南击楚国、西败魏国,并且把滕国也给灭掉了,占领了它的地盘,号称拥兵5000乘的劲旅。
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根本没有单独击败魏国、齐国、楚国等大国的历史记录,但是宋国做到了,所以说宋国实力一点不差于韩国。宋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第1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宋国灭亡的时间比较早。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魏国、齐国、楚国联合讨伐宋国,宋康王被迫逃亡,最后是死在了现在的河南焦作一带。相对于宋国而言,韩国是到了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国灭亡。韩国的灭亡时间比宋国迟了50多年,而整个战国一共才经历了200多年,所以说宋国灭亡时间太早了。中山国和越国他们的实力不见得比韩国差,但是他们也是因为过早被灭亡,所以没有出现在战国七雄的名单上。如果宋国、越国、中山国这些国家能够延缓几十年被灭,那么战国的格局就是十雄。
宋国虽然实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没有参与到战国连横合纵的战略格局的变化当中,其影响力相对于韩国来说是比较弱的。韩国无论是在战国初期还是在战国中期,都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大国的战争之中去,比如马陵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垂沙之战等,都可以见到韩国的身影。战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役长平之战,是因为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起的。韩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国力弱,但是一直参与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想方设法延长自己的寿命。韩国对战国格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国却没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其中,就郑国来说,就是被韩国消灭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消灭了郑国,这才奠定了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位置。因为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韩国在整体实力上无疑和另外六个诸侯国相差甚远。而在吞并郑国之后,韩国的地盘得到扩张,也拥有了立足中原之地的基础。反之,如果韩国像宋国、中山国、越国等诸侯国一样提前灭亡,显然就无法和秦国、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燕国相提并论。
一
首先,韩灭郑之战,是公元前423年至前375年间韩国为了灭亡郑国而进行的多场战役的总称。也即在战国初期,韩国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吞并了郑国这一诸侯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历史悠久,疆域为今河南新郑一带,与晋国接壤。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内乱,赵、魏、韩三家消灭智氏,并瓜分晋地,其中韩国成为与郑国接壤的国家。
据《战国策·韩策》记载:韩、赵、魏三家已经打败智伯,准备瓜分他的土地。韩相段规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段规说:“一里那么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诸侯,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韩康子说:“好。”果然要了成皋。到后来韩国灭亡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韩国想要吞并郑国的野心,在消灭智氏时就已经显露了出来。在三家分晋,特别是彻底瓜分晋国的疆域后,魏国、韩国、赵国都打算对外扩张,而就韩国来说,则把扩张的目标对准了郑国。
二
公元前423年,郑幽公刚刚继位,韩国君主韩武子趁机攻打郑国,杀死郑幽公。郑国人拥护他的弟弟郑繻公继位。对于韩国来说,虽然杀死了郑幽公这位君主,不过,郑国数百年的历史,促使其不愿意被韩国消灭,所以郑国上下支持郑幽公的弟弟郑繻公继位,以此继续抵挡韩国的进攻。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其子韩景侯继位。韩景侯继位后随即对郑国发动进攻,攻克雍丘。郑国修筑长城试图阻挡韩军继续进攻。也即在战国初期,韩国的综合实力是要强于郑国的,对于后者来说,长期只能依靠城池来抵挡韩国的进攻。
当然,双方的差距也不是非常大,这导致韩灭郑的耗费时间是非常久的。并且,郑国为了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曾发兵反击韩国。比如公元前407年,郑国对韩国发动反攻,于负黍(在今洛州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击败韩军,双方连兵不解。但不久后韩景侯随魏文侯进攻齐国,重心东移,使得韩、郑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在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可谓同气连枝,经常一起征战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
三
公元前403年,周安王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这一诸侯国正式成立。但是,在正式成为周朝册封的诸侯国之后,韩国的内部却爆发了一些冲突,大臣严遂和韩侈间也发生矛盾,郑国便于公元前400年包围了韩国都城阳翟,韩景侯也在同年去世。不过,在三家分晋彻底完成之后,韩国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韩国和郑国之间的差距。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
新郑市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地貌。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新郑周边的山地,促使其拥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而这,自然是韩国消灭郑国后,选择迁都新郑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总的来说,战国初期,韩、郑之间战争的主动权并没有集中于一方,双方一开始势均力敌,不相上下。《韩非子·饰邪》中记载:“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说明郑国在对外策略方面的失败,也是其在仍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被灭亡的原因。也即在战国初期,郑国仗着和魏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对韩国有恃无恐。不过,在魏国和楚国作战的时候,自然对郑国无暇他顾,这给了韩国集中力量消灭郑国的机会。况且,魏国和韩国的关系,显然要比魏国和郑国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并且,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因此,在笔者看来,精锐的兵器,也成为韩国成功消灭郑国的原因之一。消灭郑国后,韩国实力增强,从而和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秦国、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韩国实力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不过,对于韩国来说,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其疆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汉朝之前,有两个韩国,一个是春秋的,被晋国所灭,一个是战国时,由晋分裂成的韩国,后被秦国所灭,后来,秦朝末期,韩国后裔驹复国,被灭,后来韩王信(他也是韩国后裔)归顺刘邦,被封为韩王,汉朝统一后,不久,韩王信依靠匈奴,叛乱,在与汉军作战时被杀。
韩王信(?—前196年,名韩信,为免与同时期另一名将韩信混淆,故称韩王信),秦末汉初将领,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前196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
韩王信是战国时韩襄王之孙。秦朝末年,沛公刘邦在河南作战时,韩王信加入沛公军中成为韩将,跟随沛公进入关中。秦亡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韩王信跟随他进入汉中。后来刘邦出兵打败三秦并占领关中,承诺将来会封韩王信为韩王,先拜他为韩太尉,派他带兵攻取韩地。 汉二年,韩王信攻取了韩十余城,当汉王来到河南后,韩王信猛攻西楚霸王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迫使郑昌投降,汉王便立韩王信为韩王。汉三年时,韩王信在荥阳失守时向楚投降,不久成功逃回汉营,汉又立他为韩王,韩王信跟随汉军击败项羽,平定天下。汉五年春,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 汉高祖六年春,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或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北方胡人为名,把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为都。韩王信上书请求把都城改至马邑,得到刘邦批准。后来匈奴攻马邑,朝廷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刘邦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进军太原。 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带兵击败韩王信,信逃到匈奴那里。刘邦追击时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刘邦在脱险后便退兵了,此后韩王信有时率匈奴军侵扰边境。高祖十年,韩王信派人游说驻守代地的陈豨起兵反汉。高祖十一年,韩王信又与匈奴侵汉,占领参合,汉将柴武致书韩王信,劝他归降,韩王信婉拒,两军随即接战,韩王信战死。
【子孙】
韩王信逃入匈奴后,在颓当城生下一子,因此取韩颓当。同时,他的太子也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韩婴。汉孝文帝时,韩颓当与韩婴率其所部降汉,汉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 襄城侯韩婴传国至孙,其孙因不敬被夺取侯爵。弓高侯韩颓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功冠诸将。其爵位传至其孙时,因为他的孙子没有后代,因此失去爵位。不过韩颓当有两个庶孙非常有名:韩嫣和韩说。 韩嫣:弓高侯韩颓当之孙,汉初韩王韩信的曾孙。韩嫣是汉武帝时的宠臣,当汉武帝为胶东王,他就与汉武帝共同学习。汉武帝即位后,仍然与他经常“同卧起”,而他也恃宠自骄,不把大臣甚至诸侯王放在眼里。最后由于得罪江都王,被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所杀。史书说韩嫣“善骑射,聪慧”。可见他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花花公子。 韩说:韩嫣之弟,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他进入官场与其兄韩嫣一样,也是汉武帝的佞臣之一。韩说从军击匈奴,因军功被封为龙额侯,但不久因酹金失去爵位。东越国反叛,韩说被任命为横海将军,灭掉了东越。汉武帝太初年间,任游击将军,屯五原外列城。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中,他掘蛊太子宫中,被太子刘据所杀。死后,其子韩兴嗣爵,但韩兴也死于巫蛊之乱。巫蛊之乱平息后,汉武帝下令“游击将军死事,无论坐者。”,封韩兴之弟韩增绪封为龙额侯。 韩增少时为郎,后为诸曹、侍中、光禄大夫,汉昭帝时官至前将军。汉昭帝本始二年,五将军征匈奴,韩增率所部3万人出征,其他人都没有收获,只有他斩百余人回师。汉宣帝神爵元年,大司大将军张安世(汉武帝时酷吏张汤的次子)去逝,韩增继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的来说,韩增为人比较平庸,个人能力比他的父亲和伯父可谓是远远不如。史书说他“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韩增死后谥为安侯,其子韩宝嗣爵。韩宝没有儿子,韩家失去爵位。成帝时,封韩增的兄长之子韩岑为龙额侯,以续韩增之嗣。韩岑死,其子韩持弓嗣爵。 韩王信世系如下: 韩襄王(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子虮虱→韩信(韩王,汉初异姓王之一)→韩太子 →韩婴(襄城侯)→O→O(坐不敬免爵) 韩颓当(弓高侯)→O →O(无子,国除) O →韩嫣 韩说→韩兴 →韩岑→韩持弓 韩增 →韩宝
一、春秋诸侯国
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疆域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一说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编辑本段]二、战国诸侯国
简史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世系列表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韩武子 韩万
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
2 韩赇伯 ?
3 韩定伯 韩简
4 ? 韩舆
5 韩献子 韩厥
6 韩宣子 韩起 ?—前514年
7 韩贞子 韩须 前514年—?
8 韩简子 韩不信
9 韩庄子 韩庚
10 韩康子 ? ?—前425年
前453年,与赵、魏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11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13 韩烈侯 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韩武侯
14 韩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韩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韩共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韩懿侯、韩庄侯
17 韩厘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韩昭侯、韩昭僖侯、韩昭厘侯
18 韩威侯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宣惠王
19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20 韩厘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22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
历史沿革
起源 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七雄之一。
大事记
前403年:周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楚汉争霸时期,韩国曾复国,后被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6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