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才产出国,战国时期都为秦国输送了多少人才

众妙之门 2023-06-16 04:50:55

魏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才产出国,战国时期都为秦国输送了多少人才

还不知道:魏国人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军事, 国力都超过其他的诸侯国,人才的储备量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魏国,作为一个国土在众多国家中排列倒数的国家,其无论是军事,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比,但是他们有一项功能却远超其他国家,就是对人才的输送。

我们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少不了白起的连年征伐,少不了王翦的攻城拔寨。当然,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时刻为国家的秦国的发展献言献策,针砭国家当时的政策,提出英明的治国之策。如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正是有了这些人才,才保证了秦国大后方的安危,才能为前方战士源源不断的提供所需军械和粮草。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通过人才来不断提供动力,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永远充满生机。然而,魏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才产出国,在战国时期却为秦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是导致魏国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秦国的那些人才都是魏国贡献的。

首先要提的就是商鞅。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后来通过其他人的引荐来到魏国作为魏国非常有名的谋士公孙痤的门客,希望能够在他这里能够发挥自己的满腹才学。然而,在这里他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公孙痤将死之际,他才向魏王大力举荐商鞅,希望魏王能够格外重用商鞅。如果实在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它杀了。魏王认为公孙痤此时一定是在说胡话,没事干嘛要杀了人家。就这样,魏王既没有杀了他也没有用他。怀才不遇的商鞅,此时只能在魏国无所事事。后来,秦国广发求贤令,商鞅闻讯立马赶往秦国。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商鞅在秦国大推改革之策,将秦国从一个腐朽羸弱的国家打造成一个足以抗衡山东六国的强国。他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说的也是秦国的名相——张仪。张仪原本是魏国安邑人,虽然身为魏国贵族地后裔,但是他却没有得到魏国高层的重用,而且还被他人诬陷,在魏国他已经看不见自己仕途希望。而此时的秦国以求贤而闻名,张仪又再一次的转战秦国。张仪师从鬼谷子,深习连横破纵之术。在秦国他被任命为宰相,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巧嘴,舌战东方六国,为秦国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成功说服其他国家由抗秦转变为联秦,这为秦国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也为以后秦灭六国埋下了伏笔。

秦国名相——范雎。提起范雎,我们眼前浮现的就是那个奸诈小人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一代战神白起才秦昭王赐死。然而,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所谓阴险狡诈,只有谁的计谋更加有效,更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范雎原本也是魏国人,起先他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因为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没被须贾的下人给打死,而且他还被下人撒尿侮辱。后来他在好友郑安平得帮助下,成功逃出魏国潜往秦国。在秦国,在名士的举荐下,范雎成功地面见了秦昭王。他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伐的外交政策,深得秦昭王的满意。在此政策下,魏国和韩国的土地一点点的被蚕食。而且,在范雎的计策下,秦昭王将掌握在宣太后和国舅魏冉的权利一点点的争夺了过来,这时才使秦昭王成为了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而且之后长平之战,范雎又使用离间计,成功地将老将廉颇换下,顶替上来的就是那个年轻的赵括,这也就导致了最后赵国长平之战的大败。

其实这些都是前往秦国的有名人才,不仅如此,魏国还为其他同样也培养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楚国的名将吴起,燕国的乐毅等,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魏国他们都没有得到重用,在其他国家他们却将自己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魏国不断地为他国输送人才,因此被后人称为人才培育基地。

作为后来人我们知道,这些人都是治国能臣,都是能够改变一个国家, 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才,然而魏国却一个都没有把握到,我们不得不感慨当时魏国统治者的昏庸,有这样的国君哪能不亡国。

战国时期魏国那么好的人才资源,为什么会亡国?

魏国在魏文侯之后变得强大,国君也开始懈怠,认为魏国人才充足,所以没有大力挖掘人才。 并且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1.魏实施改革后,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开始对外开战。 结果,它得罪了许多国家,成为其他国家的死敌。 从魏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它与其他国家四面楚歌,因此经常受到联合攻击,不断失去土地。 魏王的后人根本没有吸取商鞅的教训,天天沉迷于金钱的沉醉。 终于,一个新灵君从魏王室里出来,被国王怀疑,最后闷闷不乐地死了。 因此,魏国产生人才而不使用人才,不使用人才而不给他们发挥的空间。

2.魏国没落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后来的魏国不受欢迎,许多人才停止为他工作,离开魏国到其他国家寻找出路。 比如商鞅去秦国后,实行改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侍奉魏国蜀阔公。 宫舒措非常嫉妒。 当年,在魏武侯时期,公叔措嫉妒吴起的地位,用诡计逼迫吴起离开。 明知手下商鞅才华横溢,没有推荐给卫徽文王。 直到临死,他才将商鞅推荐给卫徽文王,但徽文王怎么可能听他的话,重用一个新人。 文王也凭借着当时魏国力量所产生的自信,认为魏国天下无敌,不需要人才。 魏惠文王这样想,手下也打消了推荐人才的念头,让魏国的人才看到自己国家没有出路。 他们去其他国家发展。

3.变法成功后,魏国变得强大,但在吴起被驱逐后,魏国可以说进入了没落的阶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卫徽王贪心无能,甚至拒绝商鞅这样的人才。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卫惠王活了很久,可能有一点上天要杀卫的感觉。

起初,魏国经常欺负邻国。 战争总是要花钱的。 频繁的战争自然会花费不少,打了就赔钱。 然而,周边诸国逐渐强大,纷纷前来为魏报仇。 这时候,卫自然是承受不住了,逐渐衰弱,最终灭亡。

从强大的魏国走出来的人,最终都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

战国初期,魏文候启用吴起变法,使魏国成为了第一个变法强国的诸侯国,而且差一点把秦国打的亡了国。就是这样一个强硬的国家,到最后确沦为二流战国,而最终被灭。而导致这个结果唯一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失!

魏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才培训与输出中心”。魏武王把吴起送到了楚国,直接使楚国强大起来;魏惠王把商鞅送给了秦国,直接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魏国大将庞涓把军事家孙膑送到齐国,两次战役,直接把魏国变成了一个二流战国;在国家不利的环境下魏王还是不吸取教训,又把张仪和范睢送给了秦国,一个连横一个远交近攻,把其他诸侯国打的没了脾气。而唯一一个对魏国忠心耿耿的信陵君也让魏王猜忌,得不到重用而郁郁而终。他死后,六国再也没有合纵攻秦。放眼天下,秦国没有了对手!

这些从魏国走出来的人才,三位去了秦国,一位去了齐国,一位去了楚国,一位留魏而不得用。秦国得人才最多,而这些人都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战国时期,得人才者得天下,尽管你有才能,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也是没有用的!

战国时期,六国都流失了哪些著名的人才呢?

战国初期的秦国还是个西部边陲小国,人才匮乏,资源紧张,国力薄弱,而身处函谷关以东的六国人才辈出,在战国的土地上百家争鸣,尤其是魏国堪称人才之国,但最后都是被灭国的结局,人才的流失极为关键,那么六国都有哪些著名的人才流失了呢?

一、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

商鞅本为魏国丞相公孙手下的一名谋臣,丞相公孙向魏王举荐商鞅,高度赞扬他"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但魏王并未当回事,商鞅并未在魏国得到重用,最终入秦,在秦国施行变法,让秦国的政治、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秦国从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国,此为六国流失的顶级人才之一。

二、张仪,魏国人,秦国丞相。战国时期鬼谷弟子。

张仪出山后,在魏国时混的很不尽如人意,穷困潦倒,于是前往楚国,准备在楚国大展拳脚,然而楚国也不是善地,张仪差点把命留在了楚国。

张仪仔细分析后决定投奔秦国,秦国当时的国君秦惠文王以座上宾的礼仪来迎接张仪,张仪深受感动,在出任秦国丞相期间,以"连横"之术和能说会道的本领一步一步瓦解六国,削弱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为六国流失的顶级人才之二。

三、范睢,魏国人,战国时秦国丞相。

曾周游列国希望得到赏识,然而上天似乎不眷顾他,没有国家愿意接纳她,于是他回到魏国准备在魏国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因家境贫寒,无法直接进入朝廷中枢所以就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须贾为魏国办事而出使齐国就带着范睢一起前往,齐襄王听说范睢能说会道就送了黄金美酒和肉给范睢,范睢一再推辞不受,须贾心胸狭窄,认为范睢叛国,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丞相魏齐,魏齐听后大怒就让手下人鞭打范睢,并让喝醉人在范睢身上撒尿侮辱他。

范睢经此受辱,决定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他要为羞辱他的人付出代价,他到了秦国后深受秦昭王赏识,出人秦国丞相,以"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六国,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6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